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精神分裂症研究進展一覽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有關精神分裂症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遺傳變異引發的大腦結構變化導致精神分裂症的發生

DOI: 10.1523/JNEUROSCI.3759-16.2017

最近來自UCLA的研究者們第一次發現患精神分裂症以及自閉症的患者的大腦結構的差異。這一發現能夠幫助解釋這些神經紊亂疾病背後的生物學機制。

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Journal of Neuroscience》雜誌上,該研究揭示了遺傳物質的過載或缺乏對於神經發育的影響。

"我們發現的相反的解剖結構的特徵對於大腦進行社交活動十分重要",該文章的第一作者,來自UCLA臨床心理學系的Carrie Bearden教授說道:"這些結果為我們了解精神分裂症或自閉症患者的大腦發育差異提供了線索"。

Bearden早期重點研究了22號染色體22q11.2位置存在缺失突變的兒童群體。這一突變導致患者出現發育障礙,心臟缺陷以及面部特徵奇特等癥狀。同時該突變還伴隨著精神分裂症的出現。

之後,她發現22q的異常複製會導致學習能力的障礙以及自閉症的發生,但精神分裂症的發病風險相比大部分人反而較低。換句話說,該區域遺傳物質的複製能夠保護個體免受精神分裂症的困擾。

在最近的這一研究中,Bearden等人對143名參與者進行了大腦MRI掃描檢測,其中66人具有22q缺失突變,21存在異常複製,56人沒有任何突變。

結果顯示,存在22q缺失突變的患者存在精神分裂癥狀,同時他們大腦灰質區域明顯較厚,但大腦表面區域則相對較少;22q異常複製的群體則存在自閉癥狀,他們的大腦結構則明顯相反:灰質區域很薄,而大腦的表面區域則相對要大得多。"下一個問題是大腦的解剖結構是如何影響心理的", Bearden說道:"我們目前正在進行後續的研究,希望能夠找到一些標誌物"。

根據作者們的說法,大腦的這些差異不是唯一決定了精神分裂症或自閉症的發生的原因。Bearden稱他們將與其它和作者們在動物模型中進一步研究大腦的結構差異以及細胞水平的差異。

2. Psycho Med:維生素B有望治療精神分裂症?

DOI: https://doi.org/10.1017/S0033291717000022

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相對於傳統的治療而言,加入維生素B或許有助於精神分裂癥狀的減輕。

通過對18項不同的臨床試驗結果進行分析,研究者們發現高劑量的維生素B以及不同種類的維生素B的聯合使用有助於在長期時間內維持病情的穩定。

根據統計結果,80%的患者在5年內病情出現了反覆,而使用了維生素B6,B12,B8的患者的這一數值則明顯好一些。

"通過對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對精神分裂癥狀的影響,我們發現維生素B能夠有效奇高患者的治療結果",研究者之一,來自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員Joseph Firth說道,"這可能是一項偉大的進步"。

這項研究共囊括了832名患者,雖然不同的研究樣本之間存在差異,但總體來看維生素B都能夠有效幫助緩解癥狀。

另外,越早服用維生素B 則越有助於病情的好轉。

如今,研究者們還在致力於解釋這一現象背後的機制,但他們初步認為維生素B能夠幫助補充體內的營養水平,降低氧化壓力等等。

當然,針對這一觀點目前還需要進行大量的重複性的研究,我們對這一現象背後的機制了解的越早,那麼對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療就會越有希望。

雖然像安定等治療精神失常的藥物在短期內對幻聽等癥狀具有顯著的改善,但複發的幾率非常高,因此需要持續不斷的治療。相比之下,維生素B雖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但更加有潛力。

相關結果發表在《Psychological Medicine》雜誌上。

3. Mol Psych:和阿爾茲海默氏症相關的特殊蛋白或參與精神分裂症的發病

doi:10.1038/mp.2016.163

來自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通過研究發現,一種參與阿爾茲海默氏症患者認知功能下降的特殊蛋白似乎在誘發精神分裂症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Molecular Psychiatry上,該研究或為後期開發新型靶向性藥物來治療多種神經性疾病提供希望。

研究者表示,名為STEP(紋狀體濃縮蛋白質酪氨酸磷酸酶)的蛋白在突觸的功能發揮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突觸連接著大腦細胞,此前研究者在動物和人類阿爾茲海默氏、帕金森疾病等模型的大腦中發現了過度水平的STEP蛋白,該蛋白水平的增加能夠干擾突觸的功能並且誘發患者認知功能下降和缺失。

在此前的研究工作中,研究者通過研究發現,一種抑制STEP蛋白的實驗性藥物能夠恢復阿爾茲海默氏症小鼠模型的認知功能缺失;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者指出,遺傳性地消除STEP蛋白或者利用藥物抑制STEP蛋白的活性就能夠改善行為特徵和精神分裂症相關的小鼠模型大腦認知功能的缺失。研究者表示,我們在來自兩組精神分裂症患者皮膚細胞衍生的幹細胞中發現了STEP蛋白水平的增加,應用於這些人類幹細胞中的STEP抑製劑似乎就能夠糾正異常細胞的生化和電生理缺陷。

