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3年14倍沖500億!這家百強速度如此驚人,就因為捨得把錢分給別人

明源君今天要說的這家百強房企,和之前接觸過的都不太一樣。

2013年的時候,他家的銷售額只有15億;2016年,他家的銷售額變成了210億,是2013年的14倍,速度快得嚇人。

然而,在2017年這個大部分房企都在拚命擴規模的年份,他們卻主動減速。他們2017年的目標只有250億,2020年沖500億,也就是3年2倍,與之前速度相比是天壤之別。與此同時,他們出台了成就共享、跟投、節點獎三個給員工分錢的政策,大方得嚇人。

他們過去成長那麼快?到底憑什麼?他們現在放緩速度,又是為什麼?

其實,看似矛盾的表現背後是同一個邏輯。

這家房企的底層文化,是永嘉學派的「義利平衡」。他們堅信,把錢分給別人,做到「義」,才能賺取更長遠的錢獲得「利」,以此打造百年基業。

每當企業發展遇到瓶頸需要抉擇,他們就以此為原則來作出判斷,具體來說有以下2方面:

產品上讓利給買房客戶:早期在住宅產品上加大投入卻賣得比競品便宜,讓利給買房客戶,以超高性價比獲得口碑,打敗競品;有品牌之後,深耕一個城市圈,可以讓後來的項目享受品牌溢價,自己獲得新房溢價的利潤,客戶則獲得二手房漲價的紅利,實現雙贏。

管理上讓利給自家員工:他們堅信有規模才有未來,500億、1000億以上將是完全不同的邏輯。規模破200億之後,如果在同一個都市圈繼續深耕,勢必和同行拼刺刀惡性競爭。而不在本地拼刺刀,又要做到500億,就要向多地擴張,管理半徑擴大,就需要新的管理體系。而成就共享、跟投、節點獎三個分錢政策,可以讓所有員工成為企業主人,建立全新的能適應1000億規模的管理體系。

這家百強就是華鴻嘉信。日前,明源君在溫州對話了華鴻嘉信董事長李金樞、執行總裁張煒。下面是他們關於產品、布局、管理的詳細分享,很多觀點讓人醍醐灌頂……

01

產品上捨得花錢、捨得用地

最開始單個項目利潤可能會低一點

但堅持區域深耕

後續能獲得高溢價高回報

華鴻

的項目有三大特點:

1、新房有高溢價;2、二手房漲的快;3、二手房抗跌。

比如華鴻大公館項目旁邊的競品當時賣2.2萬,華鴻開盤則賣2.7萬。

而就漲價而言,周邊項目二手房漲2000,華鴻的項目就能漲6000。溫州市場不好的時候,房價是腰斬過的,唯獨華鴻的項目下跌很少。

為什麼呢?核心原因就在於:華鴻捨得在項目上投入、而且產品設計有創新有想法。具體來說,有以下4個方面:

一、外立面追求簡潔大氣:窗地比提高后造價提高了,但客戶滿意度也提升了

溫州的住宅產品,之前有段時間外立面造型很複雜,比如窗檯外面有個八角陽台,乍一看豪華,實際上不大氣,還有眾多弊端。有的項目外面柱子很多,光照不好。

華鴻嘉信是最早把簡潔大氣的外立面引入溫州的本地房企。外立面簡單就可以做落地窗,很實用,客戶住著也很舒服,在把面寬做足后,景觀很好日照也很充足。

當然窗戶變大之後,窗地比提高,整體成本也就提高了。面寬增加后,進深就會縮短,造價也會升高。但是華鴻不在乎這個,因為客戶的滿意度也隨之提升了。

二、戶型追求舒適和功能並重:不做圖紙好看、住起來憋屈的戶型

之前,溫州許多房企設計戶型時喜歡強調功能,比如120平要做5房。這樣的設計,在圖紙上看著房間很多很好,住起來卻很憋屈。

華鴻認為溫州已經過了追求功能的階段,房間太多太小反而不實用,應該把功能和舒適結合起來。舉例來說:客卧尺寸不得小於3米,衛生間面寬不得低於1.8米,廚房面寬不得低於2.2米。比較高端的產品,則尺寸要更大。以前做5房的120平,現在做成「3房半」,也就是說客戶如果確實需要也可以改4房。

