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夏慶傑:中國正確的工業化路徑是如何找到的?

夏慶傑教授,英國巴斯(Bath)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經濟與人類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本文首發愛思想。

全文共4860字,閱讀大約需要8分

  • 自新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採取計劃經濟模式和重工業發展戰略,採用的是以農村農業生產補貼城市工業的工業化發展模式。改革開放后,在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制度、允許農村集體和農民個人創辦鄉鎮企業從事工商業活動,允許城市個人創辦個人和私有企業組織從事工商業經濟活動。

  • 從歐美日本、以及新近的成功工業化的路徑來看,在工業化開起階段實施重工業化戰略不是正確的工業化路徑,原因是這種發展戰略需要大量的國家財政補貼。

  • 初始工業化必須是最底層廣大農村民眾可以參與的工業化進程,最底層廣大群眾在初始工業化過程走出貧困陷阱,還有初始工業化的成功自然會引發重工業的大力發展。

  • 「很明顯,在,教育不僅是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工業變革的推動力。我認為,如果不把工業革命與的教育發展成就聯繫起來,就不能理解的成功。」

  • 改革開放前的為工業化準備好了基本條件,改革開放就是把解放后儲備的巨大能量發揮出來。鄧小平引爆巨大能量庫的魔法就是在經濟體系中逐漸引入市場因素。

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之後,全世界都在驚嘆的經濟奇迹,對經濟奇迹的解釋也是眾說紛紜。清華大學文一教授在《偉大的工業革命》一書認為以紡織服裝等輕工業為主業的鄉鎮工業化是工業革命成功的核心。本文作者還認為改革開放之初,農村集體企業、個體企業和城鎮非國有企業選擇從事紡織服裝等輕工業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市場化自主行為。

一、正確的工業化路徑是經濟奇迹的合理解讀

如果我沒有理解錯誤的話,文一教授的核心思想是成功工業化國家如歐美日等國、以及今天的基本遵循了類似的工業化路徑:第一,強有力的政府對本國市場和經濟發展環境的呵護、對國際市場的開發;第二,以紡織業為主導的鄉村工業的大面積先行發展,匯聚成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第三,初始工業化成功后產生的對動力、能源、交通通訊、機器製造的巨大需求導致了重工業的大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用上百年、用極其殘酷的手段(殺戮土著、侵略戰爭、掠奪殖民地、奴隸貿易、奴隸制、販賣鴉片、控制國際市場等)完成的工業化,在和平發展情況下用三十多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就國際市場而言主要利用了二戰以來形成的國際貿易金融投資體系。

在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做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決議前,基本完成了農村鄉鎮企業和城市非國有企業為主導的、以紡織業等輕工業為主的初始工業革命(文一,2017)。在這次工業革命中,其主要參與者是數以十萬計的農村鄉鎮企業和城鎮非國有企業,這些企業不需要國家的財政補貼,完全靠市場競爭而生存,也不影響農村的農業生產。在農村糧食產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數以百萬計的鄉鎮企業(和城鎮非國有企業)職工通過從事紡織服裝等輕工業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而增加了收入,這也是農村貧困率在1980年代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初始工業化快速完成的核心秘密之一在於政府的各級行政組織都極為重視經濟發展,鄉鎮和村行政領導人甚至親自擔任鄉鎮企業創業發展的企業家,領導村民創業、致富。這種做法克服了很多鄉村工業化的制度障礙,如鄉鎮、村的集體所有制企業可以以鄉鎮、村行政組織、村集體的名義從村民中籌款,從銀行得到貸款,在購買原材料、銷售產品時也用政府的名義提高信譽度。儘管沒有西方國家花上百年時間培育的商人階層、信譽制度、產權制度,但是新在廣大農村建立的農村集體經濟行政組織起到了替代作用,以鄉村政府名義創辦的集體所有工業企業、鄉村幹部上陣擔任企業經理的制度創新破解了鄉村工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融資風險、商業風險、各種制度障礙。這一點可能是初始工業化快速完成的核心秘密之一。(文一,2017)

以農村鄉鎮企業和城市非國有企業為主導的初始工業革命的完成帶來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效應:首先,對以輕工業產品為主的國有企業形成了強有力的競爭,其結果是人浮於事、效率較為低下的很多國有企業在1990年代中期以後被迫關停並轉;政府在「抓大放小」的國有企業改革戰略下,對具有國計民生價值的重工業國有企業(能源、電力、交通通訊、航空、鐵路、造船、銀行等)進行了重組和現代企業治理制度方面的改制。其次,初始工業革命產生了對電力、能源、交通通訊的海量需求,從而引發了以電力、能源、交通通訊、機械製造為代表的重工業革命。的改革開放是漸進式的,在整個改革過程中,沒有採取前蘇聯東歐國家式的大規模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的全面私有化運動,原來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的諸多重化工業企業依然存在,經過改制后變得更具有市場競爭能力。因而當1990年代中期以後重工業革命重新開啟時,的重工業國有企業獲得了新生,在以能源、發電、交通通訊、航空、機械製造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重工業化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文一,2017)。最後,初始工業革命成功形成的巨大購買力和1990年代重工業化的實施吸引了海量外資湧入。

二、正確的工業化路徑是如何找到的?

