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是什麼因素成就了巴菲特超乎尋常的投資成就?

金評媒(https://www.jpm.cn)編者按:究竟是什麼因素促成了沃倫·巴菲特超乎尋常的投資成就?我經常問自己這個問題,這也是我在這篇序言中想探索的。

究竟是什麼因素促成了沃倫·巴菲特超乎尋常的投資成就?我經常問自己這個問題,這也是我在這篇序言中想探索的。

早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我在芝加哥大學讀MBA時,學習到一種發源於此的新金融理論——芝加哥學派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市場有效假說

根據這種假說,數以百萬計的投資市場參與者,他們聰明、活躍、目的明確、見多識廣,所有這些人的行為綜合在一起,會將所有的信息迅速地反映到股價上,這使得標的資產提供一個風險調節后的公平回報,不多也不少,也就是股價永不會過高或過低,以至於沒有人能夠持續地從市場中獲得額外的收益。

芝加哥學派的這個市場有效假說理論造就了一個廣為人知的名言:「你無法戰勝市場!」

如同大量實證數據所顯示的那樣,市場有效假說理論為一種結論提供了理論基礎,那就是無論多麼勤奮努力,絕大多數投資者無法戰勝市場。市場是無法超越的。

但這並不是說,沒有投資者戰勝了市場。每隔一段時間,伴隨著大多數人的失利,總有些人會勝出。市場的效率並非一種強制力,這使得個別投資者的回報偏離於市場整體的回報。

它僅僅是斷言,沒有人可以足夠充分、持續地反駁市場有效假說。在大多數過程中,某些人是異數,但他們的超額回報被描寫為隨機所得,因為這與黑猩猩的行為類似。

後來,我還聽到一種說法:「當你將足夠多的黑猩猩和足夠多的打字機放進一個房間里,最終一定會有一隻黑猩猩能打出《聖經》來。」這就是說,當隨機性確實存在,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

然而,如同我母親曾經說過的:「規律總是要有例外來證明的。」一個普遍的規律不可能100%沒有偏差,但例外總是不常見的。

每天都有數以百萬計的投資者,無論是業餘還是專業的,都在證明你無法戰勝市場。

這時沃倫·巴菲特出現了。

沃倫和一些傳奇投資家,包括本·格雷厄姆、彼得·林奇、斯坦·德魯肯米勒、喬治·索羅斯、朱利安·羅伯遜,他們的投資表現令芝加哥學派的理論受到衝擊。

簡而言之,在足夠大的範圍里、足夠長的時間段、足夠規模的資金情況下,也就是在樣本充足、並非個案的情況下,他們的傑出表現令市場有效假說理論的倡導者受到挑戰。

這些偉大投資家的投資記錄表明,卓越的投資者能通過技能戰勝市場,而不是運氣。

事實勝於雄辯,特別是在沃倫這個例子中。他親自列印出一個條幅掛在辦公室的牆上,顯示自1965年起以105?000美元開始巴菲特合夥公司之後的歷史。

自那時起,通過吸收額外的資本以及投資回報的積累,他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如今擁有1 430億美元的投資以及2 020億美元的凈資產。他連續多年擊敗股市指數,在這個過程中,他成為美國第二最富有的人。

福布斯排行榜上其他富豪們的財富,或是來自房地產業,或是來自高科技行業,巴菲特的財富則完全是通過投資市場建立的,而這個市場人人均可接觸。

是什麼成就了巴菲特奇迹?我認為大致有以下這些因素。

超級聰明

沃倫有句妙語:「如果你有160的IQ(智商),賣掉30吧,因為你不需要這麼多。」如同馬可姆·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到的那樣,取得偉大的成功,你只要有足夠的智力即可,不必是天才。多餘的智力並不會增加你成功的機會。

事實上,有很多聰明人沒有找到自己在現實中成功(或幸福)的路徑。高IQ不足以讓人成為偉大的投資家,否則大學里的教授們一定是全美最富有的人。具有商業思維導向以及常識或街頭智慧才是最重要的。

我暗中猜測沃倫的IQ是遠遠高於130的……但他並沒有按照他自己建議的那樣去「賣掉」額外的IQ,他具有剖析核心、直達結論、撥亂反正的能力。簡而言之,他具有令人震撼的分析能力。

而且,他快得不可思議,他不必花數周或數月去得出結論,也不需要分析師隊伍幫他計算。他認為不需要知道以及不需要考慮每一個數據,人是最關鍵的,他善於知人。

具有完整的理念體系

很多投資者認為自己可以聰明地駕馭很多事情,至少,他們表現出來的是這樣。他們認為世界不停地變化,人們必須與時俱進,以跟上最新的發現。問題在於,沒有人會擅長每一件事,不斷地更新和學習新事物是很難的。

