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互聯網時代,空壓機行業如何做產品

信息技術逐漸影響我們的生活,並改變整個世界的今天,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對互聯網、物聯網等再視而不見了。正是在此背景下,「工業4.0」熱炒如火如荼。

互聯網是目前信息技術作用於我們生活,顯而易見的場景、Case。無疑,是進步的,影響到的是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裡不輕言為「革命」,但意義不可謂不深遠。

早期的互聯網角色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入侵者,對一直堅守傳統製造業的老一輩從業者們而言,互聯網所特有的 「顛覆式創新」給傳統行業帶來的那種痛徹心扉卻又無能為力的剝離感是真實的。而進步是顯而易見的。

比如,微信等新型通訊工具倒逼運營商服務,所以月租,雙向收費,異地漫遊慢慢也就進入了歷史;比如,滴滴等出行軟體推進了傳統計程車行業的變革,支付寶微信等支付工具讓我們少看了多少銀行傲慢的嘴臉......

不少人認為互聯網是「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的「破壞者」,言之就是電商低價假貨傷害了製造業,實體門店一片蕭條都是互聯網的罪過,云云......

低價假貨傷害實體經濟不假,鍋全甩給互聯網那就是「混賬」邏輯了,對消費者來說,實惠是天然追求,「只選貴的」畢竟是少數人。而假貨自古有之,只是在互聯網上被放大了而已,君不見義烏、溫州還不「聞名遐邇」嗎?這些,反而在互聯網上,更容易解決,低價品質差、假貨,在信息透明的平台上很容易被用戶唾棄,而價格更容易停留在合理區間。那些給七大姑八大姨吃飽飯不做事的人發工資還計入產品成本的公司,憑什麼你的產品價格就要讓消費者買單?價高一定不等於品質好。

本質上互聯網本身更像是一個方法論,它構築了一個以撮合供需交易為核心的平台,以發現供需、匹配(製造)供需、分發供需、交易供需為關鍵環節的「新實體經濟」生態圈,最終實現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換句話說,互聯網對於傳統實體經濟來說是一種有益的推進,同時本身也是另一種經濟模式

這一波以互聯網為主導的全球一體化資源配置過程中,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和效率提升是有代價的,它意味著傳統實體經濟中一部分像非洲草原遷徙的野牛一樣的企業,也許永遠無法到達轉型升級的彼岸,老虎獅子鱷魚都在路上等著,但不遷徙則肯定是滅亡,這是必要代價。還有一部分企業則根據自身優勢在行業產業鏈中重新定位,轉型到更適合的位置上,完成互聯網改造到達彼岸。

從這個意義上看,實體經濟擁抱網路的「脫實向虛」和互聯網企業整合實體經濟的「脫虛入實」最終匯流入海,殊途同歸。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既要尊重傳統製造業的現實,又要小步快走推動革新。不亞於手工業時代之於蒸汽機工業時代。

相對於實體經濟的謹小慎微,互聯網企業向實業的融合,「脫虛向實」則要迅猛的多,阿里、騰訊、百度、小米、京東、360等企業已經邁出了關鍵步伐,線上線下的融合非常成功,同時,部分垂直行業線上線下整合也成效顯著。

「產品為王」

互聯網思維提出「產品為王」,不是很奇怪嗎?

動輒以「做好產品」來懟互聯網,是很多傳統行業人一貫的作派,空壓機行業這類人也不在少數。在他們的慣有思維里,已經形成了互聯網僅僅是宣傳推廣渠道、最多網上開個店賣東西、再就是炒熱度圈錢」等的偏執型認知。加上從事互聯網的大多數是年輕人,打從心底就是一種輕視的心態,自然也很難聽得進去。

那些天天把「品質、價值」掛在嘴上的所謂「產品論」者,可能只是標榜自己的態度而已。

說到「產品為王」,「產品論者」先不要急著歡呼雀躍:這不,互聯網最後還不是需要做產品的,還不是需要實業需要製造業?

