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入選稿件】承德的時空煙雲——探尋皇帝的選擇

承德的時空煙雲

每至暑期,好多旅遊路線便會在心中碰撞,反覆比較,猶豫不決,到底選擇去哪兒放飛呢?這時一條廣告直撲眼帘:夏遊承德,皇帝的選擇!瞬間,我就被征服了。

承德,早聞其名,但N次京城之行,礙於公務,都無暇順道拜訪。道聽途說,知悉承德有許多世界之最:最大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最大的皇家狩獵場——木蘭圍場;最大的皇家寺廟群——外八廟;最高的金漆木雕大佛——千手千眼觀音,最短的河流——熱河;獨一無二的石柱——棒錘峰……無不壯麗,恢宏,氣派,神秘。

探尋皇帝的選擇,體驗皇帝的享受,這無疑是巨大的誘惑。於是,河北承德,這個鑲嵌在燕北山脈深處、舊稱「熱河」的地方,被圈入我夏日之旅的方向。

探尋皇帝

選擇

避暑山莊

皇家園林的興衰

離唐山,達承德,已是夕陽西落,暮雲拂天。

佇立穿城而過的溪流旁,聽流水潺潺,伴涼風習習,幾乎忘卻此時正值盛夏酷暑。我心中暗暗讚歎:康熙大帝,擇此幽涼之地建夏宮避暑熱,真乃聰明之舉。不過,也心存疑惑:承德距京200多公里,其交通不便,道路崎嶇,康熙為何不嫌車馬勞頓,在此建造避暑山莊?

承德之旅,讓我明白。其實,富有文韜武略的康熙,此舉並非只為避暑游逸,而是希冀以避暑山莊和木蘭圍場,去代替連綿千里的長城和數以萬計的守軍。

乾隆年間,朝鮮作家朴趾源撰寫的《熱河日記》,曾一語道破康熙、乾隆的司馬昭之心:「熱河長城荒僻之地,天子何苦居此塞裔荒僻之地乎?名為避暑,而其實天子身自備邊。」

現代學者余秋雨也在《一個王朝的背影》中,剖析了康熙當初建造「避暑山莊」和「木蘭圍場」的政治目的及軍事用意。對待外族,康熙頗有心計,精通軟硬兼施。硬的一手:每年秋天,在「木蘭圍場」舉行聲勢浩大的萬人圍獵,以保持王公大臣的勇猛強悍之風範,還能對北方邊境起到威懾作用。軟的一手:每年在京城之外的避暑山莊,會見北方民族首領,與北疆各族建立友好關係。正如康熙其詩所云:「不貪玉宇瓊樓看,獨在遐陬理外疆。」

乾隆繼位后,堅持「習武木蘭,勿忘家法」,他平定叛亂,鞏固邊疆,擊退外國侵略勢力,順應少數民族對宗教的信仰,仿建各民族所信奉的宗教廟宇,使山莊成為「綏服遠藩」的政治中心,實現了康熙「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的政治初衷。

避暑山莊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耗時89年,佔地564萬平方米,宮牆環繞山莊,蜿蜒起伏長達萬米,圍成了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避暑山莊

宮殿區

避暑山莊有9座宮門,我們擇其正門——麗正門的中門而入。若在清代,這等行徑必有殺頭之虞,因為麗正門共有3門,中門只允許皇帝通行,文武百官只能側門而行。如今,我們「無法無天」,去體驗萬歲爺的享受,趾高氣揚、堂而皇之地穿過中門。

中門石匾的「麗正門」三字,由乾隆皇帝用滿、藏、漢、維、蒙五種文字題寫,象徵著清王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麗正」二字出於《易經》的「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之句。意為:帝王只有像日月附著天,百穀草木附著地那樣附著於正道,才能教化統治天下。

山莊分宮殿和苑景兩大區。宮殿區由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四組建築組成,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這些建築不愧為皇權的象徵,以中軸布局,左右對稱,規整有序,處處充盈著皇家的威嚴和華貴。

正宮午門上方懸挂著藍底金字的「避暑山莊」匾額,字體飽滿方正,雄壯樸厚,為康熙的御筆。明眼人一看,就會發現「避」字右邊的「辛」多了一橫。我正在惴測其用意時,導遊已在解說:此乃皇帝故意之作,康熙以為,多此一橫的「避」乃避暑之避,非避難之避。

