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漆海霞:印度非法越界背後的戰略因素

印度非法越界背後的戰略因素

作者:漆海霞

漆海霞: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教授。

6月18日,在中印邊界錫金段中方一側的洞朗地區進行道路施工時遭到印度邊防部隊非法越界阻攔。印度炮製所謂「安全關切」、「三國交界點問題」、「應不丹要求」等種種奇談怪論,妄稱在本國領土內修建公路會改變現狀。世人皆知,中印邊界錫金段已由1890年《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劃定,是中印兩國政府都確認的既定邊界,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那麼,印度為何採取如此激進的做法,悍然派出武裝人員非法滯留在洞朗不走?此舉與印度長期以來的「大國訴求」和外交戰略有何關聯?

不結盟政策難掩大國夢

印度建國以後一直追求成為大國。尼赫魯曾經說過,印度「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銷聲匿跡」。這一「大國訴求」反映出了印度歷任領導人的戰略追求。與「大國訴求」對應的外交戰略就是印度長期奉行的不結盟政策。尼赫魯強調印度要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冷戰兩極格局的情況下,印度力求通過不結盟政策成為第三世界的領導者,在美國、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兩面要價,爭取最大利益。

然而,印度的「大國訴求」使其與的關係出現微妙局面。和印度同為發展家,也尊重印度在南亞地區的大國地位,但兩國都曾經有過被殖民或半殖民的慘痛經歷,邊界爭端和主權問題極易激發民族主義情緒。中印關係有良好開端,印度早在1949年12月就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4月,中印建交,印度是第一個與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在1955年萬隆會議上,印度總理尼赫魯大力支持總理周恩來。但是印度對大國地位的過度追求極易使中印關係產生裂痕。1959年西藏發生叛亂時,印度堅持西藏應有特殊地位,並為達賴提供政治庇護,同時印軍不斷越過「麥克馬洪線」,最終導致1962年中印邊界衝突的爆發。在1962年中印邊界衝突后,印度加強與蘇聯的關係。1965年印巴戰爭爆發后,印度與美國關係惡化,與此同時印度與蘇聯越走越近。1971年,印度與蘇聯簽署具有軍事同盟色彩的《印蘇和平友好合作條約》,印度與蘇聯結成了事實上的同盟。

中印關係的「解凍」受到基辛格秘密訪華的觸動。1976年,中印恢復互派大使。然而,中印關係的恢復並沒有真正解決邊界分歧,例如,1998年,印度進行核試驗時渲染「威脅論」。事實上,印度發展核武器是其「大國訴求」的必然選項,並沒有威脅到印度,反而是印度長期以來非法侵佔藏南地區。

強勢政策體現獨大思維

莫迪繼承了印度歷任領導人的「大國訴求」。他的競選口號就是「一個印度,偉大印度」。這一大國心態使莫迪政府在國內推行全面改革。從印度內政看,莫迪政府希望藉助推動印度經濟發展從而獲得國內民眾支持,如此則需要大力推動改革。從執政地位上看,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在人民院(議會下院)的席位超過半數,其領導的執政聯盟在人民院擁有約三分之二的席位,因此莫迪政府比較穩定。但是在印度國內政治分立、種姓制度牢固等現狀下,莫迪政府的改革受到重重阻力。2015年,印度的勞工法案導致1.5億人大罷工。2016年2月,印度哈里亞納邦發生騷亂,高種姓的「賈特人」(Jats)要求享受國家給予低種姓的政策優惠的示威演變成了暴力衝突。在以上重重問題中,莫迪政府均採取強勢作風。2016年11月8日,莫迪以反腐為名,廢除部分紙幣,引發經濟動蕩。2017年印度的稅改也面臨重大壓力。可見,印度的改革已受到國內政治狀況、社會制度和經濟體制等現狀的困擾。在對外政策上,莫迪也體現出其強勢傾向。例如對巴其斯坦,要求印巴和談只談反恐問題,而不談克什米爾問題,並對巴其斯坦控制克什米爾地區的「恐怖分子據點」實施打擊。