回過頭來看,自新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採取計劃經濟模式和重工業發展戰略,採用的是以農村農業生產補貼城市工業的工業化發展模式。農業補貼工業的主要方式是「價格剪刀差」,即人為壓低農產品價格和抬高工業品價格。儘管這種工業化模式在短期內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工業化,但是由於傳統國有企業和集體經濟的分配體制下,職工和農民干多干少一個樣,勞動者缺乏缺乏勞動和創造物質財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導致整個經濟效率低下,人民生活所需要的食品和日用工業品嚴重缺乏,根據世界銀行標準改革開放前夕76%的農村人口和55%的城鎮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Ravallion & Chen, 2007)。

改革開放后,在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制度、允許農村集體和農民個人創辦鄉鎮企業從事工商業活動,允許城市個人創辦個人和私有企業組織從事工商業經濟活動。這些改革開放措施的核心是在以計劃經濟和國有企業為主的經濟體系中逐漸引入市場因素,即農民在完成糧食交售任務后,可以自行決定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同樣,農村集體、個體企業、城鎮個體企業自負盈虧,在用工和生產決策以及銷售等方面完全具有企業自主權。這些市場化的改革開放措施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物質財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從歐美日本、以及新近的成功工業化的路徑來看,在工業化開起階段實施重工業化戰略不是正確的工業化路徑,原因是這種發展戰略需要大量的國家財政補貼。實施這種重工業發展戰略的一種方式是依靠農業補貼工業(如前蘇聯、),其結果是從事農業的農村人口最後陷入大面積貧困。另一種方式是借外債(某些拉美國家),長此以往,這些國家必然是債台高築、還本付息壓力山大,最後變賣國產還債。實事求是地說,在落後國家實施重工業發展戰略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戰略。

而以一個國家最底層民眾大規模參與的、以紡織業等輕工業為核心產業的鄉村工業化才是正確的工業化路徑(文一,2017)。其原因是這種發展模式不需要國家補貼,最底層億萬民眾通過參與初始工業化而脫貧,形成巨大的購買力和市場需求。此外,初始工業化成功的結果是導致重工業化的自然而然的發展。因而這種工業化一旦成功開啟便可以自我向前推進。換句話說,這種工業化發展模式是可持續的。

改革開放的核心是引入市場因素,即讓農村集體和農民個人自己去決定生產什麼。大量鄉鎮企業在改革開放之初從事紡織服裝加工業完全是這些企業的自然而然的選擇。其根本原因在於:吃飯穿衣是人們的最基本需求。區別是前者消費彈性低,一旦滿足需求之後,增加消費的餘地極為有限,另外由於土地數量的限制,糧食產量也無法無限增加;就多數省份來說,每戶農民分不到一畝地,如果僅僅依靠農業只能解決溫飽,無法不斷增加收入(文一,2017)。

對比而言,紡織業服裝產品的消費彈性很高,工藝較為簡單,而且紡紗、織布、成衣加工各個工序可以分解,產品數量可以無限增加,因而經營管理好的鄉鎮企業規模可以很大,因而紡織業通常成為初始工業化的首選產業(文一,2017)。另外,紡織服裝加工業屬於勞動密集性產業,勞動力吸收能力大,因包產到戶效率提高而產生的農民剩餘勞動時間可以在鄉鎮企業得到有效利用。英國、美國、日本的初始工業化無不從鄉村紡織業展開。鄉村工業化實施的結果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廣大農民的收入得到增加;另一方面是鄉村工業的大面積發展導致了對電力、能源、交通通訊、機械製造的海量需求,從而引發了電力、能源、交通通訊、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的飛速發展。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初始工業化必須是最底層廣大農村民眾可以參與的工業化進程,最底層廣大群眾在初始工業化過程走出貧困陷阱,還有初始工業化的成功自然會引發重工業的大力發展。從的發展經驗來看,只有以紡織業等輕工業為主的、有最底層廣大民眾參與的工業化才能導致大規模快速減貧。需要強調的是:改革開放之初,農村集體、個體企業選擇從事紡織服裝等輕工業完全是自主的市場行為。換句話說,從事紡織服裝等輕工業是農村集體個體企業和城鎮個體企業的自然而然的市場化自主行為。歐美日等國在工業化以前也有大量貧民存在,他們也是靠鄉村紡織業的工業化而實現脫貧的。只有有廣大中底層大眾參與的紡織等輕工業的工業化才能實現大規模快速減貧,除此之外別無他法。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主要創造者。只有最底層廣大民眾可以參與的工業化才能是成功的工業化。