剛愎自用的康熙大帝,不知為何聯想到了避難,雖然他為「避」字增添了一筆,但依然埋下了不祥的讖語。果真,這在他的後人、清代第七帝咸豐身上得到應驗。當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這個無遠見、無膽識、無才能、無作為的「四無」皇帝咸豐,倉皇逃到熱河避難。咸豐十一年七月(1861年8月),31歲的咸豐帝病逝在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內。

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熱河行宮,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築,至今仍珍藏著2萬餘件皇宮的陳設品和生活用品。康熙、乾隆曾分別以四個字、三個字為山莊各命名36景,史稱「康乾72 景」。在偌大的山莊,我們不可能遍訪72全景,只能逛逛主要景點,點到為止了。

山莊主殿名「澹泊敬誠」,以產於川貴的珍貴楠木為建材,又稱楠木殿。殿前古木參天,殿內清幽恬靜,顯得特別的古樸莊重,是清帝舉行盛大慶典及接見民族首領的地方,見證過清王朝一統江山的重大事件。殿檐下,懸有3塊深雕金漆橫匾,乃乾隆皇帝寫景抒懷之作,筆力遒勁,氣度不凡,讓我久而仰望,嘆為觀止。

跟著導遊從殿堂軒閣中進進出出,目睹大清帝國三百年的歷史煙雲,感受著山莊殿堂的不凡氣韻和驚世艷麗,從內心特別憎惡古代帝王的奢靡之極。避暑山莊建修了89年之久,又浸泡了多少百姓的血汗。現在,已經無法測算整個山莊的全部造價,但據清廷檔案記載:「澹泊敬誠」殿,共耗銀七萬一千五百二十五兩一錢七分;文津閣,共耗銀三萬零九百零一兩六錢。窺一斑而見全豹,這座離宮別苑的耗資無疑是非常巨大的。或許,正是這種驕淫奢靡,敲響了清王朝滅亡的喪鐘。

走出宮殿區,驀然想起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話:一個風雲數百年的朝代,總是以一群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後一個句點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彬彬的凄怨靈魂。

苑景區

山巒區

承德避暑山莊的苑景區按「東南多水,西北多山」的自然地貌布局,又可分為湖泊、平原、山巒三區。游畢宮殿區,同行都以為山巒區佔據了山莊的五分之四面積,這不可不去,當然誰也沒勇氣在蒼茫大山間閑庭信步。於是,決定坐環山觀光車一路兜風,一睹山巒區真面目。

山巒區位於西北部,峰巒起伏,溝壑縱橫,林木奇俊,積翠疊綠,是山莊的天然屏障,與平原區海拔相差180米,最高海拔達510米。康、乾兩帝以各條峽谷為主幹,依山就勢營造了44處的樓、亭、廟、宇,各具情趣,自有特色。

走進山巒,通行的均為窄窄的石板路,寬度比起觀光車也沒寬了多少,許多地方坡度大且彎道急,可是觀光車照樣跑得飛快,猶如方程式賽車,極具飆車的感覺,從心底欽佩司機師傅嫻熟的駕駛技術,不愧為日久天長練就的獨門功夫。

山間雜花生樹,林蔭遮道,車子風馳電掣,呼嘯而上,一路若隱若現的景觀一閃而過,似乎並沒看到什麼清晰的風貌,唯有三次下車遊覽,總算見識了藏匿在大山深處的美景秀色,才不冤4000分幣的觀光車車費。

第一個下車遊覽點,乃康熙三十六景的第九景「四面雲山」,這裡四面群山環拱,是重陽節清帝和王公大臣登高望遠的地方。冒著烈日,沿著山間石路拾級而上,見有一亭構築于山頂平坦處。亭上匾額「四面雲山」和楹聯「山高先得月,嶺峻自來風」,均出自康熙御筆。據說,乾隆特別喜歡「四面雲山」,每臨山莊,必登亭眺望,提筆賦詩,並將詩刻於木牌懸挂亭間,共有54首之多。其一云:「絕預平臨北斗齊,座中惟覺眾山低。林禽饋客爭銜果,澗鹿迎人淺印泥。」

