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如果中印戰爭沒打贏,中國領土將會變成這樣!

1959年11月,政府最高層的決策會議在杭州舉行。參加杭州會議的,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彭真、胡喬木等人。會議主要討論如何避免中印邊界衝突和流血事件。會議首先由總參謀部的雷英夫彙報一個時期以來中印邊界不斷發生的流血事件。並說明,中印邊界的我方指戰員已經到了怒不可遏的程度。然後提出了總參和外交部共同研究的避免中印邊界衝突的幾項措施。例如不許打第一槍,不許還擊,等等。毛澤東聽著彙報,面色肅然地抽著煙。

當雷英夫講到一些部隊避免衝突的困難和一線指揮員的要求時,毛澤東摁滅了煙蒂,插話說:「我們有些同志打了幾十年的仗,可還不懂得一個起碼的道理:兩軍的邊防戰士一天到晚鼻子對著鼻子站在那裡,手裡都拿著槍,一扣扳機,子彈就會打死人,衝突怎麼能避免呢?」因此,他提出實行隔離政策,雙方各自後撤20公里,如印方還不幹,我單方後撤。

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在這次杭州會議上,中央確定了避免邊界衝突的隔離政策。

1959年11月7日,周恩來總理代表政府致函印度總理尼赫魯,建議兩國武裝部隊立即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後撤20公里,脫離武裝接觸,同時建議兩國總理儘快舉行會談。

但是,印度總理尼赫魯竟拒不接受,反而認為軟弱可欺,加劇了在中印邊境進行的武裝挑釁。在尼赫魯拒絕中方建議之後,為了兩國的共同利益和亞洲及世界的和平,毛澤東決定:部隊單方面從中印邊境後撤20公里。

1960年1月,中方又下令採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在我方實際控制線20公里內不開槍,不巡邏,不平叛,不打獵,不打靶,不演習,不爆破;對前來挑釁的入侵印軍,先提出警告,勸其撤退,勸阻無效時,才依照國際慣例解除其武裝,經說服后,發還武器,讓其離去。

軍隊的這一系列措施,在國際輿論界反響強烈,普遍認為軍隊所具有的忍耐和剋制,是著實讓人驚嘆的。

自從政府單方面命令軍隊後撤20公里,已快兩年了。兩年來,印度軍隊不僅沒有絲毫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地向境內進攻。

1960年4月,周恩來飛赴新德里,同尼赫魯舉行邊境問題高級會談,尼赫魯態度無絲毫轉變,再次向提出領土要求。那是12.5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福建省大小的領土啊,政府豈能拱手相讓?1961年,政府多次向尼赫魯提出和談建議,並實行隔離政策,均被一一拒絕了。進入1962年,局勢越發緊張起來。

6月,印度軍隊加快了武裝入侵的「推進」速度,東段已越過麥克馬洪線,進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區。截至1962年8月底,印軍在境內部署了100多個據點。這些據點最近的距哨所幾十米甚至幾米遠,形成「面對面」的對峙,有的楔入哨所之間,有的還插到了邊防哨所背後來了。印度軍隊一步逼近一步,顯然要打上門來鬧事了。

1962年10月18日,由毛主席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會議,它將對中印邊界問題做出重大的決策。參加會議的有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毅、賀龍等黨和軍隊的最高領導,同時有關將領羅瑞卿、楊成武、張國華、王尚榮、雷英夫參加,外交部的章漢夫和喬冠華也到會。

主持會議的毛澤東要喬冠華和雷英夫報告中印邊境衝突的情況和各方面的反映。

他倆彙報完,周總理接著發言,他著重分析了有關中印邊境問題的形勢,說明從各方面看我們不進行自衛反擊不行了,因此建議立即進行自衛反擊作戰。會議在作了深入的分析討論之後,一致同意周恩來的意見。