三、經濟奇迹的其他原因

儘管說新成立之初實施的重工業化發展戰略和農村集體經濟沒有使人民擺脫貧困,但是改革開放前的經濟社會發展為改革開放后的經濟起飛打下了堅實的政治經濟社會基礎。

從政治角度看,毛主席留給鄧小平的是一個政治上獨立、領土主權完整的強大國家,具有強大的國家治理架構和組織、穩定的國內外政治環境等。

從土地制度來看,是城市土地國有制和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在中央政府追求經濟增長的目標下,各級地方政府通過建立經濟發展區、工業園區等手段為民營企業、外資企業提供了工商業用地,通過拍賣住宅建設土地方式為城市民用住宅建設提供了土地,通過向農村征地方式把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轉為國有,從而為公路、鐵路、電站、港口碼頭等社會設施的建設提供了大量土地。政府通過這樣的制度安排便利了企業的投資用地問題,也化解了土地產權不清晰情況下交易成本過高的問題。政府就是用這種政府提供土地的方式,實現了企業投資、住宅建設、公共工程(公路、鐵路、水庫、電站、機場)建設。的獨特的土地產權制度安排是經濟起飛的首要必要條件。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新在前蘇聯的支持下,快速搞了156個工業項目,能夠生產國民經濟需要的基礎工業產品,建設了基本的經濟發展急需的基礎設施體系,如鐵路交通網等交通通訊體系、鋼鐵工業、化工電子工業、電力能源工業、航天工業、軍事工業體系等。此外,重工業化戰略的實施為培訓了國家層面的宏觀經濟管理經驗、大批工程師、經營管理人才、熟練技術工人等。

從社會發展角度看,從1950年代開始不斷實施和完善的九年制義務教育體系和醫療體系為準備了優秀的勞動力隊伍。對此,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佛大學教授阿馬蒂亞·森於2016年2月25日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時曾指出:「很明顯,在,教育不僅是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工業變革的推動力。我認為,如果不把工業革命與的教育發展成就聯繫起來,就不能理解的成功。雖然這不是關於印度的討論,但是如果說印度發展思想中有什麼有什麼錯誤的話,就是下面這一點:在擁有受到良好教育和身體健康的勞動力群體之前,印度實現工業化是不現實的。」

四、工業化成功的關鍵是引入市場因素

改革開放前的為工業化準備好了基本條件,改革開放就是把解放后儲備的巨大能量發揮出來。鄧小平引爆巨大能量庫的魔法就是在經濟體系中逐漸引入市場因素。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啟的改革開放,其實質是在的以國有企業和農村集體經濟為主體的計劃經濟體系中逐漸引入市場。農村包產到戶、允許農村鄉鎮企業發展和城鎮個體私有經濟發展就是在不斷引入市場。1984年10月,十二屆三中全會確定了要朝向一個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方向進行改革。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的針對虧損國有企業的關停並轉、減員增效、抓大放小的改革,實質上是在恢復國有企業的本來功能。2001年成功加入世貿組織,在為外資進入市場以及產品走向世界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全面為經濟引入了國際市場因素。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以來不斷在其國有經濟為主的經濟體系引入市場,充分發揮了有為政府、國有經濟、市場經濟的三大優勢,快速實現了工業化。其標誌是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

五、總結

關於對經濟奇迹的解釋也是眾說紛紜。文一教授認為以紡織服裝等輕工業為主業的鄉鎮工業化是工業革命成功的核心。筆者還認為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質是在計劃經濟和國有企業為主的經濟體系中不斷引入市場因素,農村集體企業、個體企業和城鎮非國有企業在1980年代初期選擇從事紡織服裝等輕工業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市場化自主行為,因而1980年代的初始工業化的成功更多是當時情況下市場化的結果。另外,只有廣大底層民眾能夠大規模參與的工業化才能實現大規模快速減貧,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儘管說新成立之初實施的重工業化發展戰略和農村集體經濟沒有使人民擺脫貧困,但是改革開放前的為工業化準備好了基本條件(如強有力的國家治理和架構、統一市場、電力能源設施、重工業生產能力、交通通訊基礎設施、國家經濟管理經驗、工程師等受過教育的數以億計的勞動力隊伍,等等),改革開放就是把解放后儲備的巨大能量發揮出來。引爆巨大能量庫的魔法就是在經濟體系中引入市場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的成功或者說模式的成功是有為政府、國有經濟、市場經濟共同作用的結果。

參考文獻:

1.文一(2017),《偉大的工業革命》,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一版。

2.Ravallion, M. and S. Chen (2007). China』s (Uneven) Progress against Povert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82 (1), 1-42.

「傳播知識價值,倡導獨立思考!」

微信公號:價值

價值微信全站精華搜索: 數百萬篇極具價值的經濟/商業/金融/文化類文章期待對話。微信公號中,輸入您感興趣的任意「關鍵字」可搜索精彩的專家見解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