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培養你的智慧小孩,未來拼的不是「聰明」

古語云:小聰明,大智慧。聰明是小的,智慧才是大的。聰明多花在小地方,而智慧則多在縱覽的全局中。在我們很多人的觀念中或言語中,往往把智慧與聰明混為一談,認為聰明就是智慧,實際上不是一回事,智慧與聰明是有本質區別的。聰明可以與生具來,但是智慧必須通過後天的學習才能達到

最近常常接到很多國小二年級或以上家長的諮詢,她們大部分的問題是

「孩子不會聽講,不會自主學習......

孩子寫作業很慢,怎麼讓他快點寫......

孩子不愛聽父母嘮叨,不聽家長的話......

老師講的學習內容孩子都會,上課不愛聽.....」

等等這些問題。

那麼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家長有沒有在找解決辦法之前,先想想問題產生的原因在哪裡呢?

有成語:笨鳥先飛,出自《陳母教子》第一折:「我和你有個比喻:我似那靈禽在後,你在這等坌(笨)鳥先飛。」 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後,做事比別人先動手。 家長和老師經常用來這句成語來勉勵孩子們勤奮努力。

而我們的家長也都希望孩子能夠「起跑領先」,甚至能夠在裁判的槍聲未響之前「搶跑」,比別的孩子早學先學 ... 大家也肯定知道,我們一到假期很多家長就會給孩子提前報組織學下學期課程的培訓班,或者是請家教提前補課,因此假期的孩子們比平時還要忙,如果你想給孩子約個小夥伴一起玩,可能都約不到。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很多的孩子只能「笨鳥先飛」被家長驅趕著超負荷的向前努力。

「早學多學」是一條適宜每個孩子的捷徑,但是結果怎樣呢?起跑領先,終點落後。上面這些國小家長的問題,很多都是因為超前學習造成的。雖然很多教育人士很早就呼籲家長不要給孩子拔高學習,現在的幼稚園也都是在幼小銜接的大班,不允許提前教授國小的課程,但是很多家長因此,到了大班就給孩子轉學到一些私立的學前班或者學前機構,提前一年來學習國小的必要知識。這一年的時間,甚至已經學完了1到2年級的課程。

高強度的培訓下孩子早已經對學習產生了心理上的厭倦,這也是很多新生家長會諮詢:「我的孩子厭學怎麼辦?」這樣問題日益增多的原因之一。剛入學剛接觸國小知識的孩子,對於一切的啟蒙認知應該都是充滿好奇和熱情的,如果孩子出現了厭學的情況,就要看一看你是不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儘快適應國小生活,而讓孩子「笨鳥先飛」了。(當然也有一部分孩子是因為自身的能力還達不到學習能力的要求,在學習上有所吃力造成的。這又是另外一種情況,今天暫且不再我們介紹的內容中。)

老師講的都會,孩子自然上課就學不會聽講......

不聽講放學也有補習班,孩子自然學不會自主學習......

不會寫作業,媽媽一定會幫我,孩子自然不會按時完成作業......

每一個問題的產生,都是有形成原因的。我們只有找對了原因,再對問題進行改善和解決,才能看到想達到的效果。在這裡建議有上述問題的孩子家長,不要給孩子學習上採用灌輸類、拔高式的教育,提前學會知識,被動積累式學習,這樣越到高年級孩子出現的問題越大,而重新改變學習習慣的難度越大。

關於學習方法,大家可以借鑒之前我寫的:

讓孩子愛上學習,科目不再「厚此薄彼」【附學習方法】

「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孩子成為解決問題的能手,學會思考,讓孩子把自信建立在他們自己的能力上,從而去珍視學習。」 不是讓我們的孩子比別的孩子聰明,比他們學得多、學得早…

寬鬆、自由的基礎教育才是適合孩子的。從培養獨立閱讀審視和思考入手,學習上既不盲目地全盤接受,又虛心地吸取知識的精華,然後再去「悟」出自己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多培養孩子「寫和「說」的能力。這些方面的能力提升,遠遠比培訓班和補習給孩子的內容要豐富的多。也許,這樣的方式不能像灌輸式拔高教育那麼明顯的提高孩子的成績,即時看到效果,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講,這對孩子的未來會有更大幫助。

