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英國職場生存:在第八屆駐華校代促進交流會的演講

英國教育在國內存在的風險,是喪失教育的「使命感」,同時與社會脫節、分離,變成銷售型非商業主體。其實,英國校代的個人品牌,一直支撐著英國大學在華業務、市場形象,我們有底氣和力量最終成為這個市場的教育家,而不是單純的營銷家。

2017年6月16日下午,由英國大學駐華首席代表(赫瑞瓦特大學王忠義老師、班戈大學Luna老師和羅伯特高登大學Jessica老師)組織的第八屆駐華校代促進交流會,在英國駐華大使官邸舉行。

這幾位英國校代圈的老朋友請我發言,觸及到英國職場的生存話題,實際上已經超出了留學行業本身,本質上還是中英文化的摩擦、砥礪。

其實這個題目《英國校代的活法兒》在我腦海里已經反覆思考了好幾年,而且我最近兩年一直在走不同於以往的路,還很難預測結果,所以現在做演講只是想晒晒過去的實踐和體會,探討校代在英國大學體制下的生存模式。

與美國高效、無情、勝者為王的「資本主義」相比,英國的「社會主義」則是完全另一道「風景」,有些似曾相識的感覺。

英國留學擇校,總少不了英國大學排名,其實從英資機構員工招聘角度說,學位和專業匹配度相對重要,而應聘者所在院校與職位錄用之間沒有什麼必然關係。

面試過程也不以性別為參考,男女不限,一視同仁,這種文化在英國圈子裡適用範圍很廣。從英國校方駐華代表機構的人員構成就可以清晰看到,女同事的比重很高。

儘管如此,英國大學內部機制和市場需求之間仍存在諸多矛盾,從而造就了一種特殊的運營體制。

當學校教育成為商品「出口」換匯時,英國的大學也就漸漸從單純的非營利機構,變成了遮遮掩掩的教育「提供商」。歐洲金融危機肆虐的那幾年,連英國著名的金融公司都險些倒閉,而英國大學的留學業務卻呈現出反向的蒸蒸日上。

戰略上講,英國大學的海外延伸,其核心訴求仍然是招收國際學生,完成財務指標(學費等收入目標)和滿足文化多元化的要求。這樣一來,英國大學駐華代表機構,大部分都是以招生作為主要目標。

但是英國大學的業務管理,很像國內事業單位的運行模式,無法對市場變化做出及時的調整和應對,尤其缺乏中長期的戰略規劃。

英資機構中的英國大學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們很像體制內的國企、事業單位、政府機構,只不過英國人性情冷淡,才少了很多國企內部嘰嘰歪歪的事,最多也就是個改良版的「體制內」。

缺乏戰略規劃的體制下,以銷售為核心任務的英國大學,在市場的品牌建設缺失,周而復始地以經濟利益為首要目標。

英國大學校代幾乎變成純粹的銷售任務的執行者。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營銷與食品速銷品、金融衍生品、健身休閑服務產品的營銷模式越來越接近,英國校代靠「刷臉」、經濟利益與留學中介、培訓機構、合作院校「套近乎」,一年到頭泡在「數字」里,拉低了自身品牌價值和英國教育整體附加值。

其實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提到的sense of purpose,使命感,恰恰是英國校方和校方代表所忽視的。

Purpose is that sense that we are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 than ourselves, that we are needed, that we have something better ahead to work for. Purpose is what creates true happiness. 使命感意味著,我們超越自我的局限,我們滿足社會的需要,我們為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使命感創造真正的快樂。

英國教育在國內存在的風險,是喪失教育的「使命感」,同時與社會脫節,變成自我標榜的「陽春白雪」(裝逼的小眾)!

而與此同時,社會(當然也包括政府)只把英國大學作為招生為最終目的的銷售型非商業主體看待。

這種情況應該不僅限於英國,國際教育的整體聲譽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國際教育在的品牌營銷,面臨著體制與市場矛盾的「死結」,這才是我考慮在校代生涯中換一個活法兒的根本原因。

其實直到留學英國后相當一段時間內,我習慣於用外部認同的品牌包裝自己,名牌大學、大牌公司、國際化的工作……

漸漸地,我發現這些社會認同雖然有用,但也是「雙刃劍」。以職場為例,「大牌」的外部環境更多是一種威壓感,面對「神」一樣的僱主,只能頂禮膜拜、俯首稱臣,沒有話語權。

這種相當湊合的工作,只能維繫生存,卻沒有活得更好的空間。

此時,我有了不同以往的思路:提升個人品牌,反過來推動英國大學(僱主)的品牌形象。

2014年我還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工作時,就開始寫書了,一邊反思自己留英學習、生活、工作經歷,一邊試著讀解、總結中英文化差異。

寫書的目的很明確,希望讓國際交流中的人們多些理解、少些誤會,多些順應、少些矯情,多些共鳴、少些紛爭。

我一邊寫書,一邊把其中的部分內容在自媒體和朋友圈裡「曬」,沒想到圈內的同行非常支持,社會影響也好於預期。三個月內,這些文章的閱讀量就超過了300萬次。

2016年9月我的新書《到英國去》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了。此時,我已經在諾森比亞大學擔任區總監。我開始以書里的內容做公益講座,到目前為止,以「式留學的反思與對策」為主題的講座已經舉行了30場,覆蓋了國內20個城市,其中還包括英國使館文化教育處邀請做的網路直播。

同時,相關內容開始出現在教育電視台、北京城市廣播、《北京考試報》、《教育報》等媒體上。

我在自媒體上發布文章時,有意識地抓取社會熱點,盡量用中西文化、國際教育的觀點提供不同的觀察角度,比如英國脫歐公投、「一帶一路」建設、王小波去世二十周年、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聯考與留學的關係等。希望以英國校代的身份在不同的社會節點上發聲,與社會同步,也讓社會能夠關注到英國教育、關注到我所代表的大學。

就像我一開始提到的,這種模式是否能達到我的預想,還需要繼續觀察、實踐。從職業發展的角度說,我希望英國大學校方代表這樣的高級管理職位,能夠成為英國大學的合伙人,而不是單方面的執行者。

其實,咱們英國校代的個人品牌,一直支撐著英國大學在華的業務、市場形象,我們有足夠的底氣為大學提出中肯、可行的戰略規劃,我們也有足夠的力量提升英國教育在國內的品牌。

從根本上講,我們的底氣和力量,來自我們傳播的國際教育,來自市場國際化的內在需求。我想,我們最終應該成為教育家,而不是單純的營銷家。

作者簡介:趙剛(Andrew)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現任英國諾森比亞大學區首席代表;十幾年來一直從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傳播工作;2002年合著《歐洲情調之旅》一書;2016年9月新書《到英國去》出版;獲評搜狐「2016年度留學類自媒體人」;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