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格爾尼卡》背後的那些故事

圖:索菲亞王後現代藝術中心

說實在的,一直不太喜歡與別人一起去一窩蜂地扎推喜歡某樣東西。記得去馬德里旅行前,某位同學曾經開心地說:「太激動了,馬上就能看到《格爾尼卡》,我去索菲亞王後現代藝術中心就是為了它!」聽罷,心中略有不屑,暗戳戳地想:裡面好東西多了,幹嘛非要說得像美術館只有這一件作品似的。

這話對也不對。誠然,索菲亞王後現代藝術中心收藏了大批優秀的近現代藝術作品,但也有相當多的參觀者、尤其是旅行者僅僅是為了一睹《格爾尼卡》的風采。

不過,當我親眼看到《格爾尼卡》后,不得不承認,這幅作品帶給我的衝擊力遠比想象的要大。

《格爾尼卡》在馬德里索菲亞王後現代藝術中心

圖:西班牙國家旅遊局

還未完全進入展廳,壁畫便已開門見山,躍入視線,赫然宣示著主人的地位。如果趕上平時的日子參觀,展廳內人不多,你可以靜靜欣賞這幅震撼人心的作品。

置身空曠的展廳,凝視畫作,僅僅由黑、白、灰三色組成的藝術形象冷冷地無聲控訴著法西斯的暴行。然而在這種異常的安靜里,卻又隱隱傳來當天下午四點的教堂鐘聲、由遠及近漸漸清晰的飛機轟鳴聲、一顆顆炸彈炸開后的砰砰巨響、母親緊抱孩子絕望而無助的仰面哭泣聲,她的孩子剛剛在硝煙中喪生。

《格爾尼卡》原作

在整幅壁畫中,沒有出現過飛機,也沒有出現過炸彈。但是畢加索卻運用充滿寓意的象徵符號,無聲揭示了人民的悲慘遭遇與戰爭的殘酷性。

也正是因為深深地被《格爾尼卡》所打動,我開始探尋這幅畫後面的更多故事。

從格爾尼卡說起

橡樹是自由與傳統的神聖象徵,

在格爾尼卡卻成為永久性的歷史創傷。

——紀錄短片《格爾尼卡》

Gernikako arbolaOskorri - Iparragirre bueltan etxera (Oskorri eta Urretxuko herria)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區的一座不大城鎮,但對於巴斯克人來說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Gernikako Arbola》(直譯為「格爾尼卡樹」)是一首創作於19世紀的巴斯克民歌,在當地膾炙人口,甚至作為巴斯克自治區的非官方區歌。曲中所述的橡樹便生長於格爾尼卡市政廳前,從中世紀起人們就在樹下議事,歷任統治者在樹下發誓會遵守並執行自治章程(Fueros de Vizcaya)。

因此格爾尼卡樹被當地人視為自由與傳統的象徵,而格爾尼卡也隨之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成為巴斯克地區的精神中心。

《格爾尼卡》的誕生

格爾尼卡遭遇轟炸后的廢墟

此時的西班牙內戰(Guerra Civil)硝煙已起,左翼共和政府軍與弗朗哥率領的右翼國民軍激戰正酣。

在弗朗哥的請求下,1937年4月26日下午四點德國納粹飛機密集轟炸了格爾尼卡,狂轟濫炸足足持續了三個半小時,整座小鎮被夷為平地,到處是坍塌被毀的房屋,滿目瘡痍,凄慘異常。

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並不是一個軍事重鎮,鎮上身強力壯的男人早已參軍保家衛國,只留下手無縛雞之力的婦孺老弱,因此這是一次針對無辜平民的大規模轟炸,目的僅僅是為了震懾共和政府軍,打擊他們的心理防線。更加讓人氣憤的是,當天是周一,根據傳統是鎮上舉行集市的日子,大批居民紛紛進城趕集。慘劇發生時他們中的許多人還未離開,突然而至的轟炸讓人無處可逃,一千多名居民在空襲中喪生。

