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深海空間站:大洋深處競賽場

原標題:深海空間站:大洋深處競賽場

前蘇聯一級核動力深海工作站工作想象圖

深海空間站,又稱深海工作站,有人形象地將它比作「龍宮」——把地面的「房間」搬到了深達千米的水下,可利用站載(物理、化學、生物檢測系統及光、聲學)觀察系統,直接操控所攜帶的無纜自治潛水器、水下吊車、有纜遙控作業潛器及配套的作業工具,適應不同對象的具體作業要求,成為在海底從事科學研究、資源勘探、檢修維修作業等的移動工作平台。
放眼全球,除了美俄等傳統海洋強國,挪威、荷蘭等歐洲國家也都在開展用於深海油氣、礦產資源開發的深海工作站研究。來自海底深處的召喚,引來越來越多的回應者。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對太空空間站並不陌生,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地球分佈最廣闊的海洋中,人類早已著手在海底打造「深海空間站」。
目前,國際上深海運載平台分為「無人」和「載人」兩大類。由於深海通信、目標識別、實時決策、作業操作、事故處理更為複雜,載人運載平台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大型載人運載平台的發展方向是在深海空間創造前所未有的工作環境,提升人員進入深海並實施長時間、大功率的作業能力,取得海洋科學、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效益。
2016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未來五年國家科技創新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戰略任務和改革舉措。這是首次以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命名。
《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要面向2030年再部署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深海空間站項目名列其中。
冷戰時期軍事對抗的戰場
上世紀美蘇爭霸時期,由於對核戰爭的擔憂,雙方都認為海平面以上的一切是不安全的,因此非常注重水下能力建設,除在核潛艇研製方面展開激烈競爭,還在深海空間站技術領域投入研究,以提高水下探測作業能力。
1959年,美國著手研製建立北大西洋「反潛武器環境預報系統」,但需要解決水下作業裝備;1963年,美國「長尾鯊」核潛艇失事,美國海軍需加強深海搜索、救援及海洋工程能力。在此背景下,1965年美國開始建造NR-1深海核動力作業平台,最大工作潛深為3000英尺(約914米),1969年,NR-1在通用動力電船公司下水,它搭載了多種探測作業裝備,參與過「挑戰者」號太空梭殘骸的海底打撈、墜入海底的F-14戰機打撈等重要任務,2008年11月退役。
上世紀60年代初,除了美國的海上軍事封鎖,多個發達國家出台海洋開發計劃,開發大陸架和深海,緊迫的國際形勢促使蘇聯發展深海探測與作業能力。
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前蘇聯開始了「一級核動力深海工作站」的研製工作,分別研製了三艘1910型核動力深海工作站,北約代號為U級(UNIFORM),三艘1851型核動力深海工作站,北約代號為X-Ray。
前蘇聯「一級核動力深海工作站」的最大特點,是搭載了大量探測、觀察設備和水下機器人、機械手等作業工具,具備強大的深海探測作業能力。俄羅斯人至今認為,該工作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並自信地認為,這六艘深海工作站的研製和投入使用,使俄羅斯牢牢掌握對世界大洋洋底的控制權直至新世紀初。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