佇立亭上,居高四望,真可謂「一覽眾山小」。遠方巒光雲影,近處松濤鳥語,盡收眼底,美不勝收,令人心曠神怡;更有長風拂面,涼意陣陣,捲去躁熱,頓感夏已成秋。怪不得風流才子乾隆大帝每臨此處,就會詩興大發,文思如涌。

翻越山坡,繼續坐車,到達第二處下車點:「二馬道」。所謂「二馬道」,指的是這裡唯一一段能並排可走兩匹馬的宮牆。宮牆用當地的一種虎皮石修建,由馬道和垛口組成,全長10公里,隨山勢起伏盤踞蜿蜒,酷若長城縮影,人稱世界上最長的虎皮牆。登牆眺望,可見頗有布達拉宮風範的普陀宗乘之廟和普寧寺的全景,其宏偉壯麗,攝人心魄。

最後遊覽處是集殿堂、齋舍、迴廊、水榭為一組的園林建築,楓林掩映,古色古香,為康熙三十六景第二十一景。門殿上有康熙題額「青楓綠嶼」,進入月亮門,內有—座五楹大殿,掛著「風泉滿清聽」的匾額,取意於唐詩人孟浩然「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的名句,清幽靜美,玲瓏古雅,不愧為飲泉聽風之好去處。

東邊有殿名「霞標」,曾作為冷宮,流傳有一個凄慘的故事:當年受乾隆寵幸的妃子吉拉,因恃寵而驕,修改了已批的奏摺,乾隆一怒之下,將其送往「霞標」,原本只是想磨磨吉拉的嬌氣,誰料吉拉心性剛烈,被打入冷宮后萬念皆灰,不吃不喝,三天後即魂飛魄散,令乾隆懊悔不已。

在「秋澄齋」,正巧碰上仿古石磬編鐘的演奏,幾位身穿古裝的婉麗女子和帥氣小伙,用編鐘、琵琶,古箏合奏了幾首名曲,雖無大型樂團演奏的那種磅礴氣勢,但精妙的古樂,聲如鳥鳴,韻似流泉,響徹在寂寥的冷宮之側,在我聽來,卻頗感凄美,頗感憂傷,彷彿在沉湎那段冰涼的歷史,為吉拉妃的香消玉殞而惋惜,為乾隆帝失去愛妃而哀嘆……

苑景區

湖泊區

返車回到湖泊區,聽導遊說,避暑山莊「以山得名,而勝趣實在水」,康乾七十二景中,湖泊區就佔了31處,同行們聽得動心,打消了坐船的計劃,決定沿著湖泊徒步親近一番。

湖泊區佔地57公頃,湖水總面積約為31萬平方米,總稱「塞湖」。過去有10島9湖,如今尚存8島7湖。湖光浩淼,水波瀲灧,野趣橫生,宛若天成,堪稱「塞北江南」。康熙曾讚譽,「自有山川開北極,天然風景勝西湖。」

湖泊區水域被島、洲、橋、堤自然分割,成為了若干水景區。洲島錯落,曲堤逶迤;亭榭樓閣,依水而建;山光水色,競奇爭秀,處處充盈著江南水鄉的靈秀氣韻,靈巧而不局促,舒展而不呆板,相比江南之景似乎更顯大氣。

漫步湖泊區,清風徐徐,碧波蕩漾,柳隨風動,心隨景走,全無暑熱的感覺。在這塞北的皇家園林,還可驚奇地看到熟悉的江浙風景名勝,如嘉興的「煙雨樓」、蘇州的「滄浪嶼」,鎮江的「金山」。

坐落在如意洲北面青蓮島的煙雨樓,是避暑山莊建造最晚的建築之一,酷似浙江嘉興的煙雨樓。嘉興煙雨樓原取唐朝詩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詩意而建,乾隆南巡時,深為欣賞其晨煙暮雨,於是,傾皇家之力,避暑山莊就有了山寨版的「煙雨樓」。

「煙雨樓」為兩層樓閣,典雅精緻。頂層檐下懸有乾隆御題的「煙雨樓」金匾,樓前曲橋流水,青蓮紅荷。導遊介紹,每遇山雨迷濛,煙雨樓籠罩在雨霧煙雲之中,宛若仙山瓊閣,充滿了神奇縹渺之美。當然,要觀賞此等美景,須天公作美,我等趕上艷陽普照,來的並不是時候。