毛澤東說:「多年以來我們採取了許多辦法想謀求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印度都不幹。蓄意挑起武裝衝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魯非打不可,那我們只有奉陪了,來而不往非禮也。俗話說不打不成交,也許我們反擊一下,邊境才能安定下來,和平解決邊界問題,才有希望實現。但我們的反擊僅僅是警告懲罰性質,僅僅是告訴尼赫魯和印度政府,用軍事手段解決邊境問題是不行的。」

毛澤東說完,會議便接著討論中印兩軍的實力對比和能否打得贏的問題。

張國華在參加完中央召開的七千人大會後,留在內地養病。生活剛剛平靜一點,就被中印邊境衝突打亂了。中央領導和軍委總部不時傳喚他。

毛澤東問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聽說印度的軍隊還有些戰鬥力,我們打不打得贏呀?」

張國華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贏,請主席放心,我們一定能打得贏。」

毛澤東說:「也許我們打不贏,那也沒有辦法,打不贏時,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們自己沒有本事。最壞的結局無非是印度軍隊侵佔了的領土西藏。但西藏是的神聖領土,這是世人皆知,天經地義,永遠不能改變的。總有一天,我們會奪回來。」

大家在對形勢作了一番分析研究之後,一致認為戰勝印軍是有把握的。但毛澤東一再提醒大家,我們沒有同印度作戰的經驗,千萬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精心布置,打好這一仗。XLW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以大獲全勝告終,事後,印度高層對這次「奇恥大辱」進行了反思.......

政府對這次戰敗 的調查(尚未解密)、印度政府1992年的官方歷史、已經解密的和美國文件、以及印度分析家和學者的大量研究都表明,對於這場戰爭,還有驚人的事實。 最顯著的原因是當時的政治領袖讓印度遭受了失敗。不是的背叛,而是當時的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以及他的國防部長V·K·克里什那·梅農 (VKKrishnaMenon)自以為是地相信他們可以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危機,而且即使印度奉行「前進戰略」,也不敢進攻印度。

「我記得高級將領們到我們這裡來,並且給國防部寫信,要這要那……如果我們有遠見,知道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會是另一種做法……印度從入侵中學到了這個世界容不下弱國……我們一直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中。」

這些話是當時的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1963年說的,當時印度剛剛在手中嘗到恥辱性的失敗。作為一個一直用自己烏托邦式的眼光看待國際政治的領導人來說,這場失敗猶如醍醐灌頂。

1962年邊境戰爭的失敗讓他意識到,在國際政治中,弱國毫無立錐之地。

印度官方歷史中這麼形容中印之間的那場邊境戰爭:「1962年的事件也在政治和外交領域產生了顯著變化,帶來了更多的現實主義。」

印中戰爭讓印度開了眼,但即使45年之後,印度人依然沒有意識到導致自己失敗的環境和原因。流行的看法是背叛了印度的信任,襲擊我們在拉達克(Ladakh)和東北邊境特區(NorthEastFrontierAgency)的防線。

但政府對這次戰敗的調查(尚未解密)、印度政府1992年的官方歷史、已經解密的和美國文件、以及印度分析家和學者的大量研究都表明,對於這場戰爭,還有驚人的事實。

最顯著的原因是當時的政治領袖讓印度遭受了失敗。不是的背叛,而是當時的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以及他的國防部長V·K·克里什那·梅農 (VKKrishnaMenon)自以為是地相信他們可以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危機,而且即使印度奉行「前進戰略」,也不敢進攻印度。

前進戰略和對不作為的判斷得到了當時的情報局長B·N·穆利克(BNMullick)的堅決支持。有些分析家認為,穆利克也對誤導政治領導負有責任。

對現有資料的分析可以得出印度戰敗的幾個主要原因,它們是:

政治領袖們誤判不會對印度在拉達克和東北邊境特區的「前進戰略」做出反應;

印度軍隊裝備不好,準備不足;

