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減重者:健康問題還遠遠不是最深的傷害

肥胖不是個人缺陷,不是「又懶又饞」造成的,「這是一種病,是需要找大夫看的」。如今,肥胖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五大疾病之一,其危害程度甚至高於吸煙4倍。對生命的珍視,讓一些人有意識地警惕肥胖。

節食、運動、針灸、偏方、減肥藥,肥胖者們嘗試各種方法擺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卻收效甚微,一些人不得不選擇減重手術。他們用體重值畫著「減肥——反彈」的波浪線,而一路走來的心情,則畫出另一條反比例函數:瘦,開心;胖,沮喪

2017年7月13日,四川成都,黃佳鑫進行康復訓練。當天黃佳鑫在醫院康復訓練室稱得的體重顯示,已經從5個月前的530多斤減重至現在的396斤,成功減去近140斤

用手術刀剎車

◇◆◇

切割閉合器順著1.2厘米的小孔探入艾心的身體,穿過腹腔厚重的脂肪,抵達她的胃。儀器順著胃大彎的走行方向,一邊切割,一邊縫合、止血。

這是一場腹腔鏡下袖狀胃切除手術,以減重為目的,主刀醫生白日星將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將艾心的胃縱行切除2/3胃大彎側,保留約1/3香蕉形狀的小彎側胃。

術前,這個胃承載過形形色色的美食,尤以艾心偏愛的油炸和麻辣食物居多,它們一度是艾心體重失控的原因之一。但在以後的日子裡,她被縮小了容積的胃將限制食物的攝入,增加飽腹感;同時改變胃腸道激素,減少胃部釋放的飢餓信號。

效果理想的話,她會在一年內甩掉幾十斤,重新回到她認為的正常生活:不被長輩嫌棄體形、坦然參加社交、穿漂亮而合體的衣服。

手術台上的艾心25歲,身高1.6米,體重近90公斤,BMI超過35。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對於18至65歲的人來說:BMI [身體質量指數=體重(kg)÷身高2(m)]在18.5-24.9為正常;BMI在25-30時為超重;BMI超過30則為肥胖。依據肥胖問題工作組制定的《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症預防控制指南》肥胖診斷標準,BMI超過28即為肥胖。

肥胖的身材,曾給艾心帶來很大的困擾。在英國留學的五年,常見的炸魚薯條讓她的體重居高不下,而學業壓力大、運動時間少,也讓她覺得自己「隨時在長肉」。

「白天對身材沒有自信,學業壓力又大,晚上拿起手機想找人聊聊,發現家人朋友都在國內,國內正好是凌晨三四點。沒有人傾訴,就壓著、憋著。」艾心說。她開始越來越少參與社交,一個人宅在宿舍,「越胖越不願意出去,越不願意出去越胖。」惡性循環讓她抑鬱,甚至產生過輕生的念頭。

幫她熬過那段恐怖時光的,是吃糖和打遊戲。這是她排解壓力的有效方法,同時也是助長脂肪的「良方」,「我放假回家,我媽冰箱里基本不給我留東西,頂多找到一兩杯玉米汁。」等到從英國畢業回國,她發覺自己已經胖得「像吹起來的」。

2016年7月23日,16歲的刁麗麗來自山東臨沂,出生三個月後開始發胖,到現在體重已達330斤。2016年7月,父親決定讓刁麗麗暫時休學接受減肥治療

男朋友是艾心的高中同學,倒不在意她的體重,但「他父母想讓他領回一個1米68到1米7、前凸后翹的」,所以「這麼多年過來,我倆的事就一直拖著沒有下文」。

「拖」到今年7月。男朋友決定移民澳洲,而艾心工作定在北京,「就算是……分手了唄。」

艾心性格爽朗,毫不避諱決定手術的重要原因是「情傷」,語氣雲淡風輕,但也承認「捨不得」。

她希望做點什麼讓男朋友回心轉意,又或者「開始新生活」。分手當天,艾心便下定決心做減重手術。周一來看,周三抽血,周五胃鏡,周末住院。

艾心說,自己是個「心大」的姑娘,覺得手術沒什麼可怕的,睡一覺就過去了。就這麼上了手術台。

事實上,和艾心一樣的肥胖群體不在少數,且數量日趨增加。

2016年4月2日,發表在世界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的一篇研究顯示,過去40年,全球肥胖人數有驚人的增長:從1975年的1.05億上升至2014年的6.41億。現在全球成人肥胖者人數超過體重過輕者。

