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127年前的今天,證明孫悟空的父親是華佗的歷史學家陳寅恪出生

127年前的今天,證明孫悟空的父親是華佗的歷史學家陳寅恪出生

萬象歷史 2017-07-03 20:57

(萬象特約作者:一一)

127年前的今天,1890年7月3日,到處留學卻沒有文憑的清華四大導師陳寅恪出生

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生於湖南長沙,籍貫今江西修水縣,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者。

他出身於名門世家,留學於歐美各國,學識淵博,通曉十幾種語言,卻沒有一張文憑。在沒有任何學術成就時,就被邀請成為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另三人為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更被人稱為「教授的教授」。

50多歲后雙目失明,依然堅持學術研究。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等,被稱為現代四大史學家之一(另三人為錢穆、陳垣、呂思勉)。

他認為孫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的猴神哈奴曼,而華佗是來自印度的醫生。華佗本意是印度風神「伐佗」(Vāta),而伐佗是猴神哈努曼的父親。他是第一個將文學與歷史互證的學者,大大拓展了史料的使用。

名門世家的子弟

1890年7月3日,陳寅恪生於湖南長沙,祖籍江西義寧(今修水縣)客家人。出身名門世家,祖父是湖南巡撫陳寶箴,父親是湖湘三公子之一的陳三立。恪字為家族字輩,關於「恪」的讀音,常讀作「què(確)」,這是客家人的發言。用普通話時,「恪」讀作「kè(課)」。從陳寅恪發表的僅有的兩篇英文論文中,署名為「Tschen Yinkoh」來看,他自己認為讀音是後者。

陳寅恪兒時啟蒙於家塾,學習四書五經、算學、地理等。8歲時,戊戌政變后,父親和祖父雙雙被革職。10歲,祖父去世,一家遷居江蘇金陵(今南京),父親在家中開辦思益學堂,與教師相約一不打學生、二不背死書,一派新式作風。在如此家學淵源下,陳寅恪自小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底子。

(江西修水的陳家故居)

沒有文憑的留學生

1904年秋天(14歲),陳寅恪隨長兄東渡日本,自費入東京弘文學院就讀。1905年,輟學回國,后就讀於上海吳淞復旦公學。1910年(20歲),考取官費留學,先後到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學習。1914年(24歲),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回到。

1918年冬(28歲),獲得江西教育司官費資助,再度出國深造,在美國哈佛大學學梵文和巴利文。后因時局不穩,官費停寄,生活非常艱苦,餐餐都吃炒腰花(因便宜)。1921年(31歲),轉往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包括中亞古文字、蒙古語等。頗具意味的是,陳寅恪四處求學,學貫東西,通曉十餘種語言,可一生中沒有一張文憑。

教授的教授

1925年3月(35歲),再次回到,在梁啟超的推薦下,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任教授。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共稱為四大導師。他主要講授佛經翻譯文學、兩晉南北朝隋唐史料和蒙古史料研究等課程。當時名家如吳宓、朱自清、馮友蘭等都來旁聽,鄭天挺稱他是「教授的教授」。

1928年(38歲),到上海與原台灣巡撫孫女唐篔(30歲)完婚。1937年(47歲),盧溝橋事變后,父親陳三立(85歲)絕食五日而死,陳寅恪悲慟過度,右眼失明。后隨清華大學南逃,任教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主要講兩晉南北朝史、隋唐史等。自視甚高的劉文典認為西南聯大文學院真正的教授只有「兩個半」,陳寅恪便是其中的一個,他自己只能算半個。昆明期間撰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1939年秋,陳寅恪一家人避難香港)

雙目失明的教授

1941年(51歲),受香港大學文學系主任許地山所邀,任職客座教授,講授隋唐史,僅講授韋莊《秦婦吟》一詩,耗時兩個月,其才識淵博,令人稱奇。年底香港淪陷,學校停課,寅恪閉門治學,撰《唐代政治史略稿》。1942年,逃離香港,任教於廣西大學。

1943年12月(53歲),前往燕京大學。1945年,左眼失明,前去英國治眼疾,但為時已晚,僅一眼能見微光。1946年,再任清華大學教授。

1948年底(58歲),解放軍逼進北平,陳寅恪舉家乘飛機至南京,再赴上海,最後在廣州嶺南大學任教,沒有去台灣。1950年,寫成《元白詩箋證稿》。1952年,嶺南大學併入中山大學,自此一直擔任中山大學教授,為歷史系、中文系講授兩晉南北朝史、唐史、唐代樂府等三門課程。

(中山大學的陳寅恪故居)

無處安葬的再生緣

1954年(64歲),陳寅恪寫成《論〈再生緣〉》,油印稿流傳到香港。余英時寫文《陳寅恪論再生緣書後》,認為陳先生是在大陸政治環境下,感懷個人身世,一時轟動海外,議論紛紜。郭沫若打算出版陳端生著和他校訂的十七卷本《再生緣》,以回應海外議論。但由於《再生緣》涉及東征朝鮮,全都擱置,陳寅恪的書最終也未能出版。

1962年(72歲),陳寅恪滑倒於浴盆內,右腿折斷。1964年,以口述方式,由助手記錄,寫成《柳如是別傳》。助手感慨地說:「寅師以失明的晚年,不憚辛苦、經之營之,鈞稽沉隱,以成此稿。其堅毅之精神,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此書是陳寅恪生前最後一部巨著,前後寫作了10年。

1969年10月7日(79歲),在廣州病逝,享年79歲。次月21日,妻子唐篔逝世。兩人相繼逝世后,骨灰先是寄存在火葬場,后改存銀河公墓,竟一直不得安葬。直到34年後,2003年才安葬在江西廬山植物園。

(位於廬山植物園內的陳寅恪墓)

孫悟空的父親是華佗?

陳寅恪學貫中西,學富五車,常有新論。 陳寅恪認為孫悟空的原型即《羅摩衍那》中的猴神哈奴曼,「大鬧天宮」故事源於兩個不同的印度民間故事,而在傳入之後合二而一,最終形成《西遊記》。

另外,他還認為華佗是印度醫生,精擅漢醫完全不懂的外科手術,並能熟練運用印度植物曼陀羅花提取液「麻沸散」。古印度人喜歡尊稱醫生為「伐佗」(Vāta),到訛傳為華佗。伐陀是印度風神的名號,是一位風一般奔走治病的善神,也是猴神哈努曼的父親。

(印度風神伐陀的兒子猴神哈努曼)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