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千秒專訪張亞勤:AI大時代 中國不缺席

圖:百度公司總裁張亞勤在GMIC 北京 2017 G-Summit全球科學創新峰會上

AI(人工智慧)已經成為了當前最讓人激情澎湃的話題了。因為它代表新技術時代的來臨。人工智慧帶來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將為我們的世界帶來根本性改觀。更重要的是,它將為的公司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人工智慧領域,有望華麗轉身超越美國。

2017年3月28日,百度總裁張亞勤接受長城會《千秒》專訪,他深度分析了PC互聯、移動互聯以及目前的人工智慧時代的技術演變史,並分析了AI帶來的全新改變。張亞勤認為,AI目前還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技術仍需進一步成熟,當前的AI還遠遠無法達到人類智慧的水準。利用AI進一步改造我們的世界、延展我們的想象空間,需要我們加強對人類大腦的理解,以及加強計算機科學家、數學科學家、生物科學家、大腦科學家、神經科學家之間的高頻率思維碰撞。

百度推出了「度秘」操作系統,希望布局未來,其中第一個層次就是希望做一個操作系統,擺脫在PC時代、移動時代操作系統被美國微軟、谷歌壟斷的局面,讓公司的操作系統在AI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第二個層次是讓技術落地成為產品,造福消費者;第三個層次是商業層面的,希望通過雲搭建AI開放平台,通過合作覆蓋多個行業。

專訪實錄

《千秒》:所有人都在談人工智慧,並高薪挖掘這個領域的人才,加上媒體炒作,您認為人工智慧的影響力是否被高估了?

張亞勤:你記不記得1998年、1999年的時候,當時互聯網很火,所有公司都是互聯網公司,隨便一個公司一上市都是幾百億美金市值。2000年以來,很多公司都淡出了我們的視野,但互聯網還是發展很快,互聯網真正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真正有價值的公司越來越大,越來越有影響力。人工智慧也差不多,也許明年或後年會有一陣寒流,但是好的公司還是會起來,人工智慧還是興起的。我經常講一句話——人們往往在短期高估了技術的影響,而在長期低估了技術的影響。互聯網時代我講這句話,人工智慧時代我覺得也是適用的。

《千秒》:很多人認為人工智慧的技術現在還處於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張亞勤:人工智慧本身不神秘,也不是一個新的東西,它已經有六十年的歷史了,經過了三個階段,現在是第三階段,用了十年的時間,這十年主要是深度學習。

人工智慧第一個階段是以規則為基礎的邏輯推理,發現效果不是很好;第二個階段是以知識為基礎的一種體系—「專家系統」,要有知識,因為規則沒法窮盡,人都不知道自己腦袋怎麼想的,規則放裡面發現沒辦法窮盡,得靠很多知識,靠資料庫,後面發現也有各種問題;現在在第三階段,其實是以數據為中心的學習階段,計算機自己去學習,大量的數據放進去,學習之後,做出模型出來,搞出函數,然後再預測規律。這個東西目前發展了十年,現在進入實用階段,比如在語音識別、圖象識別、人臉識別,包括自然語言處理及翻譯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而且在某些方面機器已經超過了人類。有的時候雙胞胎我們辨別不出來,但機器知道;語音的方言我們聽不清楚,但機器基本上能聽出來;再比如翻譯,再過幾年機器翻譯會比人都好,至少比一般人好,比起翻譯家可能還差很遠,所以我覺得這種是大家看得見、摸得著的領域,讓大家覺得,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有戲,否則人工智慧就只是一個科學,是一種研究。現在它可以落地,可以進入產品,有實際的用途。

當然,人工智慧目前還是處於初期階段,儘管有一些應用場景,但它真正的潛力還沒有發揮出來。PC互聯、移動互聯到人工智慧基本上是按照十倍的速度增長,從用戶數來講,PC互聯是十億級的,移動互聯是百億級的,到了人工智慧可能是千億級甚至更多,你可以看出至少是十倍的速度的增長規模。另外就是邊界延伸得越來越小,所以整個行業,包括百度,都是處於人工智慧發展的最開始階段,是「早上六點半」這麼一個水平。

《千秒》:從應用層面來講,可能目前人工智慧更多地是在IT科技這一領域,在傳統產業它影響挺大的,您認為哪些行業可以比較快地用起來?

