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維護血管健康很重要,它才是疏通生命的通道,必讀!

作者:燕聲

目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人數已超過了2.7億,且患病率還在不斷上升。除心腦血管疾病外,由動脈粥樣硬化引發的下肢靜脈血栓等疾病也在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血管健康,人才會年輕,否則,人也將隨之衰老。可見,血管健康極其重要。

維護血管健康,疏通生命通道

血管是維持人體正常運轉的必要通道,是給生命提供給養的重要器官,一旦病變會危及健康甚至性命,血管病變誘發的疾病常見的有房顫、下肢深靜脈血栓、心梗、腦梗、動脈硬化性閉塞等。本期特邀北京小湯山醫院的專家給大家科普一下相關疾病的防治知識。

誰更容易患房顫?

康復中心主任醫師胡菱說:心臟每次搏動都會將血液泵向全身,為組織和器官供應氧及營養物質。

心臟的活動受電活動控制和支配。正常情況下電活動起源於竇房結,向各部位傳導,引起心臟各部位順序且規律地舒縮。而出現房顫時,心臟的電活動不受竇房結支配,由心房內快速而雜亂無章的電活動取代,心室出現沒有規律的收縮和舒張。房顫可誘發或者加重心力衰竭,引發心肌缺血。形成渦流,易出現心房內血栓形成,脫落後常會引起腦栓塞或其他外周血管栓塞。

較為公認的房顫獨立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吸煙、高血壓病、糖尿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瓣膜性心臟病、心臟手術史、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年齡是所有房顫研究中公認的危險因素,60歲以上房顫的患病率逐漸增高;

性別方面,絕大多數研究提示男性房顫患者多於女性,也有研究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女性患病率的增長速度明顯高於男性,可能超過男性;

大量流行病學資料顯示,高血壓病患者極易併發房顫;

糖尿病患者左房增大、冠心病及心力衰竭增多,因此房顫發病率增高,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發生房顫的風險更大;

肥胖與房顫的風險成正比,當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40時致房顫風險最高,為正常人的2.4倍;

高尿酸血症也是危險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永久性房顫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明顯高於普通人;

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還是房顫的危險因素;

酗酒會誘發房顫,房顫發生率與飲酒量呈劑量依賴性,喝酒越多,發生房顫的幾率越大;

劇烈運動也容易發生房顫;

遺傳因素也要警惕。

下肢深靜脈血栓易誘發肺栓塞

康復中心主治醫師靳沙沙說: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Thrombosis,DVT)是臨床中較常見的血管疾病,是指血液在深靜脈內不正常的凝結阻塞而引起的肢體靜脈高壓綜合征,屬於靜脈迴流障礙性疾病,好發於下肢,多見於骨科大手術,如TKA(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HA(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等手術需要長期卧床的患者。靜脈血栓形成有三大危險因素: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及血液的高凝狀態。下肢深靜脈血栓最為常見。

那麼,哪些情況易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呢?長期卧床、長途旅行、活動減少等原因導致血流緩慢;手術、創傷、感染等造成的人體創傷,可能導致靜脈壁損失;惡性腫瘤、口服避孕藥、妊娠和產後,機體通常會處於血液高凝狀態,易發生血栓。

此外,還有一些遺傳性疾病,如先天性體內抗血栓物質少。深靜脈血栓對人體最致命的危害是大塊的血栓從靜脈壁脫落經右心泵入肺動脈,以致堵塞肺動脈引起致命性的肺栓塞。

為了及早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醫院常會對住院的高危人群,如腦卒中軟癱期、骨科術后等患者進行下肢靜脈超聲篩查及對症治療。對於非住院的普通高危人群,如產婦生完孩子后要經常下床活動,如果不能下床活動,則應該讓家人幫助活動腿部,每2小時左右活動1~5分鐘可以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經常乘坐飛機或火車等交通工具長途旅行時,應該每隔2小時左右起來活動一下;在電腦前工作時,要經常起身活動。

預防心肌梗死從日常做起

康復中心主治醫師張卉說:心肌梗死關鍵在預防,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從細節做起。

