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明年登陸月球背面 "嫦娥"會看到什麼

  白天紅日高懸,夜晚明月普照,已是人類最為普遍的認識,但有沒有想過,太陽、月亮、地球間存在著極為奇妙的聯繫。

  月球離地球,平均距離約為38萬公里。太陽離地球,平均距離約為1億5千萬公里。兩兩相除,可以得到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約為月球到地球的395倍遠;而太陽直徑和月球直徑,兩兩相除,得出的數字也大致如此。

  幾乎相同的倍數,距離抵消了大小,於是乎,在人們的視野里,太陽和月亮這兩個天體在地球上空看起來,它們的圓面就變得幾乎是一樣大了。

  這個現象是自然產生的,還只是一種巧合?

  從地面上看過去,兩個約略同大的天體,一個管白天,一個管夜晚,太陽系中,還沒有第二個同例。著名科學家艾西莫夫曾說過:「從各種資料和法則來衡量,月球不應該出現在那裡。」他還說,「月球正好大到能造成日蝕,小到仍能讓人看到日冕,在天文學上找不出理由解釋此種現象,這真是巧合中的巧合。」

  與其他行星的衛星相比,月球似乎顯得有些大,用數據來說話:地球直徑12756 公里,衛星月球直徑3467 公里,是地球的27%;火星直徑6787公里,有兩個衛星,大的直徑有23公里,是火星的0.34%;木星直徑142800公里,有13個衛星,最大的一個直徑5000 公里,是木星的3.5%;土星直徑120000 公里,有23個衛星,最大的一個直徑4500公里,是土星的3.75%……

  看一看其他行星的衛星,直徑都沒有超過母星的百分之五,但是我們的月球卻大到百分之二十七,這樣比較之後,貌似感覺月球實在大得有些「不自然」。

  自1969年阿波羅號飛船登陸月球后,人類首次從月球表面採集到岩石標本,通過對月岩進行年代分析,發現月岩非常古老,有許多岩石的年代超過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根據統計, 發現99%的月岩年齡超過地球上90%的岩石。

  科學家還進行了月震的實驗。通過放置在月球上的月震儀測得月球表面的震動,這個震動持續超過十五分鐘,就像用鎚子用力敲擊大鐘一樣,震動持續很長時間才慢慢消失。當人們用力敲擊一個空心鐵球時,會發出嗡嗡而持續的震動,而敲擊實心鐵球的時候,只會維持短暫的震動,時間不長就停止了。這個持續震動的現象讓科學家開始設想月球是否是空心的。

  一個實心的物體遭受撞擊時,可以測出兩種波,一種是縱波,一種是表面波,而空心的物體只能測到表面波。「縱波」是一種穿透波,可以穿透物體,由表面的一邊經過物體中心傳導到另一邊。「表面波」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只能在極淺的表面傳遞。但是,放置在月球上的月震儀,經過長時間的記錄,都沒有記錄到縱波,全部都是表面波。根據這個現象,科學家有個大膽的假設:月球可能是空心的。

  相比地球上的隕石坑,月球上的隕石坑都比較淺,通過對月球土壤樣品的分析檢測,發現含有地球上極稀有的金屬元素,如鈦、鉻、釔等,大部分是一種很硬的金屬成分,就是用來建造太空船的「鈦」金屬。難怪會這麼堅硬了。所以月球的整體構造可以說就像是一個空心的金屬球。這些金屬都很堅硬、耐高溫、抗腐蝕。難怪隕石坑都很淺。月球從構造上來說,可能是一個巨大的空心金屬球。

  從月球表面的特點來看,月球正面比較光滑,大多數月海都是在月球的正面,背面則是密密麻麻的環形山,使得月球能以非常高的效率反射太陽光,成為夜空中最耀眼的主角。

  月球的背面究竟是什麼樣

  人類已經六次登月,100多次探測月球,其中阿波羅8號宇航員以及之後登月的阿波羅宇航員都飛到了背面,在月球上空,人類親眼看到了月球之背的荒涼景象。

  中科院天文台研究院、行星專家鄭永春說,進入本世紀后,美國、、印度、日本、歐洲的月球探測器又對月球進行了更高解析度的詳細探測。自2003年以來,包括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在內的多個月球探測器飛臨月球,獲得了月球背面的大量探測數據,包括地形地貌、物質成分、表面環境等詳細信息。均沒有發現任何人工建築物或人為活動的痕迹。

