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個Cult影迷眼中的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 | 徵文

作為一個Cult影迷,硬碟里稀奇古怪的邪典老電影總是不缺,但只要有新片上映,總還是有些小激動的。

比如這段時間就聽說一位著名導演斥巨資拍了一部吊炸天的怪獸片,想把傳統怪獸「 饕餮(tāo tiè)」打造成一個著名IP輸出到全世界,於是手機微信一搜:

以及:

實在可惜了。

想起一周前到廈門看了一個攝影展覽,而在那裡偶遇的「怪獸」還讓我至今難以忘懷!

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的展廳外是政府建造的一個大廣場和商務中心。走進展廳,瞎逛一通,自然是各種攝影展。但在快要閉館時,忽然看到這樣的主題,和電影相關,而且是怪物電影,實在是巨大的驚喜!

看了一眼展廳,《科學怪人》的大海報蜜汁吸睛,各種monster劇照出現,便一溜子逛起來。

策展人馬克·阿特拉和佛雷德里克·扎考,在開篇這樣說道:

科幻、奇幻以及烏托邦這些另類流派的虛構故事產生了大量的視覺想象。當代人把自己的記憶單純地投入其中,凸顯出他們的畏懼與幻想。

類型電影中大量的怪異作品創造了現代神話。以電影的視角展示了各種諷刺和刺激的場面和情景。在這種怪物電影中,對於差異的呈現顯得格外有意義。巨人、吸血鬼、喪屍、外星人、神話生物、超能和畸形人,他們都或好或壞地生活在人類的周圍。他們怪異的肉體便是這個不斷被重新定義的世界的代名詞。

恐怖片已經成為了集體想象力的一部分,投射出我們的恐懼和幻想。它們對怪異的描述為這個日益圖像化的現代世界添加了註解和娛樂。

80、90年代出生在大陸的人,少年時期必然不會忘記香港殭屍片帶來的恐懼陰影,導演們從趕屍傳說、嶗山道士這一類傳統風俗取材,又不時從西方吸血鬼嫁接異域浪漫色彩,引發都市和鄉村裡的男女對一個恐怖世界的興趣。

《殭屍先生》英文海報

這類殭屍片延續文以載道的傳統,往往描述兩種世界的善惡抗爭,同時隱射出「 正常人」在生活中的困難,警察伸冤、醫生救人,同時在恐懼中填充著港片特有的搞笑基調。

而來自西方策展人的「恐懼」記憶與我們差別甚多,有著一條較為清晰的主題軸線:

怪物們一直都活躍在銀幕中。20世紀30年代的導演們從文學中汲取靈感創造出《泥人哥連》、《德古拉》以及《科學怪人》這樣的電影。二戰後,《狼蛛》、《原子怪獸》和《巨蟒格果》中的怪物開始毀滅整個城市。混雜著童年的恐怖經驗,我們內心深處的恐懼在《世界大戰》、《異形》和《鐵血戰士》中被具象化為與外星人的衝突」。

沒有無緣無故產生的恐懼,不同的社會背景下,人們恐懼投射的對象在變化。當80、90后長大后,西方電影能夠得以大量被呈現在眼前,《奧特曼》系列所代表的的怪獸動畫片、《變形金剛》漫威動畫中各類英雄形象為代表的科幻片、《生化危機》為代表的喪屍片、《金剛》一類的怪獸災難片,睜眼看世界后,東方和西方的青少年們保持了怪獸形象的同步記憶。

而在此之前的怪獸有著怎樣的想象?策展人力圖從歷史中繁多的怪物恐怖片中找出那些有代表意義的形象,然後拎出人們特定的恐懼和幻想,梳理兩者之間的關係。

鱗片:對深海的恐懼

人類對世界的探險是從海洋開始的,當船隻在茫茫海洋中行駛,在水面之下,是恐懼的源頭,奇特的帶有鱗片的生物成為了這種深海恐懼的象徵。即使在聲吶技術、潛艇技術比較發達的今天,深海仍然神秘,令人想入非非。

策展人提到1954年的《海底兩萬里》中有一個巨型花枝,而直到1975年《大白鯊》中的大白鯊,這種深海恐懼並未消失。

《大白鯊》(1975)劇照

而他們又將視角調動到人形水生怪物,「自從1929年的《神秘島》以來,奇幻電影就充斥著人形水生生物。正如《黑湖妖譚》中的生物,水生怪物傳達出對某種人性退化的怪異的焦慮。」

