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視野】你對於一座城市的記憶 或許是它們……

近年來,以雕塑、壁畫、景觀等為代表的公共藝術對城市美化和形象塑造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前,公共藝術在的發展以及與城市文化的貼合併不盡如人意,公共藝術作品千篇一律、脫離傳統文化特色、簡單拼貼和複製等問題普遍存在。那麼,藝術家們該如何調整創作理念,以適應公共藝術的發展?公共藝術又該如何融入城市生活,更好地延續城市文脈,提升城市美學品質?

遊客在觀看北京捷運6號線車站裡的壁畫。本報記者 蔣新軍攝/光明圖片

藝術營造城市空間

5月的重慶日漸炎熱,走進江北區觀音橋商區,行人能一眼看到一個巨型紅辣椒,這個名為「天之椒子」的雕塑作品高6.25米、寬1.9米,不少遊人在此駐足留影。雕塑創作者為義大利藝術家朱紙,他從一個很小的切口反映重慶飲食文化的特點,寓意「紅紅火火」,給城市空間創造了一個記憶點。

重慶「天之椒子」雕塑

從最初被定位為城市環境的「裝飾」和「填充」,到現在的營造城市空間、創造城市文化意象,公共藝術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文化概念,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受到公眾普遍認可的公共藝術,不僅會成為公共空間的標誌物,還會成為凝結文化歸屬感的重要象徵。

法國的凱旋門、美國的自由女神像,每到一地旅遊,人們看到的最有魅力的部分多為這些公共藝術。「最開始它們可能只是用來美化城市,但是後來更大的功能是為城市居民創造文化福利,進而影響這個城市居民的審美,甚至影響他們的行為。」中央美術學院城市學院院長王中解讀道。

青島市五四廣場標誌性雕塑「五月的風」

公共藝術並不局限於單一的藝術形式,一些相較於雕塑、繪畫更為新穎的表現方式,如互動裝置、行為藝術等也能取得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說到底,公眾藝術的價值並不在於具體的形式,而在於其表達的內涵對於公眾所構成的意義。」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建築設計專業的留學生吳朝贇介紹說,「一般人對於公共藝術的理解就是存在於公共空間的藝術品,但我覺得公共藝術的核心並不在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而在於其所作用的對象,即公眾,藝術品的意義實際上是由藝術家和欣賞者共同完成的。」

藝術提升美學品質

追求美,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需求。公共藝術的一個任務,便是發覺潛藏於觀者心中的審美意識與精神渴望,讓藝術回歸原本的美好狀態中,提升大眾生活品質。王中說:「公共藝術不是簡單的公共空間的藝術,它強調的是以藝術作為一個紐帶,來連接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文化具有生長性。」

嵩口古鎮雨夜封火牆(光明圖片)

走進福建省永泰縣嵩口古鎮,遊客一定會被這裡的燈光藝術吸引。2016年,廈門照明協會秘書長江海洋設計了一整套舞美型的光效,通過點亮局部,突出古建築細節,串聯起最具特色的十幾處景點。在燈光的塑造下,古鎮的色彩變得更有層次感。

燈光藝術不僅為古鎮增加了可觀賞性,而且也使這裡多了一份設計感。許多攝影師特意在夜間記錄古建築的魅影。與之相對應的,是針對老建築的一系列保護性改造,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每一個區域的地理特徵和人文脈絡是不相同的,在城鎮化進程中,一旦忽略和淡忘了城市美學與城市文脈的延續,就容易形成『千城一面』,同質化。」江海洋認為,藝術是通向更高級審美的工具,公共藝術理應讓空間更富有人情。

深圳捷運9號線櫥窗內,展示著具有時代印記的油畫、水彩畫、版畫。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供圖

公共藝術是城市發展走向美學時代的重要載體,它可以營造城市文化氛圍、彰顯城市文化品格、提升城市美譽度、滿足人民群眾藝術審美和創新需求,也激發人們更加熱愛自己的城市和社區。「新時期城市環境需求將帶來全新的城市文化需求,城市自身開始將藝術和美作為目標。」王中說,「這意味著,藝術家們必須從各自單體的作品向城市的整體範圍發展。」

藝術激活人的互動

當代公共藝術注重開放和參與,藝術的作用和方式從殿堂式、經典式轉變為追求有效的表達和交流,藝術與公眾的關係成為互動的雙向交流關係。

美國芝加哥市千禧公園的雕塑作品《雲門》

位於美國芝加哥市的千禧公園,融建築、景觀、雕塑於一體,是公共藝術的經典之作。其中皇冠噴泉由影像屏幕和噴泉結合而成,兩個大型影像屏幕每小時變換6張芝加哥市民面部表情特寫,藝術家為此找了1000個市民當模特,拍攝他們的表情並投射到玻璃幕牆上,噴泉從人像口中「吐出」,形成風趣的效果,普通市民由此成了城市代言人。公園內由藝術家卡普爾創作的雕塑作品《雲門》更是享有盛名,作品靈感源自液態水銀,採用鏡面不鏽鋼,映射出城市的建築、天空和觀看的人。這件雕塑看似極簡,卻打開了無限的互動之「門」,成為明信片、運動衫和海報等紀念品上的必備之物。

曾在北京展出的法國裝置藝術作品《站立著的人》,設置了一些外形、大小和真人一樣的熒光模特,站立在人們面前,當觀眾從他們身邊經過並與他們接觸時,他們會亮起來、說話,併發生顏色的變化,你需要停下來仔細聽他們在說什麼。這些模特是故事、話語和文化的傳遞者,觀眾由此引發情感上的共鳴和對生活的思考。

遊客在觀看《北京·記憶》公共藝術作品。本報記者 田呢攝

《北京·記憶》裝置藝術牆位於北京捷運8號線南鑼鼓巷站的站廳,王中是主要創作者之一。遛鳥、說相聲、拉黃包車的人物形象剪影,由4000多塊橙黃色的琉璃塊組合而成,湊近端詳,可見琉璃塊內嵌有糧票、彈球、洋畫兒等老物件,有的琉璃塊中有二維碼,掃描之後可以查看每個封存在琉璃塊中的老物件背後的故事,觀眾可以留言參與討論,甚至可以成為藝術品的創作者。這些老物件皆由北京市民捐贈,經過數年的搜集和整理,最終被鑲嵌進壁畫,成為勾起人們溫暖回憶的公共藝術品。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