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了過生日 慈禧斷送中國最後翻盤機會

遙想晚清,有過同光中興的短暫輝煌,洋務運動,也搞得有聲有色,卻最後一敗塗地。因其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中,封建社會的「體」是君主專制制度,體不變,西學難以為用。

近讀清史,讀到這麼一個細節:李鴻章察覺到了日本選擇甲午年發動侵略戰爭,其原因之一就是:「日知今年慈聖慶典,華必忍讓。」所謂「慈聖慶典」,是指1894年,大清帝國掌國者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日本人確實太懂了。

近代史上巨大的悲劇帷幕剛剛開啟時,居然還是一派喜慶。

1

吉野號巡洋艦,是歷史上的一個痛點,是扎在人記憶中的一根毒刺。

在黃海大海戰之前的豐島海戰中,日本人突然襲擊,不宣而戰,率先開出第一炮的,就是吉野艦。

等到黃海大海戰爆發,吉野號作為日軍游擊編隊領艦,如一匹兇悍而迅捷的頭狼,率巡洋艦高千穗、秋津洲、浪速衝擊北洋水師艦列橫隊之右翼,重創超勇、揚威二艦。稍後,吉野為夾擊北洋水師,又帶隊從致遠艦正面通過。

這場海戰中最悲壯的一幕出現: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孤注一擲,開足馬力,以沖角戰術,朝吉野艦撞去。遺憾的是,壯志未酬身先死,致遠艦在撞上敵艦之前,不幸爆炸沉沒……

吉野艦很幸運,在之前的豐島海戰中,一顆炮彈打入吉野右舷,打壞發電機,又穿過機艙防禦裝甲,落入輪機艙。遺憾,沒有爆炸。

關於甲午海戰的研究文章,可謂汗牛充棟。是役,北洋海軍慘敗,恥辱的是,居然沒有擊沉一艘日艦……

不應該輸得這麼慘!

據當時世界軍事年鑒的統計,甲午海戰前,大清帝國這支海上武裝,居世界海軍的第8位,僅次於英、美、俄、德、法、西、意七大列強,而日本世界排名僅為第16位。

而另一種統計口徑顯示,大清帝國海軍實力通常被估計在第6位到第8位之間,而日本海軍則在第11位與第16位之間。

此後,吉野艦又參加了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1904年的日俄戰爭,它的運氣,終止於1904年5月15日。當天中午,封鎖旅順港的5艘日艦在返航時遇到濃霧,然後在濃霧中駛入俄國人布置的雷區,兩艦觸雷爆炸,燃起大火。

正在附近的吉野艦聽到水雷爆炸,萬分驚慌,在濃霧中想儘快撤到安全區,結果被正在高速航行的春日號巡洋艦攔腰撞中右舷中央,一聲巨響后,吉野艦右舷出現一個10來米的大口子,旋即海水大量湧入,艦體嚴重傾斜,很快就沉入了海底。

10年前躲過了致遠號的衝撞,10年後,還是難逃被撞沉的宿命。

吉野艦

2

它沉沒之處,就是它多次逞惡的黃海。

甲午海戰爆發時,吉野艦是當時世界上航速最快的水面軍艦。

它的航速高達驚人的23節,除了航速外,火炮射速也特別快,裝備了大口徑速射炮,還配備了當年剛剛問世的專用火炮測距儀。因為這「兩快」,吉野艦被譽為當時世界最優秀的巡洋艦。

這「兩快」,也是日本海軍在甲午海戰中佔據優勢的一大原因。

學者姜鳴在《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寫道:除了吉野艦航速23節外,第一游擊隊其他各艦的航速亦在18至19節。北洋艦隊航速最快的巡洋艦為「致遠」和「靖遠」,時速為18節,其餘各艦皆在14至15節之間。機動性的差距,很明顯。此外,日艦裝備了大量的速射炮,在這一方面佔據了壓倒性優勢。有資料顯示:黃海海戰中,日艦平均中彈11.17發,而北洋各艦平均中彈107.71發……