無根據地認為印度試圖佔領西藏。

痛心的報告

恥辱性的失敗之後,印度軍方委託亨德森·布魯克斯(HendersonBrooks)少將和P·S·巴加特(PSBhagat)准將調查這場災難。 雖然參考資料極為有限,但二人深入挖掘,發現了最初形成「前進戰略」和印軍在當時是如何在政治領袖的壓力下被迫參與衝突的許多資料。

亨德森·布魯克斯-巴加特報告還未解密。但英國記者內維爾·麥克斯韋爾(NevilleMaxwell)看過了報告並發表了一篇內容摘要。他是怎麼看到這份報告的不大清楚,有傳聞說是一位高級部長把報告交給他的。

印度政府在1992年發表了一份官方歷史文件--1962,與衝突史,由國防部歷史局編撰。上述兩份文件都認為,裝備惡劣、準備不足的印軍是被迫對抗優勢的人民解放軍的。

實際上,直到1961年仍擔任陸軍總參謀長的K·S·迪馬亞(KSThimaya)將軍1962曾在Seminar雜誌撰文指出:「作為軍人,我根 本無法想象我們單獨與公開衝突;在可預見的將來,我們也不能期望能趕上。保證國家安全的責任,應該由政治家和外交家承擔。」

但是,政治領袖在情報局的支持下命令軍隊在印度宣稱所有的全部區域建立前進據點,其中包括有爭議的地區。

「前進戰略」從1954開始實施,不顧政府一再抗議,在爭議地區建立哨所,這些哨所甚至常常越過的前線哨所。

尼赫魯一廂情願地急功冒進,他相信印度由於有美蘇的一致支持,不敢反擊印度的前線據點和巡邏隊。

這背後的設想是通過逐步設立據點,最後把人趕出印度人認為自己擁有的地區。

有些印軍將領反對這個政策,認為它在軍事上是危險的。他們知道印軍準備不足,無法在前方抗擊軍隊。

印度官方歷史中就記載:「1959-1960年間,東部司令部司令官S·P·P·托拉特(SPPThorat)少將就已經意識到在東段對印度的威脅並提出了一些應對威脅所需的要求。但軍方總部以及國防部對此並未多加註意,甚至未通知總理。」

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是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剌昆崙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進行的。該地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作戰艱苦。這場戰爭最後雙方傷亡竟然是五比一,主將張國華笑了,他說:「這樣容易取得的勝利,我當兵33年,還是頭一次!」

戰前,指揮所的氣氛是緊張的。張國華有時專心研究地圖,有時離開地圖踱著步子深思。「慎重初戰」是個很不好駕馭的車頭,初戰必勝又是最起碼的要求。與印軍畢竟是初次交手,它是「太極派」,還是「少林派」呢?估計不會有國民黨的主力強,但也不能估計過低,要「貓」當「老虎」打,像對付國民黨的中等部隊。當時有一種意見,為了慎重,只打沙則一點,吃掉敵人一個營。這是個很保險的方案。張國華考慮再三,吃掉一個營,不痛不癢,要吃就吃它一個旅!

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另一位領導時,那位領導身體震了一下:「這太冒險了!萬一……」

還有一位領導不無擔心:「現在仗要打大了,是不是戰役發起時間向後推遲兩天,以便部隊做好充分準備?」

張國華沒有表態。他說:「看看部隊準備情況吧。」

陰法唐政委代表新組建的四一九部隊師團兩級領導再次進言:「張司令員,戰役發起時間不能推遲!」

「理由呢?」張國華不露聲色。

「我1萬多人進入戰場,在森林裡隱蔽了一天一夜,不動煙火,再推遲兩天很容易暴露作戰意圖。那時再進攻還有什麼突然性!」

張國華一拍桌子:「不再推遲,要讓敵人還沒穿褲子就當俘虜。」

兩種意見反映到中南海,有的領導也認為張國華是在冒險,但毛澤東不喜歡墨守陳規。他把另一種意見的文稿推到桌子一邊,頗有慍色:「他是前線指揮員,讓他打嘛!打不好重來!」