我們經常看到國外老師會給孩子創造多種多樣的演示彙報、討論、採訪、對話、辯論、演講的機會。孩子們喜歡做課題研究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為在演示時,能好好的在全班同學、老師甚至家長面前表現一把。隨著年齡的增長,表現的內容才會逐漸重要起來。

雖然我們國內的教育沒有把孩子的自我表現放在學校的教學內容中,但這並不能說明自我表現不重要。孩子走上社會,首先遇到的考驗就是怎麼推銷自己,無論是實習還是找工作,無論是交友還是同事相處,你不會表達和推薦自己,那麼即使再優秀旁人也是看不到的。如果家庭從小能給孩子自我表現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條件,那就能使他們超越我們目前應試教育的局限,在今後走向社會的時候更具有個人競爭力。

我每次送小女兒上學路上經常會聽到身旁一些母子,或者父子的對話:

「你給我在學校好好聽老師講課,別讓老師總是找我。」

「你看你的作業寫得亂七八糟,你給我好好把字寫規矩了。」

......

家長的這些言辭,大家對照一下,是不是你也曾說過呢?

為什麼是「給我」學好,「給我「聽講,家長給孩子表述的學習目的的時候,孩子以為就是為了你。做父母總是認為:道理就那麼簡單明白,把簡單的道理講完了,孩子就明白了。孩子那麼小,你簡單幾句話他們怎麼就能夠明白,按照你說的去做。孩子的成長,最終只能是靠自己說服自己 ... 他必須明白,他的學習目的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對研究人的心理發展及其重要。他認為一個人的需求分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最高的那一層需求,是「自我實現」。馬斯洛認為一百個人里大概只有一個人能達到這個層次。在這個層次上的人,對生命有清晰的認識,能超越自我,具有特別「銳利」的幽默感,能獨處,對自己和他人都能有很大程度上的理解和寬容 ...

如果一個人達到了「自我實現」,應該說他的一生很成功。這也是我對孩子的「終極目標」 ...

怎麼達到「自我實現」呢?馬斯洛本人還提出了八個建議;在我看來,這八個建議濃縮了自我教育的精髓,而且反映了和我們傳統文化截然不同的人文精神 ...

1. Experience life fully and vividly

「集中全部精力去充分的、生動地體驗每一個時刻」

這條建議的關鍵詞是「體驗」。因為是非曲直、世態炎涼,需要自己的親身體驗才能獲得答案。我們常常不給孩子體驗的機會,只規定孩子能做什麼、應該做什麼。那些在家長看似危險的,不適合的,都一律不讓孩子去嘗試。結果,孩子變成我們的傀儡,你說他做,你不說他就不知道怎麼做,更別說動腦思考了。

2. Be honest in your choices

「把生活看作一個選擇的過程,然後去選擇它」

由體驗轉入理性的、獨立思考的「選擇」,這好理解。這個建議的關鍵詞是「過程」,作為「過程」,首先要講究目標選擇的正確性,其次強調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的堅定性。最後,可能還有目標的修正和放棄的問題。

3. Be aware of the uniqueness of yourself

「傾聽你自己的聲音,相信你內在的需要」

這條建議的關鍵在於,選擇的時候,要傾聽自己的聲音,不能人云亦云。相信自己,也不是盲目地自信,而是在清醒的、自我意識基礎上的自信。你也許對孩子說過:「你看其他小朋友怎麼做的,他做對了,你照著去做就好了。」我們覺得這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模仿永遠沒有創新,為什麼我們不能讓孩子費一費力氣,去試試,如果我按照自己的想做,結果會怎麼樣呢?

4. Act with integrity

「對自己負起責任」

這條建議是說,無論是在體驗、還是在傾聽、或是在做才選擇、甚至在放棄的時候,都不能自欺欺人、隨心所欲,而要負起責任。什麼是負起責任?簡單的說,不完成作業,被老師批評,這是孩子需要負起的責任;書包沒有及時整理,沒有帶全學慣用具,影響了上課,這是孩子需要負起的責任。但是我們現實中,家長會催著孩子補作業,以免被老師批評;家長幫孩子收拾書包,丟了東西,孩子一句:「都賴你,害得我沒辦法上課。」

5. Be courageous

「不墨守成規,勇於表現真實的自己,敢於與眾不同」

這條建議與這個的傳統觀念有較明顯的衝突。我們常說的「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凡事減三分」……都是在跟這個建議唱反調。但是現在面臨的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你隱藏才華,壓抑自我,永遠得不到被賞識和成功的機會。

