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當故宮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單霽翔在《故宮社區》APP發布儀式上

當故宮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推開小格窗,聽鵲上枝頭歡叫,看古代匠人巧手造大殿;在紫禁城里刷展覽、賞宮花,逗御貓,吟詩作賦,記錄點滴,與朋友分享……

想在紫禁城裡有一處自己的宅子嗎?

5月18日———第41個「國際博物館日」當晚,故宮博物院以「當故宮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為主題發布了「故宮社區」。

「我在紫禁城裡有家,府名『小故宮』,位置堪比北京二環。」這是首批在故宮社區蓋房入住的居民發布的社區文章。作為「故宮出品」APP系列的第9部作品,《故宮社區》是一個比實體故宮更為龐大的全新形態的數字博物館,故宮資訊、導覽、建築、藏品、展覽、學術、文創在內的10餘類故宮文化資源與服務形態被一網打盡。

至此,以官方網站群、「故宮出品」數字文創產品、「微故宮」官方社交媒體以及豐富的數字文化展示與體驗項目串聯起來的數字故宮社區已初具規模。

也就在這一兩年間,普通公眾突然發現,不用去故宮,我們也能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它。在朋友圈和微博上,故宮的消息總是那麼打眼,春花冬雪的故宮美景,或者某個院藏作品酷炫的APP,故宮獨有的古典韻味通過新媒體的展示愈顯醇厚。一時間,人們開始驚艷於這座古老博物院那些微妙的轉變。

「用戶可以在這座模擬的紫禁城裡建造府邸,說不定你的鄰居就是我們單霽翔院長呢。」80后女孩庄穎,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部APP項目負責人,她向記者介紹,《故宮社區》APP改變了以往數字產品單向傳播的模式,在提供官方資訊的同時,邀請用戶從消極被動的文化消費者轉變為積極的文化參與者甚至創造者,圍繞博物館資訊創造、分享內容,與故宮博物院共同構建更具人氣、活力和創新性的故宮文化。

賞心悅目、美輪美奐,這是近年很多用戶對「故宮出品」的第一印象。無論哪一款新媒體產品,每一個頁面、每一張圖片,都烙有鮮明的故宮印記。

「『故宮出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美和享受。」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部新媒體負責人於壯告訴記者,這幾年故宮博物院每一款APP的設計,每一條相關微博、微信內容的推送,從前期的選題、立意,到整個創作的過程,都是為了更好地對外講述這座宮殿古老的故事。

「它可能來源於故宮某一件器物上的小紋飾,或者某一處陳設里的元素。甚至一個簡單的侍女表情,都能在某一幅著名書畫作品中找到對應的出處。」為了保證準確性,於壯和團隊成員們需要與相關領域的專家保持密切溝通。

從清晨5點起床穿衣開始,讀書、騎射、上朝、用膳……想象中萬人之上、隨心所欲的皇帝,原來有那麼多必須遵守的條條框框。

APP《皇帝的一天》是故宮博物院專門為9至11歲孩子設計的一款遊戲。考慮到用戶都是識字不多、充滿好奇的孩子,庄穎及設計團隊先請專家把所有的清代宮廷禮節、服裝和文化知識,改成適合小孩子理解的表達,在此基礎上又修改了兩版,最後還邀請兒童文學和兒童心理學方面的專家作了整體把握,多方合力,才把這個文案改得通俗有趣,最終「萌」化用戶。

「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想讓故宮文化『活起來』,並不斷被賦予更多價值。」這是這個年輕團隊的心聲。

走出京城

清光緒三十年(1904)前後,光緒帝常頭疼頭暈,御醫為此多方治療,既配了內服藥,又用了洗葯,甚至連膏藥都貼到了皇帝的太陽穴上。看到此情形,袁世凱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找到了一款美國治療頭疼的藥膏獻給皇帝。

藥膏當時並未用完,現在故宮博物院仍存留3盒,此前它們一直保存在庫房,從未向世人展出。

5月13日,與北京相隔2000多公里的廈門市鼓浪嶼,故宮博物院走出京城設立的首家地方實體分館———故宮外國文物館正式開放。在這座佔地面積1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180平方米的展館里,這款藥膏以及其他218件來自故宮的清宮藏外國文物終於有機會在公眾面前露出真容。

