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讓機器人做手術,看病會不會簡單點?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活粒」(ID:Huolibuluo),36氪經授權發布。

「手術時間一長,醫生難免會手抖。手術機器人能夠過濾抖動,避免給患者帶來的威脅。」北京和睦家醫院醫生朱剛正在回放自己操作達芬奇機器人完成的手術。

兩隻微型機械臂從腹部小孔進入患者腹腔內,切除腫瘤。

與完全自動化的工業機器人不同,達芬奇依然需要醫生來操作。患者躺在手術台上,朱剛坐在機器人控制台上,緊盯著屏幕中被放大數倍的手術部位。

朱剛的左右手分別操縱著控制台上的兩個手柄,腳踩著下邊的控制踏板,指揮機械臂完成手術。

達芬奇於1996年問世。在過去20年的時間裡,達芬奇經過幾代更迭,一度成了為醫療機器人的代名詞。

如今,更多類型的機器人開始出現,在各個醫療環節輔助醫護人員更好地完成工作。

目前的醫療機器人市場中,歐美企業佔據了主要的市場份額。

的醫療機器人仍處於研發或臨床試驗階段,還沒有實現醫療機器人產品規模化,在醫療機構的普及率也比較低,但正在努力趕上。

手術機器人先行

達芬奇在心臟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肝膽胰外科等的微創腹腔鏡手術中,大名鼎鼎,躍升為商業化最為成功的機器人之一。

和睦家醫療CEO李碧菁早年參與將達芬奇引入。她說,截至2016年二季度,全球已經配置達芬奇超過3700多台,其中2474台配置在美國,歐洲和亞洲緊隨其後,完成了數百萬台的手術。

在機器人輔助下,醫生可以坐著進行手術,舒適的坐姿有利於長時間複雜的手術,這無疑是對醫生身體的解放。

北京理工大學智能機器人研究所博士李浩源說,機器人的操作精度由計算機控制,從而過濾因勞累導致的醫生手部抖動,能夠減少手術風險。

此外,醫生藉助機械臂進入腹腔進行手術,避免與患者的直接接觸,減少感染風險;而且手術切口較小,患者恢復時間自然更快。

已有約60台達芬奇機器人分佈在一線城市和大型醫院。由於大型設備採購監管放開,一些沿海發達地區省會和地市級三甲醫院也正計劃採購手術機器人。

朱剛自己經歷過腹腔鏡手術對開放式手術的替代,所以,他對機器人手術十分看好。

李浩源則指出,腹腔鏡手術機器人一枝獨秀有其特殊性,腹腔內部器官生理解剖知識積累較多,腹腔內部相對活動空間加大,承受機器人外部干預幅度較大,風險相對較小。

主要針對腦部的神經外科機器人恰好形成鮮明對照。

王田苗說,神經外科機器人會做術前引導定位,可在手術過程中,腦組織會因顱內壓力變化而發生變形和移位,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定位誤差。

而腦組織太脆弱,不能承受過度的外部侵入,誤差就意味著風險。

因此,神經外科機器人在輔助手術操作過程中,需要醫生結合醫學影像反覆調適,這成為一個需要突破的瓶頸。

智能化趨勢

2016年8月,IBM宣布他們研發的智能認知系統沃森(Watson)進入,將與國內21家醫院進行合作,幫助醫生為腫瘤患者制定更好的個性化治療方案。

沃森在醫療方面的應用,基於它強大的認知學習能力。通過對醫學文獻進行打分和評級,並迅速整理患者的醫療記錄,藉助海量數據分析,幫助醫生為患者提供高質量、個體化的循證癌症治療方案。

2016年8月,沃森幫助一位日本女性患者診斷出了罕見的白血病類型。這名患者出現身體不適后,醫生最初診斷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但是,在使用藥物治療數月之後,病情非但沒有得到緩解,甚至出現惡化,一度出現意識不清。

於是,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嘗試引入沃森進行輔助診斷。

沃森在分析前述患者的遺傳信息的基礎上,迅速比對2000萬份癌症研究文獻,給出反饋:病人可能患有一種罕見的白血病。這一結果也得到了醫學專家的認可。

IBM宣稱,沃森完成診斷過程僅用時10分鐘。

機器學習技術為輔助診斷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沃森就是代表。

它還吸收了超過300份醫學雜誌、200餘種教科書,以及1500多萬頁資料中的信息。而且,沃森還能從患者數據中提取關鍵詞,與海量的數據比對,篩選潛在的診療意見。

服務機器人崛起

截至2016年1月,全球醫療機器人行業每年營收達到74.7億美元,至2020年,醫療機器人規模有望達到114億美元。其中,手術機器人佔60%左右市場份額。

研究機構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跟蹤醫療機器人研發,在國家科研經費支持下均有相應成果。