歷史學家唐德剛在《甲午戰爭與戊戌變法》一文中如此感慨:「在海上炮戰中,5分鐘打1炮和1分鐘打5炮的區別:敵人以快艇快炮,飄忽而來。一瞬之間,敵彈如疾風豪雨,臨空而下。再一轉瞬,敵艦又已逃得無影無蹤。你以15海里的時速,五分鐘一炮的慢勁,真是既無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烏龜對鯊魚,如何克敵制勝?!」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系統性的潰敗,這是共識:政治腐敗、軍紀廢弛、理念落後、高層掣肘……武器因素並非最重要,但亦是非常重要。試想想,如果甲午海戰中,北洋海軍若擁有一艘像吉野這樣的行駛快速、火力迅猛的主力艦,場面會好很多。

歷史就這是這麼弔詭,吉野艦差點就屬於。

1875年,光緒元年,清廷特命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通過英國人、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4艦炮船,此為清朝海軍向國外購軍艦之始。接下來,大清海軍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10餘年時間,建立起一支規模龐大的艦隊: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

但黃金時期非常短暫:從1888年開始,清朝海軍再未進口一艘新的軍艦,1891年起,甚至連艦上火炮彈藥都不再進口了。唐德剛寫道:李鴻章知道他的艦艇速度不夠快,他要加買快速巡洋艦,英國人也知道老主顧的心思,因此隆重推出了23節的巡洋艦,但朝廷一幫人都反對,眾口鑠金,他就買不成了。

19世紀末,正是軍事科學長足發展之機,在清朝海軍裝備停滯不前的同時,日本海軍卻正突飛猛進。1891年,日本海軍大臣樺山資紀正式向英國提出訂購快速巡洋艦,取名吉野號,該艦由英國阿姆斯特朗兵工廠製造,1892年1月3日開工,同年12月20日下水,1893年9月30日建成。當年英、德是中、日兩國最主要的軍艦進口地,你不買,就歸我。

在通過《馬關條約》獲得巨額賠款之前,日本還是一個相當窮的國家,為了籌資購得吉野號,日本天皇甚至宣布自己從此到擊敗大清國一日只吃一餐,皇太后還捐出了自己的首飾,日本國民大為震動,踴躍捐獻購買吉野艦,日本商人和民間還發起了「『吉野號』募捐會」,後來募集到的銀兩,可以買3艘「吉野號」。

這時候,的慈禧太后,在幹什麼呢?

頤和園

3

慈禧太後人生有兩大愛好:第一,過生日;第二,修園子。如果說她還有第三大愛好,那就是在修好的園子里開生日派對。

甲午海戰爆發的這一年,慈禧太后60歲。她太盼望這個大壽了,10年前,五十大壽,是她入宮以來感覺最好的時候,所有能威脅她的地位的人,都不在了:曾經為她立下大功、超級能幹的恭親王被罷黜,唯一能夠節制她的正宮慈安太后,也已去世。權力從未如此集中於她一人之手,但掃興的是,這一年起了中法戰爭,讓她不能快樂慶生。

60歲,六十一輪花甲,在古人已是長壽,普通人家都會擺兩桌,貴為大清帝國實際控制者,怎麼也得好好慶祝慶祝!

給太后籌辦六十大壽,成為清廷官員最大的政治。

當時日本人已在蠢蠢欲動,東亞上空戰爭陰雲密布,有見識的官員上奏章,請求更多關注對日戰爭,生日慶典嘛,小搞搞就行了,慈禧怒不可遏,甩出了這樣的狠話:「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意思是:你不讓我好好過生日,我就讓你生無可戀。換種說法:你如果讓我好好過了這個生日,我就讓你以後每天像過生日一樣開心。

