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隴南西和乞巧節:中國七夕民俗的「活化石」

《三色旅行網》是三色旅行官方訂閱號,推薦最好玩的小眾旅行地,點擊《三色旅行網關注,或者添加微信15947480999,獲取更多戶外旅行資訊

「七月初一天門開,我請巧娘娘下凡來;

巧娘娘想你著,我把巧娘娘請下凡……」

這首已經傳唱了幾千年的「迎巧歌」在西漢水流域的幾十個村莊里再次唱起,姑娘們用這種特殊的民俗方式表達著自己春情蕩漾的心聲。「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唐代詩人林傑筆下的民俗如今仍在甘肅隴南西和、禮縣一帶流傳著。

西和乞巧節

乞巧文化是豐厚文化資源叢中的一朵奇葩,是起源併流傳於甘肅隴南西漢水流域的秦人遺風,從每年農曆七月初一前夜開始,到七月初七晚上結束,歷經七天八夜,姑娘們以虔誠的心情、隆重的儀式,祈求「巧娘娘」賜予聰慧、靈巧和如願配婚、生活幸福美滿。其活動傳承之久遠、唱詞之淳樸、歌舞之精彩、情感之真摯、程式之完整、人數之眾多,在國內獨一無二,絕無僅有,是古代乞巧民俗的「活化石」,是名副其實的「女兒節」。

秦人古老遺風傳承

七夕乞巧,是傳統民俗,流傳甚廣,歷史悠久。它源於漢文化中織女、牽牛、河漢三種天象,後來演變成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已經記載七月七為重要民俗節日,但並未言及乞巧,而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是古文獻中關於乞巧民俗的最早記載。「乞巧」是向神靈討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求,「巧」則指心靈手巧或有巧思妙想。

盛行於隴南西和縣長道及禮縣永興、鹽官一帶20多個鄉鎮的乞巧習俗,據傳是秦人古老遺風。因為這裡是秦帝國的發祥地、秦文化的淵源和秦人立國以至後來統一的搖籃。據專家考證,秦人東遷前建立的第一個都邑西垂即位於此地,秦人四大陵園之一的西垂陵園即被發現於禮縣大堡子山上,乞巧習俗是這裡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秦人後裔從事的民間祭祀活動。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為秦人之祖,傳說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織而聞名,傳於後代。相傳周人的始祖叔均發明了牛耕,女修與叔均的傳說結合在一起,逐漸演變后形成牛郎織女的傳說,這也是古代農村社會男耕女織經濟結構的反映。

西和乞巧風俗中的「漢」字,既指天上的星,也指地上的河。秦人先民居住漢水上游,因而將晴天夜晚天空呈現的銀白色光帶也稱作「漢」,「漢」或「雲漢」、「天漢」成了銀河的通用名稱。秦人將銀河北側呈三角形排列的一大兩小三顆星稱作織女星座,以紀念自己的始祖。而專家指出,西和民間供奉的「巧娘娘」有傳說是王母娘娘的第七個女兒,即七仙女,但實際上就是織女。

乞巧民俗活化石

西和境內湖光山色,峽谷叢嶺,為其構成了靈妙地利;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觀世音菩薩駐世妙庄國,妙善公主修成正果等故事,更為這片土地抹上了神秘色彩。生活在這裡的女人們,以心靈手巧的「巧娘娘」為崇拜偶像,懷著對美好生活的企盼,經過不斷的口耳相傳和豐富錘鍊,創造出了屬於自己唱不完的「乞巧歌」和世代相傳的乞巧節。

西和乞巧節是秦人古老遺風,「巧娘娘」原型就是秦人先祖女修,因擅長紡織,被演繹為天上善織雲錦霞衣的織女。據載,天上織女「年年機杼」,善織「雲錦天衣」,所以人們尊稱她為「巧娘娘」。

資料顯示,七夕乞巧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在古代文獻中,最早關於乞巧的記載。

在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多有記述。唐朝王建「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的詩句就是一例。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到了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無論是在官方還是民間都受到空前的重視,儀式隆重、場面宏大。