《鹹水湖之怪》,翻拍自《怪物!》展覽現場

帶有鱗片之類的生物實在可怕,如果做一下延伸,近代出現的災難片中,保留在記憶中的影片還有《下水道美人魚》、《漢江怪物》、《哥斯拉》之類近時期的怪獸電影,不過此時的恐懼更多反饋在水污染和核污染背後的環境危機、非民主政治的控訴等主題上。

《漢江怪物》海報

根據進化論,人類也是一種動物。自達爾文以來,人類被認為只是動物鏈中一個可被完善的節點。我們區別於其他動物的地方可能只是我們屬於靈長類,而電影戲劇化了靈長類之間的衝突。

《巴洛》是第一部表現這種題材的電影:猩猩背叛它的主人,恐嚇哪些吹噓自己馴服野獸能力的人們。

自此之後,這一類衝突主題不斷出現在電影中,人類自居生物鏈頂端的驕傲被打破。

左上:《勇敢者的遊戲》(1995);右上:《人猿星球》(1968); 左下:《大腳哈利》(1987);右下:《辛巴達穿破猛虎眼》(1977),翻拍自展覽現場

人類與靈長類近親之間的衝突在1968年《人猿星球》中達到頂峰:核戰爭扭轉了人類和野獸的橘色,動物們偏離了它們之間一隻遵循的進化路線。

《人猿星球》(1968)劇照

2010開始翻拍的電影《猩球崛起》,也是對《人猿星球》的翻拍,到2017年就會出到第三部,描述了猩猩的家園被人類侵蝕后,反擊奪回地球家園的故事。

《猩球崛起》(2011)劇照

作為怪物史上最有名的象徵之一,策展人特意將「金剛」這一史上最典型的怪物單列一章來進行展示:

《金剛》(1933)——銀幕上最出名的猿類怪物,象徵著原始神話與人類唯物主義之間的碰撞。和台上相反,這隻巨大猩猩離開它的叢林家園,在城市中散播恐怖。它的「他者性」象徵了橫亘在城市與野外之間的現代對立。原始力量和憤怒摧毀的不僅是場景還有作為紐約核心的傳統。在一種串接的、天真的、令人費解且不自然的吸引力的驅動下,這隻巨大猩猩和一位美麗的少年相愛了。其溫柔的手勢和之前的暴力行徑形成了對比。

40多年後,再翻拍,依然是經典再現:

《金剛》(1976)海報

《金剛》(1976),翻拍自展覽現場

直到2005年,《指環王》導演彼得·傑克遜又進行了一次傑出的翻拍,可見,迷影的導演們總是無法忘卻這個大猩猩的故事。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古老寓言和神話,通過口耳相傳和文學記載而傳遞給新時代的青少年們。這些故事充斥著大量的怪物,被電影所激活。

正如筆者在前文所述,西方的傳說與東方迥異,一旦為青少年所接觸,也非常迷人。

比如《一千零一夜》中辛巴達七次航海的故事,算得上西方較為有名的傳說,雷·哈利豪森於1955年將其拍成《辛巴達的第七次遠航》。

民間的另一個傳說是「德古拉」作為西方吸血鬼鼻祖的故事,於是有了1966年的《德古拉:黑暗中的王子》。

《德古拉:黑暗中的王子》(1955)劇照

這兩個著名IP,在此後,每隔不到10年就會有一次翻拍之作,一直到最近的2014年還未停歇,這樣的傳說很有可能類似於《西遊記》這樣的故事,似乎永遠都不會過時,不斷被改編翻新,推上熒幕,滿足人們對過往的好奇心。

除此之外,還有《傑遜王子戰群妖》(1963)、《諸神恩仇錄》(1981),雖然展覽現場沒有看到照片,網路上也檢索不到,但光看到電影名就夠讓人興奮的了。

《勞博士的7種人格》(1964),翻拍自展覽現場

而現時代的觀影場景里,以《暮光之城》和《吸血鬼日記》為代表的影像中,吸血鬼們紛紛穿越到現代生活的場景里,吸引了眾多青少年冬粉。

除此之外,由托爾金小說改編拍攝的《指環王》三部曲和《霍比託人》三部曲為代表的魔幻電影也樹立新的「傳說」符號,《加勒比海盜》系列、《木乃伊》系列都源於各類傳說,紛紛在熒幕上成為了新的經典。

《指環王1》海報

外星人:未知太空帶來的憂慮

作為浩瀚宇宙中的渺小地球人,難以拒絕地球外存在其他生命的論調,如果地球之外存在生命,人類一方面對自身的孤獨感到焦慮,迫切想要認識外球外生命來建立關係,也同時充滿了害怕外星生物過於強大而攻擊地球的擔憂。外星生物多是憑空產生的形象,所以形象非常之多。

