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偽滿時期的東北經濟:沒有東北淪陷,就不會有日軍全面侵華

東三省經濟到底怎麼了?

近期,經濟學家林毅夫團隊為吉林乃至東北經濟開出一劑猛葯,建議吉林「先發展輕工業、再推進重工業」。

結果引發怒懟:「缺少常識」,「不懂東北」,發展輕工業是「把吉林推進火坑,將貽害百年」。

這麼懟,說明大家都很懂東北,知道東北發展的基石是什麼,也知道東北在變成現在這個衰樣之前,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是很牛掰的。具體來說,這段時間是從清末一直到1990年代之前。

共和國計劃經濟時代,作為重工業聖地的東北,經濟發達程度在全國數一數二。這一段過去,離我們比較近,大家知道得比較多,最愛君就不講了,下面主要講講更早之前那一段「屈辱的繁榮」。

1

東北的黑土地很出名,大抵就是肥沃到撒種子就直接等收成的程度。所以很多人認為,歷史上東北經濟肯定差不了。

實際上不全如是。在地理位置上,東北那旮旯在帝國版圖上一直屬於邊疆,大多時候是游牧民族的天下。

直到滿族崛起,入主中原,把東北作為龍興之地,害怕漢族移民毀了他們的風水,於是實行封禁政策。順治開始修築「柳條邊」籬笆牆,作為東北的長城,嚴禁漢人進入關東墾殖。

晚清以後,清朝國力衰微,加上關內黃河水災等影響,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冒著生命危險闖關東。闖關東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活動之一。由此促成了東北的大開發。

電視劇《闖關東》劇照。

與此同時,俄國和日本均覬覦東北已久。甲午中日戰爭后,日本已經逼迫清政府割讓了東三省。沒想到怒氣最大的,不是人,而是俄國人。俄國人聯合法、德兩國,硬生生讓日本把到嘴的肥肉吐了回來。

這樣,東北才沒丟,「九一八」才給了張學良表演的機會。

俄國人當然不是什麼好鳥。他們替清政府強出頭,純粹是因為他們認為東北是他們的勢力範圍,豈容日本人獨吞?

然後就是日俄戰爭。兩國這一仗打完,也就完成了勢力瓜分。東北成了南滿、北滿,分別由日本、俄國罩著。

1928年,日本製造了皇姑屯事件。死了親爹的公子哥張學良,毅然選擇歸順蔣介石,是為「東北易幟」。

「東北易幟」是一個上了教科書的重大歷史事件,因為按照當時的歷史情境,東北的疆域歸屬全憑張公子的一念。他要是從了日本或俄國,人背一千遍「東北自古就是領土,神聖不可侵犯」也沒用。可以說,「東北易幟」是張公子一輩子唯一做對的選擇題了。

2

幾股勢力的較勁,誰也吞不下誰,這在客觀上造成了東北的開放共建局面。

最典型的是鐵路的興建。東北的很多城市,都是因鐵路而生,奠定了東北經濟崛起的格局。

最早是沙俄仗著甲午戰後干涉日本退還東北有功,趁機攫取了在東北修築鐵路的特權,至1903年終於建成覆蓋東北全境,總長2700餘公里的中東鐵路及其南滿支線。

日俄戰爭則粉碎了沙俄獨霸東北的美夢。沙俄被迫將日軍控制下的中東鐵路南滿支線長春至大連段,轉讓給日本人。日本人接手后將其稱為「南滿鐵路」。

南滿鐵路幹線全程僅700公里左右,但在這條鐵路上,誕生了侵華日軍主力部隊——日本關東軍,日本在華最大的殖民企業——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日本在華最大的兵工廠——奉天兵工廠,日本在華最大的鋼鐵基地——鞍山昭和制鋼所,等等。

東北的城市群沿中東鐵路及其支線分佈。

日俄毫不掩飾他們的狼子野心,這讓清政府對東北很不放心。趙爾巽、徐世昌等東北總督,也利用鐵路抵制侵略勢力,提出延長京奉鐵路,實現沿線的森林、礦產開發。

鐵路經濟由此形成。東北的主要出口商品大豆三品,即大豆、豆粕、豆油,依靠鐵路和港口一度佔到世界上百分之五六十的市場份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在「鐵路國有」的名義下,沒收了原東北國有、省有和民有的十餘條鐵路,歸併於「滿鐵」系統。原由中蘇合辦的中東鐵路,也以1.4億日元為代價被日偽購併,交由「滿鐵」經營。

與此同時,日偽極力推進「滿蒙鐵道網計劃」,新建鐵路5252公里(一說6000多公里)。

到1945年,「滿鐵」控制的鐵路已達11479公里,形成了三縱三橫的密集鐵路網。

這個鐵路里程數據是什麼概念?我們做個對比就知道。當時大陸所有鐵路加起來,總里程是25000多公里,相當於東北這塊地方就佔了接近一半,發達程度可想而知。

3

但是,那個時候,特別是「九一八」之後,東北的發達對經濟的發展沒有幫助。恰恰相反,東北成了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武庫、糧倉和錢袋子。

