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新移民 | 定居美利堅大農村,培養「美國女孩」的中國媽媽

新移民系列故事

莫 熒 在美國

之《 逐夢彼岸——新移民》

「我希望她做一個盡量徹底的美國女孩,當她成為一個美好善良有所貢獻的人,就是文化身份確定的時候。」

事業?家庭??美國?

莫熒,昆明人士,70后的她一直都是馬力十足的職業女性,做過體制內的工作,在私企也嘗試過,更是自己創過業。可以說是精力充沛,樂於「折騰」的新女性。在移民之前,莫熒的身份是畫廊主和藝術品經紀人,辦畫展,策劃藝術活動,還兼顧經營著畫廊的微信公眾平台。

說起移民美國,讓孩子去美國上學,那還得從2000年說起。2000年莫熒認識了自己現在的丈夫,一位祖籍湖南,台灣出生,做中美貿易的美國移民。丈夫90年代末因親屬關係,移民到了美國,2004年莫熒與先生結婚,就一直過著美國兩邊跑的生活。2011年他們的女兒灣灣在雲南出生,但是由於工作原因,丈夫陪伴女兒的時間非常有限,莫熒當起了隱形的「單親媽媽」,不得不將女兒帶到自己的工作環境中去,而丈夫也在美國形似單身漢。為了能夠一家人真正地生活在一起,2013年莫熒有了移民美國的想法,2016年10月,她和女兒灣灣正式開始了美國生活,而她也從職業女性變成了全職媽媽。

「當我們決定移民的時候,並沒有太多的困擾和擔憂,畢竟我和先生多年以來都是走南闖北的生活,轉換身份和搬家都是經常發生的。過程里可能有些感嘆,這把歲數了還要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軌跡,有點哭笑不得。我的同齡人都進入安享生活的階段,我們卻可能還要重頭開始。

我們更多想的是:孩子和父母安定地生活在一起,而不是一家人天各一方,父親因為工作缺席她的重要時刻。」

雖然選擇了移民美國,莫熒並沒有不得不移民的無奈,更多是水到渠成和權衡人生取捨的結果,同時表示對自己國家的愛和留戀在身體里沒有什麼可以割裂。

當談及她對文化身份的理解時,在國內作為一個藝術文化行業的從業者,她很容易就能將自己的文化身份看得清楚。在身份上莫熒是生活在美國的人,,代表著她的過去以及文化背景,而美國,是她需要花時間去了解、尊重以及融入的新環境。

「作為移民,我會有兩個祖國,我會愛她們。因為生活在我的第二祖國,除了愛她,更需要了解關於她的一切,尊重她的法律和生活習慣。美國的文化很包容,所以不會有太大的衝突,入鄉隨俗是很重要的。我的鄰居在我到來第一個月,就開始品嘗我做的紐約乳酪蛋糕和粉蒸肉,她們更能接受的是一個同樣文化包容又有文化背景的美國人。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並且將自己的根源文化帶入這個社區和國家,也是很贊的經歷。」

莫熒和灣灣一起參加當地的「世界博覽會」,向居民介紹茶文化

從社交和生活成本上來說,大城市雖然機會多,但是她覺得中部南部西部才是真正的美國,民生淳樸,物價低廉,星期天中午12點以後才有營業場所,因為所有人都去教堂了,她就喜歡這種地方。

一家人幾經商量,最後選擇了美國東南部阿拉巴馬州安妮斯頓鎮作為新生活的起點。相比紐約,洛杉磯這些繁華的大都市,安妮斯頓實打實的是大農村,然而就是質樸的民風,迷人的田園風光深深地吸引著這一家。

安妮斯頓大農村景象

和式教育說再見

既然來了美國,還是要準備好做一個美國人,那麼除了生活理念,教育理念也得按照美國的路子來,否則這國就白出了。

面對灣灣,莫熒更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盡量純粹的普通美國女孩,不需要從小就灌輸給她要做中美文化使者的想法,也不需要過早地進行文化身份確定,而是一切順其自然,成為一個聰明,美好善良,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就好。

很多父母到了美國以後還是用的那套理論來要求孩子,名校高薪一樣不能少。關於灣灣的未來,莫熒表示,絕不拿成功學和精英學來逼迫孩子,也不一定要逼著孩子做高薪職業,而是尊重孩子的意願。