張亞勤:每個行業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使用,比如說智能客服,可能在每個行業都會用,用AI學習,比如在某一個垂直領域,它可能比人要準確。在教育領域,現在已經開始有一些人用了,它可以知道你喜歡學什麼,知道你哪裡有問題,可以一直幫助你,找到你要的東西,這裡面都用了AI。

健康醫療、生命科學都是熱門的應用領域。有一天我碰到了Craig Venter,就是在2001年發明了人類基因圖譜的老先生,他後來成立了一家公司叫人類長壽公司(Human Longevity Inc)。他用了大量的AI的東西,而且有無限多的數據,他的數據量目前佔到整個亞馬遜雲儲存的3.5%,你想想有多少!當然那個公司現在不賺錢。所以我覺得美國人挺牛的,很多VC或者政府,這麼多年了一直支持他。他現在用了很多AI的東西,比如說在基因的圖譜裡面,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然後用分析AI人的基因,因為有圖譜,通過分析每一年包括每一秒鐘各種參數,人的變化,它可以根據15歲、20歲的數據預測到這個人30歲、35歲到40歲可能會得什麼病,或者是遇到什麼場景,它從這個人現在講的話,馬上就會知道他的基因會有什麼樣的突變,它會知道這個人幾歲會長什麼樣子,然後真實性比較,發現基本上是準確的。

這些都是人工智慧的學習,根據目前的數據,找出模型、然後預測未來。而且這個模型它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計算機模型,一種是人的DNA的模型,都會有。

還比如安防、金融,百度的金融服務都用了人臉識別,很多地方用認證,主要是在金融業做認證,也在做風控,風控的模型有很多的數據,數據拿來之後怎麼樣,AI沒什麼了不起,AI就是在數據裡面找到規律,找到模型。本來應該用數學公式表示,找不到公式,那就把這個搞一個無限複雜的模型,搞一個上千層的網路,其實就是搞一個函數出來。什麼是深度學習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就是找個函數,就這麼簡單。

《千秒》:在人工智慧這個領域創業的話,技術路線與產品路線都有哪些優劣勢?

張亞勤:首先創業就是要體現獨特的價值,你做的東西和別人是不一樣的,不管是技術也好,產品也好,或者是解決方案也好,光做技術這樣一個公司長期生存發展是比較難的。但是如果你有價值,你的公司可能可以和別人合作,或者被別人收購,你還是有存在的理由。也有純做技術公司的,你如果看一下Qualcomm這個公司,移動互聯時代做晶元,他是個技術公司,ARM靠自己的架構與技術,然後大家都可以使用。在AI時代,技術公司也一樣可以發展。我看了一些一定要做產品,各種模式的公司,但也要有價值。做技術,不能被別人很容易去拷貝,或者很容易抄過去的技術。

《千秒》:AI技術的發展帶來了一些無序的因素,您覺得現在有沒有必要建立一個比較規範的行業標準?

張亞勤:不需要,讓它自己發展,靠市場去調整,標準的東西,到某個時候需要標準的時候,標準會出來,一開始技術也好,產品也好,服務也好,IT這個行業一直都是這樣,AI目前並不需要,到一定時候,比如用某個行業場景,那可能需要一些標準,到時候定。

發展需要跨界與融合

《千秒》:百度在整個人工智慧領域的布局是怎樣的?

張亞勤:我們未來的戰略,一方面是要把人工智慧技術用到目前的產品中,讓現在產品的體驗可以得到升級。比如用互聯網搜索的話,你可以照一張相,它可以知道你是誰,當然如果互聯網上沒你的話,它還是不知道你是誰。比如拍一張花植物,它會知道這是什麼植物,我們希望用戶體驗越來越好,比如讓人工智慧開心地幫你把結果讀出來。你不僅僅可以看新聞,還可以聽它讀新聞,而且讀的這種聲音不是像機器那樣很單調的聲音,而是抑揚頓挫、充滿感情的、可個性化的,這些東西都是產品的一個維度,可能變得更好。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是布局未來,未來我們會有「ABC」:A就是AI(人工智慧),B是Big Data(大數據),C就是Cloud(雲)。這裡面,第一個層次是要做一個操作系統,在PC時代,操作系統是微軟的,在移動時代操作系統是谷歌的,這裡面蘋果只佔了一小部分份額,那麼到AI時代也需要一個操作系統。之前兩個時代的操作系統和公司沒什麼關係,我希望在AI時代,公司能佔一席之地。百度現在在做這個「度秘」,其實就是一個AI時代的操作系統,這是橫向的。