方案定了。幹部會上,張國華激越的聲音把出擊前的喧鬧壓了下去:「現在當面敵人不是1300,而是2500,準備打它3000,如再增援就按它5000打。三至五天解決問題,不要怕傷亡,準備傷亡2000人。要打得好,打得快,速戰速決,務必全殲。打起來不受『麥線』約束,但要報告中央。打不好是前邊的人負責,補給不好是管後勤的人的責任。哪個搞不好,要追究哪個人的責任。打不好,消極說法是未完成任務;積極說,是不夠共產黨員條件!」

會後,他又布置:要多準備些豬肉,要把各團電影組組織起來,把軍區文工團調到前方,以鼓士氣。

10月20日7時30分,東方剛剛露出魚肚白,我人民解放軍的炮火便鋪天蓋地向入侵克節朗的印軍陣地傾瀉。9時30分,印軍的第一個據點被攻下。到晚上8時多,克節朗戰役即告結束。張國華聳聳肩,笑了:「這樣容易取得的勝利,我當兵33年,還是頭一次!」

23日,中央致電稱讚:「作戰部隊在高原嚴寒的困難條件下,鬥志昂揚,艱苦卓絕,勇猛作戰,乾脆地殲滅了敵人。」軍區前指剛剛收到這一鼓勵電,還沒來得及轉發,又收到中央收回該電的通知。張國華心頭一緊:出什麼事了?等他收到第二封電報時,心中的疑團才漸漸解開。后一封電報只比前一封電報多了兩句話:一句是「捷報頻傳」,另一句是頗帶感情色彩的「中央、軍委極為高興」。為什麼又收回前封電報呢?張國華尋思:看這口氣,很像是毛主席親自加的兩句話,他的高興溢於言表,他希望電報能更大地鼓勵前線士氣……是的,一定是的!

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裡,張國華指揮的兩次戰役和一些零星戰鬥都取得了勝利。殲敵3個旅,生擒王牌旅長達維爾和另一名准將旅長辛格,共斃、俘敵7000餘人(主要收穫自西山口之戰),占整個中印邊境反擊戰戰果的80%。中方作戰部隊也付出了代價,傷亡1460人,而百度百科顯示,則才幾百人。

偉人毛澤東,果斷命令軍隊對印度進行』教訓型『打擊。隨即,軍隊開始了速度驚人的戰爭部署。短短12天軍隊就集結了1個軍團(18軍,約3萬人)。並且引導印度軍隊3個旅進入軍隊預設的伏擊陣地。

印度政府當時緊急接受了來自蘇聯的13個陸軍師、2個空軍師的全套武器制式援助。作為當時的華盛頓軍方,由於朝鮮戰爭帶來的尷尬結果,急需要在軍事領域方面取得一次對華戰爭的勝利。

同時,為了進一步擴展美國在中亞戰略位置上的『主導』地位。因此在蘇聯援助第3天,由英美等北約成員國組成『亞洲軍事發展態勢委員會』。決定對印度援助18個步兵旅的全部美式裝備。其中一些裝備是來自英國2戰期間剩餘軍事物資。

由於美蘇聯合支持,並且蘇聯軍事顧問專家親自進行整訓印度武裝部隊。這些使得當時的印度首腦尼赫魯,產生了『超級亞洲人』的可怕思想(1962年正值多事之秋,國內經濟尚未擺掉大躍進和3年自然災難的陰影。

同年3月,持續了3年的西藏農奴主叛亂剛剛平息,4月新疆又發生了邊境暴亂。此時中蘇關係實際上已經破裂,中美由於在台灣和越南問題而繼續嚴重對立。),因此,他在當年撕毀了與簽署的『和平邊境互不侵犯條約』。以3個『王牌』主力旅為先遣,越過 『麥克馬洪線』,在西藏、青海地區對實施武裝入侵。