如策展人所言:

《世界大戰》(1953年)中暴怒的三足步行機,它拒絕任何溝通,試圖消滅自己無法理解的人類。又如《異形》中兇殘奇異的生物,以及《鐵血戰士》(1987)中的生物把地球視作血腥遊樂場的獵手。與之相反,《E.T.》(1982)中出現的生物得到了我們的同情。最後太空史詩《星球大戰》(1977)構建了一個充滿不同生物的新宇宙:人類外形不在代表著標準形態,怪物也不再顯得自私自利。

左上《異形大戰鐵血戰士》,左下《小魔怪》,右上《星際旅行:無限太空》,右下《星球大戰1》。翻拍自展覽現場

展覽中所列舉的電影都是科幻迷的心頭好,當然一個簡單的列舉遠遠不夠。除了可能會獵殺人類和與人類友好相處的外星人典型,最近的電影主題可謂更加多元。

人類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也會對外星生命體產生威脅。比如斯皮爾伯格拍攝,2009年上映的《阿凡達》描述的就是「潘多拉」星球的納美族反抗地球人破壞家園和殖民的故事。

《阿凡達》劇照

除次之外,《變形金剛》一類的機器人造型也是熒幕中常見的外星人形象。在科幻片越來越受歡迎的趨勢之下,外星人經典形象將會愈發多元,這反映出現代人對外太空愈發濃厚的興趣。

變種人:人類對自我改造的擔憂

人類除了在改造大自然上頗有成就,在改造自我上也堅持不懈,尤其是醫學和生物學等領域。比如抗生素的發現、各類疫苗的發明、器官移植手術的不斷成功(最前沿的探索是「換頭手術」)、基因改造技術的探索等,都讓人類在改造身體缺陷上更加得心應手。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對這些技術不可控變數的擔憂。

策展人援引了喪屍恐怖片的例子:

19世紀布萊姆·斯托克創造了吸血鬼神話,它在1922年被穆瑙改編成恐怖片《不死殭屍——恐栗交響曲》。

自此以後,導演們不斷地改變和完善這個不同尋常的生物形象:它必須在夜晚出行,為了永生而吸食人類血液。這些變異的怪物表現出正常與反常的邊界是模糊的。他們身上承載著諸多矛盾,無論是《美女與野獸》的詛咒,還是70年代早期羅梅羅那些流行的喪屍電影中所表現的荒誕現代性。而這些矛盾也更新了傳統觀念。

羅梅羅被稱為「現代喪屍恐怖電影之父」,其執導的喪屍三部曲:《活死人之夜》(1968)、《活死人黎明》(1979)和《喪屍出籠》(1985)是許多Cult影迷的硬碟標配,也是它們最初給出了喪屍電影中當代喪屍的基本定義。

《喪屍出籠》(1985)海報

電影中,往往是由於科學家在研發的針劑出現問題而引發瘟疫、或者是人體改造過程中突然產生變異,繼而引發喪屍爆發。

這之後,從2002年拍到2016年底的《生化危機》系列更是將喪屍電影推上高潮,喪屍電影迷群體更加龐大。2016年的韓國喪屍電影《釜山行》因為映射普遍的政治問題和探討危機場景中的人性,被稱為年度最佳喪屍電影,引起了各路評論,讓許多從未看過喪屍電影的人們都想斗膽一試。

除了「喪屍」這一象徵,人體的直接改造也是一條經久不衰的話題。策展人展示了三張劇照:《電光飛鏢俠》(1983)、《猿女》和《無敵浩克》

《無敵浩克》是漫威動畫里的眾多英雄之一,因為伽馬射線導致了身體變異,在情緒發生時就會變成一個綠色的巨人,破壞力超強而難以被自己所控制。類似的還有《蜘蛛俠》、《美國隊長》等,人類希望有一個身體被改造得極佳的人物來保衛族群,但又同時保持隱憂。

策展人回憶20世紀30年代是恐怖電影的浪漫主義時期,《德古拉》《木乃伊》和《化身博士》,《隱形人》分別於1931,1932,1933年登場,經典的怪物形象開始觸電。而此時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基斯坦》(或譯為「科學怪人」)也於1931年被搬上熒幕。

《科學怪人》海報,翻拍自展覽現場

作者瑪麗.雪萊在小說里描述一名有野心的科學家弗蘭基斯坦,努力創造了一個巨人,希望以生命創造者的身份得到其敬仰,但被造的怪物並不願意順從弗蘭基斯坦,反而殺害了他的親人,讓原本生活幸福的弗蘭肯斯坦遭到身心重創,憤懣而死。