與此相反,沃倫知其所不知,堅守自己的能力圈,放棄其他。這很重要,因為馬克·吐溫曾說:「你所不知道的不會令你陷入麻煩,令人陷入麻煩的一定是你知道的。」(大約相當於說:「你不會被不相信的人欺騙,欺騙你的人一定是你相信的。」)

沃倫只投資於那些他了解和喜歡的企業,著重於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領域,避開熱門公司,例如高科技。他可以忽略那些超出他投資理念之外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看著那些他曾錯過的卻令其他人賺錢的機會,他能夠心平氣和(大多數人可做不到)。

靈活變通

這裡有一點很重要,具有一套完整理念體系並非說不需要變通。適應劇烈變化的環境是必須的,有時甚至可能發現更好的理念,關鍵在於如何去擁抱變化。

在沃倫職業生涯的初期,他採用的是偉大導師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方法——被稱為「深度價值」理論——買入那些被冷落的股票,尤其在它們的價格低於其凈現金值的時候。

這個理論有時被稱為「撿煙頭」理論。然而後來,在他的夥伴查理·芒格的建議之下,他改變了軌跡,開始著重於用合理的價格(而不是極低的如同贈品般的價格)得到那些具有「護城河」的高品質、有定價權、有傑出管理人的企業。

通常沃倫會避開資本密集型企業,但利用2008年金融危機造成的機會,以及對於鐵路運力提升的洞察,他克服了這個偏見,投資了伯靈頓北方聖達菲鐵路公司。

理念應該提供方向,而不是呆板。如同投資中的其他構成因素一樣,這是個難以把握的兩難選擇。沃倫不會在挑戰面前畏縮不前,他既不會隨著每一個風向而隨意改變,也不會像榆木疙瘩一樣呆板致死。

理性

妨礙投資成功的很多障礙與人們的情緒有關,市場有效假說理論失靈的主要原因在於投資者很少滿足於客觀理性的標準。

大多數人在股價上升時變得自信、興奮、貪婪,他們不是變現獲利,而是去追逐贏家,買入更多;在股價下跌時,他們變得鬱悶、恐懼,他們不是買入,而是打折拋售,爭相逃命。

更糟糕的是,他們有種可怕的傾向,就是以別人的行為去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羨慕別人的成功會使他們冒額外的風險,因為別人就是這麼做的。

這種羨慕之心會產生羊群效應,有些混跡於投資隊伍中的人甚至對於投資根本一竅不通。

沃倫似乎對於情緒感染具有絕對的免疫力,當事情變好時,他不會喜形於色,當事情變糟時,他也不會嘆氣沮喪。他根本不在乎別人是否認為他成功,或別人認為他的投資決策是否正確(在2000年年初科技股鼎沸之時,他被人嘲笑為「巔峰已過」,但他依舊堅持自我)。

他用自己的方法衡量成功與否,而不是大眾或媒體的標準。他只關心自己(和芒格)的所思所想,以及為公司股東謀求利益最大化。

逆向思維、特立獨

儘管意識到情緒化的錯誤,盲從仍然是投資中典型的常見行為,而傑出的投資者會反潮流而動,在關鍵時刻不人云亦云。但僅僅與眾不同是不夠的,你必須懂得別人在做什麼,懂得他們為何不對,懂得應該做什麼,還必須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反其道而行(如同耶魯大學的大衛·史文森所言的持有「令人不舒服的與眾不同的倉位」),以及能夠堅持備受煎熬的狀態直到最後的勝利來臨。

這最後一條極其艱難,如同一條古老的諺語所言:「過早介入與犯錯沒有什麼區別。」總之,逆向思維和行動是不易的。

顯而易見,沃倫善於逆向投資,他甚至陶醉於此。他觀察到高收益債券(垃圾債券)有時被標出鮮花的價格,有時被標出雜草的價格,他曾寫信給我說:「我更喜歡它們被標出雜草的價格。」一個逆向投資者更喜歡買那些失寵的東西,沃倫便是如此。

反周期

投資包括對於未來的應對,然而,很多傑出的投資家認為他們無法預測未來的宏觀經濟發展、利率走向以及市場波動。如果我們並不比他人更具優勢,應該怎麼辦?

我的觀點是,反周期操作會令你收穫巨大。

當經濟趨於改善、公司報出優異業績、股價上升、回報可觀時,投資情緒易處於良好狀態。但投資於不斷上升的對象不是卓越投資家所希望的,相反,他們希望在經濟蕭條時以最大的折扣價買到那些遭受打擊的企業。然而,這也不容易。

沃倫不止一次地展示了他的能力——實際上是他的偏好——當人們缺乏信心時,在經濟周期的底部進行投資。2008年金融危機時,他分別投資50億美元持有高盛和通用電氣息率10%的優先股,2009年投資340億美元於對經濟周期敏感的伯靈頓北方鐵路公司,這些都是他這種能力的體現。今天回顧起來,這裡蘊藏的投資智慧是顯而易見的,但在金融危機四面楚歌之時,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