當在早期阿爾茲海默氏症中應用的藥物被證明難以在臨床中使用時,研究者就表示,他們能夠開發出新型的STEP抑製劑,如果一旦開發成功的話,這種新型的抑製劑或許就具有更多實際的治療價值。最後研究者Lombroso表示,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一旦我們發現STEP抑製劑,或許就能夠幫助我們開發新型的藥物來治療一系列神經性障礙或神經性疾病。

4. Psych Med:驚人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腦或有能力"自愈"

doi:10.1017/S0033291716000994

近日,刊登於國際雜誌Psychology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加拿大羅森健康研究中心(Lawson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受精神分裂症影響的大腦或會進行重組並且抵禦疾病發展,該研究或可幫助科學家們理解精神分裂症發生的機制,同時為開發新型療法治療相關疾病提供幫助。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有超過2100萬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者發現,當提及大腦灰質容量時,隨著時間過去這種大腦修復效應實際上會使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腦,慢慢轉變成為沒有患病的狀態,而這就或許就可以幫助開發新型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新型方法。文章中,研究者對9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及83名非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研究,利用MRI掃描后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腦的特殊部位的組織發生了少量增加,同時其它區域的灰質含量卻減少了。

本文研究結果或與此前建立的關於精神分裂症的理論相違背,此前科學家們認為精神分裂症在發病初期會永久性地損傷大腦組織,而且這些損傷不會被逆轉。研究人員Lena Palaniyappan說道,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儘管精神分裂症會帶來嚴重的組織損傷,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腦卻會不斷嘗試著自我組裝,而且儘可能地去恢復或抑制損傷的進展。

研究者利用了協方差分析的方法更加全面地研究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腦,他們發現,隨著時間延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腦會慢慢變得"正常"; Paul Links說道,目前我們並不清楚引發精神分裂症的具體作用機制,很多藥物和療法都可以降低患者的疾病效應,從而幫助患者正常的生活,然而基於當前的最新研究結果,我們就可以對精神分裂症發病的分子機制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5. Nat Neurosci:罕見單基因突變可增加個體35倍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

doi:10.1038/nn.4267

遺傳因子在精神分裂症的發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目前科學家們僅僅剛開始尋找參與精神分裂症發生的特殊基因;近日一項刊登於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SETD1A基因的罕見突變可明顯增加個體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相關研究為闡明該病發生的特殊生物通路以及開發新型療法提供了新的線索。

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會經歷幻覺和妄想症,同時他們還會缺乏一定動力及同社會"交往"的問題,精神分裂症大約影響著1%的人群健康,目前並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很多科學家都認為精神分裂症患者機體的癥狀主要源於大腦發育過程中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部分源於環境因子的改變,但基因在其中也扮演著重要作用。

桑格學院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尋找和精神分裂症相關的罕見小尺度的遺傳改變,研究者利用全外顯子組測序的技術檢測了編碼關鍵蛋白的部分特殊基因中的全部DNA序列,隨後他們檢測了被預測具有特殊破壞性的突變的序列數據,這些突變要麼可以減少缺失功能的蛋白(LoF)的產生,要麼可以明顯改變其序列。

研究者指出,SETD1A基因的突變和個體患精神分裂症直接相關,同時還會增加個體35倍的患病風險,儘管這種基因非常罕見,但研究者僅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發現了SETD1A基因LoF的突變。同時研究者還在患精神分裂症的兒童中發現了SETD1A基因的LoF突變,這就表明SETD1A的突變或許並不一定光增加精神分裂症的風險,同時還會影響大腦的發育情況。

本文研究證實了關鍵基因在塑造大腦發育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研究者指出,SETD1A突變可以使得大腦變得尤為敏感,SETD1A基因本身不光可以調節個體的患病過程,其還會對大腦的發育產生巨大影響。精神分裂症和其它大腦發育障礙之間,比如自閉症和智障,都存在一定的重疊性原因,揭示其之間存在的關聯或可幫助理解多種大腦發育障礙之間的關聯,也為開發新型療法提供了基礎和研究數據。

6. BMJ:精神分裂症真地並不存在?

doi:10.1136/bmj.i375

術語"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暗示著醫治不好的慢性腦部疾病。在一篇發表在BMJ期刊上的論文中,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醫學中心精神病學教授Jim van Os聲稱,人們應當停止使用這一術語,而使用諸如"精神疾病譜系綜合征(psychosis spectrum syndrome)"之類的概念代替它。

van Os教授說,已有其他幾位科學家要求更新現有的精神疾病分類,特別是術語"精神分裂症"。日本和韓國已放棄使用這一術語。

醫生們用來診斷病人的官方精神疾病分類見於ICD-10(第10版國際疾病分類)和DSM-5(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