轉往如意洲東面,又是一個搬來的景點「金山」島,三面湖水環抱,一面溪澗長流,島上仿鎮江金山建有江天寺、妙高峰、法海洞、慈壽寺等名勝。本欲好好打量一番,但看看遊覽所剩時間不多,再說鎮江金山已去過多回,在刻著「金山」兩字的岩石前拍照之後,就不再拜訪「金山」以及另一個山寨版景點「滄浪嶼」了。

離開山莊,已是夕陽西下。歲月滄桑,莫非總是三十年河東三十河西。避暑山莊昔日皇家的榮耀,早已悄然化為歷史的煙雲。今日的山莊,皇威和神秘已經褪盡,處處是遊人的身影,處處可聽到遊人的爽朗笑聲。此情此景,康熙、乾隆大帝,不知是否想過?

外八廟

一廟勝過十萬兵

去過承德的人都說,「外八廟」不得不去。開初,我還不以為然。 有人戲謔旅遊是「上山看廟,下車拍照」,話雖偏頗,但這麼多年旅遊下來,確確實實跑過不少寺廟,其中不乏大同小異。我想,若是跋山涉水去看毫無特色可言的寺廟,真的不看也可。

承德之行,最終還是遊覽了「外八廟」中的普陀宗乘之廟、普寧寺、普佑寺和須彌福壽之廟,要問有什麼感想,我會翹指贊曰:不虛此行。

「外八廟」是避暑山莊東北部八座藏傳佛教寺廟的總稱,因受清朝理藩院直接管理,並在北京喇嘛印務處登記註冊,是典型的皇家寺廟。1994年12月,「外八廟」和承德避暑山莊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普陀宗乘之廟位於避暑山莊正北,在「外八廟」中規模最大,建於1767年至 1771年。建廟的動因既是為慶賀乾隆60壽辰及母太后80壽辰,也是為安撫西北的少數民族。

當年,乾隆大帝思忖前來祝壽祈福的西北各少數民族的王公首領,不大適應北京氣候,又大都信奉喇嘛教,於是主動在塞外建造了這座規模宏大的寺廟,以體現清廷對少數民族的關心體恤和多民族國家的團結。他曾在這裡接見過萬里東歸的土爾扈首領渥巴錫一行。乾隆十分得意自己塞外建廟之舉,聲稱「朕一廟勝過十萬兵」。

「普陀宗乘」即布達拉的漢譯。普陀宗乘之廟的總體布局及氣勢均仿照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由60多座(現存40多座)殿宇、僧房組成,俗稱「小布拉達宮」。

承德之游第一天,在避暑山莊「二馬道」的宮牆上,我就目睹過普陀宗乘之廟的遠景。那紅、黃、白相間的寺廟漫山遍嶺,依坡就勢,逐層攀高,裹山聳雲,氣勢磅礴,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

我因畏懼西藏的高原反應,一直不敢拜訪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為此不免遺憾。今日能在承德親臨「布拉達宮」,即便是「瘦身」的,也算給自己一個心靈的慰藉。

順著石甬路沿坡而上,進山門,過碑亭,穿五塔門,再從琉璃牌坊拾級而上,越白台,上方就是主建築大紅台。幾十座平頂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群樓重疊,錯落有致,簇擁著暗紅色的大紅台,直聳雲端,巍峨莊重,昭示著佛法的高深莫測。

聽導遊介紹,鑲嵌在白台牆體上三排梯形窗均為假窗,全封閉的,又稱「盲窗」;而大紅台上的六排梯形窗也是真多假少,即便是真窗也都做成45度向上的角度,裡面的喇嘛只能看見藍天白雲,以隔絕俗世的塵埃。這,足見宗教的威嚴。面對這森嚴肅穆的宗教色彩,令人更多的是崇仰和敬畏。

攀登通高43米的大紅台,需經過104級陡峭的台階。導遊介紹佛門有如此說法:人生在世有108種煩惱,只要誠心踏過這104級台階,就能消除104種煩惱,至於留下的生、老、病、死4種煩惱,必須用自己的一生去修行。我不是佛家弟子,但還是虔誠地循石階而上,祈求的是心靈的安寧與平和。當然,我也明了,境由心造,做人應該隨遇而安,自得其樂,切不可橫生枝節,自尋煩惱。

