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78歲高級工程師3次延遲退休 61年鉚在基層倉庫

原標題:78歲高級工程師3次延遲退休 61年鉚在基層倉庫

他用一輩子去做一件事。專業技術二級、文職一級,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78歲退休高級工程師顧永順,61年鉚在基層倉庫,工作至今——

離不開的山溝 放不下的熱愛

顧永順在革新試驗中始終保持嚴謹細緻、親力親為的工作作風。張雷 攝(資料圖)

初夏的午後烈日當空,一輛外形奇特的軍綠色叉車,馳騁在粵北一條顛簸的盤山公路上。一位老人在悶熱的車廂里專註地盯著儀錶盤,顧不上擦額頭滑落的汗珠,手中的筆在不停記錄。「快點、再快點!野戰叉車時速達到××公里以上,才能伴隨部隊行軍保障!」他焦急地指揮著駕駛員。

這位帶隊測試野戰叉車機動行駛性能的老人,是桂林聯勤保障中心某倉庫退休返聘高級工程師顧永順,今年78歲。

在基層單位,很少看到顧永順這樣的簡歷:專業技術二級、文職一級,首批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軍後勤科技先進個人」,22項科研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獎……

是什麼原因,讓這樣一位令人刮目的高級工程師紮根山溝61年,離不開也放不下?筆者試圖在採訪中尋找答案。

3次延遲退休只為——

一件事

1939年出生於湖北恩施的顧永順,曾在防空洞里躲避過日本人的轟炸,從小就在心裡種下參軍報國的種子。

1954年,15歲的他參軍入伍,17歲從第一炮兵技術學校畢業后,分配到地處粵北山區的軍械倉庫當技術員。當時正趕上部隊換裝,倉庫接收大量新裝備,移動一門火炮,要20多名戰士喊著號子肩扛手抬,不僅搬運效率不高,而且極易出現工傷事故。

顧永順很想改變這種狀況。他白天幹活,晚上琢磨,很快就「搗鼓」出第一件小發明——扣手鉤,很受官兵歡迎。

扣手鉤燃起了顧永順發明的熱情,他一有空就研究琢磨,又研製出不少實用的小機械。倉庫領導注意到這個喜歡發明的技術員,決定抽調幾名官兵成立技術革新小組,由他擔任組長,倉庫需要什麼,他們就研製什麼。

技術革新小組雖然沒有編製,顧永順卻滿腔熱情地幹了幾十年。

起步階段,沒有基礎就打牢基礎,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

對中專文化的顧永順而言,技術革新的難度可想而知。他四處搜集學習資料,不斷寫信求助,先後自學了高等數學、電工學、流體力學、材料力學、機械製圖等課程和車、鉗、刨、焊等技術。

沒有材料,他把倉庫廢舊槍炮的零件收集起來重複利用,再四處託人批一些鋼材;沒有設備,他借用檢修所的車床,或者想各種辦法找地方加工;沒有經費,他從生活費里省,那些年前前後後用於購買器材配件的票據加起來有1萬多元,相當於他當時七八年的工資總和。

在別人看來,顧永順是「沒事找事干,自己折騰自己」,但他說:「如果什麼都等條件成熟了再干,什麼都幹不成。」

就這樣,他主動「找米下鍋」,從官兵的工作需要中選定課題,研製出一大批實用的機械搬運裝備,在全軍許多單位列裝使用。

1999年,60歲的顧永順面臨退休。就在這年,原總部領導希望他牽頭儘快設計出一套野戰快速保障裝備。有人勸他:「都快退休了,科研單位都沒研究出來的事,你沒必要去逞這個能。萬一不成,豈不是毀了自己的名聲?」

顧永順沒想那麼多。他受領了這個任務,每天十幾個小時鉚在技術室。經過一年多攻關,新裝備研製成功並列裝部隊,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隨著信息化戰爭的腳步臨近,顧永順意識到裝備保障應圍著戰場轉,搬運機械需要從庫房搬運拓展到野戰保障。於是,他又先後研製出野外汽車動力快速發電裝置、沙灘鋪路車、管線布收車等多項野戰保障裝備。

