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家公司的失敗,拋開運氣因素,100%歸因於創始人

一家公司的成功,拋開運氣因素,至少70%是因為創始人;而一家公司的失敗,同樣拋開運氣因素,則100%歸因於創始人。

這句話有很多人說過很多次,但是大多只是總結現象,沒有尋求本質。所以最後我想跟大家聊聊:一個好的創始人需要具備的能力和格局。

在我十多年的職業經歷里,既做過創始人的助手,也做過創始人的副手,自己也創業做過創始人。在對創始人的就近觀察和自身體會中,逐漸形成了我對一個好的創始人的幾個判斷,也就是創始人能力的六力相界:

● 業務能力;

● 商業感覺;

● 管理能力;

● 治理能力;

● 戰略能力;

● 經營能力。

成功的創業者,自己本身就是業務的一把好手。

劉強東是從租櫃檯賣光碟起家的;

周鴻€€自己就是天才產品經理;

李彥宏打工時是搜索引擎公司的資深工程師;

馬化騰第一份工作在做尋呼機的潤迅通訊當編程工程師;

馬雲雖然工作職業是英語老師,但貿易倒爺更做得如魚得水;

雷軍雖然不是手機行業出身,但學習能力超強,早就成為手機行業的專家了。

拿京東舉例,在年銷售額100億之前,至少70%的業務,如果劉強東自己做都能做的比一般員工好,所以他做的業務判斷都是靠譜的,是不折騰公司和團隊的;制定的標準和目標也都是合理的,是大家只要努努力就能實現的。

實際上京東創業過程中犯的錯是很少的,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但是不走彎路不做無用功。

而不懂業務的創業者,沒有能力進行業務判斷,亦沒有標準對業務部門的水平做出判斷,更沒有辦法對業務提出要求,最後只能被所謂的業務高管綁架。

跟懂業務的CEO和不懂業務的CEO一起工作是有雲泥之別的,這點我是有切身體會的,跟前者一起工作會很順暢,跟後者一起工作則很痛苦。

商業感覺往往脫胎於業務能力,它是種可以被實戰訓練出來的直覺。商業感覺好的體現是善斷,從趨勢變化到模式卡位,從目標取捨到業務常識,每一個業務決策基本都是準確靠譜的。

商業感覺好的創業者,有一個重要特徵是節奏感,知道什麼時候該將就而什麼時候該講究,什麼該將就而什麼該講究。

而商業感覺足夠強的創業者,往往能看到大家看不到的趨勢,做出大家看不懂的決策,比如阿里做淘寶和京東做211皆是如此。

而那些商業模式最後被證明有先天缺陷的企業,往往也是跟創業者商業感覺糟糕有關。尤其是那些連數都不會看連賬都不會算的CEO,面對不同信息各種選擇,一定會陷入判斷無能的狀態。

管理的作用是服務維護經營發展,建立授權和管控體系,建立價值標準和考核機制,鎖住權責利,其上限是管成果,下限是管成本。

治理能力則與業務經營無直接關係,是持續的組織結構和企業制度建設,價值觀與企業文化的制定,防危害和反腐敗,其上限是組織的自學習自進化能力,下限是組織的自運轉自糾錯能力。

簡單的說,管理服務於業務發展,管事管能力管價值鏈,為業務制定結果標尺;治理是服務於組織結構,管人管態度管價值觀,為團隊明確行為準繩。

而往往一些本來業務能力很強的創業者,過於強調業務執行,忽視了管理能力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使得企業處於高速奔跑卻手忙腳亂的處境,最後難免被自己沒系好的鞋帶絆倒。

05戰 略 能 力

為什麼有些既懂業務商業感覺也不錯的創業者,設定了南征北戰的宏偉戰略目標,結果卻顧此失彼一敗塗地呢?這是因為他們並不理解戰略,亦不了解組織。

戰略不是我要做什麼(那是願景),而是我判斷我能不能做?現在不能的話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能做?如果現在能做那具體要怎麼做分幾步做?