該研究發現,和美國是全世界肥胖人數最多的國家。其中,的男性肥胖人數為4320萬人,女性肥胖人數為4640萬人,高居全球第一。

白日星清楚地感知到這樣的變化,作為北京天壇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從事減重手術八年來,他已完成近400例,每一年數量都在增加。

他的手機里,保存了許多患者的照片。他們樂於向醫生分享自己的減重效果,很多人在變瘦后拍照頻率陡增。「這姑娘,上廁所照個相是常規。」白日星指著一張在衛生間鏡子前拍下的照片說。

他們以女性居多,大多年輕。白日星說:「手術前打退堂鼓的、臨陣脫逃的,十個有九個是男的。女性對於美的追求還是挺堅決的。」「兩百多斤的愛和三百多斤的一起玩,因為顯瘦。」

同樣的減重手術,在很多醫院都有開展。飯店老闆、攝影師、銀行職員、主持人、富二代、學生……不同身份的「胖友」從五湖四海而來,希望通過醫生的手術刀,為自己失控的體重按下暫停鍵。

脂肪之困

◇◆◇

2017年初,體重530斤的黃佳鑫摔了一跤,將自己摔上了新聞。

彼時春節剛過,親朋好友互相走訪,有朋友隨口提起「該減肥了」,再一次讓黃佳鑫「感到壓力」,他連續幾次從網上購買優格,作為接下來唯一的食物。

11天後,黃佳鑫因為四肢乏力摔倒在家裡,住院了——本地醫院無法提供有效的減肥治療。出院的那天,他又滑倒在一個斜坡上,因為過度肥胖,憑藉自己的力量無法起身。

圍觀群眾甚至找來了消防官兵。但由於黃佳鑫體形過大,消防救援擔架無法使用,最終大家找來一個牢固、寬大的厚木板,在上面鋪上床單,先讓黃佳鑫「滾」到擔架上,大家抬起木板,再讓他「滾」到準備好的醫療救護床上。

民警、消防員、醫生、市民……據媒體報道,有十餘人參與了這場長達兩個小時的「救援」。

幾天後,黃佳鑫「趴」在救護車上,從故鄉武漢前往成都做減重手術。眾多媒體持長槍短炮追訪,他們稱黃佳鑫為「首胖」。據他的主治醫生羅丹介紹,此前,國內接受過減重治療的最高體重為440斤。

一路跋涉,黃佳鑫嚴重缺氧導致體內酸鹼失衡。他處於昏迷狀態,並伴有呼吸暫停。那一天,成都的醫院甚至曾給黃佳鑫下達了病危通知書。

肥胖帶來的不僅是行動不便,疾病往往相伴而生。呼酸合併代鹼、Ⅱ型呼衰、心功能不全、全心擴大心功III-IV級、代謝性綜合征、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肥胖低通氣綜合征、雙下肢濕疹、全身皮膚多處真菌感染……這些疾病列在黃佳鑫的診斷書上,長長的幾排。

2017年5月11日,黃佳鑫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接受減重手術

用澳大利亞著名糖尿病專家、世界肥胖大會主席保羅·齊邁特的話說,肥胖對世界的威脅不亞於全球氣候變暖和禽流感,肥胖正像流行性疾病一樣蔓延、吞噬整個世界。在白日星醫生列舉的肥胖引起的健康問題中,代謝併發症、冠心病及高血壓、呼吸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等,不一而足,「會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許晴對此感同身受,「胖了,幹什麼都不方便。」

13歲,她因為生病注射激素,漸漸比同齡人胖;24歲,她在一次腿部骨折后卧床半年,缺乏鍛煉更讓她的體重「飆升」到200斤,隨後帶著「高體重孕婦」的名號生子,那時她270斤。

見到許晴的時候,她慵懶地卧在床上,隨手拉了拉身上的橘黃色短袖,告訴我說這是專門「定製」的,一件上衣用掉了三米布。此時,她的體重達到了330斤,BIM超過60。

外出乘公車,眼看著車從眼前開走,她就是懶得追;做服裝生意的她有時出去做展會,「感覺出去上廁所都不方便,我就一天都不上廁所」;旅行乘車或飛機,繫上安全帶會勒得慌,乾脆不系,哪怕明知道「挺危險的」……

