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聊聊鄭和下西洋

6月29日,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逝世。鄭和的身世其實頗為凄慘,他原名馬三保,是雲南的回族人。家族也算是高門大戶,父親還親自去過麥加朝聖,在當地很有聲望。但後來明軍滅元,南征雲南,鄭和家就倒了霉,父親死於戰亂,10歲的鄭和也被捉去活活閹割。

鄭和從一個有錢人家的小少爺,轉眼家破人亡,淪為太監,其間的種種屈辱與苦楚,令人難以想象。後來因緣際會,鄭和進入燕王府,慢慢成了朱棣身邊的紅人。據說鄭和的相貌很武猛,行如虎步,聲音洪亮。永樂帝挑選船隊統帥的時候,鄭和這種威武的相貌似乎就起了一點作用。

不過重點是,朱棣皇帝對鄭和的人品、才能、知識有充分的了解。鄭和少年時就在朱棣身邊長大,跟著朱棣南征北戰,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並被朱棣皇帝視為心腹。

鄭和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具有軍事指揮才能。鄭和少年時就在明軍中服役,在明軍中長大,後轉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鄭和成年後,經受了戰火考驗,跟著朱棣參加「靖難之役」,出生入死,轉戰南北,經曆數次重大戰役,具有實戰經驗。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鄭和「欽差總兵太監」軍銜,將二萬餘名官兵交給鄭和指揮。鄭和下西洋中的幾次軍事行動也證明了鄭和的軍事指揮才能,確保了這幾次軍事行動的成功。

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間,鄭和率眾七次遠航的歷史。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240多艘海船、2.7萬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

航海技術

現在船隻航行需要實時了解自己所處的經緯度。可是在鄭和那個時代,如何測經緯?

測緯度是有辦法的,北極星幾乎就在地球自轉軸的正上方(有微小的偏差),你只要測出它的仰角度數,就能夠判斷出自己所在的緯度。

早在鄭和下西洋之前,無論是歐洲人、阿拉伯人,還是人,就都會測緯度了。他們用的具體工具有差異,就像歐洲人用航海星盤,人則用牽星板,但它們的基本原理是差不多的。

鄭和的牽星板並不複雜,就是用一個木板放在跟眼睛水平的位置,眼睛和木板的距離固定,然後抬頭看星星。配套的木板是嚴格標準化的,一般是12塊,分別稱為「一指」到「十二指」。如果還看得見星星,就換一個高點的木板,如果看不見了就換一個矮點的木板,直到木板的邊正好對著星星。從木板的高度就能推算出星星的仰角,從而知道自己的緯度。當然,鄭和並不需要真去用木板高度去算仰角,他甚至可能根本沒有緯度的概念,但是他只需要記住現在的位置是幾「指」,對他來說就夠了。鄭和的《過洋牽星圖》里都是這樣的記載:「丁得把昔過洋看北辰星七指平水。」翻譯過來就是:我在丁得把昔這個地方,測北極星時用的是第七塊木板。

但是經度就測不出來了。當時全世界的航海者都不會測經度。那怎麼航行呢?鄭和用的辦法是循「針路」而行,這個航海辦法並非他的首創,可能宋代就有了。

《鄭和航海圖》里有這樣一段話:「官嶼溜用庚酉針(西偏南262.5度),一百五十更,船收木骨都束。」意思是,船從官嶼溜(現在的馬爾地夫)出發,往西偏南262.5度方向開,在標準航速下開15天可到木骨都束(現在索馬利亞的摩加迪沙)。

鄭和船隊航行的基本原理就是這樣。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光是測量航速,就需要大量的、煩瑣的工作,而且帆船一旦被風吹得偏離航向,就需要重新計算,重新調整,其中不無風險。

下西洋的收穫

現在有很多軍事學家都埋怨鄭和,七下西洋除了帶回來一些稀奇古怪的動植物和五花八門的香料,似乎就沒有其它收穫了。而看看西方殖民船隊,所到之處能收復的收復,不能收復的破壞。相比之下,鄭和船隊實在是太文明。

在東南亞和印度洋海域,鄭和沒有強大的對手。歐洲人還沒有出現,德里蘇丹國和帖木兒帝國則已衰落分裂,但是鄭和沒有使用武力的想法,7次航海中,只發生了3次較大規模的戰鬥。一次是剿滅了某個華人海盜集團,一次是捲入了蘇門答臘的內亂,一次則是途經錫蘭時,錫蘭王派兵進攻船隊,結果被鄭和俘虜解送。

按照《瀛涯勝覽》的記載,鄭和船隊所到之處完全是一派喜氣洋洋的場景,首領歡迎,商人滿意,群眾擁護。

從朝廷的財政收支表上,鄭和船隊實際上就是個巨大的賠錢貨。而對西班牙、葡萄牙這些國家來說,政府直接從大航海中獲得收益,對政府來說這是個賺錢的買賣,所以對此格外起勁。但明朝政府卻不能從大航海中直接獲得財政收益,戶部看到的就是赤字。故後人對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眾說紛紜,不知道明朝統治者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