大紅台中央的大殿,名「萬法歸一」,意為「天下萬法,終歸於此。」表現了乾隆皇帝對民族信仰的尊重,又藉此來雄振國威,鞏固法權。

「萬法歸一」殿建築規整,氣勢莊嚴,通廊環繞,攢頂重檐,隱於大紅台群樓之中,殿頂部突出群樓,人稱「金頂」,覆蓋著鎏金魚鱗銅瓦,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光彩奪目。

據說這種銅瓦鎦金的工藝是,先用水銀把金條化為金泥,然後均勻塗抹在銅瓦上面,再用炭火烤,蒸發掉水銀,最後用瑪瑙做的磙子把它刨光。塗層很厚,一塊銅瓦含黃金50克,整個「金頂」耗用24K純黃金15840兩。可見乾隆為了「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確實不惜一擲萬金。

在避暑山莊北面,還有一座250多年歷史的普寧寺,為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剛進寺院,即見其香火鼎盛、鼓樂齊鳴的喧囂場面。導遊稍作交代,便引領女同行們購香焚香去了,扔下我們幾個大男人在寺院里瞎跑亂竄,遍覽一個個殿堂,還偷閑觀看了喇嘛的佛事活動。

普寧寺為典型的漢藏合璧式寺廟,前部分為漢族寺廟,如山門、鐘鼓樓、天王殿、東西配殿、大雄寶殿等一應俱全,後部分則為藏族寺廟。主殿「大乘之閣」位於大雄寶殿之後,高36.75米,供奉的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木雕金漆觀世音佛像,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這尊清乾隆年間雕刻的千手千眼觀世音佛像,高22.28米,重約110噸,法相端莊,體態雍容,身披瓔珞,雕刻精美。材料全為木質,由松、柏、杉、榆、椴等多種木材拼接而成,外表塗以金漆,雖歷200多年之久,依然色彩悅目,光澤艷麗,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大佛」。

觀世音佛像頭頂有一尊1.2米高的小佛,是觀世音的老師無量佛;兩側還分別立著「善財」「龍女」兩尊佛像,造型優美、文飾華麗,也為清代原始構造,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緊挨著普寧寺的是普佑寺,過去是喇嘛的「經學院」,喇嘛們研習佛教經典的地方。這座由清廷支付經費的經學院,不僅為外八廟培養喇嘛,蒙古各部的喇嘛也選送到此處學經。

該寺廟1964年因遭雷擊起火而毀於一旦,今尚存山門,配殿和羅漢堂遺址。如今寺廟乏善可陳,倒是其中「清朝一條街」還能令人耳目一新,從來沒見過寺院之中開闢商業街的。

街上掛著清代的旗幡,商人全部清朝服飾,與時尚的遊人混雜在一起,雖然不倫不類,也頗顯幾分滑稽的和諧。特別受到青睞的是那拉洋片的,唱著北方的小調,解說著洋片的情節,引來大人小孩滿座。

歷史並不如煙。「外八廟」宛如一本史書,記載了清廷和睦邦交的歷史功績。也許,每一個走進「外八廟」的人都會去思索,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加強民族團結,融洽民族感情,又是何等的重要。

歲月悠悠,滄海桑田。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既是清王朝鼎盛的標誌,又是清王朝衰敗的見證。咸豐死後,清廷內憂外患,根本無暇顧及承德這片祖宗精心打造的皇家園林,只得發出一道旨意:「所有熱河一切未竟工程即可停工。」

新成立前夕,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已是一片荒蕪,滿目瘡痍。如今,旅遊業作為「無煙工業」,成為了最大的產業;平民百姓也可昂首挺胸地走進皇宮帝苑,我等也能暢遊承德,選擇皇帝的選擇。

承德之游,雖然千里迢迢,但飽賞美景,大開眼界,增長不少見識,焉能不亦樂乎!

往期回顧

徵稿啟事

承德旅遊是一個開放的平台,無論你是承德土著還是外來遊客,都可以把在承德生活、旅行的點滴記憶時刻分享給大家。可以是美景故事、照片、遊記心得、也可以是散文隨筆,我們期待與您一起分享在承德的美好時光!

您的投稿一經採用,會有精美禮品贈送哦~!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