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喝杯茶去

沏茶喝茶,有很多的學問很多的講究。大多數人呢,對此卻似乎很隨意。開門七事,茶為其一,如春夏秋冬寒來暑往,陰晴望朔江河東流,平平常常,簡簡單單。

然而,惟其平常簡單,恰恰正是茶的好處妙處。有友客來訪,獻一杯茶,便溫馨如歸。有句話說,酒是水中小人,茶是水中君子。孰是孰非,不作褒貶。我揣度,酒茶二位,是各有所性,各有千秋,分不得軒輊。論酒吧,它的哲學在於使人酣暢。李白斗酒詩百篇,豪放至極。杜甫也是將棋度日,用酒為年。蘇東坡酒量不大,卻嗜酒好酒,無論皇藏御賜,社酒村釀,均來之不拒。酒者,實為助興亂性解憂之物。難怪曹操曹孟德愁時悶時,不忘杜康。茶就沉穩極了,它的哲學在於使人淡泊。沒有聽說過誰在喝茶之後興奮得歌之吼之、舞之蹈之,或在喝茶之後鬱悶得覓死覓活的。泡茶修身,喝茶養性。茶者,實為自在之物,寧靜之物,清純輕鬆之物。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一身勞累之後,捧上一杯清香在手,慢慢啜飲,細細品味,就把充滿喧囂充滿誘惑的世界關在了門外。疲憊的心靈呢,也會漸次地輕下來,靜下來,一直到輕靜得如同一池秋水。

喝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解渴。這一渴望極易達到,所謂舉杯不過舉手之勞。然而自古到今很多人不甘於此,偏說,茶重在品,叫做三分茶,七分品。還把只是為了解渴的喝法謔之為牛飲。這樣,就從東晉惠元林下之風開始,茶便一直和風雅牽扯在了一起,並以其雋永恆久的文化魅力,慰藉浸淫了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是茶樹的故鄉。茶文化不言而喻發祥於。早在公元前,茶葉就已經應用在醫藥方面。史書記載:茶「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到公元3-4世紀,茶逐漸作為飲料。到6-7世紀,飲茶的習慣便遍布全國城市鄉野,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草根庶民,一概喜歡喝茶,堪稱舉國之飲、比屋之飲。茶品種繁多,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青茶、黑茶,真正應了茶學界「茶葉學到老,茶名記不了」這一說。茶第一次傳到歐洲是在16世紀中葉以後的事。那時的歐洲人還只是把茶葉當作標本來保存。現在英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紅茶。紅茶已經成為了他們「人權的甜點」,即下午茶的代名詞。而紅茶的原產地就是。講究茶藝茶道的日本,起初並不種茶。1168年和1187年,日本榮西禪師先後兩次來,把茶種帶回島國。日後,飲茶盛行,並在模仿茶會的基礎上發展了茶道。如今茶道成為日本國的「國禮」。因此可以說,日本的種茶飲茶乃至茶道起因都源於。一千多年前,茶傳播到韓國,一時茶房、茶店、茶室、茶食、茶席蜂擁而起,還設有茶日,並生髮出以「和、敬、儉、美」為基本精神的茶禮文化。由是觀之,茶實在可以算得上是的國粹。

既為國粹,又是風雅之事,歌茶頌水的篇章便一朝一朝,從過去到現在,如泉涌汩汩洇出,推波助瀾,無不盡茶之真,發茶之善,明茶之美。宋徽宗趙佶,不但是書畫名家,還是品茶專家、茶藝高手。著有《大觀茶論》,稱讚「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以帝王之尊倡導茶學。一嫩三鮮四絕,則是識茶品茶的知音體己話。而「揚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和「龍井茶葉虎跑水」則並稱為茶水雙絕。六一居士歐陽修在他的《醉翁亭記》中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他的《茶歌》中說:親烹屢酌不知厭,自謂此樂真無涯。這都是深諳酒味茶味的精闢之言。其實,那些鍾情迷戀於茶的帝王將相、詩人墨客也確實醉不在茶,而在乎其意其韻。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盧仝就說他的這個「七碗茶」是一種功夫和境界。陸遊愛情仕途都不太順,卻一生和茶結下不解之緣,說「我是江南桑梓家,汲泉閑品故園茶」,只求「飯軟茶甘」。元稹有一首一至七字的賦茶詞,云:「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亂豈堪誇。」這已經不是在賦茶,而是在賦人生了。蘇東坡呢,著棋,喝酒,還懂茶。他不僅是曠世酒徒,寫了《東坡驗酒》,也是個中茶傑。他將茶比作佳人,說「從來佳茗似佳人」。此說出言不凡,新穎別緻。想想看,舉杯品茗,看一葉葉嫩芽在水中搖曳,婀娜,果然,如戴望舒《雨巷》中那位素雅、纖弱、娟秀的丁香姑娘。有一首寫茶的現代情詩,讀來亦很有哲理很是繾綣:如果我是開水/你是茶葉/讓你的乾枯柔柔的/在我裡面展開/舒散/我必須熱/甚至沸/彼此才能相溶/在水裡相覷/相纏/成一種顏色。英國詩人拜倫深情地吟道:我感動了,為你,的淚水----綠茶女神!在這裡,喝茶品茶已不單純是一種生理需要,而上升到了一種更深層次的精神境界,代表著一種文化品位,一種價值取向,一種對情感、對生命的態度。難怪日本少女出嫁之前,都要研習茶道,以培養優雅文靜的舉止和高貴脫俗的胸懷。有道是得酒之真味者,不在酒量的多寡;得棋之真趣者,不在棋力的高低。我看喝茶品茶,能得茶之真諦者,又何嘗在乎茶水的濃淡呢!

