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89屆奧斯卡又把最佳外語片給了伊朗,中國的張藝謀們該多學習了

89屆奧斯卡又把最佳外語片給了伊朗電影,我們先看看豆瓣網上網友對於伊朗電影的評分:

伊朗電影好強大啊,真的很強大嗎?

首先關於伊朗電影強,主要還是看得獎而言,而且每每會有傑出影人和作品受人關注。如果從票房和產業化的角度來講,伊朗電影的發展實在是不能說強,首先市場容量有限,技術和資金的缺乏導致電影市場的發展緩慢(截止目前最高票房的電影約在數千萬人民幣,成本約在上千萬人民幣);

其次宗教約束導致審查制度嚴苛,很多題材、故事和鏡頭都無法過審,也就壓縮了影人的創作空間(可能反過來說,提升了創作的深度和質量),影人甚至可能會因為某些作品受到政府部門對其事業的干預和禁令(如著名導演賈法爾·帕納西);

再者,國際認知度上而言,除了電影節場合以外的電影市場中,伊朗電影的上映幾乎見不到,即便偶爾有也難叫好又叫座(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一次別離》在上映據說只有三百萬不到的票房)。

最後,伊朗電影的二元化傾向,所謂的二元化可以是伊朗國內外對其自身電影產業和藝術的不同理解、以及商業片/藝術片的不同類型作品在伊朗國內外的表現、伊朗國內和國際電影界對獲獎伊朗導演或電影作品的不同看法等。普通觀眾和專業人士對伊朗電影的接受程度往往存在不小的差別,而伊朗國內對很多蜚聲國際的導演和作品可能並沒有那麼認同,或者伊朗國內很有名的導演在國際上建樹不多,又或者不甚出名的導演有出名的作品;許多在伊朗國內很熱門的影片也無法跨越文化背景不同等,像好萊塢大片那樣在全世界吃得開 所以,用「強」來形容,只是一種電影節視角的觀感。誠然伊朗電影從藝術感和內涵上來說不弱,各大電影節的獎項也是肯定,但整體而言伊朗電影並不能說是「強」。在國際上代表伊朗電影的也只是其國內相對小眾的一批。

伊朗電影大多都是溫和地探究到了人性深處,並將之呈現給了不了解伊朗甚至仇視伊朗的人們在屏幕形象魅力的對立面,揭示了一個國家的教育、宗教、階級、性別角色等問題。很多人忽略了這個國家本身,他們被伊朗電影製作人所拍攝的與好萊塢大片不同的內容所吸引。伊朗電影描述的通常是家庭、朋友以及不容易產生戲劇衝突的日常生活。很多這樣的作品卻是引人入勝的,因為它們在這些有限的範圍內表現出了人類行為微觀上的細微差異。

那到底有哪些電影在藝術上強呢?下面小編通過伊朗電影大師和他們的作品做個介紹:

阿巴斯:

無需贅述,阿巴斯的影片能夠代表伊朗電影的藝術水平(而非商業成就),從最早期的《饢與小巷》、《課間休息》、《過客》、《報告》、《國小新生》、《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等電影奠定了阿巴斯的風格,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櫻桃的滋味》通過對自殺這一主題的探討表現了人道主義關懷和哲學思考,榮獲戛納最佳影片金棕櫚獎;之後又一部《隨風而逝》涉及他熟稔的鄉村生活;進入二十一世紀后,除了紀錄片《ABC到非洲》,他在2002年的作品《十》採用架設在計程車上的數碼攝影機拍攝,極富實驗性;此後他更多地活躍在歐洲參與合拍。

穆森·馬克馬巴夫:

真正從伊斯蘭革命後起步的「新一代」導演代表人物。馬克馬巴夫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是創立了「馬克馬巴夫之家」,集電影製作、教學培訓於一體。其家族亦是赫赫有名,妻子瑪齊耶·麥什基尼(導演作品《女人三部曲》、大女兒薩米拉的作品如《蘋果》、《黑板》和《下午五點》等,都是很有影響力的作品。

