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面對微信里「不常聯繫的朋友」,刪還是不刪這是個問題

題圖來自:視覺

刪還是不刪,這是個問題。自從微信推出「不常聯繫的朋友」功能后,這個話題便引發熱議,對於這個功能,有人讚賞,認為「我可以從這些人里挑出那些我想刪除的人了」,也有人吐槽,認為選擇某個選項后 ,要刪除接近90%的人,「我1700個聯繫人,半年內沒說過話的,沒回復過朋友圈,無共同小群的人高達1300多人,這讓我怎麼刪?」(知乎網友楠爺)。

事實上,這只是微信的一個小更新,卻可能反應了它背後對於自身社交關係的思考。

一個人最多能與150人保持穩定好友關係

英國人類學家、牛津大學教授羅賓·鄧巴曾研究過一個人能維繫多大朋友圈的命題。他於1993年提出了「鄧巴數字」,他在研究靈長類動物的大腦時,發現物種的大腦新皮質(大腦在進化過程中最後形成的部分)的平均大小與每一物種社交群體的大小具有相關性。

他估計,將這一結論推導到人類身上,人們的社交圈人數應該在150人左右,其中包括了親朋好友及經常碰面的熟人。具體來講,5個死黨、15個密友、150個朋友,這是一般人維持的社交關係。

真實的世界同樣如此,想想你半年來與你聯繫緊密的有幾人?保持過聯繫的有幾人?有過互動的有幾人?這些數字恐怕不會超出「鄧巴數字」的範疇。這也就難怪當你測試不常聯繫的朋友時,這個數字要佔到你全部好友的90%了,正常來講,如果你的微信通訊錄中有不超過300人時,這就是一個正常的數字。(當然其中可能至少有一半是你不再聯繫的同事。)

微信擴張,朋友收縮

眾所周知,微信走到今天已經越來越大,它從最初的IM工具,走到今天成為一個大麥克的平台,它想包羅你生活中的一切,新聞(微信公眾號),存錢(微信理財),支付(微信支付),交水電費(城市服務),應用市場(小程序),這就是微信想「連接一切」的體現。

雖然微信變得越來越大,但卻也在很多方面克制,比如對朋友圈廣告的謹慎,對付費閱讀的考慮再三等,這是微信作為一個平台最大努力給用戶好的產品體驗的表現。

但是微信平台自身的剋制,並不能阻止用戶個人利用這個平台「野蠻生長」。能夠加5000個好友,這對於不少人成為了一個營銷工具,有人利用它做微商,有人利用它煽動更多人開戶,有人將它作為自己內容更大曝光的工具,有人加幾百個群以推廣自己的產品。

很多人的微信因為這些雜訊的存在,受到了極大的騷擾。但對於這些,微信並沒有實質上的有效行為來制止,並且它似乎也沒有好的理由來制止。

「不常聯繫的朋友」是一個好的嘗試,雖然它並不能完美解決以上問題,但卻給用戶提供了一個選項,並且作為一個嘗試,我們也有理由期待微信的下一個動作。

微博加粉,微信減粉

可能大部分產品都希望自己的用戶越多越好,比如了解微博的人都知道微博會悄悄給用戶加粉的事。但對於微信來說並非如此,在這個階段,它已經不需要再通過用戶的絕對數量證明自己的價值,相對而言,用戶的活躍度則更為重要,它才是這個平台真正價值的體現。

從這個角度來講,刪除「不常聯繫的朋友」並不會降低微信平台的活躍度,反而會讓社交更真實也更乾淨。

一方面提供更全面的服務,變得越來越大,一方面希望用戶的朋友越來越少,這也許體現了微信的期望——第一,為真正的用戶提供更多服務,第二重回熟人社交。

在尋空看來,微信推出這個「不常聯繫的朋友」功能或許只是它整治微信平台微商,傳銷等雜亂信息的一個嘗試。這個功能本身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某網友說:」我和我表妹就『不常聯繫』,因為她就住我隔壁。「而要破解別人因為「半年內無單聊」將你刪除的功能也不難,你只要每半年群發一條祝福簡訊就可以了。

不過我們或許可以期待微信接下來的功能,比如不少網友呼籲的「已經刪除我的好友」,「判定為微商用戶」等功能。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