另外一個就是怎樣去落地,成為產品,技術最後還要落地到產品。一種方式當然是靠合作,別人用你的品牌,另外一種方式我們自己也可以進入一些行業。我們現在已經進入兩個行業,一個是「+」,一個是車,「+」的話,我們用比如說這個音箱也好,或者是電冰箱也好,可能也是通過合作方式,但是這是場景「+」,車就是無人駕駛汽車,把這個AI用到車裡面,這是面向消費者的。

另外就是通過雲,我們把AI的平台開放,把計算的能力,把這些剛剛講的各種語音、圖像、OCR、翻譯全放到雲上面,別的企業可以使用,這個是面向商業的。

所以,我們一個是大平台操作系統,一個是幾個場景,另外一個就是通過雲,通過雲可能會進入別的行業,比如教育、醫療、金融、物流,這些都是合作機會。

《千秒》:有關開源,百度的想法有哪些呢?

張亞勤:我剛才所說的AI的開源工具和微軟的CNTK很相似,都是開源的。我們把這種各種演算法模型都放那兒,做AI的人就可以去使用它,他自己不需要編那麼多程序了,包括上面有很多別人編的。而且做AI我們需要的數據量不會那麼大,我們也會放原數據上去,也可以使用,所以開源對我們講相當重要,而且開源之後對這個行業也有好處。比如說,你訓練模型,放上去之後大家都可以去使用。開源的環境中我們不僅放到伺服器上,大家可以使用,放到雲上面,企業也可以使用。除此之外,不僅僅把這些模型、數據和神經元網路放上去,我們還把那些它所實現的功能也放上去。

《千秒》:AI方面,百度除了一些產品層面之外,有沒有做基礎研究,或者說跨界的研究?

張亞勤:有一些,比如基礎的演算法,這個演算法包括整個AI的架構,我們也和學校,還有像FPGA、GPU、NVIDIA等去合作,看怎麼樣大幅度地提高AI的訓練和判斷速度、效率等。演算法已經有深度學習,然後對於很多新的比如遷移學習、對抗學習演算法,我們也在開發。這是在基礎方面。

跨界做得少,但我覺得這是接下來一個很重要話題。現在講到人工智慧,我開個玩笑,我說AI是Animal Intelligence(動物智能),其實和動物學習更像,和人的學習方式還是有差別的。如果把AI的學習方式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感知的層次,就是機器學人的這種交互的方式,語音、圖像、視覺,然後語言,這個層次AI基本上和人差不多,再過兩年可能會超越人去交流,感知問題。第二個層次是認知,認知是講邏輯思維推理決策,這個再過個十年八年也問題不是很大了,比如我講一句話,我覺得越想越有道理,「任何一個可以描述的,可以定義的有答案的任務,機器都比人強」。第三個層次是情感,就是機器能不能產生自我意識、有沒有感情、會不會產生同理心,還有各種想象力,會不會得抑鬱症等,這個就是比較遠的,至少現在我們做的東西是達不到這個的,目前我們做出來的東西其實是一個比較「傻」的東西,就是一大堆數據來,感覺到一點像人的思考方式,其實它不是,然後就出現這個規律,出現結果,出現模型,這樣永遠上升不到那個層次。現在AI可以到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但是上升不到第三個層次,暫時還沒有可能性,至於未來能不能達到這個層次,我覺得也有可能。

