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加強防震減災工作 提升城市減災能力

武漢居經濟版圖的「天元」之位,九省通衢,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城市,也是國務院批准的中部地區中心城市。經濟總量躍過萬億元大關,常住人口為1000餘萬人。武漢屬長江和漢江衝擊平原,地質條件較差,同時,由於人口密度稠、經濟總量大,一旦發生不可預期的地震災害,勢必會造成無法估量的經濟損失和負面影響。因此,國務院將武漢市列為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城市。

近年來,武漢市防震減災工作按照「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防震減災工作方針和「突出重點、全面防禦,健全體系、強化管理,社會參與、共同抵禦」三大戰略要求,紮實推進監測預報、震害防禦、應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建設,全面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活動,防震減災事業取到了快速健康發展,防震減災能力大大增強。2012--2016年,武漢市民防辦連續五年被地震局評為全國地市級防震減災工作先進單位。

一、地震監觀測台網基本形成體系。2016年武漢市全面開展地震烈度速報項目建設。地震烈度速報項目建設的開展,將使我市地震烈度監測形成網路,屆時,我市地震監測、地震前兆觀測、地震宏觀觀察、地震烈度監測全部具備,地震監測觀察體系基本形成。這將大大提升我市地震監測預報能力。

目前,全市8494平方公里範圍內有4個測震台、13個強震台、8 個前兆台等,另建有宏觀觀測點30個,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設備先進、功能完善的地震監測網路,武漢市數字遙測地震台網總運行率保持在99%以上,對本市行政區域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5級。2011年11月建成的「武漢市地震前兆觀測和強震監測系統」,實現了地震監測數據網路實時傳輸、彙集及資料庫管理。

二、震害防禦能力不斷增強。《武漢市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辦法》於2016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為我市落實抗震設防要求提供了明確的政策法規依據。這也是我市防震減災工作第一部政府規章,實現了我市防震減災工作法制建設的突破。

同時,制定了「武漢市主城規劃區地震動參數小區劃」,在全國率先作為城市一般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標準參數使用,對重大建設工程以及超高層建築進行了項目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抗震設防。

近年來,對《武漢天河機場第3期工程》等數百個重大建設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進行了評審,科學確定了上述重大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對一般工民建項目進行了抗震審查,確保了一般工民建項目抗震能力,為我市抗大震,降低災害風險打下了基礎。

農村民居抗震工作開始實施。在5個新城區開展了農村民居抗震能力基礎信息收集工作。江夏區在對兩個農村民居抗震建設給予了補貼,進行了規範化試點。完成調查統計的基礎上,建立了完整的台賬和資料庫。

為了加強城市防震減災能力,以典型作示範,從2013年起,將開展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示範社區、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範工程(以下簡稱「三個示範」)創建工作納入區辦年度目標,在全市鋪開了「三個示範」創建活動。2013—2016年,全市共建成國家級地震安全示範社區8個、省級12個、市級38個;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13所,市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42所

三、應急救援能力大幅提升。制定有《武漢市地震應急預案》等各類預案,率先在全省構建起以市級應急預案為骨幹,各區、成員單位應急預案相配套的全市地震應急預案體系。2014年,對《武漢市地震應急預案》進行了修訂。

建立了省地震應急快速響應系統武漢市信息分中心和武漢市地震應急資料庫,實現了地震震情信息與省地震局、市應急辦的對接。

初步建成了省、市、區三級地震「應急通」應急指揮、災情速報操作系統。2015年,逐步向街道一級延伸。

組建了市、區兩級地震應急救援快反分隊和民防(地震)志願者隊伍,加強訓練和演練,提升了全市民防系統應急救援和遂行任務的能力。同時,我市定期組織開展地震應急訓練演練。2014年,我辦與黃岡市地震局在英山縣紅山鎮聯合舉行了「武岡—14」地震·通信應急演練活動,著重檢驗隊伍的機動能力、通信保障能力,訓練規範地震現場組織指揮、協同保障程序。2015年,我辦與武昌區辦聯合舉行區級地震應急疏散綜合演練,進行了應急避險、應急救援、防化防疫、指揮通信等9個課目的示範性演練。2016年組織舉辦了鄂東協作聯動區暨東西湖區地震應急綜合演練。這次演練主要由東西湖區組織,在長青中學進行,以社區為主體,以鄂東協作為聯動,促進了社區和學校的應急演練。

