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略說菩薩種性(1):種性持

略說菩薩種性(1)

種 性 持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種性品第一

如是已說獨覺地。云何菩薩地?

聲聞地、獨覺地已經宣說過了。「云何菩薩地」,菩薩地裡面的內容是什麼呢?

《瑜伽論記》卷第八:「悕求大覺,悲愍有情。或求菩提,志願堅猛,長時修證,永出世間,大行大果故名菩薩。如是菩薩種姓(性)發心修行得果,一切總說為菩薩地。」

希望和追求無上正等正覺,慈悲愍念眾生。或者追求無上菩提,志向和心愿是堅定和勇猛,長時間的修行修證,超越世間,行菩薩行得菩提果,故名菩薩。這樣的菩薩有菩薩種姓(性)和發無上菩提心,修行得佛果,一切總說為菩薩地。

《瑜伽論記》卷第八:「重明前義。謂品次第故言次第,皆言持者是任持也。此有三義:一者以因持果。二者景云:任持自體。基云:堪任名持,有種性者有堪任故。三者前能持后。如初瑜伽。後有三持。初種姓(性)持。持於發心持行方便持。發心持行方便持生佛果。測云:持有三義,謂以因持果,以總持別,以文持義,故名為持。總論合初有十八品。」

嗢柁南曰:初持次相分,增上意樂住,生攝受地行,建立最為後。

這是把菩薩地裡面所學的成就,全面地把它說明。

有十法具攝大乘菩薩道及果。

《瑜伽師地論》的作者,把菩薩地的內容分成十段來說明它,也就是用這十種法,具足地該攝了全面的大乘菩薩道的內容了。「菩薩道」,這個「道」就是因,說它的因,和說它的果,完全包括在這十法裡面。

何等為十?

一者持,二者相,三者分,四者增上意樂,五者住,六者生,七者攝受,八者地,九者行,十者建立。

第一個是持,第二者是相,三者是分,四者是增上意樂,五者住,六者生,七者攝受,八者地,九者行,十者建立。分這麼十大段。

《瑜伽論記》卷第八:「次列十法。一、持,即三種持。二、相,即菩薩五相。三、分,梵雲持仡,又此雲品,又分或翼,三十七法中亦有此名,故亦翻為分。又譯為品,舊翻名翼訛也,此中不說多翼之義,但明菩薩在家出家二品不同,故舊名品。若爾題品名時即名品品,有此相妨,故云分也。四、梵云何地(增上)阿世邪(意樂)總名增上意樂(即十五意樂)梵雲質多此雲凈心。梵本十法中亦無此語。五、住,即十三住。六生,即菩薩五生化物。七、攝受,梵云何如迦羅訶梵十法中亦無此名。八、地,即六地。九、行,即菩薩四種行。十、建立,梵雲缽剌底風侘,建立如來百四十德故。又雲毘波薩地,此雲安立。梵本中無如是。」

云何名持?

謂諸菩薩自乘種性、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是名為持。

《瑜伽論記》卷第八:「問此持中何故初得持名。於此持中明三持故。一者種姓(性),二者堪任,三者菩提分法。三義名持,廣釋如此,故得持名。然此三持略以三門分別:一、辨體。謂初種姓(性)持二種姓(性)為體。發心持以大願為體,願是希求,則取勝解欲信及思並有希求。而攝論雲后四波羅蜜是后智者,約智引導總判是智,豈無別體。如說前六度是無分別智攝,豈可無別施戒等體。菩提分別法持以六度、三十七菩提分法為體。」

「謂初種姓(性)持二種姓(性)為體」,二種姓(性)是「本性住種性」和「習所成種性」。

《瑜伽論記》卷第八:「二、辨名。得有通有別。通名雲三持者,三是數名持是義名。持有三義。如上釋。別名者,二種姓(性)為種姓(性),乃至以菩提分法為第三持,是故皆以當體得名。或可皆從義用得名。」