飲食宜清淡

忌暴飲暴食,應戒煙限酒,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不吃過多的動物脂肪及含膽固醇較高的動物內臟。

用力不要過猛

搬抬重物時必然要彎腰屏氣,其生理效應與用力屏氣大便類似,是老年冠心病人誘發心肌梗死的常見原因。

關注基礎疾病

糖尿病和冠心病患者平時要遵照醫囑按時服藥,以使血糖、血壓、血黏度等保持穩定。

養成鍛煉的習慣,但要適度

對於經常伏案工作的人來說,辦公桌前坐兩個小時要起身活動,防止身體和精神疲勞。另外,可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但應避免競爭激烈的比賽。一般來說,每周至少要有三次體育鍛煉,每次不少於20分鐘,但也不宜超過50分鐘。運動量一般可視年齡和健康狀況而定。

洗澡水溫不要過高寒冷天氣注意保暖

在嚴寒或強冷空氣的影響下,冠狀動脈可發生痙攣並繼發血栓而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補葉酸能防動脈硬化

康復中心醫師範維嬌說:動脈硬化性閉塞症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在肢體局部的表現,是全身性動脈內膜及其中層呈退行性、增生性改變,使血管壁變硬、縮小、失去彈性,從而繼發血栓形成,引起遠端血流量進行性減少或中斷。主要臨床表現:

1. 患肢怕冷,皮膚溫度降低。

2. 皮膚色澤蒼白,或發紺。

3. 感覺異常。

4. 患肢疼痛,早期起因於血管壁炎症及鄰近的末梢神經受到刺激,以後因動脈阻塞造成缺血性疼痛,即間歇性跛行或靜息痛。

5. 長期慢性缺血導致組織營養障礙改變。

6. 患肢的遠側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7. 患肢在發病前或發病過程中出現反覆發生的遊走性淺靜脈炎。

8. 患肢末端嚴重缺血,產生乾性壞疽,脫落後形成經久不愈的潰瘍。

臨床上按肢體缺血程度,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為局部缺血期,第二期為營養障礙期,第三期為壞死期。

預防此病,日常生活中可以多注意飲食,常吃大蒜、松針、鮮青椒以及富含葉酸的食物。每天補充5毫克葉酸,其能使血漿中的高半胱氨酸轉化為對人體有利的蛋氨酸,從而起到防止動脈硬化發生髮展的作用。

每天吃1斤綠葉蔬菜或喝一杯(400ml)豆漿或飲一杯橙汁,就可攝取足夠的葉酸。香蕉含有豐富的鉀,鉀具有抗動脈硬化、降血壓、保護心臟的作用。同時香蕉可潤腸通便,能防止用力排便引起的腦血管意外,以及有抗腦動脈硬化、降血壓、預防腦中風的作用。

改善生活方式,遠離腦卒中

康復中心醫師張舒涵說:腦卒中俗稱腦中風,又稱腦血管意外,目前已成為威脅人們健康,且致殘率和死亡率高的頭號殺手。然而腦卒中的高發也警醒我們要時刻注意調整好生活方式,改變不規律的生活作息,這也是最經濟實惠的預防及遠離腦卒中的有效手段。

腦卒中發病率逐年上升,更是趨於年輕化,的腦卒中複發率及死亡率均很高。在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中,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大概包括:年齡、性別、種族、遺傳因素、血液病、季節與氣候等。然而可干預的因素包括吸煙、酗酒、暴飲暴食、高鹽攝入、缺乏運動及長期熬夜等。

我們的健康取決於很多因素,有的我們無法干預,但是改變不良生活方式,能讓我們更健康,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應保證舒暢的心情,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規律運動,不吸煙不喝酒。為了我們的健康,請與不良生活方式說「NO」。

相關閱讀:

爬山和遠足應如何保護膝蓋?跟骨科專家學幾招!

臀部的訓練|關於臀橋訓練的改良版本-臀泵

匯總:33種內科疾病的首選葯,記住,是首選葯!

膝踝關節損傷的康復

人體有6個救命穴位,你知道在哪裡嗎?

手機應用市場App Store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