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古代名刀,唐刀、環首刀、斬馬刀,哪一個是你心中的王者?

「刀,到也。以斬伐其所乃擊之也。」其以雄渾、豪邁、揮如猛虎的風格而馳名的兵器,在十八般武器中排名第一。清朝詩人鄭世元這樣描寫道:「秋水飛雙腕,冰花散滿身。柔看繞肢體,纖不動埃塵。閃閃搖銀海,團團滾玉輪。聲馳驚白帝,光亂失青春。殺氣騰幽朔,寒芒泣鬼神。舞余回紫袖,蕭颯滿蒼旻。」

唐刀

「唐刀」一詞是隋、唐代四種軍刀制式的總稱,並非特指某種刀。也不是僅指唐朝這一段時期。唐刀的外形和製作工藝對東亞的刀劍影響巨大,特別是日本武士刀。

現代俗稱「唐刀」,主要為大陸地區部分刀劍買賣商家推廣的概念,其狹直刀身,小鐔,長柄(可雙手握持)的形制;直接原型是日本正倉院藏品,千年前自唐朝進口之「金銀鈿裝唐大刀」。

唐刀的刀型來自於漢環首刀,前期大部分軍用唐刀均保留著環首,同時也擁有筆直的刀身。

唐刀為軍隊戰刀,最大的作用就是作戰,其製作工藝嚴格,並且還要考慮到戰鬥時的另一個用途,那就是破甲以及耐用。破甲則需要硬度,並且刃口窄,耐用則需要韌性,所以唐刀採用了最先進的包鋼工藝。以百鍊鋼為外皮,中間夾熟鐵,部分刃口採用局部淬火技術,即刃口堅硬可以劈砍破甲,同時刀身韌性不變形,耐用。這也是和日本刀最大的區別。

那麼一般簡單的辨別與唐刀相似的直刀方法就是:刀尖角狀為唐刀。有血槽刀尖半圓,刀刃刃區超過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為日直刀。

雁翎刀

腰刀的稱謂最早見於《魏書·傅堅眼傳》中的一段記載:「蕭斌遣乾愛誘呼之,以腰刀為信。」但是這裡所敘及的「腰刀」與明清時期流行的「腰刀」還不一樣,指的是整個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所流行的一種被稱為「環首刀」的佩刀。這種佩刀通常長90~128cm,刀體寬3~4cm,最厚處約1cm,刀身狹長挺直,無血槽,無刀鐔,刀莖末端裝飾有圓形、扁圓形或橢圓形的鐵環,佩帶時以刀鞘上的「彘」或雙吊耳懸挂在腰間。環首刀流行及使用的時間幾乎貫穿了從西漢中期至隋末唐初將近800年的歷史,可謂中華短柄戰刀的鼻祖。

當時宋朝軍隊裝備的短柄格鬥用刀多是「手刀」,其刀身多是背短刃長的上斜鋒,但也有一些手刀的刀尖與上文提到的金鐵刀一樣是圓弧形的上翹尖。在李公麟的古畫作中也有與金鐵刀一樣的刀類兵器出現,但均沒有一個正式的名稱。靖康之恥三十餘年後的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南宋軍器監開始新造一種刀類兵器,因其形如大雁的翎毛,故命名為「雁翎刀」,自此,這種腰刀終於擁有了一個正式的名字。到了元朝末期,「腰刀」開始作為所有以提梁和繩索懸挂於腰間的刀類兵器的總稱,從明王朝建立起其後的幾百年間開始頻繁地出現在官府的呈文和民間的演義小說中。

明嘉靖年間,安南(今越南)內亂,明世宗朱厚熜欽點兵部尚書毛伯溫南下安南平息番亂。毛伯溫出征之時,明世宗賜一詩:「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平安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下面是三張雁翎刀的實物圖,第一張為明末至清初的雁翎刀樣式,刀姿舒展,刀身血槽整齊有力,刃口鋒利,造型優美,實戰與禮儀兼備,下面兩張是龍泉某廠仿製清代腰刀,造型與明末清初雁翎刀幾乎無有差距。