馬吉德·馬基迪:

其作品可能是國內知曉率最高的,早年學習表演,曾多次主演過馬克馬巴夫執導的影片,后演而優則導,可以算是革命后「第二代」導演。代表作有《手足情深》、《父親》、《小鞋子》、《天堂的顏色》、《巴倫》、《風吹柳樹靜》、《麻雀之歌》等。馬基迪早期以兒童片見長,注重表現人物樸實真摯的情感。

賈法爾·帕納西:

早年因擅長攝影於服兵役期間被派往前線從事紀錄片拍攝等工作。退役後進入電影學院學習,同時開始電影專業工作,一開始專制擔任副導演。1994年擔任阿巴斯《橄欖樹下的情人》副導演讓他與阿巴斯有了更近距離的接觸,從而為其事業插上翅膀。早期作品以兒童片為主,如《白氣球》、《誰能帶我回家》;帕納西自述善於表現伊朗社會的「局限性」,因此在後來的作品如《生命的圓圈》、《赤色黃金》、《越位》等凸顯社會矛盾,彰顯先鋒性和勇氣,引發熱議。只可惜2010年帕納西因拍攝敏感題材影片惹怒當局,被捕入獄並禁止拍片,可謂命運多舛。

巴赫曼·戈巴迪:

革命后第二/第三代導演,在多位著名導演的影片中擔任演員和副導演積累了豐富經驗。由於出身少數民族,作品更多地描繪庫爾德人的生活,如《醉馬時刻》和《半月》等;其執導的伊拉克題材相關的兩部影片《祖國之歌》、《烏龜也能飛》引人關注;近期也有像《無人熟識貓人》拍攝地下流行音樂的實驗性作品。

阿斯卡·法爾哈迪:

憑藉《一次別離》《推銷員》兩次摘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使得法爾哈迪成為伊朗新一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他畢業於導演專業,從2003年開始獨立執導影片,代表作有《塵中之舞》、《美麗都市》、《煙火星期三》、《關於艾麗》。

洛珊·班尼迪瑪:

堪稱伊朗當代最著名的女導演(頗具女權主義思想),代表作有《女孩納格絲》、《爛心城市》、《吉拉尼》、《靜脈注射》等,多次榮獲國內外電影節獎項,2012年曾擔任上海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

塔赫米奈·米蘭妮:

著名女導演,代表作《面紗之後》因涉及敏感的政治題材引起軒然大波,幾被封殺,幸得多位國際知名導演發起的聯名上書向伊朗文化部門施壓,最後在時任總統哈塔米的干預下獲得保釋,該片在伊朗國內遭禁。

大流士·梅赫朱伊:

伊朗電影新浪潮開拓者,最有代表性的前輩電影導演之一。青年時代留學美國,在UCLA學習電影,回國后開始創作。憑藉早期作品如《牛》(Gav,1969)、《郵差》(Postchi,1973)等被伊朗國內外電影界熟知,上世紀90年代又以《薩拉》(Sara,1993)、《女人花》(Leila,即原來的回答中所提的《蕾拉》,1996)等女性和家庭倫理片產生較大影響,其他的代表作還有《撥弦者》(Santuri,2007,遭禁)等。

馬蘇德·基米亞伊:

伊朗伊斯蘭革命前最成功的導演之一,與梅赫朱伊齊名的伊朗電影新浪潮開拓人物,以拍攝商業劇情片為主,在國內有極高的知名度。代表作有《凱撒》(Qeysar,1969)、《機車手禮薩》、《達沙克爾》、《蛇牙》、《星期五戰士》等。

阿米爾·納德利:

著名伊朗導演(已離開伊朗在美定居),目前在美國和日本創作為主。代表作有《奔跑者》(The Runner,1985)和《水、風、土》(Ab, Bad, Khak,1989)等,多次榮獲國際電影節獎項。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