溫州生意人喜歡在家裡接待客人,華鴻嘉信就把客廳做大。四面寬朝南的戶型,客廳和次卧之間不留實體牆,可以滿足客戶進一步擴大客廳的需求。

三、小區規劃時降低密度:增加活動空間、園林面積,讓所有房子都有升值空間

溫州之前很多項目力圖「利用每一寸土地」,把房子排布的密密麻麻的,空間局促、日照也有問題。

華鴻嘉信則儘可能讓社區空間寬鬆,做到社區均好,讓所有房子日後都有大的升值空間。

比如大公館項目,之前有人提議做一些聯排別墅加小高層,但如果這樣做,會密密麻麻。最終,華鴻嘉信取消了聯排別墅這樣的高溢價產品,而把項目全部做成了小高層。社區內活動空間、園林面積立刻就變多了。

四、景觀和材料捨得投入:看得到的地方要投,看不到的地方也要投

1、華鴻特別重視社區景觀和配套

從2016年開始,華鴻嘉信的項目只要條件允許都會做塑膠跑道,最長的有800米,最短的也有400米。

華鴻的社區綠化,不但追求好看,還追求好玩、好聞。每個季節,華鴻的社區里都會有一種花在散發香氣,比如玉蘭花。

為什麼呢?因為華鴻嘉信發現所有客戶都對一個東西感興趣,而且非常敏感,那就是景觀。

競品的景觀每平方投入600--800元,華鴻的投入就會提高到1000-1200元。景觀綠化每增加200,就可以溢價500,而華鴻如果只溢價300,客戶就會感覺獲得了讓利。

2、華鴻的項目,捨得用好材料

有個項目,承諾基座上做部分干掛石材。後來,有客戶提出雖然一圈都是石材幹掛,但腰線是混凝土的,華鴻二話不說,砸掉重做。

中央城項目,一期所用的石材是巴西進口的,價格達到每平方1500多,而周邊競品同樣部位造價只有1000多。二期項目,在完全沒有用石材做任何宣傳承諾的情況下,還是用了進口石材。

