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戰狼2》看中國人在非洲的真實處境

非洲有現代華人的歷史約300來年。改革開放以來,大批人前往非洲創業,其中一部分人放棄國籍,成為持有所在國護照的非洲新華人。

在非人在非洲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劇目,有的令人振奮,有的令人悲傷,有的令人感嘆,有的令人思考。我有幸兩次常駐非洲,一次是2001年開始在駐埃及使館擔任二把手,另一次是2006年開始擔任駐辛巴威大使。派駐的過程與越來越多國人踏上非洲經商、旅遊、創業,甚至定居的過程同步。在非洲工作,常能走進在非人中,與他們分享喜悅,分擔煩惱。

在非洲的形象,總體來說,是當今形象優於歷史形象,政治形象優於經濟形象,總體形象優於個體形象,比較形象優於單一形象(單獨說時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比起西方國家,仍認為好)。

至於非洲老百姓對人的看法,敬佩、羨慕是主流,也有不解、抱怨和期待。把握好「人在非洲」的這個視角,對於我們更好地「走出去」,降低風險,減少失誤和挫折,紮實推進「一帶一路」構想,實現中非雙方互利共贏,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勤」「靈」快」富」的人非洲人對人的印象可以概括為四個字:「勤」「靈」「快」和「富」。
勤勞,是非洲人對人最基本的印象。確實,到非洲打拚的人,沒幾個懶的,為了賺錢,人什麼苦都能吃。這在人看起來最簡單不過的事情,對非洲人來說就是弄不懂。他們對人苦行僧式的工作態度實在無法理解,不知道人的快樂在哪裡。
只要是周末和節假日,當地人休息雷打不動,黑人商店關門了,白人商店關門了,印巴人的商店也關門了,只剩下人開的店子照樣開門。人在非洲開商店、辦飯館、開工廠、搞工程,幾乎都沒有停歇,上班比當地人早,下班比當地人遲,晚上還常加班。
人在非洲吃的苦,在國內是難以想象的。大部分從事基建業的人,大熱天在工地幹活,一星期做滿7天,一天十幾個小時,最緊張的時候,早上5點鐘天還沒亮就開始幹活,晚上11點天黑盡了才回來。下班回到屋子裡——也就是集裝箱里呆著,沒有娛樂,每天唯一的樂趣就是算算掙了多少美金,孩子的學費還差多少,周而復始,如同機器。但若要讓當地人加班,他千百個不願意。
在他們看來,發展和掙錢都不是硬道理,休閑、瀟洒、快樂才是。不少非洲人對我說:「人很勤勞,很努力,這是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非洲人缺乏的就是勤勞。」但他們說歸說,佩服歸佩服,卻不會向人學習勤勞,不少人甚至認為這樣拼死拼活地掙錢是不值得的。他們常常討論這樣的話題:勞動難道就是人活著的唯一目的么?闖蕩非洲的人的快樂是什麼?難道勞動是人唯一的享受?
靈泛,是非洲人對人非常佩服的一個特點。在非洲人看來,人賺錢不僅靠勤勞,而且靠靈泛。不少人在非洲以針灸為生,幾根針,在身體上這兒那兒扎幾下,疼痛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再輔之以按摩,就能生存,而且不算累,非洲人覺得這太神奇了。一些生意人在當地人眼皮底下,幾年時間,靠做活生意、賺活錢,就由走路、搭公汽、騎腳踏車、騎機車,變成了開「凌志」,驅「寶馬」,駕「賓士」的老闆。
高效,也是非洲人對人最基本的看法。許多非洲人不明白的是,為什麼人在當地蓋房子、開工廠的速度要比當地人快兩三倍,甚至數倍。駐辛巴威大使館新館舍兩年多一點就完工了,使館司機鞏博讚歎地說:「真是不可思議,這個工程即使10年完工,在辛巴威也仍是速度最快的。」
