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我兒子是校園槍手」,告訴你如何去關注孩子心理健康

很多家長總是覺得孩子每天就在學校上學能有什麼煩惱,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生計,然後忽略孩子的心靈疏導和心靈教育,一位母親的演講「我兒子是校園槍手」,告訴你如何去關注孩子心理健康。

01、最近,看了一位媽媽在TED的主題演講——我的兒子是校園槍手。

1999年的某一天,兒子像往常一樣從家裡離開時對她說「再見」,隨後兒子在校園裡開槍射殺了12個學生、1位老師之後,開槍自殺。

這場校園慘案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十幾位受害者,更有對校園師生長期的心理陰影,對他們家庭所在社區的長期影響。

慘案發生后,很多人責問她:你怎麼可能沒有覺察到?你是怎麼做母親的?

那時,她才意識到:自以為最了解孩子,卻沒發現兒子早已不是她熟知的那個男孩。

慘案發生前,她一直自認為是一位好母親——努力教導孩子成為體貼、身心健康且負責的人。

卻唯獨忘了,對孩子的內心世界和點滴感受給以更多關注。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忙於工作,只想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卻疏於對孩子心靈健康的關注。

事實上,除去先天性遺傳因素外,很多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都是在被父母忽略的點滴事件中,逐漸累積直至最後爆發的。

02、慘案發生后,沉浸在悲傷與內疚中的她開始思考:這一切為什麼會發生?

她發現了更多讓她內疚和自責的事實:她從兒子生前的日記中了解到,原來兩年前兒子就很痛苦,曾用刀割傷自己,很想結束生命。

原來,兒子學校里經常受到他人的嘲笑、排擠,感覺很痛苦。正好遇到另一個跟他境遇相同的男孩,兩人惺惺相惜、一拍即合。

而那個男孩,具有較強的控制欲和明顯的暴力傾向。

孩子早已發出預警信號,只是父母沒有及時關注到,錯失了最佳的干預期限。

兒子自殺后的這些年,她研讀心理健康的書籍、請教專業諮詢人士、參與公益活動、訪談自殺未遂的人,才逐步了解到——

這些帶有強烈自殺傾向的人,很大概率也會轉變為謀殺者,及時的專業心理干預和治療,能較大程度地化解危機。

遺憾的是,心理健康支持體系無法及時關注到每一個人,但孩子卻是父母的唯一。

父母必須行動起來,力所能及地防患於未然。

悲劇一旦發生就會成為家庭永遠的傷痛,對社會也會造成無法估量的影響——這位媽媽說,兒子的槍殺案后,在美國陸續又發生了多起校園槍殺案,這裡面模仿的因素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父母,如何力所能及讓這類悲劇的概率降到最低呢?

03、首先,不帶評判的傾聽和陪伴,鼓勵情緒表達

很多父母認為自己經歷得比孩子多,懂的比孩子多,當孩子某些事情沒做到,父母最常使用的方式是——講道理、強壓或者忽略。

道理停留在頭腦層;

強壓讓孩子自然的感受被抑制;

忽略讓孩子不懂得如何恰當表達自己。

三種方式長期累積,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幸福雙翼很多父母學習后,開始關注孩子的情緒,示範並引導孩子表達感受。

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之後,在未來遇到外界壓力時,就懂得有效恰當釋放自己的情緒,不至於累積下來。

有一位媽媽,她的兒子曾在班級中受到其他人的排擠,回到家后媽媽發現兒子比較低落。

簡單了解事情經過後,媽媽沒有告訴孩子要怎麼做,更沒有安慰孩子不要介意別人的看法。

而是通過傾聽、陪伴、鼓勵表達、啟發思考等逐漸深入的方式,幫助兒子充分表達和釋放情緒。

當媽媽充分同理孩子之後,兒子在媽媽的引導下,主動提出了下次面臨這種情況的解決方案。

對情緒、感受充分的關注和恰當的引導,能及時、有效地疏導孩子心靈深處的創傷。

正如演講中那位媽媽所說:我們應該全身心地聆聽他們無聲的哀嚎,不帶著評判的眼光,也不要急於給予解決辦法。

不帶評判的傾聽和陪伴,就是如此重要。

04、其次,不斷加深對人的了解、更新教育理念

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孩子們成長在一個時刻變化的世界,他們的身心特點已經與父母大不相同。

王者榮耀,為何如此吸引他們?

「自殺遊戲」滿足了他們怎樣的內心需求?

他們是怎樣與人互動與溝通的?

在不同年齡段孩子最核心的需求是什麼?

作為父母如何儘力滿足這些需求?

如果已經錯過孩子心理髮展的關鍵階段,怎麼彌補?

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永遠不能辭職的職業,很多父母卻處於「無證駕駛」的狀態。

以往的農耕社會,幾十代人都是相似的成長環境、思維方式,上一代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延續到下一代,問題不大。

如今孩子們成長的社會,瞬息變化,如果父母還沿用上一代的教育方式,就會在日常養育中埋下隱患。

無論以前你是怎樣教育、陪伴孩子的,但從此刻起,你可以有一個新的決定:力所能及,去深入認識和了解人、去學習科學養育的理念和方式。

演講的結尾,這位媽媽說:因為愛,我們必須永不言棄,去探索未知的人心。

作為父母,我們至少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給孩子心靈健康力所能及的支持。

05、想起一個特別讓人感動的故事。

有一個上幼稚園的男孩,在某天媽媽來接他時,大哭大鬧要換掉午休用的被子。

媽媽非常困惑和生氣:這可是專門給你買的,很貴的!

孩子只是哭鬧,媽媽已經不耐煩,準備強行拉走兒子。

這時,一位很關注孩子感受的老師請媽媽等一等,她蹲下問孩子:這條被子哪個地方讓你感到不喜歡、如此傷心呢?

孩子不說話,但指了指被子上的圖案,那是一條可愛的鱷的圖案。

老師摸著他的頭繼續問:是鱷魚讓你感到很不喜歡對嗎?可以跟老師說說為什麼不喜歡嗎?

孩子感受到有人懂自己后,逐漸停下哭泣,嗚咽著說:小朋友都說鱷魚是壞蛋,如果我蓋這個被子,就沒人跟我玩了。

原來,老師曾給大家講過一個故事,故事中的鱷魚不受歡迎,孩子蓋了這個被子后,其他小朋友說「你是鱷魚,我們都不跟你玩」。

小小的他,拚命哭鬧要求換掉被子,是因為害怕自己被孤立。

如果沒有這位老師耐心蹲下來,敏銳地從孩子哭鬧中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在這件事上至少要經歷兩個創傷——來自小夥伴的嘲笑和孤立、來自媽媽的不理解。

孩子的言行背後,傳遞的往往是對愛、價值感和歸屬感的渴望,以及渴望而不得之後的恐懼。

此時,簡單粗暴的指責或批評都是極其容易的事情。

而有耐心、有智慧、有方法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做的事情。

寫在最後

因為愛,我們要保持開放的心去學習、去成長。

因為愛,我們要在孩子一些不符合「期待」的行為發生后,耐心傾聽、同理、陪伴,而不是急於說教、批評或指責。

因為愛,我們努力用不斷成長的自己,讓孩子有更多可能性擁有健康的身心、快樂的成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