大清朝最不缺的就是官油子,大家還不明白嗎?各種馬屁各種奉承各種進貢,渾然不顧,日本人在一旁虎視眈眈,磨刀霍霍。

慈禧太后的大壽慶典,遠不止是擺幾桌酒看幾場戲那般簡單,她酷愛奢華,身居深宮,一直嚮往園林生活。她大權獨握之後,本來想修復被英法聯軍掠奪焚燒過的圓明園——她對圓明園有感情啊,當初作為秀女,就是在這裡施展高明絕頂的手段,一個小曲,邂逅皇帝,從此飛黃騰達。

但圓明園已成廢墟,修復成本過高,經大臣們建議,她的目光轉為「清漪園」,於是決定,將清漪園改名頤和園,加工擴建,在這裡舉辦盛大的六十大壽派對,並作為自己以後歸政光緒、頤養天年之地。

圓明園復原圖

頤和園大到足夠舉辦馬拉松比賽了,修起來肯定花費不菲,但既然太后已下懿旨,能不修嗎?誰都知道,她霸蠻專橫,惹不起。當年,她想修圓明園,估工銀200萬兩,戶部尚書閻敬銘稱無款可辦。慈禧言改修三海,閻仍答無款。慈禧居然大喝「滾出去」,閻敬銘羞憤成疾。這段往事,李鴻章寫進了日記。

慈禧要找自己信得過的人來辦此事,她找到了自己的妹夫、光緒的生父醇親王奕譞,出任大清帝國總理海軍事務大臣,雖然奕譞對海軍一竅不通,且以貪腐著稱,但這絕對是個肥差啊,那些年,清廷投入最大的,就是海軍。

當然,慈禧和奕譞都明白,這個總理海軍事務大臣,只是給太后找一個便捷的豐裕的提款機,他們不知道海軍是一個要持續投入、持續發展的軍種,即使知道,但有什麼比太后六十大壽更重要的呢?於是,奕譞以支持海軍的名義去斂財,他更「天才」的設計是:在頤和園挖昆明湖來辦海軍學堂、「訓練」海軍……

給太后祝壽的經費源源不斷,但海軍卻斷了炊。當時局勢很緊張了,李鴻章循部下之請,要求海軍衙門撥款60萬,購快炮20尊,以替代各主要艦艇上之慢炮。豈料戶部和海軍衙門兩處竟一毛不拔。李鴻章不得已,只能從海軍日常糧餉給養之中擠出20萬兩,聊購次等快炮12尊,以平艦上官兵之積憤。

這場仗還沒打,其實已經輸了。

圓明園

4

1894年11月7日,農曆十月初十,慈禧太后前往皇極殿,接受皇帝和王公百官的慶賀。這是她的60歲生日,同一天,日軍攻佔大連。

此刻的慈禧,應該沒有多少快樂可言,因為日軍炮火,她的這場籌辦多年、耗銀近一千萬兩的生日派對,只能草草收場了。她的恨,如滔滔黃海之水,但不是因為葬身大海的北洋官兵,而是因為她的面子。

慈禧在歷史上口碑很差,當年就有人把慶壽賀詞中的「一人有慶,萬壽無疆」改為「一人慶有,萬壽疆無」,章太炎更不客氣了,在1904年慈禧七十大壽之際,撰聯曰: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時再到古長安?嘆黎民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歌慶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圻益蹙,每逢萬壽慶疆無!」

以冷靜理性著稱的歷史學家,談起慈禧來,也是冷靜不下來,比如唐德剛,他在《甲午戰爭與戊戌變法》一文中,談及慈禧,簡直有些罵大街的感覺了:「(修園)這個預算令人感嘆的則是,它可用以增建10支『北洋艦隊』而有餘。但是『北洋』對一位無知而潑辣的老寡婦,未免太遙遠了。建個園子解解孀居禁宮之悶,那才是當務之急呢!

「西太後生性奢靡。她原是那豪華的圓明園內一位得寵的姨太太。現在做了太后,身為大清女主……所以她要傾全國之力,來為她造頤和之園!」

是的,熟知晚清歷史的人,又怎麼能冷靜下來?今天有些學者吹捧慈禧是傑出的政治家,說她力延清廷數十年壽命,如此說法,令人瞠目結舌!

