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萬達+博納是威脅還是機遇?

近日,對於電影市場來說,最轟動的事件莫過於萬達院線斥資3億元入股博納影業,持有博納1.875%的股份。雙方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在院線加盟、廣告合作、影片投資等方面正式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優質的內容製作與最強院線資源強強聯手,引發了業內人士的關注。有人認為二者的合作勢必觸發電影產業格局的「蝶變」,完善電影產業鏈。但也有人對此表示擔憂,萬達利用自身院線的優勢地位參與到創製作發行,會產生壟斷嫌疑,並形成垂直壟斷模式,動了其他民營電影企業的「乳酪」。

諸多爭議之聲不絕於耳,主要是由於萬達壓低《我不是潘金蓮》、《摔跤吧!爸爸》等電影的排片,從而引發了業內人士對兩者聯合形成壟斷競爭的擔憂。但是一個重要的事實是:法無禁止即自由。既然沒有相關的法律規定禁止電影內容製作企業與電影放映企業聯合,至少在短期內,萬達與博納的牽手,可視為「年度總票房600億夢想破滅」后的電影市場打入的一針雞血。
強強聯合是應對好萊塢電影席捲的市場選擇
電影市場的每一次變動,似乎都是悲觀消極的聲音居多。1994年「分賬大片」開始引進,電影市場對外開放,電影體制開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彼時反對之聲此起彼伏,更有甚者認為這是拿人的錢滋養資本主義國家的電影;千禧年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每年引進分賬大片達20部,眾多電影人大喊「狼來了」,民族電影業似乎到了生死存亡之際;2012年,中美就電影問題籤訂了新的協議,內容包括:1、將在原來每年引進美國電影配額約20部的基礎上增加14部3D或IMAX電影;2、美方票房分賬從原來的13%升至25%;3、增加民營企業發布進口片的機會,打破過去國營公司獨大的局面。好萊塢大片席捲電影市場,是「與狼共舞」還是「弱肉強食」是電影產業面臨的問題。

但是歷史證明,對於電影而言,每一次變革既是挑戰也是機遇。1994年11月12在上映的第一部分賬大片《亡命天涯》在一片爭議中取得2580萬票房,成為救市的靈丹妙藥;「入世」之後,引進分賬大片的數量增加,不僅沒有壓垮國產電影,反而以《英雄》一片開始,加速了電影市場化的進程。時至今日,「萬達+博納」的強強聯合的未嘗不能看作是好萊塢大片連番碾壓下,電影產業的市場選擇。強強聯合能夠促進產業集中度的提升,降低製片風險,保證成本回收和盈利。

存在即合理:巨頭公司是電影產業變革歷程中的重要一環
從世界各個國家地區的電影發展來看,巨頭公司的出現是最正常不過的現象。在「經典好萊塢」時期,八大製片廠不僅壟斷了美國電影的國內市場,而且還迅速取代了法國電影業當時在歐洲的霸主地位,好萊塢電影全球化由此開始。香港「邵氏」(兄弟)公司被譽為「東方好萊塢」,集製作、發行、上映於一體的垂直經營管理模式,引領了香港影業的蓬勃發展。尤其是其六七十年代的「黃金時期」,正好彌補了大陸「十年浩劫」、台灣「戒嚴」時期華語電影創作的空白。
巨頭公司雄厚的實力為電影創新提供保障,不會因為一片失利而陷入困境。例如雷電華影片公司製作的《公民凱恩》是現代電影和傳統電影的分界線,雖然票房失敗,但對於雷電華並沒有構成坍塌性的威脅。再如「邵氏」張徹開創的新派武俠片,敢於以男性的陽剛魅力挑戰此前女星當道、頗有市場的黃梅戲電影。可以說巨頭公司的優勢之一是在長期獲得超額利潤的過程中,促進新產品進一步發展。

至於巨頭公司壟斷帶來的不正當競爭,其實不必過分憂慮。因為任何公司都不會跟錢過不去,只要內容足夠好,依靠口碑依然能夠逆襲。以《摔跤吧!爸爸》為例,首映日萬達排片僅為3%,但是上映六天後,《摔跤吧!爸爸》依靠良好的口碑強勢逆襲,萬達院線的排片量上升到10%。由此可見,「內容為王」並不只是口號。萬達與博納的聯手,也許是為電影內容創新強勢加入的驅動力。