不僅如此,她深感變胖之後身體每況愈下。渾身無力,嗜睡,「開著車就要睡著了。從房山開到丰台,15分鐘車程,中間必須要睡一覺,堅持不下來。」除此之外,還有高血糖,缺氧,甲狀腺功能低下……「有時候想去醫院檢查,因為太胖,有的儀器都進不去。」

半年前,鄰居突發糖尿病去世,留下和許晴的兒子同齡的小孩無人照料。鄰居是一個30歲出頭的女子,比許晴還要年輕幾歲,這讓她「很受刺激」,對死亡的恐懼和對自己身體狀況的擔憂陡然上升。

但這些還遠遠不是最深的傷害。

「那個胖子」

◇◆◇

許晴一直恐懼電梯。

她害怕因為自己體重大,正常運行的電梯突然出現故障,讓大家陷入意外和危險,但她更害怕的,是在眾目睽睽之下進入那個狹小的空間,「總覺得自己上去就超重了。要是正常人超重就下來唄,我會比較敏感,怕別人說自己胖。」

她甚至養成了習慣,走路時永遠目視前方,不管發生什麼都不回頭和左顧右盼。經驗告訴她,只要目光偏離軌道,就會看到有人在注視或嘲笑自己。她的丈夫甚至因為有路人「很不避諱,說得很難聽」和別人吵起來。而許晴自己,往往「假裝沒聽見」,一邊把難過往肚子里咽,一邊朝前走不回頭。

「胖的人都自卑。」許晴說。她習慣在說話時微笑,臉上沒有皺紋,顯得很年輕。

「你看起來還挺樂觀的。」

「裝的。」她還是笑。

這樣的敏感,讓她逐漸縮小自己的生活空間,「在自己能控制的環境內生活」,是她自我保護的有效手段。

她在家裡開了網店,賣童裝童鞋,起初同時開有實體店,但人來人往的商場,對她來說是頭疼的。其他老闆隔三差五到自家店面巡視,她半年也不去一次,沒人督促,導購便磨洋工,「到最後,給導購開的工資一個月四五千,他一個月才給你賣出四五千,加上租金和各種費用,兩年賠了幾十萬。」

回憶起初來北京的日子,許晴說那時的她和所有年輕人一樣,熱情、野心勃勃。她在國內最大的諮詢公司做過銷售,隨著體重失控,「走兩百米都覺得費勁」,不得不辭職。曾經拿銷售冠軍的往事依舊是談資,但「胖了以後就沒那個精氣神了,混一天是一天」。

許晴比丈夫早一年畢業,彼時她工作,他讀書,讓她覺得雖然自己身材胖一點,但還比較有自信。但後來,丈夫畢業工作了,自己卻辭職在家,「挺自卑的,有時候也擔心,嫁給他之後婚姻出點什麼事,自己靠什麼為生呢。」她無法給出答案,但慶幸丈夫能幹,自己只需在家照顧小孩。

如今,她每天最遠的出行,就是到幼稚園接女兒放學。不過,在普通人看來,這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換成她就變成「特務接頭」:每天放學,她和女兒約定好時間地點,然後隔著很遠的距離,一前一後地過馬路,直到離女兒的同學們遠了,兩個人才先後坐上車,一起回家。

問及緣故,許晴苦笑,說第一次送女兒去幼稚園,她們和其他人一樣,大手拉小手過馬路。後來有小朋友問:「那個胖子是你媽嗎?」女兒沒敢承認。

同樣是寶媽的林默也有類似的擔憂,「會考慮說,人家媽媽很漂亮你的媽媽不漂亮。」在女兒上幼稚園之前,林默到醫院做了減重手術。

手術的另一個原因是工作上的瓶頸。林默說自己事業心很重,一件事情被納入規劃,就一定要拿出最好的結果。但她覺得,肥胖,有時會限制她展現能力。雖然起初每年都有晉陞,但到後來,職務開始「原地踏步」了。她覺得:「這個社會對胖人的認知就是『蠢蠢的』,一個公司可能不會用長得有點蠢的人做領導。」

林默的看法並非毫無根據。學者普爾和布勞內爾在綜述前人對肥胖污名的研究中,總結了公眾對肥胖群體存在消極認知的評價,例如認為肥胖個體懶惰、不整潔、無紀律、意志力薄弱、不聰明、自控能力差等等。