慈禧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政壇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但歷史的悲劇是:慈禧即使貴為大國實際控制人,卻始終擺脫不了自私和俗氣的思維模式。她有玩弄權術的頭腦和機智,但缺乏政治家的眼光和魄力。在她眼裡,無論什麼國家大事,都沒有她自己的尊榮和面子重要。她只有小聰明,缺乏大智慧。最要命的一點是:公與私之間,她沒有任何原則可言。

慈禧擅長斂財、富甲天下,她到底有多少私房錢?說法不一,《清稗類鈔》記載,及至清末,慈禧的「小金庫」中「尚有黃金三萬兩」——沒提到白銀。另一筆記《異辭錄》的作者認為,「太后(慈禧)有私蓄三千萬」,就是說,慈禧太后的「小金庫」的數額達到了三千萬兩銀子,「半在南苑,半在大內,皆用紅繩束之」。

《十葉野聞》的數字更嚇人:「慈禧所自積之鏹,始終未悉其確數,或言計共二百兆兩」,2億兩白銀!熟知清廷內幕的英國人赫德則言之鑿鑿地說,在光緒初年她已積有私房錢兩萬萬兩……

後人納悶:慈禧有這麼多私房錢,為什麼不自己花錢辦六十大壽呢?原因很簡單:自私貪婪。

慈禧出身一般,還經歷了父親去世、窮困潦倒的少女時代,始終存了一顆爭強好勝、出人頭地之心,她沒有享受過多少愛,年紀輕輕就當了寡婦,終其一生,自大與自卑交織,靠什麼來證明自己?錢,面子,權力,還有現實的享樂。

譚伯牛所著《戰天京》中記載了一個細節:慈禧與恭親王勾結除掉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時,一大罪狀是:「於傳取應用物件,抗違不遵」,意思是說,在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咸豐帝倉皇避難承德時,肅順只顧伺候皇上好吃好喝的,卻讓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在路上只能喝豆奶,一肚子氣,恨死肅順了。如此自私,是沒法跟她講道理的,更是得罪不起的。

她就像神話中的孤獨的龍,守著一堆金銀財寶,喃喃自語:這是我的,這是我的,誰也不能動……

李鴻章

5

上樑不正下樑歪。慈禧如此,下面的人更如此:這國家是太后和皇帝的,關我什麼事?所以,王公大臣們把北洋水師和淮軍舊部,看成了李鴻章的私產,憑什麼支持你?日本將領後來說,這簡直是李鴻章與日本帝國的戰爭。黃海海戰后,李鴻章為了保留這點「私產」,讓剩餘的完全可以再戰的軍艦,躲進軍港……此恨錦綿,何有絕期?

遙想晚清,有過同光中興的短暫輝煌,洋務運動,也搞得有聲有色,卻最後一敗塗地。學者陳先達撰文《「文化決定論」是不對的》,他說:近代文明與文化的發展不同步,因而才可能在晚清產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中學為體」的錯誤,在於封建社會的「體」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體不變,西學難以為用,「我們可以用錢買來軍艦大炮,但買不來國家的現代化。洋務運動雖然有點成績,但其終難成事的原因正在於此。」

但在晚清,因為當權者的愚蠢,後來連買軍艦大炮都捨不得了,不是沒有錢,而是他們認為太后的生日慶典更需要錢。唐德剛因此憤懣地說:「君不見一項《馬關條約》(1895年)我們就賠了兩萬萬六千萬兩。六年之後的《辛丑條約》(1901年),我們不又賠了四萬萬兩?合計,七年之內一下便賠掉六萬萬六千萬兩——我們有這麼多錢去付『賠款』,沒錢買船?!」

賠太多錢,慈禧也不在乎,反正這又不是她的私房錢。

她死了,然後以一種不堪的方式重現歷史:她和她的私房錢,在陵墓中,迎來了孫殿英的盜墓大軍。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