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此人奠定了中國,但幾乎無人知曉

這5個人,奠定了(一):教我以「禮」的是你

文/無風即風

導語: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被譽為近代學術界的「一代宗師」,和「最後一位士大夫」,及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的錢穆先生在他的傳世名著《國史大綱》中曾說過「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二、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有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三、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抱有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與古人。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以上諸條件者比較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

對於錢穆先生的這一抱負,師出其門下及現已是舉世公認的當代華人世界著名歷史學家、漢學家余英時先生在錢老先生去世后,為他寫下了滿含悲傷的哀悼詞句:「一生為故國招魂,當時搗麝成塵。未學齋中香不散。萬里曾家山入夢。此日騎鯨渡海,素書樓外月初寒」——《一生為故國招魂——敬悼錢賓四師》。

本文並不是為了回顧緬懷錢穆先生這位一代宗師的平生及他與余英時老先生之間的師生情,或是他們所代表的時代情懷,只是想引用錢穆先生「溫情與敬意「的諄諄教誨,為筆者此文作個序,以明我心意。

說到「奠定「了,此處的」國「是既指國家的實際形態,如疆域與民族,同時也指抽象形態,如文明與文化精神。因此,按照這一項標準,中華民族浩瀚悠久的歷史長河裡將有許多人便不能符合條件,原因主要是一個, 用一句俗話說就是:「出名要趁早。」

顯然,「奠定」當應指打下基礎者,所以,本文下面要寫的人物實不是一家偏見(你可以說我是一家之見),而是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按歷史解讀出來的。

有5個人,值得所有炎黃子孫以「溫情與敬意「去紀念。他們的名字是:周公→XXX→XX→XX→XXX。按時間順序,另4個人的名字先保密,在「且看下回」中會逐一娓娓道來。

【中華文明第一人:教我予禮——周公,更真實的中華人文始祖】

有些朋友可能一看到開頭,就會迫不及待地跳腳罵人了吧?因為周公這個人,現在已經是一個很冷門的歷史人物了,大抵人們對他的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本和他本人沒什麼關係的《周公解夢》罷?其實,不僅他本人,連他所屬的朝代——周代(西東周),這個歷史上存在最久的朝代(810年),今天幾乎已被人們完全遺忘,而且對它的評價也非常低。

誠然,它不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所以人們對這個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的周王朝沒什麼印象,反而對多姿多彩又英雄輩出的」春秋「和」戰國「更有印象,此不足為奇。

但問題是:周王朝是否就真的這麼無足輕重?完全不如「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這些諸侯國與他們的故事值得我們了解,值得我們記住嗎?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其實,周代的意義被大大低估,而周公姬旦就是最被低估的那一位。

「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才氣逼人的西漢大才子賈誼這樣評價周公。

上古最權威的史書《尚書》的《大傳》里概括他「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在他的哥哥武王(姬發)病逝后——那時候西周才立國兩年多,他開始輔助年幼的周成王(其時才13歲),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公攝政」。

周公攝政,提出了各方面根本性的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正式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周公的這七年換來了周王朝的800年,著實不可小覷。

此期間,他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制「禮」,即我們每一個人都耳熟能詳的《周禮》(原名《周官》)——這本書本身不一定是周公寫的,史學家大多認為它是戰國才成書(也有認為是秦漢才成書的),但是既然古人們都言必稱周公,那麼周公肯定是這門學問的創始人,只消看一下《周禮》的涵蓋的範圍便可知其:「周公運用了上古與夏殷前的禮樂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理與改造,創建出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制度,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社會生活的所有方方面面,都將它們納入「禮」的範疇,使其成為系統化的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從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鬱郁乎文哉」的禮樂文化,即禮樂成為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領域的重要文化結構,並在其統轄範圍內全面推行禮樂之治。」

所以,我才要將周公定義為「更真實的人文始祖」,因為黃帝的歷史始終比較模糊,當然,此處並無相比較的意思,只是想強調我們不要忘記了周公的貢獻。

一說到《周禮》,我看現在不少網友對它是相當的不屑一顧的,是不是源於近代的批孔反儒思潮而導致的?我不知道,但我敢說,絕大多數沒有人認真看過《周禮》是什麼東西,這個「妄斷」大體沒錯,請看下圖:

