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專欄|書畫藝術品收藏之道(八十)

淺談書畫藝術品價格史

隨著藝術品市場的規範和調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書畫藝術品,這其中不少人不是沒錢買藝術品,而是吃不準究竟該花多少錢買藝術品。買了很長一段時間了,也不清楚是買貴了還是便宜了,買對了還是買錯了。本期「藝緣」專欄就和大家分享淺談書畫藝術品價格史,了解了這些史實,會成為理解今日藝術品價格的關鍵。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揚州西方庵的一塊新立的石碑,引起了當地極大的轟動。就在這塊碑上,盛名遠播的畫家鄭板橋別出心裁公布了自己字畫的收費標準:「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中心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賬。」

清 鄭板橋 《幽篁秀石圖》667萬元,西泠印社2014秋季十周年慶典拍賣

這可以說是一個徹底的市場主義者的宣言。在有著數千年儒學傳統的封建國度,這不啻一聲平地驚雷。鄭板橋將長期籠罩在藝術市場上的迂腐氣息掃蕩一空。這裡先埋下伏筆,留待文末續說。

作者名氣

早在唐朝時期,作者名氣就是影響書畫價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由於唐太宗李世民的極力推崇,其「書聖」地位在唐初就確定了下來。也正是王羲之的知名度,決定了其作品的價格。

唐朝鑒藏家張懷瓘撰寫了一部關於書法估價的著作,名叫《書估》。據《書估》里記載:「大王草書字直一百,五字乃敵一行行書,三行行書敵一行真書。」張懷瓘在《書估》中還有提到,尚書鍾紹京愛好收藏,曾「不惜大費,破產求書」,然而花費了數百萬貫錢,也只是購得五幅王羲之的行書,而買不到其正楷一字。由此不難想象出王羲之的書法在唐代價格之高。

王羲之書價雖高,但在唐代卻並非首屈一指。張懷瓘在《書估》中估價古代書法,以王羲之的作品為參考標準,分為上、中、下「三估」:籀文,篆書為上估,鍾繇和張芝的法書為中估,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的作品則為下估。由此可見,當時鐘繇、張芝等人作品的市場價位在王羲之之上。

不只是書法價高,唐朝的名家畫作也是價格不菲。初唐的群僧禮聘畫家閻立本創作《醉道圖》,聘金達數十萬錢之高;唐文宗時期,河陽從事李涿曾以「州縣圖三,及絹三十疋」從保壽寺寺僧處購得張萱所繪《石橋圖》;晚唐畫家周昉為郭子儀的女婿趙縱畫像,獲酬金「錦彩數百段」;著名詩人白居易晚年時,請著名畫工杜宗敬「繪西方世界一部,費錢三萬」。

此後,歷朝歷代名家作品都很受追捧,據明文震亨著錄的《長物志·書畫價》所載:「書價以正書為標準,如右軍草書一百字,乃抵一行行書,三行行書,敵一行正書;至於《樂毅》、《書贊》、《黃庭》,《告誓》,但得成篇,不可記以字數。」據《聽風樓書畫記》載:明人書畫一般潤格幾十兩,但董其昌、文徵明、仇英、周之冕達一百兩。清人書畫以「四王」潤格為最,王時敏、王鑒幾十兩,王石谷、王原祁一百兩。

明 董其昌 《臨淳化閣帖》1955萬元,嘉德2014年秋季拍賣會「大觀之夜」

今天,在藝術市場上屢創拍賣成交價格紀錄的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吳冠中等,無一不是近百年來的大師巨匠。可以說,正是由於名家作品的市場價值較為穩定,收藏家和愛家才把它們當做保值增值的投資之一。早在唐朝,就有人將收得的虞永興《與圓機書》剪開按字數出售:「『鶴口』兩字得銅硯一枚,『房村』兩字得芋千頭,『卿』一字得麻一斗,」不難瞧出,古人比今人懂市場多了。

時間遠近

張懷瓘著錄《書估》是在唐朝天寶十三年(754年)。93年之後,鑒藏家張彥遠在撰寫《歷代名畫記》卷二《論名價品第》時,接著張懷瓘的話題繼續探討了歷代名畫的估價問題。與張懷瓘相比而言,張彥遠更重「時間」。這是因為書法於東晉王羲之便達高峰,後人高山仰止;畫則歷經諸代發展,無一家可做萬世模範,因而書畫估價自然就有所不同。

張彥遠在著錄中提到「書畫道殊,不可渾詰」。書法作品可以以字為單位拆分為若干個單元來出售,而繪畫卻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只能以「幅」數來計算。所以古人購畫,「不限於大小幅」。今人作畫恨不得佔滿全廳,購畫也似乎越大越顯氣派,相較於古人不算明智。