商業感覺是善斷,戰略能力是善謀,洞察力只是最基本的,好的戰略是建立在對企業能力/基因/資源/團隊及競爭環境深入客觀了解的基礎上。

所以戰略這個事切忌有遠見而無支撐,如果只是簡單的判斷做了有什麼好處能得到什麼,那各路知乎鍵盤俠都能做戰略了。

這也是為什麼知乎上和科技媒體上,從來不缺看得見卻摸不著的海市蜃樓,或看得見卻夠不到的空中樓閣。

06經 營 能 力

之前我說過,所有企業的成功都是業務能力的勝利,而所有企業的失敗,前期主要是業務能力的失敗,後期則往往是經營能力的失敗。

拿打仗來做比方,業務是具體的每一場戰鬥,管理是調兵遣將組織戰鬥和督戰,治理管軍隊的士氣風氣和規矩,戰略是打哪不打哪什麼時候打和怎麼打,而經營是一支軍隊的生存和發展。

回到企業來說,各部門的設置配置,人效的標準制定,各項一二級指標的要求,各項費用的管控,資源的調度分配,資金獲取和使用的合理安排,存貨的風險控制,財務目標的實現,都屬於經營範疇之內。

有些企業明明收入和利潤不錯(業務能力的體現),卻總感覺沒賺到錢或錢不夠用,甚至因為虧損和現金流枯竭而崩盤猝死,其背後的原因成本失控和現金流失血,就是經營能力糟糕的表現。

在過去,波瀾壯闊的大時代帶來數不盡的大勢能,更「青睞」企業創始人業務能力/商業感覺/管理能力這些硬能力長板,同時也能相對「包容」其軟能力的短板。

而到了如今沒有那麼多大勢能了,有時候硬能力反而成為一種「過剩」,這時候治理能力/戰略能力/經營能力這些軟能力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上面說的這六個能力,都做得很好的創業者不是沒有,比如我前老闆劉強東先生就是代表,所以我一直是他的迷弟。但對於絕大部分創業者,在還沒有成為成熟企業家之前,不苛求同時具備這六個能力,但至少要具備一半以上,剩下的部分可以通過找到合適靠譜的合伙人來互補增益。

下面送給各位創始人幾個良(苦)葯(口)小錦囊

1. 非市場背景出身的創業者,往往天生不喜歡市(花)場(錢),再加上現在輿論對花錢買流量一邊倒式的批判聲音,導致創業公司的市場部被千夫所指。

但是需要知道一個標準:在成長期市場營銷的貢獻應該佔到30%,如果到不了這個比例,那公司很可能正在喪失成長性。

而如果超過了這個比例但增長卻不是那麼華麗,那說明產品或服務留不住用戶,老客在不斷流失,維持業績對新客獲取的依賴過大。

2. 創業公司在嘗試一些關聯衍生型新業務時,容易犯兩個毛病:沒想清楚就上,又不願意投入,最後結果就真成了試錯。而且往往來上幾次后,發現總試錯成本累計下來其實也不少。

我認為無論是成熟公司還是創業公司在嘗試新業務時,同樣都要做好兩個準備:做之前一定要把可行性想清楚,至少要想到五成,而不是盲目去試

一旦做了就要 ALL IN,開弓沒有回頭箭就奔著做成去,想想看賭場里的賭技高手,是一兩個籌碼往裡扔還是一堆籌碼往上推?

3. 創業過程中,不要總想著靠什麼模式創新去四兩撥千斤,什麼1分錢不花獲客10萬之類的「傳說」跟你有什麼關係啊,哪有那麼多彎道超車。而且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忽視了真正競爭力的建設,最後偷雞不成反蝕把米,那就未免得不償失了。

真正模式創新是在道這個層面,是你開創了新的商業模式,是在道上出槓桿。而術的競爭比什麼?比的是犯的錯比別人少,同樣都做對的事做的比別人好,點點滴滴的細節持續深耕進步而已。