《瑜伽論記》卷第八:「三、明位地差別(測雲)有二義。一、克實為論。十信已前唯有種姓(性)。十信已去乃至金剛皆具三種持。二、寄位論三。西國三說不同:一解十信已前名為種姓(性)持,十信為發心持,十解以去為菩提分法持。第二雲從無始來乃至十信為種姓(性)持,所以爾者,性習二種為種姓(性)持故,十解已上乃至迴向為發心持,初地以上乃至金剛為菩提分法持。第三雲分三劫即為三持,謂十信已上初僧祇為初持,初地已上乃至七地為第二持,八地以上第三僧祇為第三持。基云:西方有二。一說,種姓(性)持如護月菩薩取無始法爾種即十信前,發心持即十信已去所有發心,菩提分法持即十住已去所行之法,護法菩薩義勢同之,勝軍論師義中少別。別別者何,謂種姓(性)持即無始來有所知障性可斷邊義說為種姓(性),即義可斷處有無漏種也。發心持取十信時有漏聞思慧等,菩提分法義同於前。」

《瑜伽論記》卷第八:「前中云何名持等者,此略問答出三持體。謂諸菩薩自乘種姓(性)者,是種姓(性)持,為簡二乘故云菩薩。菩薩之人亦有成就二乘種子,唯取大乘種子為種姓(性)持故云自乘。最初發心者即是第二發心持,然雖知發心通於終始,今據勝說故云最初。言及以一切菩提分法者,即是第三行方便持。」

說「持」的體性。「謂諸菩薩」是說發無上菩提心的這些人。

《瑜伽論記》卷第八:「為簡二乘故云菩薩。菩薩之人亦有成就二乘種子,唯取大乘種子為種姓(性)持故云自乘」。佛法分三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菩薩乘,或者說是一佛乘。「乘」這個字,就是「車」的意思,「車」是能夠運行的,就是從凡夫地運行到無上菩提,它有這樣的功能,所以叫做「車」,所以叫做「乘」。聲聞乘、獨覺乘,也是「車」,就是它能運到「無餘涅盤」那裡去。都是能夠解脫生死大苦,得「涅盤」的,所以叫做「乘」。「自乘」就是菩薩發無上菩提心,唯取大乘種子為種姓(性)持故云自乘。

「種性」,就是因的意思,「種」也是因,「性」也是因的意思。就是最初能夠「發無上菩提心」,是因為在內心裏面,有「因」的關係。「種性」,就是有因。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在他內心裏面一定是有這樣的種性,有這樣的「因」的。「最初發心」,他有這樣的「因」,遇見佛法的時候,他才能夠發無上菩提心。

「及一切菩提分法」,發了無上菩提心,就是願。由願而導行,願能導行,就是他能夠修行六波羅蜜,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菩提」,就是無上菩提,「分」就是因,無上菩提是果。無上菩提果的因,說六波羅蜜也可以,三十七道品也可以。發心了以後,有了願就會有這樣的修行。「持」的內容就是這三法:一個是「種性」,一個是「發心」,一個是「菩提分法」,這三法,這就叫做「持」,「是名為持」。

何以故?

以諸菩薩自乘種性為依止故,為建立故,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彼自乘種性,為諸菩薩堪任性持。

《瑜伽論記》卷第八:「何以故下辨其持義。以諸菩薩自乘種姓(性)為所依故,為建立故,有所堪能,有大勢等者,(景雲)明二種姓(性)為依止等能得菩提,由為依止故能建立,由建立故有所堪能,由堪能故有大勢力,具如是等故得菩提,亦可有所堪任釋前依止,有大勢力釋前建立。(基雲)今解此文且為二說:一者依止種姓(性)故有堪任勢力得成就菩提,即以種姓(性)有堪任勢力能建立大菩提。二者以自乘種姓(性)為依止故有所堪任成正等覺,自乘種姓(性)為能建立故有大勢力證大菩提。種姓(性)為此二釋。」

《瑜伽論記》卷第八:「下解發心、菩提分法中亦為此二說。言以諸菩薩乃至為所圓滿大菩提持者。(景雲)若圓滿屬因即能圓滿,圓滿屬果即所圓滿,既言為所圓滿當知屬果。」

《瑜伽論記》卷第八:「問曰:種姓(性)等三,一種為持,何故種姓(性)即懸持佛果,發心即持行方便,行方便持佛果耶?解云:此是影略,欲以種種文莊嚴於義則易解,如彼種姓懸持佛果,當知發心亦持佛果。發心既持次後行之方便,當知種姓(性)亦持次后發心持也。行方便持持於佛果,義勢鄰接,不勞分別。」

《瑜伽論記》卷第八:「問曰:一種影略,何故不言發心持於佛果,種姓(性)持發心耶?

