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朋克真正的爹是爵士

作者Jason Gross是在線音樂雜誌Perfect Sound Forever的創辦人,為《Village Voice》、《The Wire》、《Time Out》等撰稿。這篇文章似乎是2000年左右寫的,但今天看來並不算過時,Blue Note Beijing分享給大家。

「朋克搖滾到底是從哪兒來的?」 ——聽歌聽到吐的音樂宅、高冷的樂評人和目空一切的文藝潮人為了這一問題扯皮的時候,你基本上不會聽到和「爵士樂」有關的回答。

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some poor souls)有一種誤解,認為「爵士」就是George Benson或Chuck Mangione(心靈雞湯的代表),但卻不知道Ornette Coleman、John Coltrane、Sun Ra和Albert Ayler這樣的先鋒,他們就是朋克搖滾真正的祖師爺。

Ornette Coleman與「朋克教父」、「垮掉的一代」傳奇作家William S. Burroughs

Ornette Coleman

John Coltrane

自稱來自外星的Sun Ra

英年早逝的Albert Ayler

為了看清這種聯繫,你得去聽聽那些影響了朋克的鼻祖級樂隊:MC5、the Stooges、「地下絲絨」、「牛心上尉和他的魔術樂隊」……這些厲害的樂隊有一個共同點(除了從未成為排行榜熱門以外),就是那種生猛無畏的氣質和隨意揮灑的噪音,當時的搖滾樂已經好久聽不到這樣的東西了。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最大公約數」:他們全都是爵士樂迷,用吉他模仿著最愛的樂手,或者乾脆自己操練小號和薩克斯。

MC5

首先看看來自底特律的小流氓,MC5樂隊吧。他們的音樂背景中包括Ray Charles和 Screamin' Jay Hawkins,但也有Pharoah Sanders和Sun Ra。這一點在他們的首張專輯《Kick Out The Jams》和幾乎非法的早期作品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可惜的是,唱片公司和製作人多多少少把他們的音樂「消毒」了,所以在唱片中的感受並不總是很明顯。第二張專輯《Back in The USA》就是以Chuck Berry為藍本,一點也不像他們喜歡的爵士樂。

the Stooges樂隊 Iggy Pop

再看看他們的老鄉,the Stooges(傀儡)。幾年前,Iggy Pop在一所大學(!)講學。他先是播放一張Stooges的唱片,然後又播放一張爵士唱片(我想應該是John Coltrane)。他的要點就是:the Stooges樂隊試圖模仿的正是爵士樂,不論成功還是失敗。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專輯《Funhouse》中感受到這一點,聽聽Steve Mackay那鬼哭神嚎的薩克斯演奏,尤其是《L.A.Blues》這首「自由奔放」的歌。

感受一下:

或許他們是試圖模仿現場的混亂狀況,也或許是濫竽充數(就像第一張專輯那樣)。但有一點很明確,這曲子絕對不是Chuck Berry那一路的。

「開始做樂隊的時候,我受到Ornette Coleman這樣的爵士大師的啟發,他一直都對我有重大的影響。」—— Lou Reed

雖說John Cale以及他和極簡主義作曲家John Cage、LaMonte Young合作的作品對早期的地下絲絨樂隊造成了重要的影響,但還有另一個強烈的衝擊就是爵士樂。

Lou Reed說《European Son》這首歌就是試圖用吉他模仿Ornette Coleman。雖然我覺得這種模仿並不成功,但仍然是雷霆萬鈞的力作。

Lou Reed後來一直追隨著爵士樂,在1970年代末,他邀請已故的爵士樂手Don Cherry參與現場演出,並且和他一起錄製了《Bells》。1997年,Lou Reed和Ornette Coleman以及Prime Time樂隊一起在紐約的Avery Fisher Hall進行了表演,真的可以說是「回歸初心」。然而Lou Reed在今天已經成為「老一輩藝術家」,所以他選擇表演的是《Satelliet Of Love》而不是《European Son》(其實還是這首更為合適)。

還有一個人不能忘記,就是那個可愛的怪叔叔「牛心上尉」。如果說他的樂隊那抽風一般的節奏還無法讓你信服,那麼他親自演奏薩克斯風這件事應該能蓋棺論定地說明問題了。尤其是在專輯《Trout Mask Replica》中,他的演奏就是向Coleman和Albert Ayler致敬,比The Stooges、地下絲絨和MC5都要爵士多了。只是,「三角洲布魯斯」對他來說也很重要,並且在1970年代成為他的主導風格。
「牛心上尉」的這張專輯是搖滾樂迷無人不知的邪典

如果我們想想1960年代末的一些熱愛爵士樂的搖滾樂手,就會覺得很有意思。例如「吉他之神」Jimi Hendrxi和「感恩而死」樂隊的Jerry Garcia,他們那長時間的Solo其實也是一種類型的爵士樂。並且,他們也和爵士樂手一起玩,Jimi是和Larry Young一起,而Garcia是和Ornette Coleman一起。那個時候大多數的搖滾吉他手(Page、Beck、Clapton、Richarchs、Townshend),大都迷戀布魯斯和R&B,而一些車庫搖滾樂隊把這一愛好發展到極端,他們做的也是布魯斯和R&B,但卻更生猛、更簡化、更重型。多年以後,大部分的另類搖滾樂隊也都走上了相同的道路。

「感恩而死」玩的也是一種爵士?