當年派代論壇上,有個同行給了京東一個評價,被我們視為最高讚譽: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4. 小題要大做:我開篇時說過,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是正常的,管理本身就是慢半拍的。但是有些諸如二級部門的二級指標沒達到行業標準等「小」問題,卻是不容忽視的。

你說這些問題小也確實不大,畢竟沒聽說過哪個二級部門做的好公司就成功了,或者哪個二級部門做的差公司就失敗了。但是迷惑人之處也正是因為它「小」,因為作為一個業務現象,它實際反映出來的是:公司的管控體系和要求標準沒有達到與業務規模相應的水平。

要解決的不是表面的「小」問題,而是其背後的大隱患,否則企業如果帶著這樣的結構性隱患,不及時從根源上修補,只求改善不求改變的話,早晚會遇到體系停擺導致的爆髮式危機或斷崖式衰退。

而分清哪些是發展中問題,哪些是結構性隱患,是對創始人的管理和治理能力的要求。

5. 如何和團隊建立長期的良性關係,也是很多創業者頭疼的問題。創業離不開團隊,創始人離不開帶隊伍,而創始人又是孤獨的,那麼如何處理和維護與團隊之間的關係距離呢?

梁寧對此有一段精闢的闡釋,她說CEO和高管能夠長久和諧相處,有兩個充分條件:

首先兩者之間要有段位差,這樣彼此才能建立基於安全的長久信任關係;其次兩者要互為一個世界的連接,能幫對方連接一個世界。

比如CEO能讓高管的視野和人脈上一個台階,而高管能代替不願陷於日常瑣事的CEO去每天與具體的人和事打交道。

上面說的是作為和高管個體的關係,而作為團隊群體的關係,我認為有一個三角形:因為相信公司能成功,所以尊重創始人地位,於是認可創始人言行。

尊重和認可創始人都是基於相信公司的前提下,畢竟大家再不爽,忍幾年也就勝利了嘛。但如果相信出現問題,那麼輕則大家不再認可創始人的言行,重則大家不再尊重創始人的地位。

最後,我覺得在一開始組建團隊的時候,創始人最好不要給未來留下隱患。

對於早期團隊核心成員,無論是TITLE身份還是股份承諾都要明確清楚,大家信息和預期透明對等,不要因為怕人家不加入而含含糊糊甚至忽悠欺騙。

而加入創業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和早期核心成員,同樣也應該在第一時間把這些明確清楚並體面在書面文件上,如果創始人以各種理由借口含糊應付,那個人利益在未來是很難得到保障的,這樣的創始人也不值得相信。

放眼當下,幾十年來改革開放的商業紅利基本已經被消耗的差不多了,甚至在局部上還有透支的。一座座巨頭大山站起來了,各項商業成本被市場的競爭烈度抬到高的離譜。

時代變了,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粗放的各自發財的黃金時代了,各行各業都會越來越聚合化,只是聚合程度不同而已。而創業也從寬鬆的萬人馬拉松變成了殘酷的計時淘汰賽,對速度的要求,對少犯錯的要求,對跑贏成本的要求。

在這種局面下,運氣的成分越來越高,同時運氣也只會屬於綜合能力強的優秀創業者。

這是一場屬於精英的遊戲,是不是精英並不取決於你的出身背景,而取決於你的個人素質和能力水平。

而創始人們每天陷入大量正面負面的信息,和無數看起來兩難的抉擇中,很容易縮在自己的「烏龜殼」里。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我這篇內容的目的,就是希望把創始人們從這個習慣盲區的殼子里拉出來。

因為除了上市公司外,所有的企業意志都是創始人的意志,而企業的瓶頸也是由創始人的階段性局限決定。

前陣我在朋友圈看到知乎CEO周源的一段話,他這一段話就表達了我整篇文章要表達的意思:

「Be CEO,我們應該想,當下的工作我們是否都已經以deep in the universe的程度思考過,都以摧古拉朽的方式在執行,都以不妥協的方式在驗收。」

正因為知易行難,更需要知行合一;

不奢求一勞永逸,但願能跬步千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