在地下打樁,鋼筋綁紮的框架最終會拆掉,任何人都看不到,但是框架會影響成樁的質量,所以,華鴻也堅持用最好的。

華鴻的項目,敢讓客戶去看,而且組織客戶去看。

敢投入、敢讓利,是因為華鴻相信,這些付出在未來會被客戶感知到,後續產生巨大價值。

在一個區域的第一個項目,每平方可能因為投入多沒溢價,少賺了1000。

但等到以後口碑起來之後,第10個項目每個平方就可能通過溢價,多賺5000。

而對於第10個項目的買房客戶來說,雖然每平方多花了5000,但因為項目本身優秀,隨後2年可能在二手房市場比競品多漲價1萬5。

也就是說,華鴻獲得了新房市場的溢價每平方5000,買房客戶獲得了二手房市場的漲價紅利每平方1萬,實現了雙贏。

當然,這個邏輯能實現的前提,就是得在一個區域有多個項目。這也是華鴻之前採取區域深耕布局的原因……

▲華鴻嘉信董事長李金樞(中)執行總裁張煒(左)和明源地產研究院主編王恆嘉對話后合影

02

200億以下,在一個都市圈做深耕

200億到500億,在相鄰省份做深耕

500億之後進入一二線,做全國布局

華鴻嘉信最早的布局只在浙江省南部。現在則擴大到整個浙江,還會向鄰近省份擴張。華鴻認為,200億、500億、1000億規模下的布局邏輯完全不同……

一、200億以下:深耕一個城市圈,獲得品牌溢價、能力溢價

在三四線城市,說自己是百強、五十強、三十強,買房客戶感覺並不強烈,他們的感覺更多來自你在這個城市做的項目。

華鴻嘉信選擇深耕的城市,人口不低於80萬,GDP

不低於300億,去化周期不超過1年半。華鴻認為,深耕可以從2個方面產生溢價。

1、深耕可以造就企業品牌,產生品牌溢價

做口碑是以年為單位才能產生效果的,然後就會產生品牌溢價。

華鴻嘉信是溫州最大的開發商,每年的銷售額和拿地額是最高的。溫州之外,華鴻嘉信把台州、溫州、麗水做成一個大溫州區域,目前的投資額佔到了集團總投資額的60%以上。

在大溫州區域,華鴻嘉信的房子通常都能比競品家的貴幾千。

2、深耕可以加深房企對城市的理解,產生能力溢價

華鴻認為,對一個城市足夠了解以後,就可以找到別人看不到的價格窪地。

2016年的一塊地,跨越了一個轉盤,而這個轉盤是當地人心中農村和城市的分界線。當地市場房價在2萬左右,而樓麵價也在2萬左右,別的房企不敢拿。

華鴻嘉信拿下以後,分2塊來做。北邊一半靠近當地的別墅富人區,就以高端產品為主;另一半,則以高層為主,按市場價來賣。

該項目北邊一半的別墅與傳統富人區有一河之隔,華鴻就通過營銷重塑客戶認知,一句「天造一半,我造一半」成功改變了客戶認知。項目成功獲得了高溢價,別墅賣到了5萬1平。

還有一個項目在一個老工業區里,旁邊的房子只賣1萬,所以這塊地所有人都按照1.1萬的房價去估,都不敢拿。而華鴻則按照1.4萬的房價去估值並且拿下,因為華鴻發現整個東區200萬以下的房子基本上沒有了。最後,華鴻把這個項目的戶型做到90-110,單價1.4-1.5萬,總價才130萬,項目根本沒有同類競品,賣得非常好。

深耕之後,華鴻的品牌在當地與巨頭們差不多,唯一的差距在於資金成本比巨頭高。而深耕其實也能解決一部分資金成本的問題。

因為對當地足夠了解,每一塊地怎麼規劃在拿地之前就是想好了的,客戶在哪裡、銷售價格多、周期多長,也是清清楚楚。因為項目多,還可以控制部分市場,所以項目的周轉、銷售可以更快,也就填平了一部分資金成本。

二、200億到500億:逐步擴張,讓口碑產生輻射效應,從一個城市圈到全省再到鄰省

2017年是華鴻的過渡年。華鴻之前從之前一塊地的拍賣,認識到自己不能再在一個城市圈內擴大規模了。

那塊地,2家本地房企拍賣,從1900拍到3800,完全是同行在拼刺刀消耗,非常不值得。

所以,2016年年底開始,華鴻擴大了自己的拿地範圍,華鴻在逐漸降低大溫州都市圈的投資比例,把規模慢慢往周邊省市去輻射,也讓口碑輻射。

華鴻認為,對於房企來說,未來必須把規模擴大到500億乃至1000億才能活得好一些。

以前一塊地經過測算沒有20%以上的利潤,開發商是不會拿的,而現在有5-8個點的利潤就可以拿,為什麼?