另外一件事(跨界的研究),就靠融合、靠跨界,目前我們對於人大腦的理解本身其實還是很有限的,很多成果我們並沒有使用。計算機科學家、數學科學家和生物科學家、大腦科學家、神經科學家交流太少,更多的時候他們是把這個用作一種工具,幫他們去算出一些東西,他們的一些發現、發明,真正用到計算機領域還是挺少的。所以,他們需要快點,計算機可以幫他們加快發明,比如發明新葯。第二點是可以把他發明的東西給他用回來,這個也得快點,現在比較少。第三點現在看稍微有點懸,就是硅和蛋白質的融合,人其實是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組成的,然後那面是硅,這是兩種不同的東西,是完全可以融合在一塊的,融合到一塊有沒有什麼好處也不知道。從人類發展的這麼一個路徑來看,這是完全可能的。

所以以後隨著人確實是和現在的人是不一樣了,現在的人和過去的人是不一樣,也許以後人的每一個器官都可以被換掉,光一個大腦都可以接上這些生物的晶元,然後和人互相溝通,和外界溝通。這種東西再講講就會很驚人了,而且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跟我們現在做的事沒什麼關係。

《千秒》:前不久我們在採訪魯白教授的時候,他也談到這個問題,就是現在可能人工智慧、互聯網、IT完全是一條路,然後生命科學、基因完全是一條路,這兩條路目前是并行的,沒有交叉。魯白教授希望能實現兩個領域結合,從中看能否有新的機會。

張亞勤:這我完全同意,我剛才講是一個相互影響,那這個會產生什麼現象,我也不是很確認。你剛才講到的三個行業(人工智慧、生命科學、新材料)很重要,比如材料,目前的晶元可以做的像頭髮絲那麼細,可以植入到大腦裡面去,或者通過另外一種方式,感覺人都不需要記東西了,然後人交流方式也可以改變,人的學習方式也可以改變了。

《千秒》:對,現在還有一種類腦晶元也正在研發當中。

張亞勤:這些東西我覺得是接下來最有意思的事,現在大學裡面已經不做深度學習了,除了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Université de Montréal)、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其他基本上都不太做深度學習了,因為做也做不過公司,做不過那幾個人,也就是深度學習提出的那幾所大學。這些大學現在都開始向量子計算、向跨界的融合方向做學問和研究,所以做的研究可能多少年都用不上,但沒有關係,這個方向,我覺得很有意思。

《千秒》: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在百度落地,百度是靠什麼優勢拿到了這個資格,這背後是否代表了國家在科研體制的一種變化?

張亞勤:這件事的背後有幾個大背景,第一是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是人工智慧裡面的一個主流演算法,2016年人工智慧第一次受到國家的關注,也進入政府工作報告。過去這一年,可以說是科技界的一個主旋律,進入政府報告,所以這是一件大事。過去人工智慧從來沒有進入過國家的戰略中,更多還是一個研究、項目或者是產品,甚至有些神秘的成分在其中,可以這麼理解。現在進入國家戰略的有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都是大事。

第二,是一個新模式的產生,過去可能扶植一些企業、國企或者高校,這也是第一次有一個企業,當然也不完全是百度,可能由百度牽頭,和別的企業,包括高校,一些政府機構一塊合作,這也是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一個很好的例子。的確在人工智慧時代你需要這樣的合作方式,包括需要數據的共享、需要平台,大家一塊去開發,需要更多開源,然後也需要跨界,這裡面我們也希望有一些研究生命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計算機、數學和物理方面的人才,大家一起發力,人工智慧才會有真正的重大的突破。

第三,為什麼百度可以做這件事?因為在人工智慧領域,百度的積累是最深厚的,研究時間也比較久,我們2012年就成立了深度學習的實驗室,這不是國家實驗室,是我們自己的實驗室。然後打造了一個幾乎全球最大的深度神經元網路,這個神經元網路現在也有千億參數,百億特徵,而且是異構計算,有FPGA、GPU、CPU,我們在使用FPGA方面是國內絕對的專家,全球範圍內微軟也用了,但是用的時間可能差不多,最近開始谷歌也用了,現在亞馬遜也在用,但百度在很早的時間,應該是2013年開始就使用異構的架構,這大幅度提高了深度學習的演算法的效率。

培養人才是AI發展的首要問題

《千秒》:您如何評價在前沿科技領域的科研能力?

