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擴軍or裁兵?國軍抗戰的無解難題

原標題:擴軍or裁兵?國軍抗戰的無解難題

圖:1939年3月25日,參加南昌會戰的國軍某部戰士正在用餐

文 | 諶旭彬

抗戰八年(筆者儘可能不用「抗戰十四年」這一非學術的說法),曾深度陷入一種無解的軍事難題之中,即:究竟是該走擴兵之路,還是該走精兵之路?

最高軍事機構「軍委會」,自1939年至1944年,始終在為這件事情爭議不休。其中,軍令部部長徐永昌是主張走擴兵之路的代表人物;軍政部部長陳誠、軍訓部部長白崇禧等人,則是主張走縮軍之路的代表人物。


1940年6月12日,軍委會開會。白崇禧在會上提出:目前國軍,每個師都有差不多三千人左右的缺額,全國軍隊的缺額,則高達七十萬。白建議「師與師歸併,以充實小單位」,並認為大約可以合併掉四、五十個師。如此,師的空額沒有了,可以節省軍費開支,同時也增強了每個師的戰鬥力。①


關於國軍的缺額,白的說法並不算誇張。1943年戴笠曾在給蔣介石的密電中報告道:駐在雲南的中央軍各師長,都自稱「現有戰鬥士兵八九千人」,但實際上「師士兵缺額均甚巨大,如三十六師現在騰北一帶游擊,實數僅約四千人,八十八師現任怒江西面防務,實數僅約四千五百人」。②這些師空額過半,比白崇禧的說法要嚴重得多。


徐永昌則在會上持反對意見,認為白崇禧這一建議,不切實際。徐的看法是:眼下各師存在缺額,合併后,缺額仍將存在。因為出現缺額的原因,第一,是「師團營連排班各長能力不夠,各無能力統率其現有之大數量」;第二,是「軍長督導不力與軍政部補充欠周」。這兩個問題不解決,縮編后,短期內空額被補上了,長期而言,空額仍將再次出現。

而且,徐永昌還認為,目前國軍在抗日方面存在的困難,不是師太多了,而是師太少了,所以「不敷分配,如李仙洲奉令援魯,一年半不能出發」。徐的建議是:按帶兵官的統率能力的大小,將各師整編為「大小師」,能力強者帶「大師」,能力弱者帶「小師」,如此,不但缺額可以減少,師的數量還能增加二、三十個,以滿足戰場之需。③


徐永昌對國軍「師團營連排班各長能力」的判斷,其實是當時國軍高層的公論。譬如,蔣介石就曾多次在軍隊高層內部講話中,比較國軍將領與西方國家及日軍將領之間的差距,蔣明言:「我們做總司令的,只比得上人家一個團長,我們的軍長、師長,只當得人家一個營長和連長。」④徐關於「空額」終將再次出現的論斷,也可謂一語中的。國軍的後勤物質補充無法提升,大後方之賦稅徵收也已至極限,要部隊不吃空額,是做不到的。


類似的爭論,在軍委會內部始終沒有停止過。同時,國軍的膨脹也沒有停止,至1941年夏,已從1937年開戰前夕的170餘萬,銳增至500餘萬。鑒於軍費所帶來的巨大財政壓力,心腹幹將陳誠,也不斷勸說蔣介石縮軍。陳誠的看法是:

「以家之人力、物力,究能否養此二百七十個師(註:1939年數據),實不言而喻。與其龐大無力徒耗國帑,反不若縮小充實,以求精銳。若能將集團軍縮為軍,軍縮為師,師縮為旅,按級遞縮,則節省經費必多。以此經費,用於裝備之充實及特種部隊之建設,則力量定必倍增。」⑤

至1940年底,軍委會高層逐漸醞釀出一份《整軍方案》,計劃至少裁撤60個師。但這一方案遭到了軍令部部長徐永昌的極力反對。徐永昌在12月23日面見蔣介石,深入闡述了自己的意見。徐認為:如果真能縮掉60個師,那麼,不如將這60個師的一半用來防備日軍深入,另一半派到淪陷區去游擊擾敵,以減少對川、黔各省壯丁的徵召。

徐還提醒蔣介石:交通不便,部隊調動集中困難,所以在布防上,對部隊數量的要求也會相應較高;情報顯示日軍次年春季將有大規模的行動,我方應有準備,縮軍時機並不合適;且軍隊戰鬥力不強,乃是教育訓練的問題,與編製、機構關係不大。⑥


受徐永昌意見的影響,原本傾向於縮軍的蔣介石,其立場又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蔣在當天的日記里寫道:

「整軍與縮軍不同,現階段不能以縮減軍隊為整軍之道。否則……有損無益,當謀充實各軍為唯一要務也。」⑦


但縮軍的念頭,始終縈縈繞繞在蔣介石的心頭。可以說,自1939年以來,幾乎每一年,軍委會都會遵照蔣介石的指示,制定整軍、裁縮軍計劃。譬如,1941年的《陸軍各部隊調整大綱》,曾計劃將全國現有的305個師,裁減為240個。1942年的縮軍計劃,曾提出要將全國軍隊縮編三分之一。但所有這些計劃,最終都沒有能夠切實執行,國軍的編製,至抗戰末期,也終於膨脹至600萬以上,空額則高達三成左右。⑧


年年縮軍,為何年年縮不下來?

原因其實並不複雜:作為落後國家,其軍隊,無論是訓練、編製、軍官水平,以及內部運作,在戰前都尚未實現近代化,要想抵禦工業化強國的近代化軍隊的入侵,以量來彌補質的缺陷,是必然的路徑。但量的提升,隨之帶來的,是對落後農業國的巨大財政壓力。在財政壓力下,當局又不得不回過頭去考慮縮軍。然而,在戰爭狀態下縮軍,向「精兵主義」轉型,也是需要國力支持的,硬體如武器的配備,軟體如軍官的訓練,都是成敗的關鍵;而這些關鍵,恰恰當時並不具備。若勉為其難強行縮軍,其結局,有可能非但實現不了「精兵主義」,反而引發戰線的崩潰。所以,幾乎每一次的縮軍計劃,都因戰事影響而不了了之。⑨


1944年,第四次南嶽軍事會議上,蔣介石曾如此對與會將領說道:

「敵人在境內的不過六個軍,而我們用以抗戰的有一百二十個軍,以二十個軍來對敵人一個軍,還打不過敵人,還要常常受敵人的打擊。這樣一比,我們人的精神、能力、人格、地位,真不知低落到何等地步?軍人實在算不了是現代的軍人,軍隊也不成其為現代的軍隊。這種比例數字給外國人看了,他如何不輕視我們?」⑩

蔣這番話,實可謂對抗戰最沉痛的一次總結。

責任編輯:李輝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