無論是在北京的奧森公園瞭望塔內開闢的第一個「分館」,還是面積達到10萬多平方米的故宮北院區,都見證了故宮博物院近幾年讓館藏文物「多見天日」的努力。

「故宮有180多萬件藏品,能夠在故宮內展出的,還不到1%,大多數只能躺在庫房裡。」每每談及這一話題,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總有些無奈。長期困擾故宮的問題是,想看文物的人太多,而又有太多的館藏文物藏於冷宮、養在深閨,與觀眾緣慳一面。

開分館無疑是一種積極舉措。單霽翔告訴記者,目前國際上很多著名的博物館都在主館之外開設了分館,這樣做最大的意義在於讓更多人看到文物以及文物背後的故事。

「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唐代駱賓王寥寥幾句詩,就把世人對帝王宮殿的尊崇與好奇表現出來了。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幾百年來一直無比威嚴和神秘,直到被闢為博物院后,其真實面貌才逐漸向世人公開。

自稱故宮「守門人」的單霽翔說,他的使命不僅僅是看管文物,還要讓故宮文物的影響力走出大院,深入到每個人的心裡。

這一次,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的設立,標誌著故宮在走出去的步伐上邁出關鍵一步。

同時,在擁有超過600萬的國內「故宮粉」基礎上,故宮博物院正在進一步積極探索麵向海外宣傳的方式,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推動故宮文化「走出去」。據單霽翔介紹,目前,100件館藏精品的高清影像將通過谷歌藝術文化網站這一全球推廣平台,讓來自全世界的文化藝術愛好者欣賞到燦爛悠久的文化傳承和藝術魅力,藉助科技之力打造令人激動的文化體驗。

不要把故宮當成一個景點

網上售票逐漸流行;曾經用來控制人流的欄杆被拆除,轉由安保人員來進行人流控制和檢查;曾經深埋在倉庫里的諸多文物被修復並且被搬上展廳;故宮表情包、故宮APP等一系列故宮文化產品出現……

最近幾年,宮門大開的紫禁城以愈加開放、自信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這種開放帶來的影響,不亞於1925年故宮博物院甫一成立,尋常百姓踏入皇城時造成的衝擊。

在每一個人心中,故宮都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總是自稱「故宮看門人」的單霽翔實際更像是這座古老宮殿的守護者。言談間,關於故宮的時間精確到日,文物統計細緻到個位數,不假思索,自然流淌。

很多時候,單霽翔更像是故宮文化的推介大使,他經常一天要做兩三場演講,向社會傳播故宮文化。在這些演講中,他說得最多的就是,要讓故宮以及文化遺產更有尊嚴。

和普通公眾遊覽故宮不同,在單霽翔眼中,無論故宮的古建築還是文物藏品,都是一個個鮮活跳動著的生命體,需要呵護和尊重。「這些文化遺產的生命歷程比人要更長遠,要使它們健康穩定地傳至後世,就必須讓它們有尊嚴地存在。一方面,要經過修復使得它益壽延年,另一方面要讓它經常能和當代人對話。」

令單霽翔略感遺憾的是,很多國人僅將故宮視作是一個「今生定要到此一游」的旅遊景點,而忽視了這是一家專業的博物館。因此,他在各種場合都會特意強調故宮「博物院」這一身份定位。

「我們要把那些恢弘的皇家古建當成一本書去閱讀,而不是當成一個景點去參觀。」單霽翔曾這樣寄語年輕人。

而他心中真正的博物館該是什麼樣子?他這樣說:「感染每一位來訪者的心靈,成為長存於世的經典,實現博物館建築回歸文化理想、回歸歷史責任、回歸永恆價值、回歸本質特徵。」

作為一名博物館人,如何堅持「文化自信」?單霽翔認為,那就是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為人民服務。

「我們過去經常提及一系列數字:這個博物館有多少館藏、每天接待多少遊客,但這不是真正衡量一個博物館的標準。如果你有大量館藏,但是絕大部分人都看不到的話,這個博物館就是不合格的。我們真正期待的不是數字,而是這個博物館能夠活起來,能夠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單霽翔說。

「故宮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懂得其價值的觀眾之多寡。」單霽翔和其他故宮人正在做的,就是一點一點褪去這座瑰麗輝煌宮殿神秘的面紗,用莊嚴、博大的文化去滋養普通公眾的心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