到1930年,居住東北的日本人己達23萬人,對東北投資額達15.11億日元,約佔日本對外投資的一半。日本以人力和財力托起東北經濟的繁榮,當世界經濟危機來臨之時,他們便帶著軍隊和收割機,開始瘋狂的收割。

日偽在滿洲國實行經濟統制,由國家或特殊會社壟斷經營,從銀行、採礦到紡織業、製糖業,幾乎囊括了所有的重工業、軍需工業和基礎工業,無不統制。

這一過程中,日本憑藉滿鐵、滿業等托拉斯集團掌控了偽滿洲國的各行各業。

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滿鐵)是日本經營東北的核心,高峰時員工近40萬。圖為滿鐵新京(長春)事務處。

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日本從全面的殖民掠奪轉變為一切服從戰爭需要,在東北重點發展直接的軍火工業和軍需工業必需的燃料、鋼鐵、鋁等生產,把東北變成日本的軍需基地。

1937年,日偽統治集團在東北推行第一個「產業開發五年計劃」。這一計劃預定投資28.7億元,五年之內將生鐵、鋼錠、鋼材、煤炭、頁岩油、鋁、電力等的生產量分別增加2.9至5.5倍,汽油增加34.4倍,開闢汽車和飛機等新的生產領域,製造4000輛汽車和340架飛機,建立一個巨大的軍需工業體系。

在計劃制訂期間,「七七」事變爆發,日本按照戰爭需要進一步修改擴大五年計劃指標。投資額猛增至49.6億元,其中78%投向工礦業,上述行業均擴大了計劃規模,僅汽油一項就從原計劃的增產34.4倍改為增產73倍,計劃把84%的汽油運往日本。汽車的生產指標從原計劃的4000輛提高到50000輛,飛機從340架一躍提高到30000架。

這項計劃的膨脹程度十分驚人,其中有些目標直至日本戰敗仍未實現。

偽滿第一個「產業開發五年計劃」部分指標。

作為計劃經濟的產物,日本建立在戰爭經濟需求的基礎上,通過供給偽滿洲國資金和技術,利用東北的人力、物力,足足支撐了他們14年的侵略之路。

4

整個偽滿時期,日本在東北實行了兩次「產業開發五年計劃」,總體都是依照「日本主產成品,滿洲主產原料」的掠奪政策執行。

以煤炭為例。日本急需大量煤炭資源來擴大工業規模,但其本土的煤炭儲量低,質量差,超過七成都依賴進口。撫順煤礦的開採,為日本工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日本為此把撫順煤礦做到了亞洲第一大,以每日產量1萬噸的速度開採,1937年增至每日2.6萬噸。

東北在這一段時期,幾乎被高強度、過度的開發掏空了。到了戰爭後期,撫順煤礦的開採量比高峰期腰斬了一半。其他各種資源也不例外。

發動太平洋戰爭后,日本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遠,本土經濟一落千丈。滿洲國經濟在最後幾年,超過日本本土,成為亞洲第一。

這一時期的某些年份,日本本土的糧食、金屬製品等需求,一半或一半以上都靠東北「輸出」來滿足。可以說,沒有他們對東北經濟的劫掠,日本在遭到國際封鎖之後,可能早就垮掉了。

東北的強大,在這時已經埋下種子。但是,這種強大是畸形的,主要體現在:一是重工業獨大,輕工業遭到拋棄;二是計劃經濟的結果,是為日本的戰爭需要服務的,民族工業也是被拋棄的;三是以犧牲人民的血汗和生命換來的。

現在有些人,說起東北經濟以前如何牛掰,總是不分是非地為這段時期唱讚歌。你只要看到這種發達不僅與普通國人並無關係,而且還以犧牲他們的幸福為代價,就會知道這樣的發達不值得讚美。

抗戰勝利后的統計顯示,85%的經濟總量集中在東北,10%在台灣。

這也不奇怪,整個抗戰時期,除了這兩個地方搞建設服務於日本,度過了相對平靜、免充戰爭一線的發展時期,其他地方都忙於戰爭,經濟全線崩潰,哪有心情和餘力搞建設。

最後說一下,抗戰勝利后,東北這些建設「遺產」去哪了?

日本人走了,俄國人又來了。這次是蘇聯,賴在東北不走,把日偽留下的工礦業視為「戰利品」,將包括鞍鋼、小豐滿水電站、撫順火電等重型工礦企業在內的大部分設備以及部分邊境鐵路拆卸之後運回了蘇聯。

這是東北重工業基地建設在戰後受到最重的一擊,來自蘇聯。

關注微信公眾號最愛歷史,瀏覽更多精彩內容!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