有人說中年如茶。因為人到中年恰如茶沖數道,此時世事盈虛,紅塵涼炎都品過看過了,其味雖淡,其情卻最為純真。我深深認同此種說法。但我還想再進一步說,何止是中年如茶,整個人生又何嘗不若茶呢?滄海人世,滄桑人生,我們區區個人不都宛如一片片茶葉,攘攘社會不也宛如浩浩汪洋么?或遲或早人人都要如同茶葉融於水一樣,溶匯於紛紜變化的這個大千世界。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和啟迪,看茶葉泡在水中,便緩緩地舒展,緩緩地釋放出自己的精華。這個緩緩的過程,就是茶葉在完成自己的全部價值。茶葉是無私的,它的付出是沒有任何保留的,因而茶葉是高尚的。人生在世走一遭,他的價值同樣在於奉獻。你奉獻得多,人生的價值就高;奉獻得少,或沒有奉獻,便是漿酒鑊肉之徒,一文不值。三國的武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到極限,他也因此實現了作為一個人,一個歷史偉人的價值。共和國開國總理周恩來立黨為公,殫精竭慮,操勞一生,晚年在病榻上還心憂國事。直到臨終,他身上一直佩著的一塊徽章,是「為人民服務」。他的一生也就經天緯地,與日月同光。還有無數如張思德、雷鋒、焦裕祿這樣的共產黨員,都在把個人融入社會的過程之中,無私奉獻,實現了人生的最高價值。茶葉年年泛綠,年年鮮活;如同大無大有的周總理只知給予,給予完了轉身就走的精神,也永存永恆。

說到人生如茶,我還想起了一個故事。在人的一生一世中,不如意者常十有七八。於是,有人便去問老僧釋圓。釋圓也不答話,先吩咐用溫水沏茶。溫水沏的茶裊出幾縷水汽,茶葉靜靜地浮著。接著釋圓又吩咐再用沸水沏茶,只見沸水沏的茶葉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隨著茶葉的沉浮,縷縷清香裊裊地充溢散發出來。這時,釋圓道出真諦: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同。用溫水沏的茶,茶葉輕輕地浮在水之上,沒有沉浮,茶葉怎麼會散逸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沖沏的茶,茶葉沉沉浮浮,茶葉就釋放了它春雨的清幽、夏陽的熾熱、秋風的醇厚、冬霜的清冽。世間芸芸眾生,又何嘗不是茶呢?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平平靜靜生活,就像溫水沏的淡茶,瀰漫不出他們生命和智慧的清香;而那些櫛風沐雨飽經滄桑的人,在風風雨雨坎坎坷坷的人生道路上沉沉浮浮,於是像沸水沏茶一樣溢出了他們生命的脈脈清香。我是在喝茶時偶爾讀到這個故事的。誠如杯中之茶,略帶苦澀,卻清香可人,耐得咀嚼,經得品味。也是在喝茶的時候,我還讀到了一則透著深刻的茶謎:生在山裡,死在鍋里,葬在罐里,活在杯里。於是我用心記住記牢了這個故事、這則茶謎。往後每每喝茶便會想起,又每每會平添一份對人生的透徹感悟。

世上紛擾,人間滄桑;來來往往,匆匆忙忙。我們完全有理由留點時間,喝杯茶去!千萬不要以為飲茶是浪費時間。有人就這樣說過,縱使最忙的人,也可以每天騰出一些空閑來喝一兩杯茶,靜靜腦袋,靜靜心靈。茶是淡泊之物。唯有淡泊,才能寧靜;而唯有寧靜,才能致遠。傳說乾隆在他85歲作隱退之舉,讓位於嘉慶時,有老臣不無惋惜,叩頭面呈:「國不可一日無君!」這位皇帝老兒聽后,撫摸銀須,亦不無幽默:「君不可一日無茶啊!」毛澤東愛茶嗜茶,更是須臾不能離茶。他喝茶不講規矩,不拘形式。在陝北打沙家店時,他三天兩夜不出屋,一根接一根吸煙,一杯接一杯喝茶。泡過水的茶葉用手一摳便進了嘴,有滋有味嚼一嚼咽下去。喝掉幾十杯茶,打掉敵人一個師。還有一次,一顆炸彈在毛澤東院子里爆炸了。他當時一手端茶杯,一手抓筆在地圖上畫。煙塵散去,毛澤東左手仍然端著茶杯,地上沒有一星茶水灑出。佛教有「茶禪一味」之說,毛澤東任屋外戰事潮起潮湧,心只在杯口雲捲雲舒,真正是修鍊到家的茶神茶仙啊!唐人劉貞德曾經總結說茶有十德,可以散鬱氣,驅睡氣,養生氣,除病氣,利禮仁,表敬意,嘗滋味,養身體,可行道,可養志。茶聖陸羽也在《茶經》中說: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儉德人」。高人如此,聖人有言,那我們何不忙裡偷空,把心放在閑處,在窗搖竹影之時,或在月色當軒之際,與所愛的人,或邀上三兩知己,對飲互品,喝杯茶去!

性潔不可污,為飲滌塵煩。喧囂里,繁雜中,我們需要一本好書,也需要一杯好茶。

毛澤東關於黨內監督的思考

幾位領袖的黨代會細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