慢著!!!......從來沒有說過互聯網能代替實業製造業,這是非常淺顯的道理。互聯網改變的是製造產品的方式、發現供需的方式、實現供給的方式、資源更高效利用的方式。淘汰的是一批思想陳舊,跟不上步伐的企業和從業者才會被淘汰。

另一些「產品論者」,有真材實料、也有行業資歷和技術積累,這批人被稱為「技術帶頭人」,可以說,產品技術的進步就只取決於這批人。但問題是,這批人通常思想比較保守,而且大多與市場並無直接接觸。對於看不懂的互聯網抱有質疑也在情理之中。

為什麼互聯網思維里要提「產品為王」?

互聯網極大的促進了信息的連接和匹配,廠商得以直面最終消費者(以後的每個企業都可以認為是互聯網企業),流通領域的空間無限被壓縮,也就是說「低買高賣」的中間商自然消亡(不要說工業企業不一樣,仔細想想,只要有專門解決工業服務的企業出來,中間商的意義還有什麼?)「渠道為王」的時代逐漸被「產品為王」的時代取代。

互聯網企業在質疑聲中成長,產品與生俱來有種「一鳴驚人」的動因,把產品和服務做到最好,超出用戶預期,貼有互聯網標籤的產品才有可能成功。總結來說,就是「雷布斯」最常念叨的「極致」。

「極致」這詞如今已經爛大街,在許多的場合,「極致」成了一句增加產品最後一抹亮色的廣告詞,成了大餐上面的調味料,成了口號,噱頭多過實質。那對我們空壓機行業還有沒有借鑒意義呢?

「極致」

極致就是把產品和服務做到最好,超出用戶預期。體現的是一種匠人精神。匠人精神要求企業對產品和服務傾注感情、保持專註、追求極致。

打造讓用戶尖叫的產品

什麼樣的產品和服務才會讓人尖叫?

答案就是超越用戶預期的產品。按互聯網行業的說法,用戶的需求點:①痛點:用戶急需解決的問題;②癢點:彆扭的地方,既解決乏力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③興奮點:給用戶帶來「WOW」效應的刺激點。

火車跑得快,不止車頭帶,提高整個團隊的實力。讓用戶「WOW」的產品絕不是幾個人單槍匹馬就能成事的,除非你是天才。另外要敢於打破人們常規的認識,更是在於創新,以及不斷地微創新。

服務即營銷,極致的服務,即是企業最好的營銷手段。在基本的服務基礎上,企業更多的給消費者帶來驚喜。雖然不是義務,但是卻可以因此獲得消費者的口碑。

縱觀這些互聯網公司推出的實物產品,基本上品質都還不錯,尤其是電子類產品,應該是普遍強於世面常見的產品,尤其是有用戶交互及與手機連接功能上,應該說用戶體驗是很好的。譬如說路由器、電視盒等,基本上都是互聯網品牌了。

互聯網公司並不直接生產這些產品,均為代工,生產企業還是那些家,為什麼經互聯網推出的產品就更受歡迎呢?僅僅是網路營銷的效果嗎?或是互聯網公司還更懂產品技術?顯然不可能,說起來,這都是產品思維上的差別造成的。

舉一個筆者親歷的例子:行車記錄儀,在之前,平均每一年就要換一個所謂品牌的行車記錄儀,按價格來說上千的有,三五百的也有,其實行車記錄儀對我來說沒什麼特別的要求,行車有個錄影就好了,清晰度看的清,不能丟影像。然而出問題的偏偏都是卡頓,天熱卡,天冷也卡,全部假貨也沒有那麼巧的吧!...

