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阮郎歸梅詞蘇軾 蘇軾的鷓鴣天表達了什麼意思

阮郎歸梅詞蘇軾

阮郎歸是詞牌名,梅詞這一篇是宋代文學巨匠蘇軾所作——「暗香浮動月黃昏。堂前一樹春。東風何事入西鄰。兒家常閉門……」。蘇軾在詩詞方面的開拓創新讓他的詩詞別具一格獨具特色。他擅長將各種廣泛的內容揉合到詞曲當中,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從而表達作者自己心中所感。

蘇軾圖片

這一篇《阮郎歸·梅詞》的前一闕中「暗香浮動月黃昏。堂前一樹春。」里的「春」字寫的就極好,不禁讓人聯想到春天的使者,而這報春的自然就是梅花,同時也寫出了早春時節梅花簇然開放的熱烈繁華景象。這樣的描寫手法新穎獨特,又加強了文章的渲染力,帶給讀者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詞的後面「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勻」又描寫了一個孤單寂寞的少女形象,或者也可以理解為描寫的是獨守空閨的哀怨婦人。在春意盎然梅花爭相開放的時候,這位獨守空閨的女子卻完全不在意,儘管她肌膚瑩白獨具美貌,可是卻完全不注意梳妝打扮,臉上的粉都沒有抹勻,像是沒有精神一樣閉門不出,可見她是如何的孤獨寂寞,心情是多麼的抑鬱無趣。她想折支梅花送給身在遠房讓她思念不已的人,可是卻愁於沒辦法送到,這樣的感覺讓她更加的惆悵和心酸,從而使她的心底更加空虛和傷懷。

蘇軾的筆墨著重點主要還是在春上,他擅長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從而表達柔和婉約的感情。這也是他的特點之一,以物喻人,突出描寫的物體或是諷刺現實或是表達情感,通過比喻,排比和擬人的手法達到表達情感或諷刺社會現實的主旨。

鷓鴣天蘇軾

蘇軾的一生,在政治上並不光明,其仕途進行的極其艱難坎坷,人生中多次被貶,甚至還曾經進了朝廷的監牢之內,可謂是現實生活十分豐富之人,當然也正是因為他的經歷比一般人更多,更為曲折,所以才能有那麼多的人生感悟,才能有那麼多的創作源泉,才能寫出那麼多的好文章,才能給後世子孫們留下這麼一筆珍貴的精神財產。

鷓鴣天

蘇軾的創作高峰期是從他被貶開始的,那時候蘇軾的心情極其抑鬱幽悶,只能通過文章才能緩解和抒發他的個人情懷,將自己的懷才不遇寄托在文學上,《鷓鴣天》亦是那個時候所著之傑作。

這首詞的構造也可以分成兩部分,上半部分到細香為止,下半部分則是到結尾為止,既為宋詞,蘇軾在此詞當中同樣是通過上半段寫景,下半段抒情的手法來創作的,《鷓鴣天》的大體意思如下:

上片描述景色,林子的盡頭露出很多山,而竹林隱隱約約的在圍牆處出現,周圍很多蟬鳴聲,雜草已經在小小的池塘給完全長滿,天空中經常看見那不斷翻騰的鳥兒,在水下面的荷花也散發著那絲絲清新的香味。

下片抒發情感,我一個人百無聊奈,漫步徘徊在那古城旁的小村子里,不知不覺已經從天色已從朝陽變成了夕陽,昨天半夜裡下過一陣雨,今天感覺到了夏日中的一絲清涼。下片中因作者被貶謫,所以心情十分鬱悶,但由於天性樂觀,很快便能自我開解,通過此詞抒發了自己想通的感悟。

蘇軾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短短二十八個字,兩個假設,兩個反問,看似簡單卻引人深思。這就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寫的《琴詩》,又名《題沈君琴》。有人說,這首詩通過所詠之物,讚揚了沈君爐火純青的琴藝。有人說,這是一個複雜的美學問題。也有人說這首詩蘊有很深的禪意。

蘇軾畫像

從借物詠人這方面來說,單單孤零零的琴弦是不能自動發出聲音的,而空空的雙手同樣無法從指間流淌出旋律,只有用手指撥動琴弦才能發出聲音。這樣說來,誰都可以彈琴,但是因心情和思想的不同,每個人彈奏出的音色也不盡相同。只有佳琴和高超的琴藝同時存在,才能彈奏出美妙的琴聲。

蘇軾不僅是文學家,同時還是書畫家,美食家。所以,他的詩詞以豪放為主,風格多變,內容廣泛,取材多樣,形式靈活。這首詩里,蘇軾辯證地討論了產生藝術美的主客觀之間的關係。這是一個複雜的美學方面的問題,從中可以看出蘇軾深刻的辯證思考過程。它揭示出了任何事物的產生都需要主觀和客觀有機的結合。

《楞嚴經》里有這樣一句話:「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這段話和蘇軾的琴詩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者說,蘇軾的詩將禪意更淺顯地表達出來了。佛教認為,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事物和事物之間因為建立了聯繫,才得以存在。