富有,是非洲人對人的新看法。以前,人在非洲人的眼裡,是好朋友,也是窮朋友。隨著國力的提升,在非洲闖蕩獲得成功的人也越來越多,不少人由小商小販變成了大亨大腕,由打工仔變成了出資人。
非洲人看到,在高檔商店,出手闊綽、一擲千金的往往是人;在名勝故地,閑庭信步、遊山玩水的也是人;在五星級飯店,一席萬金、山吃海喝的許多也是人。恐怕正因如此,大使館每天收到大量的求助信,有希望提供學費資助的,有要求提供醫療費資助的,有希望提供就業機會的,使館好像成了慈善機構似的。
讓非洲人不解的人為什麼在非洲的男人不需要女人?這是非洲人最不明白的問題。男人實在是清心寡欲,這是非洲人的普遍印象。非洲人在性方面比較放縱,不少國家仍實行一夫多妻制,在他們看來,男人就是茶壺,女人就是杯子,一個茶壺從來就是配幾個杯子,可很多男人在非洲隻身一人,一待就是幾年,身邊沒有女人,也不去找當地女人,實在令非洲人無法理解。
一些非洲人甚至誤以為,男人出國前打了一種特別的針,可以使男人在國外期間失去性慾。確實,在非洲,我們經常見白人身邊依偎著身材絕好的黑妞,也經常見到健壯的黑小子挽著白人姑娘,紅燈區里經常看到黑白皮膚的小夥子出出進進,就是男人最孤獨。好在男人堅持一個絕對正確的說辭:「艾滋病,誰敢!」
為什麼人不信神也不信教?非洲人見人星期天不休息,也不去教堂,對人的人生態度很不理解。非洲人認為,工作管人的生存,宗教管靈魂的歸宿,工作賺錢是人生的過程,但不是目的。人生的目的是一種精神追求,人生的歸宿是與上帝在一起。沒有宗教信仰就等於靈魂沒歸宿,人不信教,那人的靈魂在什麼地方啊?一個人要是沒有靈魂,那怎麼行呢?非洲人對人的一個印象,就是人沒信仰。
在非洲,到政府部門辦事或到法院參加訴訟,都要填寫一系列的表格,其中有一項就是要填寫宗教信仰。這讓許多人為難,填寫什麼宗教信仰呢?共產主義不是宗教信仰呀,於是,人一般都空著不填。但不填又不行,他們會一個勁兒地問你,怎麼空著,如果你說沒信仰,他們就會追問:有教堂嗎?你們難道不去教堂嗎?只要你告訴他們你什麼都不信,他們的反應就好像見到外星人,驚訝得連嘴巴都合不上。
最後他們會說:「你看起來是個好人,但為什麼不信教呢?」原來在他們的意識里,只有壞人才不信仰上帝,所以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大多數人不信宗教的事實。
為什麼人什麼都吃?這是非洲人對人的最大疑問。非洲人是根據對人日積月累的觀察得出這個疑問和印象的。許多非洲人從來不吃豬雜之類的東西,至於甲魚、烏龜、海參等,他們幾千年來根本就不知道能吃。但他們認識的人不僅會吃這些,還吃狗肉、貓肉,這著實令他們覺得不可思議。
一些剛來非洲的人,對當地的風俗習慣不夠了解,如在衣索比亞,驢和狗是絕對不能吃的,不知情的人吃了,使當地人感到不快,但有的人是明知故吃,這更令當地人頗有微詞。
有趣的是,非洲人很疑惑:為什麼人要拚命勸酒?非洲人看明白了,的飲食文化和西方的一個很大的區別在於,人大口喝酒,西方人慢慢品味;人不但自己喝好,還勸人家喝好,人家不喝不高興,西方人是喝多喝少自便;人吃飯喝酒不時要敬酒,請客吃飯,只有一桌人時,大家會不時頻頻起立乾杯;有幾桌時,這桌那桌之間相互敬來敬去,敬到一定時候變成相互勸來勸去,最後是灌來灌去;人拚命勸酒時,難免伴以高聲嚷叫,西方人則不同,他們總是把燈光故意調暗,在寧靜中享受溫馨。
西方在非洲殖民數百年,非洲自然承襲了西方的酒文化,一杯威士忌不斷加冰可以喝上幾個小時。有時候,人沒有入鄉隨俗,為了對當地人表示客氣,也拚命勸當地人喝茅台、五糧液之類的烈性酒,多數當地人都很不習慣。