典型的如北航和海軍總醫院聯合研製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獲得了葯監部門認證,已經完成了幾千例臨床手術。

此外,哈工大在腹腔鏡、骨科、介入手術等領域開展研究,中科院自動化所、瀋陽所、深圳院等在血管介入、骨科等領域開展研究,北京理工大學在軟組織穿刺、顱頜面外科等領域開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不過,在現有國內條件下,一些業內人士更看好醫院服務機器人。福建一家兒童醫院引入導診機器人,在醫院內部沿著設定路線來回運動,引導患者辦理業務和找到診室。

上海浦東部分醫院也在2015年引進遠程醫療機器人。機器人平時在院內來回移動,配合內置電腦和360度旋轉攝像頭觀察記錄患者情況,甚至可以幫助記錄患者一些基本體徵信息。

醫生即使不在院內,也可以遙控機器人與患者溝通,甚至還可以遠程指導醫務人員護理患者。

隨著減速器、電機、驅動器等核心零部件價格大幅降價,機器人的整體價格大大回落。

李浩源表示,「工人一年的工資就足夠購買一個機器人,而且使用壽命也不短」,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進入機器人研發製造領域。

隨著機器人概念興起,國內資本開始盯上這一領域,正在尋找各種機器人創新項目。

中投顧問發布報告認為,2016年4月,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將引導機器人產業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醫療機器人政策長期利好。

由於政府醫療投入加大,醫療系統重組和人們對微創手術意識加強,未來醫療機器人市場重心將逐漸往亞洲市場轉移,醫療機器人發展前景可觀。

離大規模應用還有多遠

隨著全球機器人產業的爆發和精準醫療概念的興起,醫療機器人也越來越受到關注,並被列入國家規劃。

高端醫療器械發展被明確列入了「十三五」規劃,手術機器人更是進入了高端裝備創新工程,重點推動關鍵零部件的自主化。

除了政策支持,業內對於國內市場需求持樂觀態度。

在相關人士看來,隨著的老齡化趨勢進一步加大,各類慢性病、退行性疾病、惡性腫瘤等疾病的發病率也隨之升高,與之相對應的醫療器械需求也會快速上升,從而推動市場發展。

但是,國內大多數的高端醫療機器人技術仍然處於研究階段,距真正的大規模應用尚有距離。

因為醫療機器人具有特殊的應用場景,且動作的對象是人體,所以保證其安全性是首要要求。

比如,手術機器人作為介入人體、控制最為嚴格的三類醫療器械,在真正銷售之前還面臨嚴格的審批註冊流程。

2014年2月7日,國家食葯監總局發布《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試行)》,打開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的「綠色通道」,以達到鼓勵國內醫療器械創新,避免同質化、低水平競爭。

但是,進入審批通道或是通過審批的產品還屬鳳毛麟角。

除去安全性,還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產品是否滿足了醫生的臨床需求和使用習慣?能否更好地提高治療效率?會不會增加患者的使用成本?等等。

以沃森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運用於醫療領域,也面臨著機器學習的數據如何統一和標準化的問題。

這樣的問題在更為突出,醫院內部不同科室、同一地區不同機構間,醫療數據無法連通,甚至數據標準化也沒有統一。

而且,醫療專家和機器學習專家並不屬於同一領域,機器學習要獲得醫學界認可,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此外,得到最廣泛應用的達芬奇機器人的售價高達數百萬美元,使用者還要承擔昂貴的維護和使用成本,它的機械臂使用壽命只有10次,超過後需要更換。

因此,患者要承擔的費用比傳統手術貴出兩三萬元。而機器人手術費用尚未納入醫保範疇,這令大部分患者望而卻步。

國內的同類產品上市后,可能會在價格方面更具競爭優勢,天津工業大學聯合國內多家機構研發的腹腔鏡手術機器人,正在申請醫療器械註冊。

研發者在前期市場宣傳中,即以達芬奇為假想敵,並透露未來價格將是達芬奇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