排除作品「量」的因素后,張彥遠按照時間順序,將漢魏以降至初唐「俗之所知」的歷代名家繪畫,分為「上古」、「中古」、「下古」和「近代」四個階段。即漢魏三國為上古,晉宋為中古,齊、梁、北齊、後魏、陳、後周為下古,隋及唐初只能算為近代之價。其中,畫價上古高於中古,中古高於下古,下古又高於近代。

張彥遠稱,上古之跡已不可具見,倘若還有留存下來的,則為「有國有家之重寶」,是無法論價的;中古畫家中,如陸探微,顧愷之藝術成就為「世之所重,人間切要」,其價可齊上古;下古中的楊子華,張僧繇,畫價可齊中古;隋朝畫家董伯仁、展子虔、鄭法士,楊契丹等,畫價可齊下古;而唐代本朝畫家吳道子、閻立本,尉遲乙僧,年代雖近,但由於名氣大,畫價可齊中古。

這其中的意思就是說,時間越古的作品越值錢,越有收藏價值。到了明朝,當時的晉唐名跡價格一直很高,比如王羲之《瞻近帖》,大小不過一尺見方,售價就達高達兩千兩銀子。與之相比,明代書家的書法作品的價位就太低了。較高的如王寵,祝允明等人的單件作品也不過二十兩銀子。就連當時名動宇內的董其昌,其書法價格也不高。他曾想以「書素綾百幅、黃金箑二百」換取《淳化閣帖》(時價大約一千兩銀子),竟然還被拒絕了。明人唐志契《繪事微言》記載,五代山水畫家荊浩一幅畫賣得兩百兩銀。那當時畫家的畫作市場行情如何呢?唐伯虎、董其昌等大家的書畫作品一幅也只有二三十兩。

到了清朝時期,書畫行情亦是如此。唐代王維的名作《江山雪霽卷》售價為一千三百金;元代倪雲林的一幅山水,估一百二十金;無名氏古人作《漢宮春曉圖》索價只二十金,《海螺圖》更低,「割愛售去,得銀十兩」。相比之下,當朝畫家的畫價就顯得十分可憐了。鄭板橋乃一代名士,也僅自定畫價為「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鄭板橋尚且如此,專門畫驢的楊良在當時也就只配「一驢換牛肉一斛」了。

清 王翚 《唐人詩意圖》1.265億元,2011年嘉德秋拍

今天,明代時期就是天價的王羲之、懷素和米芾的書法,依然還是保持「天價」。2002年,米芾的《研山銘》以2999萬元拍賣成功。2010年,王羲之的《平安帖》最終以3.08億元成功拍出。2010年,黃庭堅的書法長卷《砥柱銘》以4.368億元天價成交,創下了藝術品拍賣的世界紀錄。這說明,時間遠近自古以來就是影響畫價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實上,藝術作品越古越貴,也就是說同一作品的價格應呈上升趨勢。今天,我們可由藏於上海博物館的一卷宋高宗臨本《真草〈千字文〉》的卷后題跋中看出,這幀卷子在明萬曆七年(1579年)為大收藏家項元汴購得,收藏價錢是「五百金」。53年後,即崇禎五年(1632年),韓逢禧買得此卷時,市值已值「一千金」,漲了100%。又再過5年,即崇禎十年(1637年),李永昌再從韓家購得,價格雖然仍維持在一千金,但已經要外搭宣德爐兩座。

展子虔《游春圖》全圖 絹本 畫心縱43厘米 橫80.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這幅經宋徽宗題寫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圖》卷,是畫家傳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畫卷。)

作品質量

唐代張懷瓘在作《書估》時,為「取世人易解,遂以王羲之為標準」。但張懷瓘又明確指出,王羲之真、草、行書價值截然不等,目的即為糾正世人「但以王書為最,真、草一概,略無差殊」的愚昧膚淺之見。

這就是說,一幅作品的市場價值,除了看作者名氣、時間遠近,還得看作品質量。王羲之書法價位比較昂貴,其名作價格自然更為不菲。張懷瓘在《書估》中說:「至如《樂毅》、《黃庭》、《太師箴》、《累表》、《畫贊》,《告誓》等,但得成篇,即為國寶,不可計以字數。或千或萬,唯鑒別之精粗也。」

東晉 王羲之《瞻近帖》

作為王羲之的代表作、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價格之高更是幾於「天價」。據唐何延之所撰《蘭亭記》記述,太宗在房玄齡的建議下派蕭翼設計巧賺《蘭亭序》后,房玄齡因舉薦有功,得賞錦彩千段,蕭翼也擢拜為員外郎加入五品,並賜「金鏤瓶一、銀瓶一、瑪瑙碗一,並實以珠。內廄良馬兩疋,兼寶裝鞍轡。庄宅各一區」。唐太宗對辯才和尚也未治罪,反倒賜其「谷三千石,錦三千段」。李冗在《獨異志》中說唐太宗得到《蘭亭序》后,「爵賞之外,別費億萬」。這些爵賞、花費雖不是《蘭亭序》的直接交易價格,卻是其價格的間接體現。

