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原來,你是這樣的清明節

文/湯宇

4月4日,清明,轉瞬即至。這個伴隨泱泱中華千年歲月的傳統佳節,在斗轉星移之間總帶有一絲讓人為之動容的微涼氣息。正如詩中有雲「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或許是處於仲春與暮春之交,近日來細雨飄灑,大地萬物在雨水的潤澤下顯得格外清透,讓人在往昔嘈雜的喧囂中還能享受到難得一遇的「心靜且自然涼」。

或許你我生活中的真實寫照,已經證明清明時節的確是「雨紛紛」,但清明節的人們是不是真的就「欲斷魂」呢?您還別說,這可真不是了……

據小編了解到,的清明節又稱踏青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隨著歷史的變遷及民間習俗的傳播……時至今日,清明節在大部分人的意識中也只留下了祭祖、掃墓的文化習俗標籤,卻往往忽略了這個傳統佳節不為人知的一面。那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傢伙歸納歸納傳統佳節——清明,究竟還有那些文化習俗活動。

盪鞦韆

這是古代清明節習俗。傳說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來為了避統治者忌諱,改為鞦韆。據悉,鞦韆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十分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盪鞦韆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鞦韆節,皇宮裡也安設鞦韆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

蹴鞠

如果說籃球是當今最受人們喜愛的運動,那蹴鞠則是古人清明節時最痴迷的一種娛樂項目。歲月長流,朝代在變,可蹴鞠的地位卻一如既往。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章懷太子墓中的《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甚至到了明代,蹴鞠馬球仍然盛行。更為有趣的說法是,相傳蹴鞠就是由黃帝發明的,而最初目的竟然是用做訓練他的軍隊。

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自古以來普遍流行的習俗。古人認為,清明微風徐徐的天氣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 在古代,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更是為了祈求放走晦氣,消災解難。許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把自己知道的災禍疾病寫在風箏上,然後等風箏升到天空中時就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逝,希望帶走所有的穢氣,留下好運。

植樹

清明時節,春雨飛灑,萬物猶如雨後春筍。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插柳

清明節正是楊柳發芽抽綠之際,人們在游春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既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還有人說,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是為了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並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種說法則是指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並折柳成圈戴在頭上,後來傳入民間。雖然歷史總會有不同的解答,但這些風俗依然表達了人們對春回大地發自內心的喜悅之情。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墓祭

作為清明節的起源,墓祭,也是當代家家戶戶最為熟悉的一項傳統習俗。相傳,墓祭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經過歷代沿襲,逐漸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更是下詔將掃墓定為當時「五禮」之一。正所謂「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春夏秋冬,是自然的交替;斗轉星移,是人生的旋律;傳統習俗,是文化的積澱。4月4日,清明,或祭祖緬懷,或迎春踏歌。無論你身處何地,這一天,請停下手中的工作,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傳揚出傳統習俗最本真的一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