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第4期 | 中國近代史群讀書會

作者: 楊念群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3-10

推介人:周永軍+人大+清史

大家好,今天我推薦的是楊念群老師的《生活在哪個朝代最鬱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這本書是楊老師的專欄隨筆結集,雖然不是學術著作,但確不失為一本耐讀的作品。相較於專業學術著作,學者的隨筆集更讓人讀著更加痛快。為學者,讀史、閱世、知人,這些都可以從楊老師的文中發現。從古至今,從文學到哲學,從到外國,從電影到文藝,從生活到現實,這些都需要讀書與閱世,不知三十年後我們能寫出怎樣的隨筆集?對於學歷史的學生來說,有個問題是永遠不會繞過的,那就是「學歷史有什麼用」,楊老師在文中說到「沒用就是歷史最大用處」。這是楊老師面對社會上對於歷史的認識的一種無奈的回應。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歡迎大家解讀「學歷史到底有什麼用」?

作者: 陳達凱 / 許紀霖
出版社: 學林出版社
副標題: 第1卷1800-1949

推介人:劉春娟+安慶師範大學+大學部

諸位前輩好,我是安慶師範大學大學部三年級在讀。我要與大家分享的書《現代化史》,許紀霖、陳凱達主編。這本書是1995年始出版銷售,2004年再版,已經售罄,所以我用的是複印版。本書特色之處:1·由當時學界部分有專門研究的中青年學者分頭就各自熟悉的專題合作撰寫的,多少反映了當時學界的研究現狀;2·緊扣「現代化」一主題,將近代歷史上重大歷史事件分專題進行論述,條理清晰,內容翔實,有助於讀者對現代化進程的理解。此書不足之處,我還未及思考,有待諸位前輩拜讀。學力不及,僅從宏觀介紹下~

作者: [美國] 蒲樂安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
副標題: 清末民變研究
譯者: 唐雁超 / 劉平

推介人:許夢陽+南京師範大學+中近史

大家好,我今天的薦書是《駱駝王的故事—清末民變研究》。本書作者蒲樂安(Roxann Prazniak)現任教於俄勒岡州立大學,長期從事近代史研究、跨文化研究。


清末政治劇變時期,與「新政」交織於一體的是此起彼伏的鄉村民變。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伊始,當時任教於美國弗吉尼亞州著名的漢普頓-悉尼學院(Hampden-Sydney College)的蒲樂安,為了了解清末鄉村民變發生的背景,深入內地考察,採訪當地幹部和老百姓,獲得不少珍貴的一手資料。口述史料與文獻資料的有機結合,是蒲著的一個特色。
蒲著通過敘述清末發生在山東萊陽、直隸遵化、四川威遠、廣東連州和江蘇川沙等地的民變,揭示了清末民間社會所蘊含的潛能及其如何通過民間秘密結社等勢力激發出來的歷程。清末鄉村民變是從義和團運動失敗到辛亥革命爆發前社會不可忽視的現象,也受到學界的持續性關注,但大多屬於零散的個案研究。蒲著把地理空間跨度大、時間無序、組織上毫無關聯的各地民變組織到一個論述框架里展開討論,頗有挑戰性,也為我們研究晚清社會史提供了新穎的視角和方法。


更值得注意的是,蒲著還靈活運用了作者在20世紀80年代在華做田野調查時所獲得的史料,其中有著名的「窮棒子合作社」領導人王國藩的口述史,揭示了清末民變對「地方性」的影響——直至新成立后的鄉村社會變遷。恍如隔世的時空在一位老人那裡獲得了「關聯性」。

作者: [美國] 凱博文
出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副標題: 現代的抑鬱、神經衰弱和病痛
譯者: 郭金華

推介人:薄科+四川大學+醫學史

大家好,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凱博文教授的《苦痛和疾病的社會根源》,凱博文教授任教於哈佛大學文理學院人類學系,任該系Esther andSidney Rabb人類學講座教授,並在2004年至2007年間擔任該系系主任;1999年至2000年間擔任哈佛醫學院社會醫學系系主任;1993年至2002年間擔任哈佛醫學院 Maude andLillian Presley講座教授。目前他是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Victor and William Fung榮譽主任,凱博文教授著有六本專著,《文化語境下的病人與醫生》、《苦痛和疾病的社會根源:現代的抑鬱、神經衰弱和病痛》、《探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和痊癒之道》、《對精神病學的再思考》、《文化和憂鬱》(合著)、《社會苦難》(合著)。

作者在太台灣和大陸都做過研究工作,這本書主要是圍繞神經衰弱,抑鬱症和軀體化密切相關的三個問題寫的,取材於湖南,但是很多討論和假說都很有啟發性,對精神病學和其他區域的精神病學領域有很大的意義。


本書總共七章,第一,第二,第三章的標題是抑鬱症,神經衰弱和軀體化,分別介紹了三個題目的歷史,現狀,並對和美國的情況作了跨文化的對比研究,第四和第五章介紹作者在1980和1983年在大陸的研究,主要是作者對100例被醫生診斷為精神病的病人用DSM標準重新回顧性調查。第六章中作者提供了13例主要病史,對西方精神科醫生來說,這是最感興趣的材料,文化和社會因素對不適感體驗的影響,疾病或不適感對社會及個人的意義以及文革引起的心理傷害。


本書最後部分是對上述內容的討論,首先討論軀體化是怎麼樣產生的,然後討論軀體化的社會用途,認為軀體化是一種無所不在的順應形式,在多個場合下起適應作用,但有時卻帶來更多的問題。作者試圖從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觀點來說明神經衰弱,抑鬱症和軀體化,這個很有啟發性,但是因為歷史,地域和文化的原因,很難通過一個地區的推論而推廣到全國,比如在湖南調查所得到的結論,就不一定適用於新疆,而華盛頓的經驗也不一定適應於邁阿密,但是作者的思路和研究工作方法對我們有很重要的意義。