莫熒去小城市就是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普通人,知足常樂。如果灣灣以後有野心想要去大城市,做更大的事情,她也會鼓勵孩子,支持孩子,因為那是她做不了的事情。

「希望她自己觀察和選擇自己的未來,不希望強加給她太多。中年得女,有些事情看得開,人生的快樂最重要。她有能力我會助她,有能力不想做,我也尊重她,沒有能力,我就放過我自己。」

灣灣美國求學記

五歲半的灣灣一夜之間闖入了寧靜的鄉土小城,即使語言完全不通,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她去觀察這個全新的世界。

初入美國的灣灣沒有馬上開始上學,而是在美國適應了三個月之後,又回到度過了短暫的假期,等來到美國的第四個月,她已經深知只要來到美國,就是一個她完全聽不懂的世界,無論大街上還是學校里。雖然先前在國內有一段不愉快的幼稚園經歷,灣灣生怕美國學校和之前的學校一樣無聊,但是每天看著鄰居家的小朋友都高高興興地去上學,灣灣早已急不可待地期盼著美國校園了。

終於,經過一番篩選,莫熒給女兒選擇了離家近,口碑好,學生少,教育體系完整的White Plains學校。2017年2月16日,一家人準備好了所有材料,現場報名註冊,當天老師就把灣灣帶進了學前班教室,並且給她安排了一位名叫凱利,有著四分之一韓國血統的小姑娘與灣灣作伴。

美國老師以為兩個亞洲血統的孩子在一起能更好的交流和理解,可是一句英語韓語不會的灣灣和一句中文都不會的凱利照樣是雞同鴨講,不過一切神奇的事情發生在孩子們身上都變得正常,幾周下來,灣灣和凱利雖然互相都聽不懂,居然真的變成了最好的朋友。

灣灣和小夥伴凱利

灣灣帶你看美國學前班

灣灣對英語一竅不通,又比班裡其他小朋友晚入學7個月,靠著比劃和自己理解,模仿其他人,校園生活過得是有聲有色,不僅小朋友們對她左擁右抱,老師也給她的作業本上蓋上了「美國小紅花」。

上學兩周后老師在評語里蓋上了綠色笑臉

表示對灣灣的肯定。

然而莫熒一直擔心灣灣不能順利通過學前班結業考試,無法進入一年級。上學第三周,她就主動聯繫老師,商量是否可以給灣灣申請針對母語非英語的國外學生的英語輔導課,也就是「開小灶」。

老師的回答令她驚喜,學校了解到灣灣的情況以後,便專門從縣教育局請來了一位經驗豐富的語言老師,一對一地負責灣灣的語言補習。幸福感充滿了莫熒的心房,不由得讚歎美國教育的細緻入微遠遠超出她這個家長的想象。

灣灣的手工課作業

另外,身為美國學生的家長,學期初就會了解到孩子一整個學期的學習內容。灣灣晚入學五個月,需要在兩個半月內學會26個字母,40個常見片語,一些簡單的順口溜和兒歌,數學要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並且能從1數到100,除此之外還要認識各種幾何圖形,再加上手工課、閱讀課,可以說小有壓力。

為了讓家長能及時知曉孩子的上課進度,每周一老師會將本周的家庭作業發給家長。一周的作業僅僅是一張紙而已,教學進度慢,重複率80%,幫助孩子反覆熟悉和記憶。

莫熒擔心灣灣跟不上教學進度,再三跟老師確認是否需要補課。老師則對灣灣很有信心,強調不需要額外補習,也不用回家逼迫她學習,反而是帶莫熒來到學校圖書館,領取了各種趣味字母卡片,並且推薦了兩個遊戲益智網站讓灣灣邊玩邊學。

從學校圖書館借回家的字母卡片

美國學校活動多,家長孩子齊上陣

在美國上學,那可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兒,家長們的家庭作業也不少。

就拿每年3月2日的蘇斯博士紀念日來說吧,蘇斯博士,美國家喻戶曉的兒童繪本之父,幾乎陪伴了所有美國成年人的童年時光,3月2日就是這位故事爺爺的生日。為了紀念他,每年全美的學校都會開展紀念蘇斯博士的閱讀活動,在這一周孩子們不僅要進行課堂閱讀,還要回家自選一本圖書,家長每天記錄書名和閱讀時間,並在周五反饋給老師。

