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玉厄」始末 ——乾隆帝大戰無良商家

文│喀爾拉

國家歷史新媒體·特約稿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前言玉器

自古以來就承載著豐富的內涵與意義。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開始佩戴玉器飾品。從那時開始,玉文化就成為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貴族皇帝都喜愛各式各樣的玉器。在他們之中,乾隆皇帝可謂是數一數二狂熱的玉器愛好者。故宮中現存的玉器大半都是他在位時期所收藏的。乾隆對玉器的熱愛也直接促進了當時玉器製作技術的發展與創新。乾隆年間,無論是宮廷玉器還是民間玉業,其工藝水平都十分高超。但是,這份熱愛卻也為玉業帶來了災禍。在乾隆統治的中期,的玉器行業出現了一種「不好的現象」。乾隆帝稱其為「玉厄」,即為玉業的災難。在其後的二十年間,乾隆帝為這種現象痛心疾首,甚至經常作詩批判。這「玉厄」到底是什麼?乾隆帝為何對其如此耿耿於懷?「玉厄現象」最終有沒有被遏制?今天,我們就將為大家揭開「玉厄」的神秘面紗。

清兵入關后,滿族統治者便受到了玉文化的影響。這其中既有對玉器的喜愛,也有申明自己是正統統治者的考慮。滿族王公貴族紛紛佩戴玉器飾品、使用玉器。玉扳指便是最好的例子,扳指本來是滿族人射箭時佩戴在左手大拇指上用來拉弦的實用性工具,既可以保護手指,還可以減少手指活動量。(漢族也有傳統扳指,但形狀與滿族扳指不同)清兵入關后,大量貴族子弟不再習武,卻仍然配戴扳指,扳指逐漸演化成一種炫耀財富、象徵地位的裝飾品,而玉扳指便是其中最奢侈、典雅的代表。

玉扳指

在清前期,玉器還沒有那麼「火爆流行」,只能算是一種有檔次的奢侈品。當時準噶爾部等分裂主義分子控制西北地區,經常襲擾甘青、察哈爾等地,導致玉路受阻,崑山玉不能運進內地,清前中期的優質玉料比較緊缺,工匠們只能挑揀出少量的可用玉料進行作業。因此清前期的玉器行業雖然取得一定發展,但並沒有取得飛躍性發展與繁榮。

這一切在乾隆朝迎來了轉機。乾隆二十四年,清軍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在新疆地區建立起有效的控制后,新疆回部每年春秋兩季貢玉4000斤。如此一來,宮廷玉器製造有了充足的玉料。同時,商路的恢復也使得民間制玉作坊也可以獲得質量上乘的和闐玉。玉料的充足為未來玉業的飛躍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有了豐富的玉料,再加上繼承自前朝的制玉技術,玉器發展唯一還需要的便是市場的需求了。而推動玉器風靡全國的不是別人,正是乾隆皇帝本人。他年輕時就對玉石這種既高貴又典雅的奢侈品情有獨鍾,各地官員上供時便投其所好,經常獻上各式各樣的美玉。乾隆爺也不客氣,他允許官員除規定的常貢外,還可額外上貢。這下可不得了,當朝天子對玉器的熱愛不僅帶動王公貴族有了極佳的貢品、禮品。地方富豪也開始附庸風雅,追求起精美的玉器,以求沾沾天子的光。在此推動下,不論是宮廷玉業還是民間作坊,幾乎所有類別的玉器行業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時間,玉器風靡全國,尤其是蘇杭地區,本就有傳統玉器加工業,正好搭上了順風車。自此開始,清代玉業技術水準不斷攀升,成為玉文化發展的第三個高峰。但在這種繁榮景象之下,一種不良現象卻開始出現且變的越來越不可收拾。

陰影:「玉厄現象」的出現

玉器本是一種雅緻、有格調的裝飾用品。但面對巨額利潤,許多商家可顧不得什麼講究了。尤其在乾隆帶火了整個玉器市場后,購買玉器的人員良莠不齊,其中不乏盲目跟風、附庸風雅之徒。為了迎合這批人的口味,蘇杭等地的一些民間作坊製作了一批特殊的玉器。這類玉器有的造型獨特,結構繁冗,很能吸引眼球;有的則題材庸俗,缺乏講究。這就是所謂的「玉厄現象」。下文即為大家詳細介紹「玉厄現象」的各種表現。

乾隆所批判的「玉厄」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1

這類玉器是在持續長達幾十年的「玉厄」現象中最早出現的。玉文化講究內涵,因此玉器上雕刻的造型往往是有典的,一般都是取諧音或其象徵意義,例如雕刻貔貅,就是因為此獸「只吃不拉」,取其攬八方之財,只進不出之意。製作玉器時一般不會直接雕刻出華麗的圖案,而只求某種意境。但玉厄現象出現時,玉器市場十分火爆,而原料也十分豐富。許多買家並不清楚玉雕上各種形狀造型的寓意與內涵。於是,考慮到上等和田玉石供應充足,既然買家不懂,有的民間作坊乾脆就投其所好,製作出一批題材艷俗或是造型奇特的玉器。這批玉器投入市場后,受到大量不講究的顧客們的歡迎,一時間十分流行。

