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人文無錫】行道樹背後的故事

無錫歷來就有注重植樹和保護樹木的傳統。

由於年代久遠,行道樹種植起源的確切時間,已難考知。無錫歷來就有注重植樹和保護樹木的傳統,比如在宅前種櫸樹、屋后種朴樹的「前櫸后朴」,在私家庭園種植牡丹、玉蘭、桂花、石榴等企盼「金玉滿堂、多子多福」,在寺廟、庵院種植銀杏、羅漢松、圓柏等。錫城現存不少樹齡已數百年的古樹,也是見證無錫城市綠化變遷的活態文物。

行道樹開無錫「城市綠化」先河

無錫行道樹的種植最初源於山林樹的栽種,現在可查的最早記載是在宋政和二年(1112年),邑人、宋相李綱為父母守墓時,在惠山曾植松萬株。如此大規模種植在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也曾有過,惠山寺僧性海退居聽松庵,於庵院左右種松樹萬株,故名聽松庵(現聽松坊之上)。民國以前,無錫樹木種植基本還是以山林樹的形式出現的,而「城市綠化」的概念在建國之前幾為空白。

無錫先人歷來對園林情有獨鍾,加之民族工商業的蓬勃發展,民國時期,無錫邑人漸受西方園林學概念的影響,開始倡導植樹,當時栽種樹種以松、杉、柏、楊柳、梧桐、桃、楊等樹種為主,栽種場合則以公園、學校、工廠為主。

民國六年(1917年),開化鄉私立及國民學校學生,開始在學校的空地栽植花木,用以課餘遊覽。榮德生的申新三廠、公益中學和大公圖書館也都開始栽種花木,公益中學至今還保存著當年栽種的木瓜海棠、紫藤和已經長成小喬木的大葉黃楊,而申新三廠的木瓜海棠在上世紀末被遷移至吟園盆景專類園中保存。

無錫真正意義上的行道樹栽種則始於1925年。

1925年,奉軍32旅旅長畢莘舫駐無錫期間,捐銀500元,托警察所採購樹苗,在惠泉山黃公澗新辟苗圃一區,並分植梧桐、楊柳於通惠路一帶。另在環湖路上栽植白楊、楓楊等行道樹,之後又在錫澄、錫宜、錫滬等公路種植了行道樹。可以說,無錫「城市綠化」的先河便是從這裡開始的。

從義務植樹到徵收綠化費

20世紀50年代初,城市綠化改善城市小氣候,凈化空氣,防塵防災及城市綠地規劃的新概念從蘇聯傳至。但此時的經濟尚處於恢復期,可用於城市園林綠化的資金十分有限。1950年,市政府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撥款10萬元,籌建錫山公園。

為迅速改變荒山禿嶺的面貌,市政府發起了「向荒山進軍」的山林綠化高潮。從1950年至1952年,連續三年,在錫山、惠山、橫山綠化造林。無錫城區首批行道樹是1951年春從南京中山陵購進的法國梧桐2200株,分別種植在解放路、三里橋、振新路、錫惠路等。

1953年國慶,錫山公園建成開放,它是建國后無錫建成的第一座公園,在社會上引起轟動。截至1954年,無錫市區新種行道樹34公里,以白楊、法國梧桐為主,初步形成了行道樹林帶。1956年春,惠山街(今直街)、秦園街(今橫街)拓寬后種有柏樹和楓楊。無錫園林城市的基礎就是在此時奠定的,不過此時的綠化大多停留在「見縫插綠」上,缺少前瞻的規劃理念。

在全民投入的山林綠化高潮中,最終形成了解放路法國梧桐、健康路槭樹、學前街青桐、三里橋合歡、前西溪楓楊等特色行道樹。今天無錫的一些路段,仍能看到不少法國梧桐,但以往的林陰大道之景已不復存在。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無錫城市的許多道路已經成為花園式道路。

版權及聲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