長期的專註且不理會波動

在我45年的職業生涯中,看到的是投資者變得越來越短視。這可能與媒體過於關注投資結果(20世紀60年代可不是這樣)有關,也可能是由於按年度盈利表現而提成的對沖基金經理們追求年度收益,反過來將這些情緒又傳染給投資客戶。

但當荒謬的偏見影響他人的思維和行為時,我們卻可以通過避免這些荒謬而獲益。因此,當多數投資者過度關注於季度、年度表現時,他們實際上為更有遠見的人創造了機會。

沃倫曾說他的「持有期限是永遠」,他「寧願要一個跌宕起伏的15%回報率,也不要一個四平八穩的12%」。這讓他可以長時期堅持於那些偉大的投資機會、遞延稅費、以複利方式增長他的投資收益,而不是每年兌現收益,每年支付那些短期(代價高昂的)稅金。

這樣的策略不但令他能避免短期市場波動,反過來使他可以利用市場波動受益。實際上,沃倫的行為表明他更樂於持倉,而不是利用市場的流通性便利而空倉。

勇於在最好的點子上下大注

多元化配置在所謂的謹慎投資管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句話,它能降低個股大幅損失的可能。但一個高度分散的投資組合,固然減輕了輸家的痛苦,相應地也減少了贏家獲利的潛在可能。

如同其他很多事情一樣,沃倫對於多元化持有不同看法,「我們所採取的策略,排除了所謂多元化的教條,很多權威人士會說我們這種策略比之傳統的方法更具有風險,我們卻認為,從了解公司運營的深度和便利度方面看,集中投資的策略可以很好地降低它所附帶的風險。」

沃倫知道偉大的投資機會不可多得,所以他時刻保持高度警覺,一旦出現便迅速出擊。他關注於那些他所信任的人和公司,不會僅僅因為別人的持有而持有一些令人不安心的企業,他也拒絕僅僅為了減輕錯誤影響而進行的所謂「劣質多元化」。顯而易見,如果你有機會取得了不起的成功結果,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穩如磐石

太多的投資者似乎總有很多偉大的事情要忙,或許他們希望留給人一個印象,就是他們總是能聰明地發現一些偉大的投資。但是偉大總是極少的,這意味著,你不可能每天都能遇見。

沃倫願意長期保持不動,避免頻繁交易直至偉大機會的出現。他有個著名的比喻,最偉大的棒球手之一的泰德·威廉斯,肩上扛著球棒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完美一擊的出現。他以此為例,說明自己在投資上的堅持,只有當誘人機會出現時,他才會完美出擊。誰說偉大機會總是出現呢?

最後,他不擔心會被炒魷魚

很少有投資者能在他們認為正確之時全力以赴,當投資對象流動性不佳、具有爭議或名聲有瑕時,很多人是不敢買入的。同樣,他們不會賣掉那些「大家」都說會漲的股票,也不會集中持有那些為數不多的最佳投資對象。為何如此?因為他們畏懼失敗帶來的糟糕後果。

那些管理投資的經理人擔心,大膽的行為會令自己被老闆或客戶炒魷魚。因此,他們寧可平庸地去做那些謹慎的、沒有爭議的事。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注意到了這種傾向,他評價說:「世俗的智慧告訴人們:對於名聲而言,即便遵循常規而失敗也好過打破常規而取勝。」但這種傾向揭示了一個難題:如果你考慮失敗會令人蒙羞而不願意大膽進取,那麼相應的,你也不會享有如若成功則隨之而來的光榮。

偉大的投資者會謀定而後動,一言以蔽之:他們敢於偉大!

顯而易見,沃倫不擔心有人炒他的魷魚,他的位置是不可動搖的。在股市崩潰時,其他基金經理可能會被客戶要求撤出資金,這會令投資雪上加霜,而這時沃倫卻可以安之若素。

在任何偉大投資者的成功中,資金的確定性這一點非常重要。我敢肯定,早年沃倫將對沖基金模式(合夥制)轉變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模式時就已經考慮到這一點。

當然,沃倫擁有很多傑出投資者的共性:

專註、自律、有目標、工作勤奮、具有極強的數字感和邏輯性,他還熱衷於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值得信賴的朋友圈搜集廣泛的信息。

我敢肯定地說,他投資是因為喜歡解決其中蘊含的複雜的智力問題,而名聲和金錢的獲得倒是這一過程中的副產品。

理論上,很多投資者在過去的60年可以和沃倫·巴菲特乾的一樣好,上述的品質雖然少見,但並非獨一無二。它們每一條都熠熠發光,不是嗎?但僅有很少的投資者能將它們聚為一體,讓我們一起從這本《巴菲特之道》中尋找答案,看看這些品質如何使沃倫取得了卓爾不凡的成功。

文章來源:本文由華章經濟金融(ID:hzbook_tzlc)原創首發,內容節選自《巴菲特之道(原書第3版)》,內容胡永潤略有刪改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