為什麼在非洲的一些人會相互告狀?人不像印度人、日本人、韓國人一樣團結,這也是非洲人對人的一個印象。多數人在非洲靠開商店謀生,在同一城市開店的人,有的會因為競爭關係而大傷和氣,甚至發展到勢不兩立的地步。
現在,在非洲搞工程的公司多了,一個國家往往有幾個甚至十幾個,為了承攬工程,公司不僅與外國公司激烈競爭,公司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那些在稅務、海關、移民、質檢等部門工作的非洲人經常需要受理這個人舉報那個人,這個公司指控那個公司的投訴。
令人心寒的是,存在競爭關係的人在路上偶遇,甚至不打招呼寒暄,如見路人一樣,雖然都離家萬里,但毫無親切感。其實,同行之間相互殺價、互挖牆腳,說到底損害的還是的整體利益,不僅惡化經營環境,還損害自身形象,得不償失。
在非需作出角色調整中非交好多年,非洲人對的了解已漸深,儘管如此,非洲人對還是有著諸多的期待。首先是期待商品更耐用。如今,商品在非洲鋪天蓋地,例如,辛巴威零售業以前主要由印巴人經營,但後來競爭不過商人,人就成了零售市場的主角。
辛巴威當地商人也越來越多地從倒入商品,地攤上擺的、周末集市上賣的幾乎都是。在貨當中,不少確是價廉物美,如華為公司的電信產品、聯想集團的電腦,產的手機、相機、腳踏車,等等;但也有不少價廉物不美的商品,甚至有價不廉物不美的商品。
我剛到辛巴威工作時,有人向我談一些華商的產品質量問題,說買來的攪咖啡的塑料湯匙,擱在咖啡杯里后,攪著攪著湯匙就不見了,為什麼,因為融化在咖啡里了。
我一開始還不信,但不久我經歷的兩件事使我有了新的認識。第一件事是2007年4月,某高級領導率團訪問辛巴威,因當地飯店不配備拖鞋,而使館庫存又不夠,於是就到人開的商店買了一些,但拿回使館一檢查,當場就發現近10雙質量有問題。
第二件事是,不久后,時任陝西省省長袁純清一行訪問辛巴威,他們去的地方適宜穿涼鞋,使館就代為購買,我還叮囑使館經辦者一定要注意質量。涼鞋買回后,看起來確實一點問題都沒有,但代表團的同志穿在腳上一兩個小時后就出了問題,有幾個人的鞋底和鞋面分了家,弄得非常狼狽。
那時候,辛巴威一些小孩子看到人就嚷著:「金鐘!金鐘!」我問使館當時的政務參贊馬德云:「『金鐘』是什麼意思?」她告訴我是假冒偽劣的意思。本來「金鐘」是產的一種燈泡的牌子,後來有人打這個牌子造假,人家買回去后,用幾次就壞了,於是,「金鐘」就被辛巴威人用來泛指假冒偽劣商品。
辛巴威副總理穆坦巴拉等高官和我談到了對「金鐘」的看法,我解釋說,貴國使用的華為通信技術,不是很好嗎?貴國空軍駕駛的製造的軍用飛機,不是質量過硬嗎?援建的能容納6萬人的體育館,使用多年了,不是經歷了時間的考驗嗎?人絕對能製造出高質量的產品,否則,出口到美國的商品總量就不會持續增長。當然,確有一些商人經銷假冒偽劣產品,其它國家也會有。其實,非洲人的意見很容易理解的,對於收入本來不高的他們來說,如果買來的產品質量不行,那等於白白花錢,無論誰都會有意見。
非洲人還期待人辦事能與當地的法律和習慣接軌。非洲雖然整體上比世界其它區落後,但因受殖民統治的影響,非洲人辦事一定要找出法律根據。不少國家仍沿襲殖民者帶來的法律,現行的法律幾乎都是從英國、法國原封不動照搬而來的。
人來非洲,第一件事就是要熟悉這裡的法律,這樣才能避免經營過程中因違法而造成損失。合法的不一定合理,合理的不一定合法,兩相矛盾時,非洲人往往選擇合法,但不少人就會選擇合理,有時甚至既不合法,也不合理。例如,在非人辦企業,僱工不簽合同,不繳保險,剋扣當地員工工資,工資還低於所在國規定的最低標準,節假日強迫員工上班,還不付加班費,隨意解僱勞工……