科學怪人的形象也就不斷變化,成為了策展人所言的「集體性記憶的一部分」。連腐國腐劇《神探夏洛克》的導演也想在這本小說上做文章,11月剛上映了一部《維克多·弗蘭基斯坦》。

左:《安迪沃霍爾的科學怪人》,右:《科學怪人創造的女人》,右下:《科學怪人的詛咒》。翻拍自展覽現場

從展館里逛了一圈,如果順著作者如此的思路分類下去,值得展示和探討的還有很多,比如《人工智慧》一類電影里的機器人、《哈利·波特》系列為代表的巫術世界、《冰與火之歌》里的奇幻生物等,可以捋出一張篇幅巨大的怪物圖譜。

不過,折回頭看,兩位策展人在序言中就提前剎住了車:

這展覽並不是一個詳盡的生物圖冊,它的意圖不在於精確闡釋,而在於探尋怪物影響的製作方式,從而揭露怪物如何發出動作的同時,也審視這些怪物產生的背景和機制。

怪物形象的出現不是突然的,而是有著歷史脈絡,將展覽中看到的和1990年後的熒幕怪物形象進行一次對比和聯想,是此次觀展的最大趣味。

而策展人也再一次表露了本次展覽的另一個主題——「正常和異常背後的人際關係」:

《怪物!》展覽讓我們面對「正常」這個概念。「正常」是人際關係的基礎,它界定我們與一個群體的親密或疏離。該展覽不僅讓我們關注「異常」,也讓我們思考何為人。

除了梳理怪物形象,兩位策展人也使用以下關鍵詞來定義他們的視角——

姿態

由衣著、表情、態度和姿勢等表現出怪物的怪異特徵

左上《科學怪人》,左下《火星入侵》,右上《兩傻捉屍記》,右下《象人》

驚愕

熒幕中人物看到怪物后被嚇壞了的表情,也反映出觀眾心理上的突然變化。一張張驚愕的臉是恐懼進入高潮的前奏。

上:《追鬼敢死隊》,下:《科學怪人的怪物》

《閃靈》,翻拍自展覽現場

《異形》,翻拍自展覽現場

投影

怪物在視線之外而影子先行到達現場時的光影變化,極易調動對恐懼的記憶,再加上一點兒想象力,怪物形象的怪異就再次被放大。

《神威警探網》(1951)翻拍自展覽現場

《2001:太空漫遊》(1968)。翻拍自展覽現場

一隻手、一隻尾巴或者一顆牙齒突然出現在演員面前,氣氛霎時變得緊張。怪物某一部位的闖入和「投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從左至右,《鬼作秀》(1982)、《人猿魅影》(1954)、《魔種》(1977),翻拍自展覽現場

上:《破膽三次》,下:《異形3》,翻拍自展覽現場

逃跑和反擊

人們面對怪物,第一反應就是要趕緊逃跑,而被逼進絕境中,要想活下去,就需要進行最後的反擊。

翻拍自展覽現場

翻拍自展覽現場

未來的熒幕能否出現新的經典怪獸形象呢?比較悲觀,可能遙遙無期。

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樣,也不打算去電影院看馬特·達蒙在長城上打怪獸,可以抽出倆小時重看一部經典怪獸電影。(毒舌電影曾經出過一個片單:《影史最好的25部怪獸片》,感興趣的微信搜索一下)

或者到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在「年度阿爾勒」單元看到這個展覽——《怪物!以非主流視角觀察電影中的怪物》。

本文作者:月月鳥

徵文截止日期將於12月20日截止,我們仍將根據文章內容、評論區的觀看者喜愛程度、以及閱讀量,進行一、二、三獎項的評選,並送出以下獎品:

一等獎:蜷川実花 2017 年限量版掛歷 一份

二等獎: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展覽限量版海報 一張(可選)

三等獎:藝術明信片 一份

還在等什麼?快將您的好文章投至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稿需包括文章內容(標題、文字及圖片),以及您的姓名及聯繫電話。

本活動三影堂教育計劃有最終解釋權。

掛歷及海報

蜷川実花 2017 年限量版掛歷

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展覽限量版海報藝術明信片

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

期待屬於你的分享

掃描二維碼關注

三影堂廈門攝影藝術中心

開放時間:每日9:30至17:30,免費開放,周一休息 (布展期間閉館)

地址: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二號樓三樓(從三樓大平台進入)

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描二維碼關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