張亞勤:目前國內的科研能力較我在微軟任職時相比進步非常大。現在不管是企業也好、高校也好,在基礎研發方面與國外的差距越來越小,在某些領域甚至可能是在一條起跑線上,比如企業的研發能力,特別是應用技術、應用研究方面,包括人工智慧企業也是這樣。從互聯網行業來看,在第一個階段,也就是PC互聯時代,主要從美國學技術與商業模式,在本地市場、快速推進市場這種方式,這種方式主要靠用戶、規模、流量,也有一些創新,而且更多的是市場層面的創新。

第二個階段中,移動互聯時代,我認為在產品方面是超過美國的,比如說支付產品。在美國過去大家都在談無現金的社會,你會發現這在就實現了,什麼都用微信支付、支付寶,有的是百度,所以移動支付是超前的。我覺得微信的體驗比Facebook,或者比Snapchat都要好。我覺得百度的地圖,包括移動搜索,在某一方面可能比谷歌也要好。比如目前的ofo這類產品,在美國基本上沒有。這些產品用戶體驗其實也是超過美國的。

目前到了人工智慧時代,的技術創新,包括科研創新,目前也有不少,我覺得在未來也會和美國在同一個水平線上。

總之,這是一個由市場創新,到產品創新再到現在到技術創新的三個階段。在一開始是學,接著是產品上超越,技術創新方面中美已經逐漸在一個緯度上面。

《千秒》:那在AI領域的發展,的優勢是什麼呢?

張亞勤:第一點,這個領域現在比較新,我講的不是人工智慧領域,我講的是深度學習;第二點有很多開源的演算法,演算法基本上都是公開的。從理論方面來講,這個理論其實主要是兩個加拿大人和一個美國人十年前奠定的,他們是新一輪AI、深度學習的鼻祖。但他們之後公開了,我們也知道他們做什麼了,人學習很快,現在很多的學者做得可能比他好,是因為一直改善得很快,所以現在很多華人做這件事,國內也好,在國外的華人也好,很多人都在做這個東西,所以說這個水平是比較不錯的。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應用和場景數據,這個在很常見,而且用途很廣,使用量也很大。

還有就是產品化速度很快,為什麼的移動互聯發展快,就是拿到東西我搞個App就出去了,美國那邊探索來探索去,比如過去支付慢,信用卡一大堆,他們不願意用移動支付,有什麼隱私的問題、安全問題,吵半天,他都不用,然後企業之間互相競爭也不開放數據,因為都很強;拿電商來說,美國比要慢,美國人傳統,老百姓還是願意到店裡去買東西,太太都不工作,你讓她到網上購物她不願意,她就每天一定要去市場逛一逛,所以這個文化是不一樣的。所以說在AI領域,產品化速度應該會比較快,我還是很有信心的。

《千秒》: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產業配套、政策、風險投資等相關涉及的領域,您最關注哪一個?

張亞勤:在,這些都很重要,這些因素都要全的話才能發展,我們先來看看什麼不那麼需要。

風投首先就不那麼重要,太多了,錢太多了;產業政策也不那麼急,因為產業剛才所講還是靠市場化去發展,就某一個行業來說是不需要這個的。

人才培養是需要的,因為現在其實AI很缺人才,為什麼人才炒這麼貴,每個人都說我是AI的人才,其實也都不是,AI人才對演算法、對系統架構、對數據、對場景應用都需要了解。因為現在深度學習的地方還是靠經驗,怎麼調參、怎麼收集數據、標識數據、怎麼樣設計網路架構,因為有的時候設計者自己也搞不清為什麼,也不知道為什麼機器就能運行了,不工作了也不知道為什麼就不工作了,所以黑箱也是需要經驗的。人才是最缺的,別的東西可能都很快就能改善,但人才培養需要時間,所以說我們現在要全球範圍招聘人才,人才才是最大的競爭力。

- END -

該篇文章由《千秒》創作,選自集結《千秒》採訪全球21位頂尖科學家、業界領袖、投資人、藝術家如何深度解讀AI未來的系列文集而成、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科學+預見人工智慧》一書,該書已在京東、噹噹、亞馬遜等網站開放預售,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