  據鄭永春介紹,從整體上,月球表面可分為月海和月陸兩大地理單元。

  月海是指月球上大片顏色較深的黑斑區域,實際上是一些寬廣的平原,一滴水也沒有。這些區域對太陽光的反射比較弱,看上去比周圍更暗一些,很像地球上的海洋,約佔月表面積的17%。月球上共有22個月海,其中19個分佈在月球的正面,約佔整個正面半球表面積的一半。

  月海是月殼形成后,內部岩漿湧出月表,填充低洼盆地后形成的大型平原。月海平原大多為山脈所包圍,類似於地球上的盆地,具有圓形封閉的特點。月海的地勢比月陸要低得多,如靜海和澄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約低1700米。最低的是月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6000多米。

  除月海外,月球上顏色較淺的部分類似地球上的「陸地」,稱為月陸。根據月球形成的大碰撞學說,46億年前,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原始地球,撞擊拋射物質在地球軌道形成了月球。月球形成后出現全球性的岩漿熔融,熔融岩漿在冷卻過程中發生結晶和分異,密度較重的物質被下沉到月幔,而密度較輕的物質漂浮在月球表面,冷卻凝固后形成了古老的月殼。月海則是在月殼形成后,從月殼裂縫中湧出的岩漿形成的。因此,月陸比月海更古老。

  月陸的反射率較高,看上去比較明亮。整體上,月陸面積約佔月球表面積的83%。月球正面的月陸與月海面積大致相等,但月球背面月陸佔據著絕對主導地位。

  不管是月海還是月陸,整個月球表面都分佈著密密麻麻的撞擊坑,記錄著40多億年來小天體撞擊月球留下的痕迹。月球表面越古老,撞擊坑分佈密度越大。月球背面月陸面積占絕對優勢,因此月球背面的撞擊坑密度更高,地形更崎嶇。

  「嫦娥」要去月球背面看看

  深空探測任務細節近日首度公開,有關方面宣布,2018年將發射嫦娥四號,將抵達人類探測器未曾觸及的月球背面。目前,探測器研製進展順利。

  嫦娥四號,原本是2013年12月在月球表面成功實現軟著陸的月球探測器嫦娥三號的備份。在嫦娥三號任務圓滿成功后,科研人員為嫦娥四號賦予了新的任務,這就是,要抵達月球的背面。

  鄭永春介紹,因為月球背面地形複雜,地勢崎嶇,嫦娥四號陸區的選擇將是一個重要問題。此外,通信也是一個考驗,如果是飛行在月球上空數十至上百千米高度的探月衛星,在通信中斷的情況下,還可以依照慣性保持原姿態繼續飛行。而在月球背面飛行和著陸的探測器,由於月球本身的阻擋,不能直接和地面進行無線電通信。地面控制人員無法了解到飛船的運行狀況,也無法把測控信號傳輸給飛船進行各種操作。

  若是月球車或者登月艙要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需要實時測量飛行軌道,發送測控信號以調整降落速度和著陸姿態,才能實現安全著陸。因此,要確保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安全著陸,首先需發射一顆中繼衛星,建立探測器和地面之間的通信聯繫,通過中繼衛星傳輸數據和發送測控信號。

  據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介紹,著陸在月球背面,通信只能靠中繼星,因此我們在地月L2點專門放置了中繼星,進行通信。同時利用月球背面非常好的電磁環境,在全球首次開展低頻探測的工作,這些都是原創性成果。

  登陸月球背面后,將會開展哪些科學研究?鄭永春從科學家的角度分析,對天文學研究而言,月球背面是一片難得的寧靜之地。接收遙遠天體發出的射電輻射,是研究天體的重要手段,稱為射電觀測。地球上的電磁環境會對射電天文觀測產生顯著干擾,所以天文學家一直希望找到一片完全寧靜的地區,用來監聽來自宇宙深處的微弱電磁信號,為研究恆星起源和星雲演化提供重要資料。

  除此之外,月球背面更為古老,保留著更為原始的狀態,具有不同於月球正面的地質構造,對研究月球和地球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在月球背面探測方面,地形測繪仍然是基礎目標。與月球正面著陸區不同,月球背面的探測對象和科學目標也將有所改動。比如,用於觀測地球等離子體的極紫外望遠鏡,在月球背面將無法再看到地球;月球塵埃作為月面探測面臨的首要環境問題,是未來月面探測的關注點之一。

  據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透露,嫦娥四號將首次把以重慶大學牽頭的科普載荷——月面微生態圈送入月球表面,同時搭載了哈工大的兩個微型小衛星和中山大學的激光角反射鏡,整個任務還是很複雜的。他表示,除了探索未知的月球背面以外,嫦娥四號搭載的「乘客」要比嫦娥三號更多,依靠這樣一個平台,來推動空間技術的創新。

  本報記者 蔡文清 J177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