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深度 | 張志勇:基礎教育,要經歷一場改變教育觀、學校課程的革命!

點擊上方「校長派」可訂閱哦!

小編說

當前,的基礎教育為何發展緩慢?「最關鍵的是要經歷一場教育觀念的革命」。

在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看來,當今基礎教育,已被三大教育謬論所「綁架」——「孩子是家庭、學校的工具」、「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減負即減輕課業負擔」。

而面向未來,張志勇也從五個維度給出了基礎教育的變革方向,那便是調整學校教育內外關係、課程類型、師生關係......

當前,伴隨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基礎教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開始從教育機會的普及向提高教育質量轉變。我認為,解決問題的核心在於教育價值觀的轉型和教育結構的調整。

基礎教育從外延發展轉向內涵發展,最關鍵的是要經歷一場教育觀念的革命。

01

孩子不是可無限索取的工具

首先,要破除「教育工具論」。不能不承認,整個基礎教育從其價值論上,已經被「教育工具論」綁架——

孩子成了家庭的工具,家庭追求的是讓孩子通過接受教育來改變命運;

孩子成了學校的工具,學校通過孩子提高升學率來提高聲譽,獲得獎賞;

孩子成了國家的工具,國家通過普及教育,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強人力資本。

家庭的未來、民族素質、國力的強盛是建立在被教育者成人和成才的基礎上,建立在被教育者健康成長的基礎上,這就要求基礎教育必須回歸育人本位。

02

提倡教育要「吃苦」,

而這些「苦」卻多半沒有意義

其次,要破除「教育吃苦論」。不能不承認,整個基礎教育從其方法論上,已經被「教育吃苦論」所綁架——

在傳統上,人歷來信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與此同時,在基礎教育界,「學習的果是甜的,學習本身是苦的」觀念甚囂塵上。

這種將成人世界的人生觀直接移植到兒童教育世界的做法帶來的可怕後果是一味強調加班加點、大量訓練,強調節假日補課等,這些做法違反了教育規律,破壞了學生髮展的生態環境。

因此,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必須尊重規律、依靠科學,將教育發展置於科學發展的軌道。

03

僅減輕課業負擔的「減負

讓孩子越減越累

最後,要破除「教育減負論」。不能不承認,整個基礎教育從其改革論上,已經被「教育減負論」所綁架——

長期以來,從表面來看,基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似乎是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問題,其實是學生學習生活的科學和意義問題。

通俗地說,我們的學生苦的沒道理、沒價值。

「苦的沒道理」是指我們的教育違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苦的沒價值」是指我們的教育沒有指向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核心素養的培育。

簡單地、機械地將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目標,非但不能解決基礎教育存在的根本問題,反而陷入學校減負、家庭和社會加負的怪圈。

從根本上說,基礎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標不在於所謂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而在於改變學生學習的狀態、性質和結構,促進學生自主的、有個性的、有選擇性的學習和發展。

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

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就是要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積極性。

改變學生學習的性質

改變學生學習的性質就是要尊重學生的差異,變同質化學習為有選擇的個性化學習。

推進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必須著眼於五個方面的「結構調整」。

01

變革學校內外結構

教育活動的結構調整是主線,既要調整教育的外部結構,也要調整教育的內部結構。

調整教育的外部結構

就是要調整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關係,強調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對學校教育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基礎性支撐作用。

調整教育的內部結構

就是要調整學校教育內部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關係,必須改變單純重視智育,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做法。

德育、體育、美育不僅在立德樹人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且對於學生文化課的學習具有越來越重要的結構性支撐作用。

而在互聯網教育時代,以動手實踐為核心的勞動教育和創造教育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基礎性載體作用。

推進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必須通過教育內外結構的調整,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創造更好的教育生態環境。

02

變革師生關係

過去的師生關係更多地體現為一種知識傳承的教學關係。

促進學生的內涵發展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重構師生關係:

第一,教師是學生學習資源的建構者。

教師不是教材知識的簡單的搬運工,而是國家課程校本化、生本化的建構者。

第二,教師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環境的建構者。

第三,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

教師不是天然的知識灌輸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師的核心任務不是將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是教會學生學習,指導和引導學生學習,支撐學生學習。

第四,教師是學生道德成長的示範和引領者。

教師不僅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

03

變革課程類型結構

過去的課程從類型上講過於單一,必修課程一統天下。推進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必須調整和優化課程結構。

第一,要處理必修與選修課程的關係。

在基礎教育階段,既要通過開設必修課程為每個孩子的終生髮展奠定共同基礎,也要通過開設選修課程引導和促進每個孩子的個性發展。

第二,要處理好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的關係。

基礎教育既要組織學生通過系統的紮實的分科課程的學習,掌握幾千年來人類社會積累的經典知識,更好通過跨學科的綜合課程的(項目)學習,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第三,要處理好書本學習和實踐學習的關係。