蘇軾的詞

蘇軾,死後被後輩們追封為宋代傑出詞人,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可見他在宋詞中的造詣之深厚,令人嘆服。

蘇軾畫像

詩詞的區別,詞源自於詩,但卻比詩演化發展的更為精妙,詩受著格式的束縛,沒有很大的施展空間,而詞卻不一樣,詞首先字數沒有強制性要求,而且押韻方面管理的更為寬泛,更適合抒發自己的情感。

蘇軾的詞在宋朝中所有詞人裡面,又是極其特殊的一位,他開創了宋詞的另外一種風格。在蘇軾之前,宋詞的整體風格是清麗的、婉約的,在現代來看是適合小資情調的,而自蘇軾起,宋詞的風格就發生了重大的轉變,由清秀轉變成了豪邁。從小清新的風格轉為了曠達開闊之風格。

再結合蘇軾的整個人生經歷,創作宋詞的具體風格來分析,蘇軾的文學創作又可以簡要地分成兩個時間段,前半生和後半生。從政經歷的第一次大落便是一個十分明顯的分水嶺。前半生的蘇軾,飽懷激情,將自己的滿期抱負寄托在宋國的朝廷上,期望自己能夠通過科舉制度報效國家,事實上他也確實通過科舉成功。但朝廷之複雜豈是一個單純的熱血青年所能隨意馳騁的天地,在與王安石的衝突中,在與新派政客的矛盾中,蘇軾的人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他的詞風變得由婉約變得無比慷慨,他將自己滿腔的情懷盡抒發在宋詞之中,變成為了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中《念奴嬌赤壁懷古》便是最為代表的作品。

蘇軾性格

蘇軾的詩詞為千古所流傳,他自己也成為了近千年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的性格是怎樣的呢?大家可能都會說蘇軾的性格的是豪邁的、是樂觀的,可能大家是針對蘇軾的詩詞裡面所抒發的感情色彩而肯定的,那麼蘇軾的性格到底是不是豪邁的呢?

蘇軾雕像

首先,蘇軾的曠達、好爽、樂觀是來自於他性格最本身的直率,而且這個才是他的本質,是天生帶有的,蘇軾的一生官運坎坷,也就是他直率的原因,得罪了很多的權貴,而她的詩詞也是與直率有很大的關係。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首先是自己的生活,再一個就是他的仕途,可以說是起伏不定的,從生到死,都是在起伏中度過的。

雖然蘇軾的人生充滿了坎坷,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與他的性格是有很大的關係,他直率的性格也造就了他有一顆博愛和寬闊的心,慢慢的他的詩詞裡面也充滿了豪放和輕鬆,更是有一種淡泊名利的氣氛和一些看清事實的獨特眼光,這些都在他的文學作品里體現了出來。

蘇軾的性格也決定了他的一生,從大的方面講,他成了北宋各個集團之間爭搶的產物,而從他自身來講是因為他看清了一切,加上性格原因他心裡無所牽挂,自然而然的就豁然開明,自然一切事情對於他來說都無所適從了。

蘇軾因為心中無牽挂,最終以豪邁的本色走完此生。

蘇軾寒食帖

蘇軾的《寒食帖》有著「天下第三行書」的稱號。《寒食帖》是北宋時期的名家蘇軾的書法作品,這份作品不是刻意或者說是認真地寫下的,而是在一次很隨性地寫寫下的。

蘇軾《寒食帖》局部圖

蘇軾的《寒食帖》是寫在蘇軾被貶到黃州去的第三年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正好在過寒食節,於是蘇軾大筆一揮,就有了「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了。

蘇軾是個詞人,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蘇軾還是一個書法名家,這知道的人就會比較少了。但是被貶到黃州去,又碰到了寒食節這一個悲涼的節日,於是蘇軾有感而發就寫下了《寒食帖》。

蘇軾《寒食帖》中的詩寫得是十分的蒼涼而又多情,這是為了表達了自己心中那份惆悵又孤獨的感覺。這首詩的書法也就是在這樣的一種心情和情況下有感而發寫出來的。《寒食帖》一整篇書法是起伏跌宕,氣勢奔放,好像是有光一樣,最重要的是一點不好的筆畫都是沒有的。

行書就是講究一個順,要行雲流水一般。有了一個不一樣的心境,需要去發泄出來,就顯得「下筆如有神」,所以《寒食帖》就出現了,成了蘇軾書法作品的一個代表作。蘇軾自己一個也很難再寫出像《寒食帖》質量那麼高的帖子了吧。

蘇軾的《寒食帖》單單從書法的角度上來看就是無可挑剔的,後世很多人臨摹過這一字帖,不過沒有再出現一個人能寫出蘇軾《寒食帖》那樣的感覺。

(本文有駐馬店廣視網/www.zmdtvw.cn編譯,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發,如需轉載請添加本文鏈接)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