很明顯:這明擺著就是一部極其完善的封建社會典章。

用今天的話語體系來講就叫:完善的國家政治制度。

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了中央集權的模式,對比夏商是極大的進步。

它也是人類世界迄今可查的最早的系統性的封建主義制度典章——那些言必稱羅馬或希臘的人,在下孤陋寡聞,真不知道西方人所說的要比我們早1000~2000年的那些「古文明」,它們到底孕育出什麼制度或什麼文明及文化是可以叫得出名字(The Name)的?如有,請告知,謝謝。

顯然,這樣龐大的、成熟的政權制度,只能是出自周王室的統治者,也就最有可能是古人們言必稱之的周公之手。

因為, 根據史書記載,周公還政后迎來了西周的第一個鼎盛時期「成康之治」——「天下安寧,刑措四十餘年不用」。這段盛世,周王朝運用《周禮》大治天下,完成了四方諸侯的分封,在各諸侯國建立了地方行政管理,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權王權,這段時期是構成「最早的」的第一個時期。

一說到「最早的」恐怕又會引發各方抨擊,所以請認真看完下文再罵,謝謝。

一、確定我們的名字——「華」、「夏」與「華夏」及「」都是出自周代

「夏」字不必多說,歷史上第一個王朝,而大家也應該知道周人自稱是夏朝的後代。而「華夏」兩字, 即古代漢族的稱謂也是出自周代——《尚書·武成》有「華夏蠻貊,罔不率俾」(無論華蠻夷,皆咸服周武王)。

而「」兩字,我們這個5000年的文明古國的唯一」標準「名字的出處也是來自周代,一說是《詩經》的《大雅·民勞》「惠此,以綏四方」。

其實,這裡「中「的意思是指「國家的中央」(The Center),而更準確地將東南西北定義為「」的則是出自下面這一尊文物:

這傢伙叫「何尊銘」,1965年於陝西省寶雞縣賈村塬出土,現藏於寶雞市博物館,是西周早期的出土青銅器,是一名何姓貴族所作的祭器。內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記述周成王繼承周武王遺志,營建東都成周之事——「成周」即後來的洛陽,當時稱「雒邑」,是武王選址,周公營建的,一開始的目的就是想要在此防範殷商遺族,同時,武王指出這是以前夏朝居住過的。

銘文里有這樣的一段話:「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 余其宅茲,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勛於天,徹命」。

(註:當時國寫作」或「)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武王滅商后則告祭於天,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周王還賞賜何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紀念。」 武王選址與周公營建成周及祭天的事,在上古史籍《尚書》中的《洛誥》、《召誥》、《逸周書·度邑》等文獻里都有記載。

顯然,這裡的「」才是「」!

這是一個偉大的理想——」宅茲「:一統天下!

同時,也透露出了周人對後來的的疆域版圖的大概理解,因為理論上來說,如果周人不知道大陸的東南西北是哪裡,那麼則不會衍生出」中「的理念。事實證明,這是有據可依的,如《尚書》的《虞書·大禹謨》里有:「無怠無荒,四夷來王「,而在戰國史籍《墨子·節用》里竟然記載有:「古者堯治天下,南撫交趾,北降幽都,東西之日所出入,莫不賓服」——堯大帝竟然去到了今天的兩廣和越南!且不論真假,但我們再來看看諸子百家所提到的「夷蠻戎狄」,如《國語·周語中》中的「夫三軍之所尋,將夷蠻戎狄之驕逸不虔,於是乎致武「——此處的「東南西北」顯然已經有了具體的方向指向。

所以說,上古史籍 《禹貢》里說的大禹治水成功后治九州,並非是純粹臆測。

這裡需要強調一下」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的「古夷族」的稱謂最早出現就是見於《國語》等戰國時期的史籍,依照古代信息傳遞的時間及共識的普及效率來看,說幾百年前就已有「東南西北,夷蠻戎狄」是合理的。

故,不難得出,周人」天下之中「的」「理念絕不是憑空想像的。

首都(capital)、疆域(territory)、國家理念(concept)都有了。

真正意義的和中原王朝終於誕生了!周人的確是第一個提出的。

二、確定我們的思想文化——「禮德」治國,意識形態的統一

我們今天的史觀是把秦始皇滅六國建立大秦帝國的秦朝作為歷史上的第一次統一,這個觀點當然沒有錯,但是從周代的歷史來看,周公制禮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能忽略的。