2017年3月2日,53歲的田士光與29歲的兒子田華體重加起來共七百餘斤,巨胖的身材讓兒子幾經應聘遭拒,田士光決定陪兒子一起從安徽遠赴吉林長春共同踏上減肥之路

研究者把這樣的偏見和歧視稱為「肥胖污名」,並認為,遭受外界歧視的肥胖群體可能會把這種歧視內化,歧視內化的肥胖者很可能對自己產生自我懷疑、自我貶低,甚至會造成更為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採訪中,幾乎每個肥胖者都說,自己骨子裡是自卑的,哪怕是看起來永遠樂呵呵的艾心。不同於許晴的「與世隔絕」,艾心選擇了自嘲,「哎呀我怎麼這麼瘦啊。」「信不信我再胖些一屁股坐死你?」她發現,先於別人發聲,可以有效制止別人對自己身材的調侃。大家一笑而過,從不知道那個樂觀的胖子在一個人的時候,「會把負面情緒放得很大」——孤獨,無助,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艾心提到,自己曾因為體形想過輕生。

林默覺得,自己沒有因身材而過於自卑甚至崩潰,很大程度是因為丈夫對此比較包容。飯桌上,有時婆婆會說:「你怎麼這麼能吃啊,吃進去跟倒進去一樣。」她往往沉默不語,老公則保護她:「吃就吃唄,餓了還不讓吃嗎。」

尷尬化解,但對肥胖的「仇恨」日積月累。她認為職場上升的渠道消失,「很難做出一點改變。」對健康的擔憂越積越多,內心受到的衝擊也越來越大。

她最終從那家世界五百強的企業裸辭,「出來減肥。」

減肥持久戰

◇◆◇

在黃佳鑫的記憶里,「減肥」二字貫穿了從小到大的經歷。七歲,135斤,母親帶他加入游泳隊;九歲,200斤,父母每天都督促他出去散步;15歲,325斤,休學進入減肥中心。

那是他全部減肥經歷中最痛苦的一年,早晚各10000米的運動,白天兩小時的針灸,以及總量極少的一日三餐,讓黃佳鑫一年之內瘦到了160斤。但他毫無成就感:「早上一個雞蛋,中午就是白菜,晚上兩個黃瓜,你說是不是減肥呀?」

重返學校,運動和節食中止,體重立刻反彈,甚至「更上一層樓」。

在協和醫院的減重群里,常常可以看到胖友分享自己的食譜,普通的「吃飯」行為,在他們的生活中變成了一串數字:240g米飯,1個雞蛋,250毫升牛奶,新鮮蔬菜每天總量在500g以上,吃紅薯、土豆需要按照4:1的比例抵扣米飯,優先選擇低糖水果,少吃或不吃含糖飲料、火鍋醬料、堅果……甚至有人將小秤隨身帶著,哪怕要面對食堂里同事的不解和嘲笑。

肥胖者用體重值畫著「減肥—反彈」的波浪線,而一路走來的心情,則畫出另一條反比例函數:瘦,開心;胖,沮喪。

為了減肥,許晴幾乎試遍了各種方法:買跑步機,因為體重大磨損膝蓋,半途而廢;嘗試針灸,收效甚微,也沒堅持下來;搜集各種偏方,什麼七日瘦身湯,黃瓜雞蛋減肥法,全都無疾而終……

在最普遍的減肥方法節食、運動之外,女大學生笛子選擇了減肥藥。

高中時,笛子學習壓力大,吃得多而運動少,體重達到160斤,但為了學業無法節食又沒有時間運動,只能「一直靠減肥藥盯著」。吃藥就瘦,停葯就反彈,身體慢慢有了抗藥性。為了維持體重,就去吃「加強版」。

2017年3月22日,吉林長春,年僅7歲的女孩小雲已經有75公斤重,由於過度肥胖,沒有發育完全的骨骼和肌肉難以承受她的重量,導致她無法正常站立走路

大二那年,笛子所在的學校開展學年實習,她被分配到一所幼稚園當心理老師。那時是她體重的巔峰,180斤,也是吃減肥藥最多的時候。笛子說,減肥藥對她起到自我麻痹的作用,餓的時候提醒自己不餓。「所以吃減肥藥是一種雙重的折磨,我餓,但是我又覺得我不餓,那種感覺就會變得特彆扭曲,讓人心情爛到極點。」幼稚園的小孩子在一旁嘰嘰喳喳,更加速著她的崩潰。「人不吃東西的時候是會發脾氣的,我又餓,小孩又煩我,我又不能跟小孩發脾氣,工作不順利,學校的事兒還多,你知道嗎,那時候沒多久我就瘦了十多斤。」