但是van Os教授聲稱這種分類比較複雜,尤其是對精神疾病(psychotic illness)。

他解釋道,當前,精神疾病可分為很多類型,如精神分裂症、情感分裂性精神障礙(schizoaffective disorder)、妄想性障礙、抑鬱症或伴隨精神疾病癥狀的躁鬱症,以及其他。

但是,諸如這些的類型"並不代表著不相關聯的疾病的診斷結果,這是因為這些疾病人們並不了解,不過,它們描述著如何能夠對癥狀進行歸類,從而允許對病人進行分組。"

比如,這允許臨床醫生說道,"你有精神錯亂和狂躁的癥狀,我們因此將它歸類為情感分裂性精神障礙。如果你的精神疾病癥狀消失,我們可能重新將它歸類為躁鬱症。另一方面,如果你的狂躁癥狀消失,但是你的精神錯亂變成慢性的,我們可能將它重新診斷為精神分裂症。"

"這就是我們目前的分類系統的工作方式。我們並不知道得足夠多來診斷真實的疾病,因此我們使用一種基於癥狀的分類系統。"

他說,如果每個人同意以這種方式使用ICD10和DSM-5中的術語,這不會有問題。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這種情形,特別是針對精神疾病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類型:精神分裂症。

比如,發布DSM分類的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在其網站上將精神分裂症描述為"一種慢性的腦部功能障礙",而學術期刊將它描述為一種"衰弱性的神經障礙",一種"破壞性的高度遺傳性的腦部功能障礙",或者一種"主要是由遺傳風險因子導致的腦部功能障礙"。

van Os寫道,這種語言描述高度提示著它是一種獨特的遺傳性腦部疾病。然而奇怪的是,在占精神疾病70%的其他類型精神疾病中,還未見到這樣的描述。

他補充道,科學證據表明不同類型的精神疾病可被視為同一種譜系綜合征的一部分。但是,患上這種精神疾病譜系綜合征的病人在不同人群之間和在同一人群內表現出異常的精神病學、治療反應和治療結果上的多樣性。

他認為告訴公共和提供病人診斷結果的最好方式是忘記"破壞性很大的"精神分裂症,而且這個分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開始讓人們知道這個範圍寬廣的多樣化的精神疾病譜系綜合征確實存在。

他聲稱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應當移除"精神分裂症"這一術語。

7. Nature:科學家首次深入剖析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學起源

doi:10.1038/nature16549

近日,一項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將近6.5萬人進行特殊的遺傳學分析揭示,如果個體遺傳了和突觸修剪(神經元間連接的消失)相關的基因的特殊突變,那麼個體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或許會增加,這項研究首次揭示了和特殊基因突變及生物學過程相關的人類破壞性精神性疾病發生的起源。

研究者指出,突觸修剪在青春期期間尤為活躍,因為青春期期間是精神分離症癥狀表現的初期,而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腦趨向於表現為神經元間較少的連接;名為補體組分4的基因(C4)在免疫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同時其在大腦發育和精神分裂症風險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破壞性的精神性疾病,2014年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就在人類基因組中鑒別出了100個區域攜帶者精神分裂症的風險因子,而本文研究則報道了這些風險因子背後的特殊基因以及其如何和大腦的特殊生物學過程的關聯。基於對此前遺傳數據的分析,研究者McCarroll及其同事主要對包含C4的區域進行研究,不像其它大多數基因,基因C4存在較高的結構可變性,而且不同個體存在不同的基因拷貝以及該基因的不同類型。

於是研究者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分子技術來對人類DNA樣本中的C4基因結構的特性進行分析,隨後他們在將近700份個體死後的大腦樣本中測定C4基因的活性,結果發現C4基因結構(DNA)可以幫助預測其在每一個患者大腦中的基因活性(RNA),而且利用相關信息就可以推斷出6.5萬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非患者機體基因組中C4基因的活性情況。研究者指出,這些研究數據揭示了驚人的關聯性,極攜帶C4基因特殊結構形式的患者往往會高表達該基因,反過來則患精神分離症的風險較高。

那麼C4究竟是如何影響個體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呢?研究者發現,基因C4在大腦成熟期間在修剪突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尤其他們發現C4對於另外一種在突觸上沉積的C3蛋白非常必要,後者可以作為一種突觸修剪的特別信號;研究結果顯示,動物機體的C4活性越高,發育關鍵是建立大腦中突觸消失的就越快。

研究者Eric Lander表示,本文研究為理解精神分裂症發生的生物學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這項研究也首次指出了精神分裂症的起源不再是一個謎題,理解該病的發病機制對於後期開發新型干預措施以及靶向話療法治療疾病提供了新的線索。當然研究人員也希望進一步深入探究精神分裂症的更深層次的病理學發生機制。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