綉春刀

綉春刀是明朝特務機關錦衣衛的標準佩刀。 綉春刀外形綜合了唐刀和少林梅花刀、單刀的特點,主要是輕巧,同時狹長略彎,便於攜帶和中距離攻擊。

杜甫《入奏行——贈西山檢察使竇侍御竇侍御》詩中有「繡衣春當霄漢立,彩服日向庭闈趨。」一句,是杜甫贈給一個要向皇帝奏事的竇御使的,宋人化用「繡衣春當霄漢立」一句中的「綉春」做了園名,到了明代,明人將錦衣衛配刀稱作「綉春刀」,是語出有典,大有寓意的,以示錦衣衛與皇家的關係密切,並不是為了好聽,憑空想個名出來。

綉春刀是錦衣衛佩帶的制式兵器,鋼質極好,越是職位高的人,所領的綉春刀材質更純,鑄造更多幾層手續,據說除了鐵之外,還混有其他金屬,以致刀鋒犀利無比。綉春刀比單刀要長,較一般的長劍略短,形狀是厚背薄刃,有如剃刀,不過整截刀身具有弧度,刀柄頗長,可以雙手使用,不僅利於步戰,尚還適用於馬戰,一刀砍下,足可把整隻馬頭砍斷。

苗刀

苗刀是北洋時期北洋政府曹錕邀請民間滄州武術家劉玉春針對刀長120~160厘米,刀條形似禾苗的長刀命名的苗刀。是中華自古傳承極具殺傷力的戰刀,的寶貴文化遺產,是聞名中外的傳統刀技,它是冷兵器時代的先進兵器之一。

苗刀在戰場上殺傷力極大,遠勝於日本刀,殺敵致果,斬將搴旗,賴以刀法,威震華夏。衝鋒陷陣,它既是刀又如槍。

苗刀不是苗族人使用的刀。歷史上早有「苗刀」一詞,但那只是對苗族所用各類刀具的籠統簡稱,非正式稱謂。

苗刀其實在一直就有。漢代就是環首直刀。唐代就是大刀以及唐儀刀。唐時期並逐漸出現弧度。這已經是近代苗刀的形狀。在日本正倉博物館有數把日本仿製或是從舶來的唐大刀,其刀型與苗刀無二。

宋為御刀,同時宋代失傳了雙手刀法。苗刀開始沒落。

明代稱為御林軍刀,因武術家們和戚繼光結合日本刀術與軍士體質出現了苗刀刀法開始傳承。

清朝民間苗刀技術傳承低迷,但沒有失傳。經歷幾百年變遷與改革,苗刀刀法已經成了中華特色的武術技法。與日本劍道區別明顯。

民國時期武術家針對刀長120~160厘米,刀型形似禾苗的長刀命名為苗刀,並獲官方認可。同時期武術家經過幾百年改革流傳下來的一路苗刀結合通臂絕技衍生出二路苗刀。苗刀再次在武術界朝氣蓬髮,引得日本劍道重視。至此日本劍道多次邀請苗刀高手切磋實戰,然而日本劍道敗多勝少。

環首刀

西漢是鐵的時代,蓬勃興起的鍊鋼業將漢軍隊鑄成為那個時代罕見的鋼鐵雄師。鋼鐵提供了兵器更為堅韌的骨骼,催生出長達 1米的環首刀。在尚無馬鞍和馬蹬的騎兵眼中,那粗獷有餘細緻不足的直窄刀身蘊含了前所未見的凌厲殺氣,厚實的刀背將輕易承受住猛烈揮砍的應力,使他們化身為撲襲的獵鷹。

斬馬刀

斬馬刀最早來源於斬馬劍,斬馬劍是長柄上裝有刀身的兵器,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西漢。當時,為了抵禦騎兵,出現了一種在雙刃大型劍上安上長柄,稱為「斬馬劍」的新式兵器。這種雙刃斬馬劍,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外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到了唐代,就和我們現在看到的一樣了。

▶對刀劍感興趣加鑄劍師傅私人微信:lqbjsf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鎖定微信公眾號:刀劍檔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