作者: 呂思勉
出版社: 東方出版社
出版年:2012

推介人:鍾東森+長院+民族史

各位學友前輩晚上好,今天我給大家推薦的書是民國時期呂思勉先生的《民族史》,東方出版社,2012年版。此書可作為民族史的入門之書目。該書分為十二族系,除在中亞地區的白種諸族之外,可按其活動範圍大概分為三派。

①匈奴、鮮卑、丁令、貉、肅慎為北派。先生還進一步考證其族的變遷和源流。對於民族之間的關係進行了一番理清。北派除貉族以外大都居於瘠薄之草原或山嶺苦寒之地,故歷為中原之患,時而及於歐洲。
②羌、藏、苗、越、濮大致為南派,因其地勢崎嶇,氣候炎熱之故,民性較弱,而團結亦難,故不為大患,與漢族一同進行地區開發,迄今為止,也沒全部同化。
③漢族居中原,於黃河、長江流域漸進於南北兩方,依物產豐富,交通便利之故,以文教同化之,逐步擴大,另考其有史以來之源流,又根據其發展軌跡,描述早期的民族形成,考證推理之功力相當之精湛。先生對西人東來,漢族之興亡也有著一番擔憂。
若各位學友前輩對民族史方面有興趣,此書大可一觀。

作者: 王明珂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6-4-1

推介人:陸文龍+上海師大+近代史

各位學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我給大家推薦的書是台灣「中研院」史語所所長王明珂先生的《史學反思與反思史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台版2015年出版)。全書分為九章。「反思史學」既是歷史學者對史學的反思,也是一種綜合多種社會科學的歷史學研究。作者希望可以提供一種「研究方法指南」,用來分析歷史與現實中的種種表相,用來探索社會情境及其歷史變化。生活中的種種所見所聞,在他看來,都是某種本相的表徵。對這些表徵的錯誤解讀,可能會讓我們帶有偏見,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要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有效辦法,就必須認識並尊重本相。

作者: 黃一農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副標題: 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
出版年: 2015-5-1

推介人:鍾榮帆+山東大學+近代史

各位師友晚上好,今天我推薦的是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黃一農,台灣中研院院士,以研究科技史、中西交流史聞名。

兩頭蛇,大惡之物,在古代以凶兆視之。楚令尹孫叔敖,幼年嘗勇而弒之,後世遂以「有陰德者,天報之以福」相傳頌。黃一農所採用的「兩頭蛇」概念是明末天主教徒孫元化自比的「兩頭蛇」,即天、儒兩種觀念在天主教徒內心相互抗拒,使得天主教徒在處理社會問題時受到兩種思想觀念的困擾。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在面對天、儒時的「首鼠兩端」的矛盾與掙扎,正是「兩頭蛇」的切實寫照,並以此概念總括全書。

正如黃一農教授在自序種所言,他是由天文學步入史學,使得其日益感受到史學與科學的學科分野,因此,產生獨到的治學取向,強調客觀理性的推論過程,即考證。同時,追求人的內心世界,並嘗試融入更多的人文關懷,甚至適當地抒發史家的個人情感。全文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是一種大歷史與小歷史,宏觀與微觀相結合,且以嚴苛的考證為基本方法,一則試圖釐清前人關注不足或存在舛誤的史實,並特別關注「小人物」的歷史及心路歷程,這點也是本文從頭至尾關注的;二則以本書中大量考據的運用來倡導「e考據學」,舉凡網路上的資源,無論國內國外,皆能信手拈來,令人佩服。

該書的核心問題是,在明末清初,社會誕生了第一批天主教徒,如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瞿汝夔、許樂善、王徵、魏學濂、韓霖等人,其中被稱作「三大柱石」的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的相關研究已有很多,其後的則關注較少,那麼,這些人的奉教因緣、心態和歷程是怎樣的,他們如何運用自身的權力文化網路擴張西學和西教的,在面對天、儒的矛盾時如何自處的。

黃一農所採用的「兩頭蛇」概念是明末天主教徒孫元化自比的「兩頭蛇」,即天、儒兩種觀念在天主教徒內心互相衝突,使得天主教徒在處理社會問題時受到兩種思想觀念的困擾。以全書而言,兩頭蛇族的典型,王徵,中西文化衝突的寫照。傳統士大夫,進士出身,因與正室尚氏所生之子早夭,迫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舊訓,乃納妾申氏,可是,王徵在納妾之時已是天主教徒,所以,違反了教規「十誡」,一番自省后,乃與申氏斷絕夫妻關係。之後,清軍入關,為表忠心,自殺殉國,又違反了「十誡」中「毋殺人」的規定。可見,王徵是中西文化衝突的寫照,已通過自身的努力儘可能地去調適二者的衝突,但是,這種調適並未給中西文化的接觸、交流架起橋樑,相反,使得自身深受其影響,申氏則是王徵試圖在自身調適中西文化的最大受害者。

另外,作者在論述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對天主教、西學的傳播時考慮到權力網路的功用,對於理解天主教、西學在明末清初是如何傳播極具啟發意義。但是,在解釋第一代天主教徒的心路歷程時,作者通過e考據的方式,運用大量的文獻材料,釐清他們所經歷的事件,進而作出解釋,有些解釋也看似合理。但是,在缺乏當事人自述、日記的情況下,這種解釋是否成立,還持一定的懷疑。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