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被林毅夫吉林「藥方」遮蔽的中國真正的升級之路

Lian JIAN 青年學者和產業觀察家

Lian JIAN畢業於北京大學,長期跟蹤製造業與新興產業,熟悉衣索比亞國情,著有《資本的真相:互聯網時代的資本市場》一書。

本文原載於知乎

本人就是這個機構(註: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的校友。

無論林教授的團隊如何讓把問題複雜化,如何堆砌報告和數字,也難掩其學術本質。這個本質就是只懂得所謂比較優勢的產業升級,但對真實的經濟產業史有意無意的忽視或者以面概全。林毅夫教授團隊的常見處境,就是先立論(不會超出比較優勢),然後有人出來反駁,接下來雙方開始辯駁數字。有時候他們也通過反駁來輸出自己的觀點,但一般以否定他人理論來作為自己的依據,卻很少正面論述自己的理論為什麼可行。

我們刨去那些冗長文字(註:林毅夫吉林報告下載地址http://www.nse.pku.edu.cn/upload/editor/file/20170823/20170823165611_3517.pdf),直接切入林團隊所說的藥方:

一,「吉林省輕紡工業提振計劃」工程;

二,「長春-天津電子信息產業聯合轉型升級計劃」工程;

三,「吉林-廣東家電與電子信息產業智能化升級計劃」工程。

一,所謂吉林輕紡工業振興提振計劃;

我想林毅夫團隊對紡織工業現在發展到什麼技術水平不太了解。紡織工業,在90年代中後期就過剩了,這是在入世之前,所以才要壓錠。之後由於入世,又迎來一次嶄新的發展期。這次發展期,出現了紡織業的成衣以上環節迅速機械化的階段,迅速變成技術和資本支配的結構。而其中的領軍人物主要是江浙企業。成衣業,2003-2007在廣東等地火爆了一陣,現在大量轉移到孟加拉國這樣的國家。吉林再怎麼窮,比孟加拉國沒法比,孟加拉國是給口飯就乾的地方。另外,成衣業天然適合人口年輕且人口有密集點,交通方便的地方,所以會在當年的珠三角,現在的湄公河三角洲和柬埔寨西哈努克港,菲律賓,孟加拉國、印度安德拉邦和未來坦尚尼亞出現。所以兩個環節,一個變成科技資本密集型,一個勞動和交通,吉林怎麼搞?這幾年,很明顯,紡織業確實是占支配地位,主要邏輯是的輕工紡機收購歐洲老牌機械商,然後把設備賣到東南亞、南亞、東非去,這事情市場說了算。

吉林的相對人才稟賦,主要在重工業,機械工業,軍事工業,當年是日本和蘇聯重點經營或支持對外地方。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官僚和文化因素,需要再造才行。最近也有不多的成功案例。一會說。

二,再說「長春-天津電子信息產業聯合轉型升級計劃」工程;

為什麼是天津?天津電子信息工業很強嗎?我想大概率他們是從統計年鑒上看到天津電子信息工業比重比較大,而吉林和天津又都在北方,所以來一個聯合轉型升級計劃。

可是讀者知道天津的電子信息產業是什麼嗎?天津的電子信息產業,就是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在當時全球化進入高潮的歷史時代,基於靠近北京的邏輯(拜麥肯錫們忽悠外企所致),由摩托羅拉,IBM等外資跨國公司,和天津本地的國企合資建立的生產性企業。個別有一些配套比如國有的天津力神電池。問題就出在這裡,這主要是一種外資合資,對內銷售的生產基地。不具有研發升級的能力。這就使得當合資的外方在本國逐漸平庸,或生產的產品變得相對白菜化的時候,天津的產業就變得平庸。可以說天津電子信息產業最好的時候也就是靠合資帶來的分紅,過了幾年不錯的小日子,等到紅利消失的時候,傻眼了。現在又要重新升級。怎麼升級呢?目前還沒思路。

這樣一種基於外資的生產基地的合資產業,和吉林聯合升級只能是紙上談兵。真正的升級是怎麼發生的請看北到山東歌爾聲學,南到深圳若干紅色產業鏈的一系列電子產業公司,共同特點是:多為工程師的本土民營科技型企業,老闆堅持鑽研,善於進行跨越式產品研發並爆髮式投產。這樣才及時擁抱了智能手機這一輪超級紅利。電子產業要升級,核心企業家,人才,地理交通,市場機遇缺一不可。吉林和天津,目前都不具備。吉林省吉林市(不是長春)有個半導體上市公司,經營平庸。

另外說一句,林毅夫團隊會選電子信息,還是基於這個行業要人力密集的印象,事實上這個行業是分工的。能稱的上科技企業的,主要是裝配環節以外的企業。另外,裝配環節,近幾年也在內陸興起,其基礎是人口返鄉加當地正好是交通要道。比如河南,十字交叉之地。再比如重慶,拜黃市長苦心經營方能達到效果。

三,最後說:「吉林-廣東家電與電子信息產業智能化升級計劃」工程

這個建議還是因為該團隊認為家電電子是勞動密集型行業。這東西廣東最牛,所以應該廣東和吉林聯合。是,廣東確實厲害,而且主導實體相比天津那些歐美和國企的合資實體也是更有活力的企業,問題在於廣東企業為什麼要去東北?即便要北移,我也要去河南河北乃至山西啊。顯然該團隊對於地理經濟缺少敏感。山海關外和山海關內不是同一個概念,這就是願意布局河南,河北邯鄲乃至山西而不去東北的原因!