任務一項接著一項,工作離不開他,他也離不開工作。經上級批准,他兩次延長服役年齡。

2014年,顧永順75歲了。許多人都以為已達最高服役年齡的他終於可以正式退休,頤養天年了。誰知,他還是放不下那份責任。

「現在我只擔心時間太緊、精力不夠,技術室還有3個剛立項的項目,我是第一負責人,有責任把這些項目全部完成。」那年他主動找到倉庫黨委,表示要繼續幹下去。

「哪一天我退休了,只要組織需要,每月只要一塊錢,證明在為黨工作,我就一輩子在倉庫幹下去。」十幾年前說過的那句話,顧永順一直沒忘。

安貧樂道甘願鉚在——

山溝里

今年2月,顧永順的公寓房終於被翻新了一遍。說是翻新,只是把牆面刷白,門窗修好,換了個新沙發,添了倆新柜子。即便這樣,還是倉庫領導幾次上門勸說的結果。之前他總說:「房子沒破沒爛沒漏水,我住著也挺習慣,不用了。」

「簡單就好」——對工作高標準的顧永順,對生活的要求卻一直很低。

許多人聽說過顧永順的一件趣事。

因經常需要購買材料,顧永順外出最常用的是農用車,先後跑報廢了3輛,現在用的是第4輛。1993年的一天,時任廣東省政協委員的他,前往廣州參加政協會議。因為順路買了些材料,他便搭乘農用車趕到會議駐地。不料,他連人帶車被門口的保安攔下,一番交涉無果,只得出示自己的委員證。等進了停車場,他才發現自己的車顯得多麼「格格不入」。自那以後,為了避免麻煩,他每次開會都坐公車去。

正是這種「簡單」的生活態度,讓他願意鉚在平淡而艱苦的基層,不但不以為苦,而且捨不得離開。他總說,基層是事業的沃土,是倉庫給了他科研創新的源頭活水。他4次主動放棄調往廣州工作的機會,婚後與妻子兩地分居28年,直到1997年妻子退休后才團聚。

也正是這種「簡單」的價值觀,讓他在名利面前始終保持平常心。他曾在營職崗位幹了16年,行政職務最高只是倉庫副主任。大家都熟知他的那句話:「當官少我一個不算少,搞革新多我一個就能多出一分力。」

他的一些科研成果,如果用於開發民用產品,有不少賺錢的機會,他卻沒拿它們換過一分錢。多年來,技術革新小組在地方企業加工產品的產值達上千萬,他卻沒吃過企業一頓飯。有個企業老闆很想留住加工業務,提出給他回扣,他當場回絕:「這是軍工產品,要用到戰場上,我不要一分錢的回扣,只要百分之百的質量!」

「拚命三郎」轉眼就拼了——

一輩子

一位78歲的老人,思維再敏銳,身體也有些力不從心。

「顧老以前經常到山上的庫房裡轉轉,300多級樓梯一天爬三四個來回。後來因為太勞累落下病根,走路再不像從前那樣健步如飛。」在技術室工作了15個年頭的三級軍士長陳華說。

「沒有『拚命三郎』的勁兒,就不可能幹成事。」顧永順經常對身邊的年輕同志念叨這句話。

車間里高噪音、高強光的環境,高強度、高頻率的試驗,加上不規律的飲食起居,對顧永順的身體都有影響。如今,他的心臟搭了兩個支架,高血壓、糖尿病等老年病接踵而至。

「雖然病痛纏身,但只要身體允許,顧老不是在車間,就是在去車間的路上。」技術室的官兵套用一句流行語形容顧永順。他們說,他現在仍堅持每天工作6小時以上,20多年來每周六固定加班。

因常年吃藥,顧永順家裡的茶几、桌子上放滿大大小小的藥盒。身邊技術人員告訴筆者,顧永順在讀報、看電視時有了感悟,會隨手拆開藥盒拿筆記下來;對科研項目有了靈感,也會隨時在藥盒上寫寫畫畫,計算推導。這種寫滿心得體會、計算公式,畫滿機械圖案的藥盒片,積攢了幾百張。

雖然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工作中的顧永順依然精神矍鑠、思維敏捷。在往返車間的路上,時常能見到他戴著草帽的身影;在車間里,也不時會傳來他蓋過機器轟鳴的洪亮嗓音……(黃翊黃僑蔚)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