畢加索正在創作《格爾尼卡》

攝影:Dora Maar

從1937年年初開始,畢加索受到西班牙共和派的委託,為當年即將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創作一幅大型壁畫。但事實上,他並不善於創作巨大尺幅的作品,也對以政治為主題的藝術創作不太感興趣。

不過,通過記者George Steer在《泰晤士報》(The Times)上所刊發的格爾尼卡轟炸報道,身在法國的畢加索馬上獲悉這一慘劇,他當即決定更改作品主題,用畫筆控訴法西斯的殘酷暴行。從4月26日慘案發生到5月1日,他僅僅用了4、5天時間便完成了第一版草稿,7月《格爾尼卡》如期亮相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

一段流亡史

《格爾尼卡》在《畢加索:他的40年藝術生涯》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幅被視為西班牙國寶之一的作品並沒有保留在西班牙國內。

西班牙內戰以右翼國民軍取得勝利而告終,保皇派弗朗哥建立軍事獨裁統治,左翼分子被迫流亡海外。《格爾尼卡》這幅控訴法西斯暴行的作品也漂洋過海至美國,希望通過展出籌集經費,資助西班牙流亡者。1939年8月《格爾尼卡》在舊金山美術館(San Francisco Museum of Art)首次向美國公眾亮相,之後又轉至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在《畢加索:他的40年藝術生涯》(Picasso: 40 Years of His Art)展覽中展出。

作為共和派的堅定擁護者,畢加索並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在此時回到西班牙國內,以免落入弗朗哥及其政府之手。他委託MOMA妥善保管《格爾尼卡》,在西班牙重新恢復自由民主之後再將作品送回祖國。

重返西班牙

《格爾尼卡》,畢加索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世界近現代美術史中絕對不可忽視的一件作品,不管哪家美術館都會將它視為極其珍貴的藏品,如要得而復失將百般不情願。

西班牙熱播劇《時間管理局》的其中一集就以「MOMA試圖通過改寫歷史將《格爾尼卡》留在美國」為背景展開。雖然電視劇的劇情是虛構的,但這幅作品返回西班牙的旅行確實並非一帆風順。

《時間管理局》截圖

1975年弗朗哥的離世終於結束了西班牙三十餘年的獨裁統治。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后,西班牙制定了新憲法,實行議會、司法和行政三權分立制度,國王雖然貴為國王,卻並沒有太大的權力,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君主立憲制」。

在這個背景下,西班牙人民認為,「我們國家已經恢復民主,美國人應該把《格爾尼卡》還給我們啦」,於是要求MOMA歸還畢加索的作品。

然而,對於美國人來說,他們當然不情願失去這樣一件如此重要的作品,於是以「西班牙還有國王,並不是真正的共和制民主,不符合畢加索的條件」為借口,拒絕將作品送回國。

《格爾尼卡》從美國返回西班牙

圖:MOMA

雙方各執一詞,交涉持續了若干年。直至這位西班牙藝術家生前的律師Mr. Duma出面同意將《格爾尼卡》送回西班牙,1981年MOMA終於讓步,作品在重重保衛下回到祖國的懷抱。它首先被安置在普拉多美術館,后移至索菲亞王後現代藝術中心。

《畢加索的憐憫與恐懼:通往格爾尼卡之路》

展期:2017年4月5日至9月4日

展覽現場

為了紀念《格爾尼卡》創作80周年,西班牙馬德里索菲亞王後現代藝術中心舉行特別展覽《畢加索的憐憫與恐懼:通往格爾尼卡之路》(Piedad y terror en Picasso: El camino a Guernica)。

除了《格爾尼卡》原作之外,你還將欣賞到大約180幅與《格爾尼卡》淵源頗深的作品,其中包括畢加索創作這幅作品時的照片資料、《格爾尼卡》局部形象的草稿等珍貴資料。

公眾號搜索:ArtonJourney

本公眾號文字均為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想了解更多西班牙旅遊信息,請關注我們在新浪和騰訊的官方微博@西班牙國家旅遊局,我們的最新中文官網www.hellospain.cn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