接著說說新結構經濟學的根據比較優勢來進行政府規劃的產業升級的學說。這是2012年以後林毅夫團隊的主要成果。以此為標準,在各種複雜交錯的爭論中,居然就出現了把林毅夫說成和西方經濟學對立的領軍人物的新穎提法,代表者如最近以「偉大的工業革命」出名的文一教授。

產業的規劃,確實是有必要的,但必須由真正的企業家來主導而不是政府越俎代庖回顧歷史,真正有效的,由具有深遠視野的官員比如台灣的外省精英孫運璿李國鼎,韓國的朴正熙啟用的官員,都是調動和結合了企業家,或者創造了企業家(不是指令,而是發掘,給他舞台)來實踐的。而且有一個共同特點:超越所謂比較優勢。這才是創新,創造和產業升級。不信就去看看工研院電子所,台聯電台積電,汪宏電子聯發科,三星和LG半導體事業的例子。

林教授心中的產業升級,所謂比較優勢導向的產業升級,其實就是造鞋子,做組裝。90年代中期如此,2001年如此,2007年如此,2012年回國后還是如此。等2005年以後低端勞動力短缺了,林教授在五六年後發掘了衣索比亞的例子,說那裡工資低(大學生才300人民幣很低),勞動密集型企業應該去衣索比亞蓋廠造鞋子(華堅鞋業),去盧安達開成衣廠。道路呢?修修就可以(幸好有超強的工程企業,靠著政策性銀行空手造錢把這個高原之路「修修修」就出來了)。

拜特色的經濟學思想爭論環境所致,學術史上這幾年最神奇的逆轉,就是長期以來以比較優勢理論包打天下的領軍代表,居然成了指點產業升級,捍衛產業政策的代表。一個保留著西方經濟學最核心也是最錯誤的觀點——比較優勢理論的西方經濟學學者,成了「反對」西方經濟學的先鋒。

比較優勢理論,只在勞動密集型行業的最初階段可以吸收年輕人就業,這叫常識。但一國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一定無法發展經濟。這就是韓國和菲律賓的區別,這就是當年的台灣和印尼的區別。

最後說說吉林乃至東北不多的希望在哪裡。

東北的大開發,的確和早年的俄國日本和美國人有關。(美國鐵路大王哈里曼覬覦過東北)。為什麼,因為20世紀中葉以前,東北到朝鮮半島到日本乃至俄國遠東(30年代以前)是通的。這就形成一個四通八達,東臨大海的開放格局。在這種情況下,結合本地豐富對外自然稟賦,發展鋼鐵,車輛,裝備,農業,木材加工,大有希望。這也是當時偽滿經濟確實做的不錯的經濟地理基礎。這個格局,可以和廣東,長三角,今天的越南南方相比。更重要一點,當時的日本,朝鮮半島乃至俄國遠東和東北本身,都是人口高速增長的地方。

二戰後,這個格局被冷戰破壞了。中間插了個南北朝鮮敵對,東北就被封閉了。到90年代以後,情況更加嚴重,南方在加速發展,而東北周邊出現了朝核問題。乃至日本也進入人口老齡化的階段,未來市場堪憂。

所以這一階段,東北個別地區,如地理位置和歷史特殊的大連,有過日韓企業投資的情況,但曇花一現。長期邏輯不強。

而2003年之後的東北振興,更多是靠著數量型增長的驅動,拉動本地的國企進行數量型擴張,在企業經營上並無本質升級。2012年增長到頭,遂進入崩盤式塌方的困境。而雪上加霜的是,東北文化率先向日韓式晚婚不婚不育靠攏,人口極速老化,局面類似東歐俄國日本。

東北如何有出路?只能是在保種的基礎上,大力支持一批有活力的技術型民營企業。同時寄希望於朝鮮半島問題解決,以及大興鼓勵生育的文化,同時普及工業文化感,增強科學和工業素養,而不是大打二人轉牌。

朝鮮半島問題,到了必須消除威脅的地步。只有消除威脅,負責東北亞安全(這是川普的意願)的情況下,東北封閉的地理格局被打開。重建朝鮮將成為重要需求。當然那時勞動密集型產業也肯定先落戶北朝鮮。而東北成為先進位造業的基地,需求拉動。

吉林這幾年有一個亮點,這就是資源枯竭型城市遼源。在2009年左右,遼源就重視新產業包括新能源汽車和高鐵產業的發展。目前,吉林麥達斯是高鐵車體的主要供貨商,是高端鋁加工的領軍企業。

東北不是沒有人沒有企業家的。某重要的行業,東北幾個老國有企業因為醉心於2003年後數量型增長的幻想,把產業升級丟了,結果現在每年虧幾億幾十億。而東北同樣一家民企,聚焦十幾年,和下游不斷打磨,目前已經在突破道路上。依山伴海用於生產精密產品的地下工廠,讓人感慨這是新一代工業文明的代表作。這些企業家就重視對東北普通人的工業科學啟迪,這才是包括吉林在內的東北的出路。

看完有收穫?

即可讚賞財知道君!

鳳凰財知道(icaizhidao)最權威的財經評論

每天都有熱點財經新聞的犀辣點評!

覺得文章不錯?掃描關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