解云:定有難者,不須解釋。必須通者亦有道理,以種姓(性)故,無滿是種子即是正因,故望佛果。發心初起經一僧祇是其有漏,入地已去設是無漏,以非種子故不望佛果,近望加行有相生義以辨持也。(泰雲)初性種(性)為菩提心之所依止其習種姓建立菩提心。性種性為所依止故有堪任,以習種姓(性)為建立故有大勢力,故種姓(性)持持菩提心遠證菩提。菩提之心能得菩提故有堪任性,二種種姓(性)能為菩提堪任性,故從果為名名堪任性。」

「何以故」?什麼原因這三法名之為「持」呢?

「種性持」,先解釋「種性」是「持」的道理。

「以諸菩薩自乘種性」,這個「種性」為什麼名之為「持」呢?因為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自乘種性」就是他一佛乘的種性,具有佛的無漏種子,那就是有佛性,就是這位菩薩是有佛性的。

通常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就是說真如為佛性。「真如為佛性」這句話,這個真如理是無為法,是無生無滅的,離一切相的,是佛智慧所相應的境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指無為的理性名為佛性。

現在這裡說佛性,不是指無為,指的是有為的。有為法不同於無為法的地方,就是有生有滅,它有剎那生滅的不同。這個有為的佛性、有生滅的佛性,不是由聞熏習而有,是它本來就是有的。

「為依止故」,因為在內心裏面有佛性,所以能夠發菩提心。所以內心裡的佛性,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依止處;如果沒有佛性,是不能發無上菩提心的。另外的一個理由,為什麼能發菩提心呢?就是我們遇見佛菩薩了,佛菩薩為我們說法,我們心裏面受到感動,應該發無上菩提心,發大悲心救度眾生。要論依止,內心的佛性是所依止;發無上菩提願是能依止的。

「為建立故」,就是內心的佛性,它能建立無上菩提願。無上菩提願是所建立的;內心的佛性是能建立的。

「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菩薩自乘的種性,內心的佛性,「有所堪任,有大勢力」堪者,能也,就是有這種能力,有很大的力量。堪任就是大勢力,大勢力就是堪任。沒有表示出來的時候叫做堪任;表示出來叫做大勢力。內心裏面的佛性是有大力量的。什麼是大力量呢?能證無上正等菩提。若是這個力量發作出來,有這種作用,能使令證悟,能夠有使令成就無上的正等菩提,就是一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說彼自乘種性,為諸菩薩堪任性持」,因為這位菩薩內心的佛性能作依止、能建立、有大力量、有大勢力、能證無上菩提,所以就說這佛性,有這種能力,是諸菩薩的堪任性持。說內心裏面有佛性,這佛性就能保持住,能發無上菩提心,發無上菩提願,能得無上菩提,能有這種作用,所以叫做持。就是有這種能力,叫做持。「持」這個字還有「制」的涵意,就是這個佛性,內心裏面這個無漏的佛性,有因緣的時候,能夠推動、能夠使令發無上菩提心,能夠修六波羅蜜,能得無上菩提,有這個作用,叫做持。

韓清凈《披尋記》:「云何名持等者:持,謂任持,謂大菩提為自種性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所任持故。體雖不同,而義是一。由隨彼體等量不壞,是持義故。」

「云何名持等者:持,謂任持」。有能力擔重任,叫「任持」。「謂大菩提為自種性」有無上菩提的種性,就是有無上菩提因。「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所任持故」,就是內心裡有佛性,就能夠做這件事,能任持這件事。「謂大菩提為自種性」,內心裡有大菩提的種性;「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的修行,這兩件事,有這個能力。

「體雖不同,而義是一」,心裏面有佛性,佛性和發菩提願、修一切菩提分法,這三件事不是一樣的,「體雖不同」。雖然不同「而義是一」,但是有相通的意思。「由隨彼體等量不壞,是持義故」。「由隨彼體」,隨順彼佛性的體性,他那個等量不會壞的。修行也好、不修行也好,這個佛性是永久也不壞的。而能由佛性的力量發了無上菩提願;由無上菩提願的力量,能修六波羅蜜;乃至得無上菩提,都是不可破壞的,這就叫持,這個持是這樣意思。所以這三種都是持:種性持、發心持、菩提分都是持。這一段文先說種性持。

延伸閱讀

正聞熏習 柔和質直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