笛子如今已不太願意回憶那時的狀態,因為最糟糕的時候,「每天想從自己住的15樓蹦下去。」

最終她去了回龍觀醫院,醫生建議她停止工作出去走走,同時還開了很多葯,用於治療外界刺激引起的抑鬱。

2013年,美國醫師協會正式認定肥胖是一種疾病。這意味著,在一定意義上,「胖」和感冒發燒是一樣的。

2017年7月21日,在協和醫院的減肥科普講座上,哥倫比亞大學營養學博士、美國肥胖醫學會減肥專科醫師肖丹華說:肥胖不是個人缺陷,不是「又懶又饞」造成的。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一種代謝疾病,有基因的成分,當然也有後天環境、飲食等成分,但「這是一種病,是需要找大夫看的」。

如今,肥胖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五大疾病之一,其危害程度甚至高於吸煙4倍。對生命的珍視,讓一些人有意識地警惕肥胖。

但追求健康,並非肥胖者減肥的唯一原因。

「我在胖的時候也摔過啊,根本沒有人理」

◇◆◇

人類學家瑪麗·道格拉斯在《自然的象徵》一書中提出人有兩個身體,一個是生理身體,一個是社會身體——她強調身體的社會塑造特徵,身體是社會的隱喻,支持著特定的社會觀點。

「以瘦為美」的社會文化,也催生著人們對「瘦」的追求的焦慮。

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1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73. 5%的受訪者確認身邊存在「拼瘦族」,34. 9%的女性受訪者表示嘗試過節食減肥。於是,減肥產業應運而生,減肥達人炙手可熱,減肥大軍浩浩蕩蕩。

和許多胖友一樣,林默也試過各種減肥途徑,但效果都不明顯,她很抵觸別人說她減不下去是意志力不夠,「長胖其實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等我意識到自己太胖了,就已經難以用意志力控制了。」林默最終做出了和艾心一樣的選擇,手術減肥。

「減肥是我必須要去做的,用我自己的手段沒有辦法去解決,醫學有手段幫助解決,結果是一樣的,那就去做吧。」

從去年2月做手術至今,她基本不吃主食,很少吃肉類,靠海鮮補充營養;保持良好作息,堅持健身,一年半下來,體重降到了110斤左右。

從前照片里圓潤豐腴的臉,如今沒有任何贅肉,皮膚因為減重略顯鬆弛,但是她覺得繼續鍛煉下去,不超兩年就可以恢復「正常」。

現在的她化著精緻的妝容,眼睛大了許多。過去肥大的衣服全扔了,「現在什麼衣服都敢穿,怎麼穿效果都不錯。」閑暇時間,林默學習古箏和舞蹈,又在逛街時臨時起意,在鎖骨下新增了一個麋鹿刺青。

「做了那麼大的犧牲,一定要把好的狀態發揮到極致,為了美而瘦,好不容易瘦了又不去美,那何必去瘦呢。」

她成功應聘進一家互聯網公司,依舊是世界500強,從一線做起,但她感覺到和從前有很大的不同。

「之前很胖的時候,講一些東西,就算邏輯性很強,別人可能聽都不想聽,這個事兒就過去了。現在當你變得很專業又很養眼,大家就願意去聽,願意去接觸。這樣途徑就更多了。」她對自己現在的處境很滿意,「想法得到很多領導的認可,可以跳脫出來,越過好幾層領導直接和CEO探討,沒有人覺得這有什麼問題。」許晴覺得,「一個人去了解你,真的是始於顏值的。」

寶寶健康,自己身體和精神狀態都好,時間寬裕,事業有成。林默覺得,當下是她的「人生巔峰」。

唯一感覺遺憾的,是自己沒能早一點瘦下來。

三個月前,林默在捷運裡邊走路邊玩手機,下樓梯時,不小心摔了下去,至少四五個男性圍過來,問候、攙扶,陪她坐到不遠處的椅子上。「知道嗎,當時我感覺到的是世界的惡意,不是善意。」林默提高聲音說,「我在胖的時候也摔過啊,根本沒有人理。」

精彩推薦

日本推出「能減肥的可樂」 真能越喝越瘦?

減肥能給容貌帶來多大改變?

真正能瘦下來也許只有這一種…

立即獲取「鳳凰令」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