東晉 王羲之草書絹本摹拓《平安帖》3.08億元,2010嘉德拍賣

唐代張懷瓘在《書估》中,更是以王羲之和其兒子王獻之的價格為例,說明了作品質量的重要性。王羲之和其兒子王獻之,兩人的作品風格各有特色,「子為神駿,父得靈和」,王獻之的作品還獨有「驚奇」的審美效果。但為何王獻之作品的市場價位比父親王羲之略低一些呢?按照張懷瓘的說法,是因為王獻之的作品「時有敗累,不顧疵瑕」,還有用筆上的缺點。兩人雖都列為一等,但作品質量高低之別是明顯的,「故減於右軍行書之價」。

北宋 米芾 《研山銘》 絹本手卷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行書 卷縱36厘米 橫136厘米 用南唐澄心堂紙書寫行書大字三十九個 2999萬元,2002年中貿聖佳秋季拍賣

同張懷瓘評判書法價格的標準一樣,張彥遠也尤其強調書畫質量在定價中的重要性。如「張顛以善草得名,楷隸未必為人所寶」,然而張彥遠說他曾親眼見過張顛所作小楷,水準相當於樂毅、褚遂良,虞世南之輩;「韋鴟以畫馬得名,人物未必為人所貴」,張彥遠評價其所見韋酶畫人物,可以與陸探微,顧愷之相比擬。對此,張彥遠在書中總結道:「中品藝人有合作之時,可齊上品藝人;上品藝人當未遇之日,偶落中品。唯下品雖有合作,不得廁於上品。」然而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中的不少人依然在犯唐朝人只重名頭而忽略作品質量的錯誤。

北宋名家黃庭堅 的《砥柱銘》,行書。抄錄唐代魏徵《砥柱銘》,此卷長8.24米,共計82407字,但加上歷代題跋,總長近15米。《砥柱銘》卷作於1095年前後,作品歷經王厚之、賈似道、項元汴等大家收藏,長期輾轉流傳於民間,20世紀上半葉從廣東流往日本,為日本有鄰館收藏。201063日,保利春拍近現代、當代書畫夜場,《砥柱銘》書法長卷經過近70輪的激烈競爭,叫價最終定格在39千萬元,加上傭金成交價高達4.368億元人民幣。

北宋 黃庭堅墨跡《砥柱銘卷》4.368億元,2010保利春拍

市場供求

總體來說,在古代藝術市場,年代遠近、作者名氣及作品質量基本決定了一幅書畫的價格。但在交易的過程中,作品的價格還有時受到交易雙方主觀因素的影響。

李綽《尚書故實》所記《清夜遊西園圖》的三次交易,雖然間隔時間並不太長,按理作品價值不會發生太大變化,但交易額卻為絹數匹、三百匹,錢三百不等。差別如此之大,也正源於交易者對該作的喜好尚不同。正如張彥遠所說:「好之,則貴於金玉;不好,則賤於瓦礫。要之在人,豈可言價?」

明 仇英 《漢宮春曉圖》絹本重彩 縱30.6cm 橫574.1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著名收藏家項元汴,愛在所藏書畫上記下價錢、加蓋印章。在其藏品中,仇英的《漢宮春曉圖》價值兩百金,而文徵明的《袁安卧雪圖》僅十六兩,唐寅的《畫嵩山十景冊》僅二十四兩。但到了後來,仇英在「明四家」中排在沈周、文徵明、唐寅之後列最末,且是四人中唯一沒有收錄進《明史》有傳的。因此人們有理由懷疑,仇英畫作的價格是項元汴一手炒作起來的。

最後讓我們回到開篇提到的鄭板橋身上。話說鄭板橋通過石碑發布潤筆價格后,前來求字畫者可謂門庭若市。當時江西有位張真人,受乾隆皇帝召見進京,揚州的富商爭著要逢迎拍馬。有位富商想與眾不同玩點高雅的,就請鄭板橋為其寫副對聯。由於對聯尺寸太大,鄭板橋索價一千兩,富商討價還價為五百兩。哪知鄭板橋揮筆寫了「龍虎山中真宰相」的上聯后就不肯寫下聯了,並說道:「原索一千金,君應五百金,所以只書上聯一頁。」商人尷尬只好如數奉上,他才寫了「麒麟閣上活神仙」的下聯。鄭板橋真不愧為一代宗師,其賣畫的能力也是一流。

本期「藝緣」專欄就和大家分享介紹到這裡,謝謝關注與支持,下期專欄再見,敬請期待。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