就在同一時期,爵士樂本身也經歷了一種有趣的變化。加州的著名演出場地Fillmore不僅有迷幻搖滾的演出,也有Miles Davis、Cannonball Adderley和Roland Kirk的爵士演出。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年輕一代的白人聽眾在這裡大量接觸到爵士樂。對於Miles Davis來說,這一時期的演出經歷或許也改變了他的音樂觀念。有一種愚蠢的流言說Miles Davis是在唱片公司和商業的壓力下才去玩融合爵士的,根本站不住腳。實際上,Miles給爵士插電的時候是胸有成竹的,當時引起的震驚就好像Bob Dylan玩搖滾一樣,但都被歷史證明,同樣影響深遠。不要總說Miles Davis是後來那一大波雞湯爵士的始作俑者了,在那個時代,他也把1970年代的音樂改造得像AC/DC、Metallica一樣「重金屬」。
1970年,Miles Davis在Jimi Hendrix的葬禮上

多年以後,朋克搖滾誕生了,其中的不少樂手都是爵士樂迷,尤其是在紐約朋克的小圈子裡。Patti Smith的第二張專輯《Radio Ethiopia》,有一首躁狂的同名曲,可以和The Stooges的《L.A. Blues.》一比高下。(據說,這首歌原本是打算邀請Ornette Coleman演奏。)

Television(電視)樂隊的Tom Verlaine和Richard Lloyd玩起他們那種搖滾solo的時候,心裏面裝的一定是John Coltrane和Albert Ayler。Voidoids的吉他手Robert Quine聽起來也是如此。總而言之,他們的想法都和當年的Lou Reed一模一樣,想用吉他模仿自己喜歡的爵士樂。

Patti Smith

然而大體上來說,這種爵士樂的影響在很多朋克樂隊那裡並不是那麼明顯的。除了X-Ray Spex樂隊的Lora Logi和James Chance(他曾經和ornette的吉他手Bernie Nix一起表演),你甚至找不到其他演奏薩克斯的朋克樂手。大多數朋克樂隊喜歡的是躁起來的聲音,也或許是歌曲創作,但很少有人在乎「即興演奏」或是音樂技藝,這些東西對於朋克來說有點太陌生,太老土了。看看「性手槍」、Dead Boys, Dictators, Blondie、Ramones、Clash、Talking Heads,你就明白了。就和1960年代的搖滾吉他手們一樣,他們最愛聽的是車庫搖滾,可以說是一種更臟更噪的布魯斯和R&B。當然了,他們的喜好中也包括地下絲絨、MC5、The Stooges和「牛心上尉」……
貌似和爵士沒有關係的性手槍

今天大部分的「垃圾搖滾」和另類搖滾也都遵循著相同的路線。受到爵士樂影響的樂隊,有少數非常明顯,大部分都是隱晦的。在Sun Ra去世前不久,「音速青年」和他一起進行了一場演出。The Minutemen樂隊也和Ornette的貝斯手Charlie Haden一起演奏過。還有很多「希望之光」大量存在:John Zorn的Naked City、 Borbetomagus、Blurt、Spanish Kitchen、Bazooka……這樣的樂隊應該還有很多很多,但我們可能不知道,但願如此吧。

Naked City是著名的「爵士朋克」樂隊

灰野敬二在Albert Ayler墓前獻花

那麼,1950-1960年代的自由爵士和朋克搖滾之間,到底有什麼實際的,直接的聯繫呢?畢竟有一個非常重大的區別:自由爵士的樂手都極具才華,技術高超,玩一些高深複雜的音樂;而朋克呢,是一群沒有專業訓練的素人玩著簡單的音樂。

儘管如此,兩者在過去和現在都有很多相通之處:一些所謂的專家、樂評人和抱著門戶之見的衛道士都很討厭它們。而且它們都重新書寫了各自領域的該死的音樂教科書。朋克改寫了搖滾樂,自由爵士改變了傳統爵士,它們挑戰了既有的偏見,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你可以討厭它們,但卻無法對它們視而不見。

最最重要的一點也許是,它們都衍生了一種亞文化,在這種亞文化里,樂手、樂隊、俱樂部、唱片廠牌等,都幫助著養護他們自己的音樂。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因為要經過好多好多年,它們才會漸漸地被人們接受,漸漸地融入主流。

然而,這兩種音樂,大體上來說如今仍然互相隔絕,就和當年朋克或自由爵士處於頂峰時的情況一樣。但這並不是說「搖滾-融合」這樣的概念已經死去或是消失了。誰知道呢,或許今天的樂隊會開創他們自己的運動,也或許他們會啟發下一代瘋狂的音樂風格,正如當年的朋克祖師爺們一樣。但是有一件事是確定的,那就是看看唱片公司會如何把這些當成「好聲音」包裝起來推向市場,一定會非常逗樂的。如果你看到Ornette Coleman出現在動畫片《辛普森一家》甚至只是重返《周六夜現場》(多年前Ornette Coleman曾經登上過《周六夜現場》,不幸的是,這在今天是無法想象的),你就知道這件事發生了。這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吧。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