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佛教臨終關懷模式將征服世界?

美國、新加坡、日本等地的佛教臨終關懷與現代醫療體系的臨終關懷模式已經日漸融合(圖片來源:鳳凰佛教攝影:)

編者按:總體上看,現階段的臨終關懷更多的是一種醫護手段,它專註於患者將要逝世前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內,減輕其疾病的癥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但是臨終關懷的定義不應僅僅局限於醫護手段。在的台灣地區、香港地區以及美國、新加坡、日本等地的佛教臨終關懷與現代醫療體系的臨終關懷模式已經日漸融合,為廣大佛教信仰者和無宗教信仰者提供臨終關懷服務,呈現出方興未艾的局面。那麼佛教臨終關懷模式是怎樣的呢?它又有哪些現代醫療不及之處呢?為此,鳳凰佛教「佛教觀察家」欄目為節選了福建莆田學院葉青春教授「佛教臨終關懷模式的超越性」一文中的精華部分,帶大家了解佛教的臨終關懷。

佛教的臨終關懷模式與基督教的臨終關懷模式不同,也與現代醫療體系的臨終關懷模式迥異,其獨特的生命價值正日益顯露。隨著癌症發病率的持續升高和人口呈老齡化趨勢凸顯及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佛教臨終關懷服務必將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一、佛教臨終關懷模式超越善惡對立,實現了對所有人的臨終關懷

無論一個人生前是非善惡、貧富貴賤如何,佛教都希望臨終之人心帶善念回憶一生所做的善事以擺脫臨終身心的苦痛得以善終。

大乘佛教把普度眾生作為分內之事,誓願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成為第一重要的大願,由於離苦得樂以及對死亡的恐懼是人類普遍的心理需求,因此佛教也把臨終關懷施設於一切願意接受的人們而不分其是非善惡、富貴貧賤,具有終極關懷意義。

二、佛教臨終關懷模式超越了生死對立,體現了在臨終關懷中實現生命提升的願力

與現代醫學對生命的理解不同,佛教把人的生命周期分為四個部分:此生的自然中陰、臨終的痛苦中陰、法性的光明中陰和受生的業力中陰。佛教對臨終及死後生命主體的轉化和提升的過程有著細緻描繪:人死後生命主體不再被歸於毀滅;相反,它是一種生成性的、可以被改變、重塑的生存之流。《雜阿含經·道品誦》第五卷37第1025經記載:

一年少新學比丘身在異鄉,重病纏身,孤獨無依,又學法未有所得,臨終之時不知生命往生何處,故而身體劇痛,精神恐懼。佛陀聽聞后慎重選擇時間前往關懷,從身體、心理和靈性三個層面進行臨終關懷,最終此比丘不但充滿喜悅地迎接死亡的到來,而且成功地實現了靈性的開發,證得涅槃果位。

《阿含經》類似對僧俗的臨終關懷所在多多,值得我們發掘其精髓,為現代醫學的臨終關懷模式提供思想資源和實踐借鑒。

三、佛教臨終關懷模式超越了關懷者與被關懷者對立

佛教臨終關懷既包含著關懷者對被關懷者的慈悲憐憫,同時也包含著被關懷者對關懷者及其他活著的人的大慈大悲。正面關懷固然需要菩薩道精神,而反向關懷更能突顯菩薩道境界,只有超越世間煩惱束縛和生死閾限的菩薩才能做到。這是佛教臨終關懷模式與現代醫學臨終關懷模式及其他宗教臨終關懷模式的根本不同之處。

大乘佛法流行的地方,諸多的祖師大德,總能在臨終之際更顯精神爽朗,於談笑風生中安祥而逝,於說法佈道中離開人世,往往都是以談論佛法的修行,或者研討深妙的真理,或者以生命來證明佛法的高妙等。如龍樹菩薩、提婆菩薩、慧思大師、智者大師、湛然大師、慧能大師、印光大師等等,可謂史不絕跡,代有傳人。佛陀入涅槃前曾溫柔勸慰活著的弟子們不要因自己的離去而憂傷煩惱;清醒指導活者料理自己的後事;慈悲教授活者如理修行;忘我提升活者的修行見地;智慧點撥活者的修行要訣等。

總之佛教臨終關懷具有圓融完整的理論體系;古遠悠久的歷史傳承;豐富多樣的實踐經驗,凸顯出與眾不同的超越性。完全可以與現代醫學臨終關懷模式相互融合,相得益彰,造福天下蒼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