這批玉器流傳進宮后,卻把愛玉狂人乾隆惹得大為光火。這就好像雅緻幽靜的茶館里進來一批濃妝艷抹的大姑娘,這種充滿銅臭味的玉器破壞了玉文化的內涵。乾隆多次作詩批評,例如《題和闐玉璧

》中有一句:「

玉厄疾其俗樣深

」,此句註解:「和闐玉材不乏佳品,每為吳市俗工以新樣製作,斯亦玉之一厄。向屢有詩惜之」。可見乾隆帝對這種「新樣」、「俗樣」深惡痛絕。

2

相比前一種為了市場,而不求文化內涵的玉器作坊,這種玉器製作者更為可惡。他們為了縮短製作工期,更快趕製大量玉器,偷工「增」料。為什麼叫「增料」呢?因為當時玉器市場魚龍混雜,充斥著大量不懂行,就為了排場、面子而購置玉器的買家。有的賣家趁機渾水摸魚,乾脆就以玉器的重量量價,而不是以其工藝的精美程度為標準。因此,工匠在做工時追求速度,不求質量,為了增加玉器重量,對玉料也不再精雕細琢,甚至保留其瑕疵部分。乾隆帝看到這批玉器,當然就更為憤怒了。第一種人是投機取巧,投俗人之所好,製作出的玉器雖然題材庸俗,但質量上勉強還過得去。這第二種人就是單純見利忘義的黑心商家,他們製作的玉器粗製濫造,徹底攪混了整個玉器市場。乾隆帝果斷將這類玉器也列入了「玉厄現象」。

3

最後一種玉器最為特殊,它們的製作者倒是十分用心。為了追求玉器的精美,表現出製作者高超的技術,以謀取高價。他們雕刻出的花紋十分繁冗複雜,有的還大量運用鏤空工藝,完全不注意「因器適宜」。只要是玉器,就如法炮製,只要雕刻出精美複雜的花紋就好了。其實如果工藝運用得當,簡樸的玉器也十分具有藝術價值。但這批玉器只顧展現工匠技術,捨本逐末,有的甚至因為過於繁瑣的花紋鏤空,失去了本來的功用。例如盛水的玉盤玉碗、存灰的玉質香爐都採用了鏤空技術,搞得這些玉器雖然看上去十分精美,但使用起來,器皿漏水,香爐揚灰,毫無實用價值可言。

總而言之,這些產品都是為了迎合畸形的市場,而生產出的商業性作品,嚴重缺乏藝術價值與人文內涵。而且這三種現象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很多黑心作坊製作出的玉器的特徵包括上述全部三點。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出當時的玉器市場有多麼混亂,商販們多麼見利忘義。也就可以理解真正喜愛玉文化的乾隆皇帝為何如此痛心疾首了。

糾正:乾隆皇帝對「玉厄現象」的補救措施

「玉厄現象」大概從乾隆四十年左右出現,並且愈演愈烈,從最初的蘇杭一代逐漸向全國擴展。其主要特徵也從最初的「新樣」、「俗樣」流行,到後來的「偷工增料」等等。一時間的玉器市場烏煙瘴氣,玉業發展開始走上歧路。

乾隆皇帝作為全國的最高統治者,又是一位狂熱的玉石愛好者,也是玉器熱的「始作俑者」。他有能力、有理想、更有責任去扭轉、糾正這一局面。但「玉厄」當時已經擴大化,大有從區域性問題發展成全國性問題的趨勢。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不單隻是玉器工匠的問題,與玉器市場的火熱及購買者審美水平的不平衡也有很大的關係。因此乾隆皇帝決定對症下藥,它主要採取了兩種方法來解決「玉厄現象」。

1

乾隆帝在發現「玉厄現象」后,有了「漸欲引之古,庶其返以初」的想法。希望通過師古仿古,來摒棄當時人們對待玉器的浮躁與不認真,這直接促進了清代仿古玉器的出現。這種仿古玉不是把玉器做舊的偽古玉,而是在器型上模仿商周時代的青銅器

及玉制飾品。這其中既有器型、花紋的復興與創新,更有古代統治者的師古情懷。

但是,師古仿古極其考驗制玉工匠的手工技藝,宮中匯聚了全國頂尖的能工巧匠,這對他們來說並不難,可普通工匠卻難以製作出令人滿意的仿古玉器,而且這種玉器的製作周期長,製作難度大,要推廣全國十分困難,對遏制「玉厄」十分有限。當時一部分工匠乾脆在玉器上雕刻圖畫,製作出一批雕刻有圖案的玉器。乾隆在得知后十分讚揚,也理解普通工匠難以製作仿古玉器的苦衷,因此轉而支持圖畫玉器的發展。這對當時玉器行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相比花紋、紋飾,普通民眾也更加喜愛直白的圖畫,一時間過去「俗樣」、「新樣」的風頭全被圖畫玉器搶了去。圖畫玉器成為當時玉器市場的主流之一。