雖然好萊塢的製片廠體制和「邵氏」(兄弟)公司的最終結果證明了巨頭壟斷帶來的危害,它使得電影創作陷入僵化、內容雷同,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這種後果產生之前,垂直壟斷的經營模式都曾為美國和香港的電影業帶來輝煌時期。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萬達攜手博納似乎讓電影沿著經典好萊塢與「邵氏」電影的發展軌道前行,但歷史又絕不是簡單的重複。我們完全可以以史為鑒,趨利避害,充分利用電影產業鏈上游和下游聯合優勢,同時也要儘力降低壟斷經營的危害。這就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必要時可以以法律手段把內容製作與院線強制拆分。
強強聯合的競爭高壓是電影製作公司明確產品差異化發展的動力
毋庸置疑,「萬達+博納」強強聯合給諸如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企業帶來很大的競爭壓力,但這種壓力也是一種動力,為了不讓電影產業成為小部分巨頭企業的「權力遊戲」,各個電影公司勢必充分挖掘自身優勢,創作有品牌效益的類型電影。例如好萊塢的八大製片公司中,米高梅擅長製作輕鬆明快的家庭娛樂片,華納兄弟喜歡製作黑幫片、音樂劇和傳記片、環球擅長的拍攝恐怖片。再如民國最具有影響力的的三大影片公司——「明星」「天一」「聯華」,為垂直經營管理體系,但創作的電影各具特點。「明星」出品的電影要求「在營業主義加一點良心」,注重小市民的審美趣味;「天一」的製片方針是「注重舊道德,舊倫理,發揚中華文明,力避歐華」,引發古裝片熱潮;而「聯華」主要是生產具有批判精神的左翼電影。
博納、華誼和光線傳媒是電影創作實力較強的民營電影公司,製作戰略的選擇幾乎能對電影市場起決定作用。

博納影業在內容製作上的優勢是類型片,如動作片《智取威虎山》、《一代宗師》、《龍門飛甲》,主旋律題材《建國大業》、《湄公河行動》等。「類型片」是經典好萊塢壟斷競爭時留下的財富,但卻是電影的短板。「類型片」是電影教育的入門要求,但是對於大多數青年導演而言,似乎從「第六代」開始,「類型」意識並不高,例如畢贛的《路邊野餐》,追求半睡半醒的迷離狀態。這麼說並不是要否認這一類電影的創作,《路邊野餐》所獲得的讚譽有目共睹,而是說,在某種程度上「類型」決定了觀眾是否走進影院,因此在強強聯合的壟斷市場競爭中,博納影業應該繼續依仗徐克、林超賢、劉偉強等資深香港商業片導演,繼續保持類型電影的創作優勢。

華誼處於比較尷尬的位置,它是最老牌的民營電影企業,但卻呈現出下滑趨勢。在2016年各大上市影視公司發布的年度業績快報中,前十名只有華誼無論是在營業收入還是凈利潤,同比增長均呈下滑趨勢。萬達的「封殺」雖有影響,但最關鍵的因素是內容產出能力今非昔比。既沒有成熟的類型片導演儲備,而且以賀歲片起家的馮小剛,近幾年也轉向文藝片創作。從《集結號》《唐山大地震》到《一九四二》就能看得出他向人性和悲憫的深度探索,減少了早期的馮氏幽默。因此「萬達+博納」帶來的高壓也會迫使華誼重新確立產品製作訴求。畢竟不破不立、不生則死,只有破而後立才能帶來長久的發展。
光線傳媒的優勢在於與青年觀眾趣味的對接,最顯著的表現就是在青春片的創作上,推出《同桌的你》、《左耳》、《誰的青春不迷茫》等影片,並且不遺餘力地培養趙薇、徐崢、蘇有朋、姚婷婷等年輕導演。當下國產電影票房號召力較強的還是以「第五代」的張藝謀、陳凱歌和從香港「北伐」的類型片導演為主,「第六代」導演雖然也在嘗試轉型,但收效甚微,因此年輕導演的培養正好填補了商業片導演的青紅不接。光線傳媒製作成功的電影類型是動畫片,雖然錯過了2015年的《大聖歸來》,但是2016年的《大魚海棠》后發制人,實現票房和口碑雙贏。在「萬達+博納」「華誼+大地」的聯合之後,光線下一步發展戰略選擇值得思考。
製作公司與院線的強強聯合對於其他民營電影企業或許會帶來一定的威脅,但是這種威脅背後何嘗不是深化電影產業改革的機遇與希望。歷史證明,壟斷競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對於內容創新而言,未嘗不是一個契機。縱觀近幾年的國產電影創作,要麼依賴於熱門IP改編,要麼依賴於外國電影改編。強強聯合形成的相對壟斷市場,以產品差異性取勝的經營策略,或許能改變這一局面。「萬達+博納」對國產電影帶來的究竟是威脅還是機遇,雖說需要時間來證明,但是法無禁止即自由。既然它處於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那麼它所帶來的電影格局的變化不如拭目以待。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webkit-hyphens: auto; font: 16.0px 'Helvetica Neue'; color: #3e3e3e; -webkit-text-stroke: #3e3e3e}span.s1 {font-kerning: none}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