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擇一事 終一生—木匠、陶瓷工藝修復師

每一件舊物, 都有一段過往 :一本泛黃古書, 曾入過誰的眼?一段雕樑畫棟, 曾為誰遮風擋雨?一件清麗瓷瓶, 曾為誰插過梅?一件陳舊漆盒, 曾裝過哪些珠翠?

越美好, 越抵擋不住歲月的洗禮, 紙張易腐, 棟樑易歪, 瓷器易碎, 漆器易裂。風吹雨打, 時光更迭, 沉澱的不僅僅是痕迹, 也有傷害、 破碎, 甚至消失……

想要見到它們最初的神韻, 就必須依靠這樣一些人:為修繕一棟宮殿, 他們摸透了宮殿的每一根柱子、 每一條梁架, 又窮盡一生精力去尋覓早已失傳的「宮廷秘籍」 ;為修復一個瓷瓶, 他們南下北上, 去故宮找資料, 去景德鎮找柴窯, 只為燒出最接近古瓷的瓷片;為恢復漆器的光華, 他們變身化學家, 研製出新材料, 甚至觀察15年以證明實驗的成功……

他們善於修復,巧手妙技,

他們慧心巧思,化腐朽為神奇,

他們, 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修復師

修紫禁城的木匠

修復師:李永革,故宮古建修繕中心主任,故宮第三代工匠,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北京故宮)代表性傳承人

修復技藝: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木工

難得去一趟北京,故宮是許多人都首選。無論何時前去,除了感嘆故宮的偉大,難免會抱怨兩句:怎麼又在修!怎麼還在修啊!

這些話,李永革聽了近四十年。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北京故宮)」代表性傳承人,李永革還是故宮古建修繕中心主任,他這個職位,擱在明清,叫「營繕所所正」,是正七品官兒。相對遊客的抱怨,他更擔心的是將來無人來修,無人會修。「的故宮,總不能請外國人來修吧。」

木匠的規矩

李永革頭髮花白,身材筆挺,一口京腔。初進紫禁城的時候,他剛剛退伍,不到20歲。那時故宮修繕組有28個木匠,分成兩組,李永革在老師傅的帶領下,從零開始學習木匠的規矩。

當時,故宮一位名叫戴季秋的老師傅,對這個「哪高上哪」、「深思好學」的小夥子格外看重。戴師傅傾囊而授,教了他一年多。「要做斗、五七九」、「萬三瓜四廂拱五」、「嘴七擾八耷拉十」,像這樣的口訣,他記著上百句。過去搞古建,沒圖紙,就是憑工匠口口相傳的口訣

古建築的規矩特別多。建宮殿之前,木工們先要「派丈桿」——把進深、不同柱子、梁架的尺寸畫在幾根小木棍上,通過這些小杆子解決丈量的問題。

他拿出兩盒市場上買的捲尺,分別用兩把尺在一張紙上量著劃出十厘米長的線,兩條線居然不是一樣長。「十厘米誤差就這麼大,要是用來丈量大殿里二十多米高的柱子呢?」差一點兒,榫卯就合不上。

老祖宗的方法雖然看起來笨拙,其實更加實用。」這些都是老手藝人長期積累的經驗,在一代代故宮木匠中傳承。「真正的好木匠,要掌握製造的規矩,做活的時候一刀即准,不靠砂紙打磨,看的就是手藝。」

神奇的鬥口

故宮修復是一項極為浩大的工程,隱藏著成千上萬的細節,這座宮殿的每一個邊角都浸透著工匠們的心血。

作為官式木建築的頂峰之作,故宮主要採用北方地區大量使用的「抬梁式」大木結構體系,以木材製作柱、梁、斗拱、檁、椽等主要承重構件,由相互垂直的椽、檁承托上部屋面荷載,通過梁架與斗拱傳遞到木柱,最後將全部荷載傳遞到基礎。

本以為修復建築的圖紙會很複雜,李永革拿起窗台上的斗拱,慢悠悠地說:「咱們老祖宗蓋房子沒圖紙,只要有一個「鬥口」,就能蓋起一間房子,包括太和殿都能蓋起來。」

斗拱是故宮木結構的基本象徵。官式建築有一個模數制,模數的標準就是斗拱。斗拱最下面一層的鬥口寬度,定位為一個模數。柱徑、柱高、椽子的進深等,都能以鬥口為單位來計算,並有相應的口訣。一旦這個確定,就等於確定了整棟建築的基本綱領,下面就跟著口訣走,比如檐柱十口分,金柱十二口分,柱高十一口分。

古建築的每個構件都有自己的位置,一旦放好就不會再改變,拆除的時候記錄好位置,重建的時候再照原樣擺回去就行了,所以老房子可以整體搬遷。即使是蓋一座宏偉的宮殿,這些規矩也依然適用。「這就叫大道至簡。」李永革說。

比如最近修復的延春閣。這座建築看上去是兩層,實際有三層。多柱,重檐攢尖頂,有閣樓和圍欄,構件多,連接點多,榫卯多,變化多,乍一看讓人眼花繚亂。

重建時,大約七千件大小各異的木頭組件。但計算好鬥口,參考乾隆早期的做法,手工切割、潤色;派丈桿之後用三合板做樣板,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樣板,比照樣板操作就行了。這樣按照「規矩」步步推進,不管蓋多大的宮殿,都不會出問題。

還煙雨一片青

修復師:蔣道銀,上海博物館古瓷修復高級工藝師,從業40年,修復了600餘件國寶級的古陶瓷,是古陶瓷修復領域第一人.