因為歷史是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承前啟後是正常的歷史發展過程,後人的成功不能否定了前人的努力,反過來說,前人的努力也不能完全代表後代的成功。那種「漢武帝只是有個好爺爺和好爸爸」的想法要不得,按這麼說,那始皇就沒什麼好肯定的了,因為他的先祖個個都是雄主。

回歸正題,繼續說周公,我們都知道,國家的統一,並不是只用武力就可以的,歷史上武力最強大的元朝,打下了1372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可是統治才只有97年,同為武力征服天下的秦國也是因為思想上沒法統一民眾才最終導致了亡國——儘管是用了」焚書坑儒「及確立法家,但是,意識形態這種屬於哲學範疇的東西,顯然是過於嚴苛且只注重」術「而不注重「道「的法家精神所不能」羽化「和」感召「的。

《周禮》的成功之處正在於此,上文說過,它所做的不僅只是政治上的頂層設計,還包括了制訂幾乎一切的人們的活動和言行舉止,誠然,我們今天看起來會覺得很複雜繁瑣,但是客觀承認,在封建社會早期,這種嚴格的「人 性桎梏」是有必要的,因為眾所周知,殷前的大地還是部落制與部族制,那時候的人們別談文化,能脫離蠻荒估計就已經不錯了,因為除了貴族階層以外,其它都是奴隸。而《周禮》裡面細緻詳細到有點讓人髮指的各種規範,正是提升這些底層民眾的文明素質的有效手段。據考古發現與史學考據,周人是比商人更發達的農業部族,從《周禮》中我們可以看出,除「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以外,「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也是周禮的「重頭戲」。

請允許我用一句俗語來形容周公制禮做的事,那就是:教人做「人」。

這個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周禮》是名符其實的「天下秩序」。

但是這些又與意識形態有什麼關係呢?

當然有了:你「文明」了,自然就會體現出一種精神風貌對不對?那就是「禮「——有禮即有德。」德「是周公制禮的核心思想,大家沒有忘記吧?他才是真正的儒家始祖。

不是我刻意吹捧周公和《周禮》,而是這是世間真理,人類作為地球上最高級的動物存在,最大的一個標誌就是「德」,這也是直到今天我們作為現代人也仍然在堅守著的人類底線。

在上面的「何尊銘」里就已經出現了「德「了——「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還有大名鼎鼎的大禹治水的「證據」—— 遂公盨的銘文里也有:

「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乃差地設征,降民監德,乃自作配鄉(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 貴),民好,寡顧在天下。用厥邵 紹 好,益干(? )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經齊,好祀無 (廢)。心好德,婚媾亦唯協。天厘用考,神復用祓祿,永御於寧。遂公曰:民唯克用茲德,亡誨(侮)。

短短几行字就講了6次「德」,而且更有意思的是,無論是《何尊銘》還是《遂公盨》其核心思想講的都是「為政以德「——是針對領導者與」大人物「的,這一點難能可貴,後來的孔夫子在此理念上發展出來了」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聖人「理念,這既是一種崇高的理想,也是一種英雄主義。更重要的是它充滿了」君權神授「的色彩,對此,我之前的舊文《中華民族的無神主義與儒學,及看人類最先進的理念文化》里講過:由於」君王「被看成了神,所以人們對君王有了神一般的要求,即他必須像神一樣完美。但是,有趣的是,因為君王始終是人而不是「神」,所以他無論如何都是有血有肉的,那些虛構出來的、幻想出來的如西方那樣的「神」在不經意間就被消滅掉了——中華文明就這樣巧妙地消弭了上古人們愚昧的宗教信仰,而進入「德治天下「以人為本的時代。

因此,我總是強調周代殷是文明的進步,不少網友對我的觀點不以為然,其實,我真不是刻意貶低殷商,只消去查閱一下殷商的墓葬情況就知道,那歷史上最多的人殉數量與最殘忍的手法都真實地反映著殷商這個強盛的武功王朝的陰暗一面。更要命的是,殷商的問題不只是殘暴,而是迷信的」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根據殷人自己在甲骨文中的記載,完全證實他們確實如孔子說的「夏人遵命,商人尊神,周人尊禮」那樣,十分迷信,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重要的事就要問神問鬼,每次都產生大量人殉,也就同時產生戰爭與殺戮。

我們再去查一下周朝的墓葬與人殉情況,就會發現周代殷是相當大的進步,不是一小步,不僅僅只是告別了宗教迷信那麼簡單。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周禮》帶來的深遠影響一樣,說周朝是華夏族開始進入」文明時代「我估計不少人會罵我,但如果我說周代殷后華夏族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的文明時代」,我料想,大體還是能讓人接受的。