因為一旦企業上了規模、加了槓桿,只要操作的好,5%的利潤相對於自有資金來說,就相當於100%的利潤。而巨頭的工程款可以晚付,銷售回款率更高,資金使用率也更高。

根據這個邏輯,規模越大的房企,越敢在拿地的時候降低對項目利潤的要求。

而且,如果是在一二線拿地,地價都太高,需要拿時間換空間來賺取利潤。高槓桿、快周轉的模式在一二線不適用,而一旦慢下來資金成本又會把項目利潤吃掉。

華鴻認為,自己現在在區域深耕,可以通過上面的種種優勢去對抗巨頭的融資優勢,但是長期來看,只有規模達到500億的時候,才能有自己的資金池,有騰挪的空間。

現在這個階段,華鴻力圖在浙江全省和鄰近的福建等省發展,做到500億。

三、500億之後:布局全國,做房地產金融控股集團

華鴻認為,一旦公司到1000億,信用評級提高,資本成本降低,槓桿大幅下降,就已經不是一個純粹的開發公司,而是房地產金融控股集團。

房地產金融控股集團的本質是複製一個個百億公司:集團只是投錢,區域來操盤,總部的運營體系對區域進行支持和管控。

而要實現這樣的管控,就要靠人才和組織機制,華鴻現在已經正在做這樣的準備……

讓員工成為公司的主人

打造一個能支撐

全國性千億房企的平台

華鴻嘉信這兩年公司發展太快。公司認為,如果現在就往全國擴張,人才會跟不上、管理體系也有可能出問題。

因為現在的3000億巨頭,其實也是在300億左右的規模徘徊了許多年,在人力、運營上磨合地差不多了,才走向全國的。

華鴻現在就是要把根基打牢,構建起一個能支撐1000億規模的平台……

2017年,華鴻完成了2個轉變,項目公司向城市公司轉變,總部則從操作型總部向管理型總部轉變。

華鴻的城市公司都是在原有項目公司的基礎上,自然發展起來的。比如原來6個項目公司,有的項目公司兼管兩三個項目,有的則只有1個項目。半年後,這幾個項目公司管理項目的數量都增加了,有的發展到七八個,有的兩三個,就都升級成為城市公司。

項目公司升級到城市公司,最大的區別是設計、成本、運營、拓展、融資等主要職能線都配備齊全了。

規模擴大之後,是否存在瓶頸?當然是存在的。華鴻通過以下一些方法解決:

1、總部搬遷解決人才瓶頸

華鴻之前總部在溫州,招人就有些困難,所以準備把總部搬到杭州。好的人才要留用,不好的則要逐漸替換,最終零件替換完成,把汽車發動機變成飛機發動機,就可以起飛。

2、引入各種好的管理體系,消滅制度瓶頸

以前規模小,很多管理體系是不需要的,比如開會,就那幾個關鍵人物,都在總部,中午吃個飯就能解決所有問題。而現在大家都很忙,在不同城市,就必須用會議決策體系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再比如,以前項目的總包是華鴻的兄弟公司,拿地后立馬就可以進場,效率很高。但是一旦去到別的地區,兄弟公司不一定跟得過去,就得建立新的工程招標體系。

3、引入先進的信息化系統,做好監督

以前項目少,而且比較扎堆,老總一周就可把所有項目轉一圈,所有問題都能發現。

可規模擴大以後就不行了,華鴻2017的成本控制就不如2016。所以華鴻正在積極引入先進的信息化系統,把所有風險封殺在萌芽狀態。

當然,上面這些,都只是工具,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能解決根本問題的辦法是:

通過一種制度,讓所有員工成為公司的主人,這樣,所有人都努力,所有人都監督,風險也就不存在了。

華鴻找到的終極解決方案,多發工資之外,還有一套三位一體、史無前例的項目激勵制度。這套激勵制度有3種激勵辦法:

成就共享為主:從項目凈利潤拿出很大一塊分給團隊,這是最大的激勵

比如說華鴻集團投了100塊錢到項目里,一年之內,如果操盤團隊能讓100塊錢回本,那麼利潤部分里超過15%的那部分,集團和項目團隊根據項目凈利潤率跳點按比例分成。

項目跟投加持:按自有資金算股份,加槓桿而且是選投

跟投制度目前很多公司都有,但是強投力度很大,很對變成了變相的攤派和集資。華鴻的跟投是選投的,員工看準了項目才投,這樣極大降低了員工的風險。

節點獎勵保底:無論是否實現成就共享都能享受

其他地產公司雖然部分也有成就共享,但如果項目做虧了沒賺錢,這個項目就沒獎金,另外的項目也要受株連,對團隊的打擊是很嚴重的。

而華鴻則有一個更人性的保底機制:節點獎勵,每個項目有兩三百萬。這就保證了那些先天不足的項目、戰略選擇的項目也能有一定的保底激勵,特別是對於中基層員工是一個非常大的保障。

華鴻相信,通過制度建設,自己能在2020年前,搭建起一個支撐千億規模的管理平台。

點擊【閱讀原文】,立刻體驗在線開盤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