最終激發勞資矛盾,官司纏身。在非洲國家,拿錢擺平一切的這一套常常不靈,老百姓知道如何用法律維護權益。一些在非中資企業,有時會突然接到當地法院送來的傳票,十之八九是企業沒按法律程序解僱員工,或是在經營中被人從法律上抓住了辮子,而被告上法庭。更有甚者,新華人華僑中的個別人,還把黑社會的一套移植到非洲,為了爭奪利益,不惜大打出手,殺人越貨。不過,應當說,這些行為相當一部分是新華人中的個別人乾的,遠遠不是當地華人華僑的主流。
此外,非洲人也期待人能更注意形象。非洲人已經對一些人的不文明現象非常反感。要知道,非洲人原始,但不愚昧;非洲人不富裕,但許多人承襲了白人的傳統,如參加公務活動一定是西裝革履,再窮再苦,衣服也會燙得整整齊齊,皮鞋擦得鋥亮。非洲人樸素,但很講禮貌,見人都打招呼,哪怕是陌生人,照樣滿臉笑容地說「你好」「晚安」。要是遇上熟人,見面時如果戴著帽子,一定會先摘帽子再和你握手。普通人遇到人問路,都非常熱情。他們這種禮貌程度在國內我確實見得不多。
但人把只跟熟人打招呼的習慣也帶到了非洲,當非洲人主動打招呼時,不少人無任何反應,久而久之,他們遇到人就再也不打招呼了。在一些公共場所,當地特意用中文在牆上貼出「請勿抽煙」的提示。我在南非約翰內斯堡機場候機時,親眼見到幾個女性在候機廳里吃葵瓜子,邊吃邊把殼扔到地板上,機場的黑人女清潔工真有涵養,儘管一面掃一面扔,她也毫無怨言,倒是周圍的一些旅客,不時投來異樣和鄙視的目光,當事人竟絲毫不覺不妥。
在非洲,不時看到有人行車時把鞋襪脫掉,光腳晾在前擋風玻璃下,引起路人側目。一些企業的員工理髮不勤,衣服不燙,皮鞋不刷,碗筷用完后不及時清洗,地面不掃,桌子不擦,給非洲人留下不良印象——好像人都很邋遢。辛巴威人幾次問我:一些人為什麼這麼不講衛生?
非洲人怎樣看待在非人,同與西方在非洲影響力的消長勢頭有關,同能否妥善應對在非面臨的幾大矛盾有關。
在非洲,特殊影響(道義、傳統友誼、新的發展模式的影響等)優於西方影響;當今影響大於歷史影響;官方影響大於對民間影響;政治影響大於經濟影響;硬實力影響大於軟實力影響;正面影響大於負面影響;但整體影響仍小於西方影響。
非洲人怎樣看待在非人,還同能否妥善應對在非洲面臨的幾大矛盾有關,即發達國家特徵日益突出與發展家定位之間的矛盾;大國責任與不干涉內政原則之間的矛盾;硬實力不斷發展與軟實力相對滯后之間的矛盾;延伸在非利益與西方對防範、牽制之間的矛盾;維護自身利益與非洲國家利益訴求之間的矛盾。
改革開放前,對非洲來說,是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者和經濟建設的援助者,雙方是同志和戰友關係,有共同的語言與利益;現在身份多了:承包者、推銷者、合作者、投資者和競爭者,這些行為建立在合作、互惠關係基礎上,其核心是利益關係,既然如此,就難免有矛盾、有衝突。
在政治上的行為與西方國家容易區別,而在經濟上的行為,則與西方國家較難加以區別;同時,與西方利益交匯點增多,非洲對此心態複雜。是現行國際體系的較大受益者,被西方視為「利益攸關方」。
非洲國家總體上歡迎崛起,還希望搭上高速發展的「順風車」,逐步擺脫對西方的依賴,但面對中非實力失衡,一些非洲國家將等同於發達國家,對的看法趨於務實,與過去相比親近感下降,利益摩擦逐漸增多。
對多數非洲人和人來說,兩者之間目前畢竟存在地理、語言、傳統、文化上的差異,只要這些差異存在,兩者之間就會有一些看法和意見。重要的是,人在非洲人家門口做事,理所當然要考慮當地人的感受。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