乞是乞求,巧則是心靈手巧,「乞巧」是向神靈討要智慧、乞求幸福的意思。

出於對勞動的熱愛和崇拜,西和女兒懷著對先祖「巧娘娘」的虔誠崇拜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每年都請她下凡「賜巧」。祈求巧娘娘賜以聰慧、靈巧,故當地稱其為「乞巧節」。因參加乞巧的多為未出嫁的姑娘,歷代文人又稱「女兒節」。

在七天八夜的乞巧過程中,最基本的活動就是「唱巧」。唱巧,即姑娘們從白天直至深夜,按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盡情地載歌載舞,以此表達夙願、抒發情感、展示才藝。

「乞巧歌」主要是以「娛神」為目的。歌詞有傳統和新編之分;曲調有正歌和副歌之別。演唱上除節前排練外,僅限於「乞巧節」這段日子,其餘時間誰也不再演唱。「乞巧節」是姑娘們的節日,「乞巧歌」是姑娘們唱的歌。就民歌的形式來說,它不是「山野之曲」,而是「里巷之曲」,是一代代姑娘們集體不斷創作的結晶。

在乞巧的過程中,除舉行個人「針線卜巧」外,還要在七月初七晚,舉行集體「照瓣卜巧」。即用巧芽在水中的投影圖案問自己的巧拙、禍福,俗稱「照花瓣」。

照瓣卜巧舉行后,意味著乞巧活動即將結束。此時,姑娘們懷著惜別的心情,抓緊送巧前僅剩的一段時間盡情唱巧。直至把所有乞巧歌曲反覆唱到盡興為止。深夜12時左右,乞巧組織者宣布送巧儀式開始,姑娘們分站神桌兩旁,齊唱《送巧歌》。至此,西和地區一年一度的傳統乞巧活動落下帷幕。

甘肅的文化名片

源遠流長的乞巧文化,已成為西和縣一張獨具魅力的文化名片。

悠久的歷史形成了深邃厚重的文化積澱,使西和縣積累了一大批豐富的文化藝術遺產,乞巧、山歌、春倌、羊皮扇鼓舞等民俗文化活動,鄉土氣息濃郁,地方特色鮮明,傳承多年,久盛不衰。正是在這種氛圍中,乞巧風俗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秦文化發源於天水西南的西漢水上游之地,西和的乞巧節民俗文化保存得如此完整,與其所在特殊地域文化不無關係。」有專家說,這裡作為秦文化和周文化的交匯之處,文化的交融與碰撞更多一些,它是星辰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結合,得以保存至今。

正因如此,西和縣被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乞巧文化之鄉」,西和「乞巧節」被增補錄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以此為契機,西和縣先後舉辦了四屆乞巧文化旅遊節。節會上,通過大型民俗文藝演出、乞巧文化動漫展播、山歌比賽等活動,全方位展現獨具魅力的乞巧文化。

近年來,西和縣圍繞境內乞巧文化、伏羲文化、仇池文化、先秦文化等文化資源和仇池山、晚霞湖、雲華山等旅遊資源,進一步挖掘乞巧民俗的文化內涵,全面提升乞巧文化。

同時,當地有關部門搜集整理出版了《仇池乞巧風俗錄》《西和縣乞巧志》《西和乞巧歌》等珍貴的文史資料,拍攝了大型紀錄片《尋找失落的女兒國》在央視播出,創作了民俗秦腔劇《七月七》、民俗歌舞劇《乞巧情》。在20個鄉鎮選拔了一批優秀的民間文化傳承人,為「乞巧節」的傳承發揮了積極作用。

西和縣還以姜席鎮、石堡、長道、稍峪等鄉鎮為核心,以晚霞湖為龍頭,修建巧娘娘雕像、乞巧文化牆、乞巧文化展館,開發乞巧旅遊線路和乞巧文化產品,使乞巧文化品牌和知名度全面提高。

目前,西和縣乞巧文化生態文明長廊建設公路沿線綠化美化工程已經完成,按照秦漢風格統一打造的謝庄、姜窯等環晚霞湖乞巧民俗村、乞巧文化生態園和星級農家樂已開門迎客。

「閨中待嫁」的姑娘們正在舉行迎巧儀式

隴南女兒們從年幼時便開始乞巧

一位少女站在「巧娘娘」旁

「閨中待嫁」姑娘們舉行乞巧活動

毋庸置疑,這些都為西和乞巧節走向全國、乞巧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打下了堅實基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