2

在提高民眾審美水平之後,乾隆採取斷然措施反對「玉厄」。進貢朝廷的玉器,如果有「玉厄」的特徵,乾隆一概拒收,並嚴令禁止繼續製作該類玉器。宮中已有的這類玉器,則讓玉工進行修改,磨去其有瑕疵的、冗餘的部分,使其重歸簡樸。乾隆帝多次抨擊「玉厄」,認為這是對優良玉料的浪費與破壞。在乾隆帝的堅持下,王公貴族也不再進貢、購置「玉厄」類的玉器。清朝上層階級審美標準也得到了提高。

同時,乾隆還十分重視當時剛剛引入的痕都斯坦玉。痕都斯坦玉器即為伊斯蘭玉器。痕都斯坦是指當時的莫卧兒帝國,原有「溫都斯坦」、「痕奴斯坦」等譯名,乾隆皇帝親自考證,確定譯名為「痕都斯坦」。痕都斯坦玉器在風格上不同於玉器,其器型、紋飾非常具有中亞民族特色,其用料與工藝水準同樣十分講究。痕都斯坦玉不僅雕工細緻,並且採用水磨技術,胎體薄巧輕便,還採用了玉器少用的鑲嵌裝飾,十分精美。乾隆皇帝對其讚不絕口,命令工匠進行仿製。於是後來出現了一批制痕都斯坦風格的玉器,工匠將痕都斯坦玉器花紋流暢、胎體透薄的優點與傳統制玉手法相結合,製成的玉器十分精美。痕都斯坦玉器也因受乾隆的讚揚,在王公貴族中十分流行。這也對「玉厄現象」的抵制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雨過天晴:「玉厄現象」的消失

不得不承認,在解決「玉厄現象」上,乾隆皇帝確實具有大智慧,採用的解決方法都十分得當。畢竟玉器沒有固定的審美標準,它是一種奢侈品、一種文化產品。乾隆帝對其的熱愛終究也只是愛好,他不能直接強制規定全國上下毀絕「玉厄」類的玉器。畢竟這樣不僅執行成本過高,而且治標不治本。只要畸形的市場需求存在,那就一定會有見利忘義的商家去謀求利潤,製作類似的玉器。

乾隆帝雙管齊下,提高玉器購買群體的審美標準的同時,還利用自身作為統治者的影響力,促使人們拒絕購買過去的「新樣」、「俗樣」,轉而追捧仿古玉器、圖畫玉器。而商人

是跟隨市場腳步的,當仿古玉、圖畫玉佔據市場主流時,他們就會自覺的拋棄過去的「玉厄」類玉器,轉而生產仿古玉器、圖畫玉器。這從根本上剷除了玉厄現象的市場。沒有了賴以生存的「土壤」,「玉厄」這根毒草自然會逐漸凋零。

乾隆末年,「玉厄現象」基本退出了歷史的舞台。玉器行業重歸昔日的淳樸、雅緻之風。乾隆皇帝也在他的詩中表達了對此的欣慰與讚賞:「去俗漸從正,良工究屬吳」、「俗樣專諸大減今,賈亭西繪雅堪吟」。仿古玉器、圖畫玉器不僅成為了當時玉石市場的主流,更是玉文化的一筆重要財富。

後記

玉器,本來應該承載著祥瑞,然而乾隆年間卻出現了「玉業的災厄」。為了平息這場災厄,乾隆帝本人與無良商家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雖然筆者笑稱乾隆帝乃是「玉厄」的「始作俑者」,但其實他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只因個人愛好無意間帶火了整個玉器

行業,讓部分無良商家瞅准商機,從而引發了「玉厄現象」。他本人並不應該為此買單。

但乾隆帝沒有選擇忽視這一現象,他為這種現象命名,並時常提起,長期關注並尋找解決辦法。「玉厄現象」大概持續了20年,乾隆帝最初提到「玉厄現象」是在乾隆四十年的《題和闐玉鏤霜藉花插》中,而在乾隆五十九年的《題和闐玉漁樵耕讀圖屏》中,乾隆才對「玉厄現象」的基本解決表示欣慰。現在看來,這麼一位日理萬機的國家最高統治者,卻對著小小的玉業發展念念不忘,著實有趣。

史海鉤沉,想必還有著更多的歷史遺聞等待著我們後人去探索挖掘。

古代的「抄襲公」「洗稿妃」究竟能無恥成什麼樣?

現實中偷人錢財者,稱為扒手、小偷;文壇上偷人作品當作自己文章的人,該叫「文偷」。其實「文偷」並不是高科技時代有了「寫作軟體」才發明出來的,早在古代就有了「抄襲公」和「洗稿妃」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