所以,我們就會發現春秋戰國那些人要表達自己意見時,總是說「我聽說古代的聖賢說……..balabala」,而春秋爭霸時,所有諸侯國無論怎麼行動都要打著周天子的名號,就算他內心很不屑也罷(理論上來說早把它滅掉都沒問題,但沒有滅,這就說明它至少再差也還是被視為「正朔」)。而直到戰國結束,西東周800餘年,各諸侯國皆沿用周禮與行周制,這是毫無疑問的。如,當強秦從西方以暴力征服而崛起時,「東方六國「一致群起而大罵秦國是「無禮之邦」即可見一斑,顯然,無論春秋戰國怎麼亂都好,但周公的思想已然牢牢地紮根在華夏大地。

就像我們肯定秦制對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的決定性影響的道理一樣,《周禮》的影響同樣遠邈且不遜色於秦制。如,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其「六部」就是仿照《周禮》「六官」而設置的;唐代將六部定名為吏、戶、禮、兵、刑、工,作為中央官制的主體,為後世所遵循,一直沿用至清。歷朝修訂典制,如唐《開元六典》、宋《開寶通禮》、明《大明集禮》等,也都以《周禮》為藍本,斟酌損益而成。

直到今天,我們的傳統文化愛好者不也在孜孜不倦地為恢復」六藝「而努力嗎?

這些,通通都來自《周禮》,因此,周公之偉!應獲得炎黃子孫的尊重!

三、確定大國根基——分封制、農業興、人丁旺、國始成

上面既然說了意識形態的統一,那麼也要說到國家實際形態的統一。我們今天的史書教給我們的是周朝是一個沒有實現統一的國家,其實這話說對也對,說不對也不對。因為首先拿周朝與秦漢來直接對比是不公平的,比如說行政制度,周朝主要是分封制,而秦漢則是郡縣制。但是,其實周朝時已經有了郡縣制,例如晉、秦、楚都設置過,可是周王朝本身沒有推行過郡縣制,那麼,為什麼諸侯國會這樣子做呢?

這就是我想說的,簡單粗暴地說周王朝沒有統一是略失偏頗的深層原因。眾所周知,「三家分晉」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后,標誌著春秋時代的結束,從此進入戰國時代,其實從春秋到戰國,說白了還是土地兼并導致的,春秋爭霸時你方唱罷我登場,戰爭必然會帶來侵略和被侵略,也就會帶來土地兼并,而那些一方霸主的諸侯大人們覺得土地是我們自己打下來的,我幹嘛要請你周天子來定奪劃分呢?

於是,就這樣誕生了最早的郡縣制,其實,這就是在寓示著集權不斷的加強——這,就是周朝會走向統一的濫觴。所以我說倘使沒有秦國,周朝最終也還是會走向統一的,這樣說並不是在黑秦,而是說客觀事實(當然,有秦國卻會更快結束戰亂時代,因為秦改革最成功及國家與體制都為戰爭服務)。

所以說,分封制在當時的巨大進步意義是今天的我們過於低估的,我們總是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分封制,說它「純粹是想用分封來做周畿道的屏藩」,這一點正如我們以現代文明去看《周禮》而說它「桎梏人性」一樣。其實,幾百年後我們的子孫後代看我們今天的所謂「文明」與「文化」,他們也會覺得你封建落後的,你信不?

所以說為什麼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這是治史者 應有的最基本態度。

毫無疑問:周代殷後用分封制,是一種漸趨統一的進步。拋開行政管理上的手段先不談,我們來看殷商,商朝沒有諸侯國,只有「方國」,它不受中央王朝直接節制,被殷商統治的周人被稱為「周方」,不被殷商統治的,且是殷王朝視為心腹大患的「鬼方」與「土方」也是「方」,由此即可看出,那時候即使有分封,都只能是雛形,而且100%是分給殷人自己部族的。

其它的「方」依然是部落聯盟,總之,無論你是哪個「方」,不服我大殷我就揍你,揍到你服為止,服了后就得乖乖聽我的,向我進貢——這就是殷商的統治模式,根本不能稱為「中央集權」。但是周朝的分封制就不同了,諸侯要受周天子的冊封,諸侯國的地盤在哪也是周天子划的,不能你自己選,目前可考的周直接冊封的省份已經涵蓋了陝西、河南、山東、山西、湖北、安徽、四川、江蘇、浙江,除此以外,還有數十幾個「四夷」國——周王朝的疆域使華夏古國的版圖空前廣闊,遠邁夏商!!