直到看到360的行車記錄儀,三百多塊比很多所謂品牌便宜一大截,抱著試試的心理買了,拿到手就感覺值,沒有了塑料感,功能不僅攝錄,還APP支持WIFI與手機連接查看,不得不說很強大,使用快兩年,完美!對我個人來說,這就是一個好產品,而之前用過的所謂牌子就是渣渣。我寧願相信它的成本就是三百多塊,360硬體不賺錢,而其它的牌子出廠成本還不到這麼多,只是中間流通渠道拿走多了。否則沒法解釋上千的大幾百的卻這麼爛。

這也是空壓機行業的一個好玩的現象,賣的貴的理直氣壯「一分錢一分貨」,拜託!你只是中間商好嗎?品質跟你毛關係?就是你想多賺一點嘛,或者就是拿貨都比人貴,明明是你自己的渠道問題,為什麼還「聖母」起你的客戶?即便你是製造商,你的成本構成中那些茅台桑拿軟中華憑什麼讓用戶接受呢?

對比一下,情況一目了然:

傳統製造業(當然包括空壓機行業),有特別多的投機思想在作祟,追求渠道大過產品本身,想的更多的是找誰拼關係、人脈可以走幾台貨。而互聯網企業做產品,這些套路全沒用,只有產品說話,打動不了消費者,形成不了口碑就是死路一條。所以,「極致」被互聯網企業提出來也就順理成章了。

「極致」的實操

「極致」絕非技術偏執狂認為的最好的,很多時候只是比競爭對手好那麼一點點就可以了。

這怎麼理解呢?比競爭對手好那麼一點點,這一點點必須是用戶需求點之一:痛點、癢點、興奮點,並且產品不差。如果生搬硬套,你空壓機的門板用鋼琴烤漆說是「極致」那是沒用的,你潤滑油使用1萬小時不用換但腐蝕軸承,這種「極致」也是沒用的。

追求「極致」也要看自己適不適合,或者說採用哪種追求方式。

在經濟學中,有個名詞叫「邊際收益遞減」,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同樣花一塊錢的成本,收益越來越少。當我們用一個很大的成本來取得很小的收益時,當然比不上用一個很小的成本取得很大的收益。作為產品經理,必須要找到一個好的平衡點,這才是符合經濟學規律的。

簡單的來說,對於尚處於生存期的公司來說,過分追求「極致」無異於「本末倒置」,正確的做法是在追趕行業最高水平的基礎上,在某一項或幾項要素上做到高於行業水平,對於小規模的企業來說,這在互聯網行業叫「單點突破」。通過快速的迭代,微創新的方式打造自己的「極致」產品,也就是將邊際收益控制在合理範圍之內。

而對於行業大企業來說,以上方式則不是很奏效,為什麼?因為這些大公司用戶群大且組織架構繁雜,只要啟動一個新的項目,所花費的管理費用、宣傳費用、採購費用、渠道費用通常是非常巨大的數字,所以對於這種規模的公司,頻繁迭代帶來的成本是很高的,不如創造一款產品能夠甩開競爭對手一大段距離,在一段時間內成為市場上的壟斷者。如google、蘋果等。

對空壓機整機市場來說,用戶目前仍難以直接與廠家產生連接,用戶需求實際上並非是廠商的優先考慮項,中間商(經銷商)扮演了「產品經理和測試」的雙重角色。廠家生產的是中間商(經銷商)喜歡的產品,而不是用戶。這就比較尷尬了......

最後,分享一下互聯網公司做產品時,通常的架構,對比一下空壓機行業如何做產品。

一個互聯網產品業務部門,以一個項目組為例通常包括:

產品經理是整個項目的核心,也是項目的最終負責人,職責包括市場調查、方案發起、統籌協調、項目運營等。也就是說產品經理不僅要發現需求,還需要提出解決方案,並統籌落實,最後還需要負責試運營,成功后才能交出去給運營的部門。

開發部門也就是技術(產品)實現的部門,滿足產品經理提出的方案或者更優化的方案。

測試部門對技術(產品)進行驗證和測試,當然包括用戶角度的體驗。

營銷部門,將項目產品帶到用戶面前。

【更多知識與資訊,請關注壓縮機網http://www.compressor.cn/】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