修復技藝:古陶瓷修復(其中最難的是瓷配瓷,是用陶瓷器去補古陶瓷中殘缺的部分。)

三彩之艷、天青之凈、青花之雅、鬥彩之逸、粉彩之潤……可這些歷代工匠以畢生心血燒制出來的絕世名瓷,卻又那麼脆弱不堪,幾千年來的流離顛沛、磕磕碰碰,要麼粉身碎骨,要麼殘缺不全。

為了還原歷史,修復便成為古陶瓷的重頭戲

上海博物館修復中心主任蔣道銀是個中翹楚,從業四十餘年,精心修復古陶瓷上千件,其中一級文物級七百餘件。

令人叫絕的瓷配瓷

上海博物館庫房曾里躺著一件青花扁瓶,器型碩大,但缺耳、缺環、缺蓋,幾十年來沒人知道它是派什麼用場的,一直深鎖「冷宮」不得陳列。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香港蘇富比拍賣行出現了一件與它相同的明永樂青花扁瓶,一舉拍到2147萬港元。

明永樂青花扁瓶修復前

得知這一消息后,蔣道銀異常振奮,自告奮勇要求修復這件扁瓶。但找遍上海博物館的館藏資料,也查不出同類瓷器的蹤影。後來打聽到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同樣的瓷器,他立刻趕到北京,可故宮的規定只能隔著玻璃櫃看。

沒辦法,他只好根據經驗目測大致的尺寸,回上海畫好畫稿,再用陶土塑造出其造型,以石膏翻模澆出石膏件,晾乾后加固、打平、磨光,做出底釉,繪出青花圖案。然後攜帶設計稿、石膏複製品赴景德鎮市,在景德鎮市的專家協助下燒制。但燒出來的零配件縮水率過大,配不攏。他醒悟過來:今天使用的煤氣窯與古代柴窯的溫度、氣氛都有所不同,縮水率必然不一樣。

明永樂青花扁瓶修復后

蔣道銀沒有泄氣,再次北上故宮,終於感動了北京的同行,被允許進入庫房拍下資料照片。這回他更加小心,先將資料進行整理后輸入電腦,由電腦計算、篩選,列印出效果圖,然後傳統手工工藝製作製作了一批零配件送到景德鎮,儘可能按照明代的窯具、窯爐、燃料、火候燒了幾窯,最後從幾十件零配件中挑選出幾件接上缺失的耳、環、蓋,再精心加工、做舊,並體現出古瓷器特有的「味道」。

前前後後兩年的反覆勞作,終於使這件世所罕見的明永樂青花扁瓶再現明代青花瓷高峰時的美麗神韻。

修復前後的明成化鬥彩蓮荷團紋高足杯

這便是古瓷器修復中最難也最具有挑戰性的瓷配瓷——用陶瓷器去補古陶瓷殘缺的部分,其中的工藝可謂不可思議。修復人員不僅要熟悉陶瓷器製作工藝,要掌握各個時期、各個窯口的風格、特點,有關瓷器的胎、釉彩的配方,還要掌握成瓷后的收縮比例、器物拼接處的處理、新器接氣做舊技術等一系列高難度的技術問題。

越年輕越難愈

近40年來,蔣道銀攻克的難題中有碎成140多片的新石器時期黑陶刻花扁足鼎、碎成15塊的唐代彩繪陶仕女俑、碎成27塊的清乾隆仿宋汝窯蟠桃洗、碎成35塊的成化款的鬥彩海獸紋盤、拼接后還缺失12塊黃豆般大小的瓷片的鬥彩盤……

清乾隆素三彩如意修復前後

「越是年代長的,越是好修。」談及修復難度,蔣道銀說,「道理很簡單,年代越近,陶瓷工藝也越精湛,比如明清後期,就不好修了。」

不過「年代越長,越好修」也不能一概而論,「比如白的、薄的、透的瓷器,也不是那麼好修。」蔣道銀拿出一件哥窯盤,「哥窯也不好修復。」解決瓷器開片(即裂紋)是一個技術難題。修復此類開片時,只能刻劃或勾描開片,力求達到古陶瓷修復三個修復原則:修舊如舊;最小干預;可逆修復。

比如上海博物館的清代仿宋哥窯雙耳瓶,器高42厘米,口徑18厘米,修復前碎成十多塊,大的碎片12厘米,小的碎片2.3厘米。為保證質量,蔣道銀用無色透明的環氧樹脂黏合,拼接處若隱若現,猶如開片,視覺效果頗佳,細紋處便無需修復。

編輯:劉遠鵬、丁麗莉

木工刀具論壇「zjwoodtools」[微信號]

木工刀具網(http://www.zjwoodtools.cn)-木工刀具行業網站,木材切削加工技術專業交流論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