《周禮》還規定了諸侯每3~5年一次來朝,重大祭祀時還必須臨時過來參加,周王朝雖然不直接派遣官員去諸侯國管理,但是諸侯國的重大事務卻在周王朝那裡有相應的官員負責。

從殷到周,華夏族一步一步被聚攏,「「的實際形態的被一磚一瓦地添加上去,分封制雖然使華夏大地分裂出了上百個國家,但是卻也運用中央集權的手法和制度使到各諸侯國承認了一個天下共主,這一點是殷商做不到的。而且「井田制「的發明后,使農業得到了極大發展(這又是殷商的最大弊端),人們日出夜歸,男耕女織,華夏大地的人口發展達到了空前繁榮——根據《人口史》估算,戰國時期的總人口約為2000~2500萬之間。

這個數目,當時等於地球1/2的人口! 可能還不止(誰知道西方哪個是真)!

人口,是生產力的第一根本要素,「大中華帝國「的第一要素已奠定好了!

毋容置喙,這是我中華帝國史上最重要的「發育」階段,文明的不斷進步也同時造就了歷史上唯一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但我想,凡是知識分子,恐怕沒幾人能抗拒得了「諸子百家」。

移除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當然了,我們也要看到,《周禮》過於僵化死板的致命弱點,導致了有周一朝在體制改革上都毫無作為可言,要不然,也不會產生什麼春秋戰國,說不定周天子能實現大一統。

這就是周公與他的《周禮》的負面影響,我們也是不能忽略的。

但,還是說回開篇中所引用的錢穆先生的話「(不要)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與古人「 ——正如我一再強調的那樣,我說為什麼漢朝在那麼多個朝代中最重要的,為什麼說劉徹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帝王?

因為時間就是金錢,就是生命。漢朝409年的國祚,且在沒有任何外部威脅能挑戰它的統治地位的前提下,其所用的漫長的時間發展出來的歷史,及所沉澱和積澱下來的領土疆域(國家主權)、民族群體(人種)、精神文明(文化)是任何一個朝代都比不上的,這道理就好像一個人,你中年時再成功,可是你的青春期的成長才是你的關鍵期啊,這是不能否認和顛倒的。

同樣的,周朝的810年所沉澱與積澱的國家和民族與精神文明的財富也是後世所難以超越的,有些朋友說如果不是秦始皇,那麼將會是歐洲。

我想提醒這些朋友,我們分析問題,不能總是囫圇吞棗簡單粗暴,理論上來說,春秋戰國和歐洲的中世紀的確類似,但細嚼之卻發現根本就不一樣:一是前面我已經說到了,土地兼并在集中,爭霸天下在加劇,從西周到東周,從幾百個國家(有說1000多個的)變成只剩7個,才區區400多年的時間,僅這一點就可以肯定我們已經不是歐洲了,是的,從來就不是。

另外就是我一再強調的,我們比歐洲早幾千年告別宗教迷信,所以中華文明早早就進入了「人本社會「,自然就根本就不會像歐洲那樣陷入宗教衝突與野蠻殺伐的死循環里。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農業發展得非常成功,社會管理得非常好,整個西、東周800餘年,從未爆發過可怕的群體性瘟疫疾病——由此可見,《周禮》讓人們學會了禮義廉恥是多麼重要!而西方,古希臘我是不信的,就不談了,說古羅馬吧:那不是連西方人自己都承認的一部淫亂史嗎?

因此,種種方面來看,無論如何發展下去,周代都不會是歐洲。

好了,不知不覺竟然寫了8000多字,是有點啰嗦,可是我是真心想和大家認真交流一次,痛快地訴說一次,因為:我們的歷史與祖先們真的太被人小看了!周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源頭之一,不容遺忘!

一句話:大周,是一個空前偉大的,前所未有的文明時代!

而周公,則是那眾星拱月的偉大時代里最耀眼的其中一顆。

因為,你不要忘了,幾百年後他的那個」野雞弟子」,是影響了兩千多年,而且確定了「中華文化」的那個人哦~,周家子弟,業績實太在突出了!

教我以禮的是你——周公,讓我們銘記吧,謝謝。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