莫迪政府在內外困局的情況下,需要藉助對外的強硬立場增加國內凝聚力。而且,印度歷史上曾經長期分裂,地方勢力和分離勢力較強,印度執政當局為了避免受到國內反對派的攻擊,更傾向於對外持強硬態度。在此情況下,印度在邊界地區尋釁滋事,既可以轉移矛盾,挑逗民心,又可以鞏固政府地位。

此次印度邊防部隊的非法越界行為反映出印度對的過度敏感,這種過度敏感的背後是印度意欲在南亞獨大的思維作祟。印度近來拿中巴經濟走廊做文章,在媒體上說三道四。此外,印度還大力發展海空軍力量,力求控制印度洋海權。此次印軍越界,除了對尋釁滋事以外,還希望藉此加強對不丹的控制,呼應印度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提高莫迪政府的支持率。

美印趨近影響地區局勢

在「大國訴求」和莫迪政府政策的影響下,中印關係可能有一些波折,但是,印度如此迅速地在邊界地區採取錯誤行為則與美印趨近的態勢密不可分。進入21世紀后,印度在美國對外戰略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印度與美國關係明顯升溫。2001年,美國開始解除對1998年印度核試驗的相關制裁。2004年,印度與美國提出尋求建立戰略夥伴關係。2005年7月,印、美雙方提出建立「全球夥伴關係」。2008年,印美簽署民用核協議,相當於承認了印度的核國家地位。

在美國宣布重返亞太戰略后,美國為了成功遏制,極力拉攏印度。2010年,美國在與印度進行戰略對話時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2015年1月,美印簽署《亞太和印度洋地區聯合戰略願景》, 2016年6月,印度總理莫迪訪美,美國稱印度為其「主要的軍事夥伴」。8月,印美簽署《後勤交流備忘錄協定》,美印軍事交流日趨密切。同年,美國還積極推動印度加入核供應國集團,儘管目前尚未成功,但是美國與印度的軍事合作明顯越來越深化。

隨著美國重返亞太,在戰略上制衡,印度面臨一個選擇:是靠近美國及其盟友陣營,還是保持傳統的不結盟政策。印度最近的行為已經表明印度有靠近美國的戰略動向。2017年6月下旬,印度總理莫迪對美國進行訪問,此前不久印度實施了對的軍事越境行為,從時間點上看確實有點過於巧合。

印度趨近美國也與自1962年中印武裝衝突以來前者長期將視為主要戰略對手有關。在印度的核戰略構想中,巴其斯坦和是主要的核戰略假想敵,印度也對與巴其斯坦的長期友好關係有所防範。一方面,如果美印關係日趨密切,印度可以通過對華強硬爭取更多好處。另一方面,印度的「大國訴求」使其極為重視世界性大國的相關標誌,如核大國身份與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等,印度認為靠近美國可能對其獲得上述地位有所幫助。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印度的不結盟政策只是待價而沽,其實質是為了獲取大國地位謀求最好的談判地位,一旦有合適的時機,就會選擇與一方結盟,冷戰時期印度與蘇聯的實質同盟就是證明。而在當前局面,蘇聯解體后,印度又有了新的選擇空間,很有可能選擇靠近美國。由於印度謀求的是地區大國的地位,因此同為地區大國的鄰國就被其看成了競爭對手,而超級大國美國則被其看作幫助其走向大國之路的推手。

從以上角度看,邊界問題只是中印關係的表象。當前局面下,中印關係既存在歷史恩怨和現實問題,又有大國地位角逐的背景和域外大國的影響,在此紛繁複雜的情勢下,如果我們僅僅著眼於邊界問題,將難以看清中印關係走勢。印方非法越界問題背後是在復興過程中面臨的戰略阻力,因此要慎重應對,爭取將各方面的阻力一一合理有效地化解和攻破。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