而軍隊在初期,僅有少量邊防軍駐紮在這裡。總兵力約2-3個連人數不足500人。而印度先期抵達的第1旅,則是擁有6000人的主力旅。開始逐步失去很多哨所(不過其中一些主要的哨所,都是人自己主動放棄的)。

北京政府當時多次警告印度政府。但是,印度人在『歐美+蘇聯武器援助』的趨勢下極度自大,『人不敢還手' 一直是戰前尼赫魯的口頭禪。

因此,偉人毛澤東,果斷命令軍隊對印度進行』教訓型『打擊。隨即,軍隊開始了速度驚人的戰爭部署。短短12天軍隊就集結了1個軍團(18軍,約3萬人)。並且引導印度軍隊3個旅進入軍隊預設的伏擊陣地。

快速的消滅了其中1個旅的大部。其餘印度部隊開始向後撤退。而軍隊1支快速分隊,翻越了根本不可能翻越的大雪山(作戰時間巧妙的控制在戰場上主要河流洪水期之後與12月大雪封山之前),在氣候極其嚴寒的冰河河谷內,攔擊了印度軍隊的退路。

在此時,印度軍隊依然陷入軍隊合圍之中。面對如此局面,其指揮官竟然沒有在快速分隊截擊自己的身後部時,給予馬上的打擊。

而是錯誤地認為,可以依靠全新的蘇美裝備的極大優勢火力,進行反突擊反包圍。印度軍隊一名少校軍官,在對其國內家人電報稱:我們只要依靠先進的武器,完全可以擊敗全部軍隊。

但是,當時派駐印度的美國軍事專家理查德安德魯斯准將對外稱:這是一場形勢的』殲滅戰的開始『。我們在韓戰中多次領教過這種手法。

印度通往前方的軍事補給線,完全被軍隊切斷。士兵們在缺乏食物的戰鬥狀態下,開始出現大面積渙散。隨即,軍隊抓住有力戰機,開始發起』形式的『殲滅戰。短短8個小時。印度號稱』東亞1,2旅的『2支主力部隊被盡數殲滅。

此時,軍隊繼續向前推進。其先遣部隊,已接近印度首都新德裡外圍50公里處。其深入印度作戰達212公里。但是,此時政府作出了讓印度人驚奇的決定,軍隊開始快速回撤。在後期正式公布:中印自衛戰爭結束。而且,方面歸還了包括印軍第7旅旅長達爾維准將在內3968名戰俘,以及全部繳獲的印度軍隊的武器裝備。

軍隊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 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擊斃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 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1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1524名)。

由於受戰區非凡的地理環境限制,這場戰爭基本上是雙方的步兵部隊參與,在這裡只簡單介紹一下雙方的步兵裝備。

軍隊步兵武器是新換裝不久的56式系列班用武器(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衝鋒槍、56式班用機槍),而印度士兵手中是二戰英國軍隊制式裝備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司登II、III及斯特林L2A3 衝鋒槍,印軍使用的輕機槍是布倫MKII、III輕機槍。

其他的不談,印軍武器裝備還停留在1947年的水平上,而我軍輕武器比印軍的要先進2代,比英美援助印軍的先進1代。

戰場上,軍隊戰士對大量繳獲的還沒開箱的英美自動武器根本就不屑一顧。雙方士兵的戰鬥素質也沒有在一個檔次上,除了廓爾喀這支雇傭兵部隊,印度人從來就不是英勇的戰士。

這次戰爭一舉粉碎了印度的』前進政策『,維持了中印邊境近40年的和平局面,超過當時'1場戰爭管30年』的估計。最重要的是軍隊擊敗了來自當時世界上軍事兩大最強大陣營,北約以及華約聯合支持的印度。

這是任何一個國家,即便是在現在的先進條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