為孩子們創造童話世界的蘇斯博士

在灣灣的學校,這並不是一個枯燥的讀書活動,而是屬於孩子們的時裝周。為了配合這一周的閱讀活動,孩子們周一到周五都需要按照著裝主題來打扮自己,並且學校會準備綠雞蛋和火腿來襯托讀書周的歡樂氣氛。

今年的主題分別是:周一農民日,周二海盜日,周三單詞日,周四熱帶風情日,周五睡衣日。這可不光是灣灣的作業,更多的是需要莫熒的配合,特殊服裝甚至需要媽媽是個縫紉好手。

雖說美國家長們同樣也會覺得這個任務是個難為家長的「麻煩事兒」,但是誰又不想給自己的孩子留下一個美好的童年記憶呢?為了孩子,配合!

周一帶上草帽變身農婦

周二媽媽親自縫紉海盜裝

從舊衣服上剪下單詞

講述兔子丟了的故事

西雙版納布朗族手工服裝,式「熱帶風情」

周五起床直接去學校,睡衣日最省事兒!

反思教育,Love live !

來到美國已經半年多,灣灣最終不僅順利地通過了學前班的結業考試,可以進入一年級,還獲得了優秀學生的小徽章。面對和美國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莫熒開始反思中式教育的不足。

灣灣從小跟著莫熒混跡藝術圈,普通的社區幼稚園死板的課程,使得灣灣從心理上拒絕上學,並且莫熒忙於工作,實在沒有時間每天接送孩子,又擔心幼稚園容易傳染疾病,索性也就不再送灣灣去幼稚園了。

來到美國以後,灣灣從期待上學,到愛上上學,都要歸功於美國學校對孩子天性的釋放和更人性化的教育方式。

面對灣灣的改變,莫熒意識到這是因為兩國的教育目的不同,導致了教育框架和教育模式的不同。學校教授的內容就是社會價值觀的體現,學校如何教學生,就是想把這些孩子塑造成什麼樣的人。

美國的社會鼓勵把孩子們塑造成具有獨立精神的個體,讓他們為了將世界建設得更美好而努力。天生自帶來自宗教信仰的優越感,基督徒們相信上帝與他們同在,使得他們有力量能幫助其他人和改變世界,實現自我價值,也從來不掩飾自己的野心和進取心。反映到學校則是激發年輕人未來想做世界領導人的決心和能力。

除了熊熊野心,傳遞人性正能量也是學校時時刻刻在倡導的。灣灣學校不太能看到標語口號,但是在進校的辦公室上能看到兩個字:love live,為愛而生。一個學校的宗旨是為愛而生,無論對學校的老師還是學生都感受到愛就是一種能量,會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美國教育的目的更像是在告訴孩子們天降大任於斯人也,並且鼓勵孩子們的個性發展,從頭到尾都在告訴孩子你是與眾不同的,做你自己就是最好;而的教育更多的是告訴你要向優秀的別人學習。」

當問到莫熒,中西方教育方式是否能夠結合起來的時候,她表示因為兩種文化的核心內容不一樣,所以很難結合,結合不好就是四不像,就好像穿著西服打著領帶,卻穿著馬褲和布鞋。或許當下的她在感受美國教育的因人而異和輕鬆愉悅,三年五載之後有了新的感慨與理解也未嘗可知。

「無論什麼原因的移民,我都欽佩。移民代表著一次以生命為代價的改變,這需要巨大的勇氣。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前往陌生的國度,需要置自己的過去於不顧,有一種完全歸零的決心。」

順利在美國開始新生活的莫熒,成了還在,猶豫要不要移民的朋友的諮詢對象。

莫熒給想要移民的朋友的第一條建議就是移民要趁早。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如果決定要移民的話,就儘早行動,趁自己還年輕,能夠更快地融入當地社會,更敏捷地應對文化衝擊。

另外,針對為了孩子上學而移民的父母,切記不要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人生,從整個家庭目標來考慮,可以為孩子妥協,但是不能犧牲其中一方。

為何要為了教育而移民?或許灣灣學校的圖書館老師們的一句話能給你答案:「那孩子是一個珍寶!」 家長們都聽過老師表揚你的孩子成績優秀,乖巧懂事,學習進步大,但是又有多少人聽過老師真誠地告訴你,你的孩子是個珍寶。也許珍惜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特點,鼓勵孩子的多元發展就是移民美國,接受美式教育的魅力所在吧。

本文部分內容和圖片來自於受訪對象,所有內容均得到受訪人授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