6. Self-development

「欣賞自己的所作所為,使之做得更好」

做父母的,應該鼓勵孩子去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人做事,首先不是看自己應不應該做這件事,而是先考慮別人會怎麼看待我做的這件事;要有作為,還是要突破傳統文化的束縛。

7. Peak experiences

「創造更多更好的經歷,用積極的眼光觀察世界和人生」

這是說,從某種意義上講,一般意義的與眾不同並不是件難事,比如染髮、穿奇裝異服等,但既要與眾不同,又要做得最好,那才是難能可貴的。「創造更多更好的經歷」是這條建議的核心。如果孩子非常喜歡漫畫,那這份與眾不同比學習英語更適合她的人生呢?誰說孩子喜歡研究昆蟲就不能成就未來,滿大街學鋼琴的孩子里,有幾個能彈成「朗朗」,但也許孩子研究昆蟲不小心就成了稀有的昆蟲學家。世事難料,所以遵從孩子的特長與喜好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經歷,這也許是最好的方式。

8. Lack of ego defences

「不糊弄自己,認清自己的立場,並且找到放棄它們的勇氣」

既要「堅持」,又要「反思」,看起來矛盾。實際上,「反思」與「堅持」並不一定是對立的,「反思」可以導致「放棄」,但「反思」也可以使得「堅持」到底的信念更加堅定。在學習知識或者練習其他興趣的時候,如何讓孩子認證對待,不糊弄自己,不抄襲,不偷懶,這樣的認知一旦孩子明白了,父母就不必在過多操心了。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總是喜歡在事情發生之前就把結論或結果告訴孩子,忽略讓孩子自己去證實或證偽一個假設。

我記得在火車上遇到的一對母女,僅有的半個小時車程,孩子和媽媽在車廂里應為學習爭論了一路。

孩子說:「我不會這道題。」

媽媽說:「你怎麼能不會呢,這個我來說你來寫。」

「這裡寫上,烏龜終於超過了小白兔,獲得了第一。」媽媽念。

「烏龜怎麼就超過了小白兔,它那麼慢,兔子就是跑的快啊!」孩子不解的說。

「烏龜很努力一直不停歇,兔子很懶惰。」媽媽告訴孩子說。

「這裡沒寫小白兔懶惰啊,所以我不明白這個事情。」孩子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

「我這麼說就是對的,你快點寫吧,就按照我說的寫。」媽媽不耐煩的說。

......

我想這對母女的方式,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隨處可見的。很多父母沒有耐心從小讓孩子歷練這種「不唯書、不唯上、只唯真」的學習思想,只讓孩子記住正確答案,因為考試不會丟分。其實,由孩子自己去證實或證偽一個假設,這是最深刻、最典型的自我教育。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給孩子這樣機會。立竿見影地「灌」了許多知識、取得很好的成績,這就是灌輸類的教育讓家長依然熱衷的根本原因。

我們國內的孩子小時候聰明過人,光彩照人,很多長大后卻風光不再、甚至患上生理、心理的疾病,這個現象我想特別的值得大家深深的思考。為什麼接受灌輸類教育的學生,會越往後發現問題越多、後勁不足呢?原因並不複雜,那是因為他們所學的知識沒有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內化為自身的能力。

要培養後勁十足的一代新人,就得明白,學東西又多又快的聰明孩子並不一定就是智慧孩子。

什麼是智慧的孩子?大概是具有一些以下的特質:

  • 喜歡提問題、善於提問題;

  • 極具好奇心;

  • 常有狂熱的、可笑的主意;

  • 玩得愉快;

  • 能深入探討問題、有力表達觀點;

  • 能概括抽象的東西;

  • 願與成年人交往;

  • 能演繹推理;

  • 喜歡尋找研究課題;

  • 長於創造新的設計;

  • 能學以致用,善於發明;勇於猜想;

  • 熱衷於鑽複雜的牛角尖;

  • 善於觀察,善於反思、反省……

雖然,如此培養智慧的孩子多多少少會影響孩子的應試和眼前的利益,但從長遠的眼光來看,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大有好處的。 真正的智慧應該是順應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的,「知無為之有益」的,而聰明的人也只有做到了順應自然與社會的發展才能稱為有智慧。那麼你是要一個聰明的孩子,還是要培養一個智慧的孩子呢?選擇在你,方式在你,從現在開始,一切都不晚!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