基礎教育的課程實施要回歸生活,脫離了生活實踐和生活經驗的學習是一種僵死的、缺乏生命力的學習,是一種遠離人類創造活動的學習。

04

變革課程實施結構

過去的課程實施更多地遵循了單一的認知活動規律,而促進學生內涵發展的課程實施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建構客觀世界的意義,形成特定的概念與含意的認知性實踐。

藉助這種認知性實踐,學生、教師和課堂中的同學形成一定的社會性實踐,同時也是通過自身的認識與態度的反思,重建自己的身份的倫理性實踐。

課程實施包括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價值建構階段。

這一階段應該確認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第二,關係建構階段。

這一階段應該處理好師生關係、教師和教材的關係、師生對教材處理方式包括思維工具的運用等,這些關係的建構對於學生的學習十分重要。

第三,活動建構階段。

情景結構或者說是教學活動知識內化的情景的建構,這是優化課堂教學活動的關鍵。

第四,意義建構階段。

這是學生學習內化的過程,即把知識技能轉化為學生素養的過程。

05

變革教學評價結構

過去的教學評價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而促進學生內涵發展的評價更加關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更加重視教學前提的評價。

特別是要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實現學生學情的「可視化」,以便教師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教育教學。

第二,更加重視學生學習行為的評價。

評價的重心不在於學生學習結果的好壞,而在於判斷、驗證學生學習行為的科學性上,評價最終指向的是學生學習行為的改進。

第三,更加重視學生學習結果的問題性評價.

即評價直接指向學習知識的錯誤,而不是對學生進行成績分等的評價。

第四,更加重視對教學活動有效性的評價,或者說,教師自身教學行為改進的評價。

當下,進入深水區的課堂改革又該關注哪些細節,又該糾偏哪些行為,促進真實學習的發生,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呢?

新課堂整體呈現出兩大典型特徵:一是合作學習,一是說的解放。無合作不學習,無表達不學習,這似乎已經成為共識。但是,真實的課堂現場,有太多的現象需要糾偏。

1、從固定小組到動態小組

小組學習不一定是合作學習,有時小組成員圍坐在一起,卻沒有真正的合作與協同。小組作為一個學習組織,其凝聚組員的最大公約數是團隊的共同需求。需求相同,目標才可能一致。

但是,你發現了嗎?教師基於差異而確定的一直固定不變的小組,長此以往會出現審美疲勞,甚至會產生學習觀點的同質化現象。小組到底因何而建?一定是因需要而建,學生基於共同的需求而走到一起,那麼,這個小組就是一個「自組織」。

2、從共識到我見

小組合作是為了達成共識嗎?也許在達成共識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聚集不同的意見。當小組中的每一個學生都可以談出自己的「一己之見」,才更有利於解決問題,才是更真實的學習。

我們也發現,小組合作中為了儘快達成共識,一些優秀學生過早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當那些後進生聽到了正確的結果,也就不再獨立思考,自然讓渡了表達見解的權利。

小組討論從關注達成共識到發現不同,聽到不同的聲音,標誌著真正討論的發生。否則,只有灌輸與接受,就失去了討論的意義。

3、從展示到分享

課堂改革的初期,展示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課堂上往往通過放大展示來拉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展示可以滋生自信,展示可以強化學習。但是,你發現了嗎?展示往往都是已知的內容,展示前往往要做精心的準備,所以展示往往精彩而唯美。

主張從展示走向分享,則是倡導更真實的學習,是要分享問題,分享思考,分享想法,而非展示答案;分享注重的是生成的內容,表達的是動態思考的內容,可能是不成熟的,是粗糙的,但它是沒有經過準備的,是更真實學習的體現。越是基於真實的表達,越是粗糙的。

4、從表達到傾聽

也許我們已經太過於重視學生的表達了,太在乎學生說了什麼,以至於學生為了表達觀點都會高高地舉起小手,爭先恐後。但是,你發現了嗎?不少學生已經習慣於不去傾聽別人說了什麼,而只關注自己要表達什麼。

傾聽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說之前重要的是聽,只有聽清楚別人說了什麼,說得是否完整,是否準確,才能有針對性地給出回應。

5、從說出會的到說出不會的

好的課堂不僅僅是學生可以說出自己懂的,說出正確的理解,還可以大膽地說出自己不會的,自己理解錯誤的內容。

台灣教師李玉貴多次到日本訪學,她曾談到過一個現象,日本學校的課堂上,站在黑板前展示的學生往往是那些不懂的學生。而我們的課堂上卻恰恰相反,機會更多屬於那些懂的學生。

課堂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地方,而非展示正確的地方。人是在遇到挫折、困難和錯誤中成長的,學習也一樣。從說出會的到說出不會的,意味著教學理念的躍升。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