地震應急演練實現常態化,參加人員和範圍更加廣泛。2016年江岸區全區60多所學校開展了地震應急疏散演練。江漢區全區12條街道108個社區全部開展形式多樣的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和地震應急疏散及自救互救演練。江夏區在區內46所中國小、社區、企業開展防震減災綜合演練。硚口區民防辦聯合區教育局在全區80多所中國小、幼稚園開展了防震減災疏散演練活動,共計5.5萬名師生參與了疏散演練。武昌區全覆蓋開展防空防震疏散綜合演練,

2013年,按照國家地震應急避難場所Ⅲ類標準,配合洪山廣場恢復建設建成我市首個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場所面積達2萬平方米,配置有43個預埋飲水處、7個直飲水處、2處暗坑式廁所(20個坑位)、移動式電源、帳篷及通信設備等,設立了22塊各類標示牌、可安置1萬人疏散避難。2016年我市結合硚口金三角人防工程建設配套建設地震應急避難場所,開啟了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的新路子。

為了便於居民就近找到疏散場所、便於組織居民有序疏散,我辦於2013年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地震應急疏散場所建設的意見》。2013年在全市開展地震應急疏散場地建設,截止2016年共建成103個地震應急疏散場地,可容納疏散人員30萬餘人。目前,全市許多比較重要的大型廣場、公園空地都立有應急疏散標示牌,無形中起到了提醒市民防範地震災害的宣傳作用。

切實加強地震群測群防工作。推進各區開展三網一員隊伍建設,更新全市地震災情速報網,建設地震宏觀觀測點的同時,配套建設地震知識宣傳欄。目前各區都建立了三網一員隊伍,確定了三網一員隊伍和工作職責,形成了完整的群測群防體系。

近年來,先後及時處置了2008年汶川「5.12」地震、2010年武漢蔡甸「4.6」地震、2011年安慶「1.19」地震、鄂贛交界「9.10」地震等突發情況。

四、科普宣傳教育創新發展。一是防震減災科普展館遍地開花。按照「自主建設一批、合作共建一批、綜合利用一批」的建設思路加快防震減災科普展館建設。2015年,武昌南湖中學防空防震科普館的建成,標誌著我市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向學校延伸目前已建成對外開放的科普展館有9處,每年接待參觀體驗都在5萬餘人次左右。

二是把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宣傳與教育工作貫穿於「5.12」宣傳周、科技周、「7.28」地震紀念日等,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形成了各大型宣傳日現場常規宣教、行業宣教、社區宣教、學校宣教、基地宣教的長效機制。主要開展「八個一活動」:一是每年舉辦一場宣傳專題活動。如在漢口江灘舉辦「武漢市防震減災宣傳活動周文藝晚會」、組織全市民防知識競賽等 。二是製作下發一批的宣傳資料。三是各區辦聯合民政、教育、宣傳、消防、科技、街道及社區等部門(單位),在居民小區、繁華街頭、建築工地等處組織一場較大規模的宣傳活動。四是配合「平安」防災宣導公益活動放映一場防震減災宣傳電影。五是有序組織一批社區居民、中國小生到地震科普場所參觀體驗。六是藉助黨校、市民學校、大學、中國小校等平台,開展一次防震減災知識講座。七是組織社區、中國小校及企業開展一次地震應急疏散演練。

三是宣傳載體更加多樣化。我辦從2014年起在全市開展地震宏觀觀測點建設,選擇自然山石刻制宏觀觀測點標示牌,旁邊採用堅固耐腐材料做塊宣傳牌,介紹地震小知識、宏觀前兆與觀測方式,成為一個永久的防震減災宣傳「窗口」。截止目前,全市13個區在人員流動量大的公園、社區湖邊共新建宏觀觀測點16個,新建的宏觀觀測點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成為一處新的景觀,許多路過的群眾不僅駐足觀看,還拍照留影。

地震實時信息播報走向社會。2014年,我辦組織13個區辦分別在機關大樓、區級政務中心安裝了地震信息播報終端,每個工作日播報地震局官網發布的當日全球發生地震的信息,提醒人們時刻不忘地震災害在不斷危害人類社會,成為宣傳防震減災、增強全社會防震意識的又一「窗口」。2015年,又在市民之家安裝了地震信息播報終端,擴大了宣傳影響力。2016年4月,在武漢市政府門戶網站開通了地震信息播報終端,方便廣大群眾隨時了解掌握地震信息。

從2015年開始,我們憑藉捷運宣傳平台,將地震避險知識推向社會,每年5.12期間在捷運播放《地震來了怎麼辦?》宣傳片,傳播地震知識和避險方法。

通過以上工作和宣傳,我市的抗震能力進一步夯實,群眾的防震減災意識進一步增強,地震應急救援和避險能力不斷提升,城市抗禦自然災害的綜合能力大大加強,為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提供了安全保障!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